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助产专业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理论涉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多个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助产专业人员,使其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具备所需的职业素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特点,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从学科顶层设计、学科体系构建、教育培养目标确立、标准化教材编制、师资队伍打造五个方面对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公共卫生应急;教学改革;护理教学

现代公共卫生护理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对公共卫生护理所下的定义是:“它是结合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一门知识,其目的是促进整个社区的健康,初级预防和健康促进为其核心,且是公共卫生护理实务的基础。”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公共卫生的介入也越来越深,也使公共卫生议题国家化,更好地带动了公共卫生护理的发展。[1]

在我国1925年建立并推广公共卫生护士制度的做法,北京协和医学院率先开办公共卫生护士学校,公共卫生护士负责公共卫生所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在行政方面,有协助推行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制度对当今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有益启示。我国的公共卫生护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数量逐年增加,但从“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等服务指标来看,与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的规划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从文献分析看,护理人力资源中“公共卫生护士”专有名称很少提及,而更多提到的“社区护士”与其职能相近,但有些削弱。[1-3]

课题组成员在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发现,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理念未及时更新,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在政府、社会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各高职医卫院校大力探索公共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培养公共卫生应急护士,以期为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提供助力。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内科护士、儿科护士、急诊护士、外科护士等护理岗位,能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对人才规格从素质、知识、能力等培养方面作出了要求。从中有提及社区护理,但是并未明确地界定公共卫生应急护理,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护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从中看出涉及公共卫生法、社区护理学并不属于核心专业课程,而是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未曾涉及公共卫生应急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运筹管理、信息管理知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三)课程理念未及时更新

课程设置理念从素质、知识、能力方面去培养面向卫生行业的护理学生,并未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公共卫生危机理论基础,突出危机应对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且提及服务场所仅限于综合医院、社区医院、诊所,并未涉及国家应急管理及相关机构。在当前公共危机现状下,该理念未及时更新并且局限化。

(四)教学缺乏针对性

各护理方向的学生采用的是普适性的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培训。即便是社区护理方向的学生,增加的内容涉及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如社区档案的建立及转诊、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缺乏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应急技术的教育培训。[1]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护士来说,教学显然缺乏针对性。

(五)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预防学和公共卫生学教育历来被看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我院预防和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仅有4位,专业教师队伍成员少之又少。而一旦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至核心课程的高度,那么教学队伍师资力量会凸显薄弱。

二、教学改革探索

(一)做好学科顶层设计

公共卫生学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科学。公共卫生应急是一门具有多学科、应用操作性强、综合复杂等特点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学也是医学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疾病到护理扩展到疾病再到预防,以及健康促进,侧重依靠护理的力量,达成以上目标。基于高职学生的层次特点,从学科知识体系建设趋势来看,原有的单一的护理技术培训与教学课程设计,变成公共卫生应急(风险管理、运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护理学融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体系。要求学科设计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专业性。[4]

(二)構建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应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教育培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普适性护理技能与应急技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价值设定与社会实践验证结合,方法经验与模式修正结合起来。构建“理论—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护理知识体系。[4]

(三)确立教育培养目标

大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普适性的,为各医疗机构输送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方向有老年护理、妇幼护理、康复护理等。而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方向未曾设立,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程,未受到教学管理主体的关注。而在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之下,各高职医卫院校应该警醒地大力培养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人才。针对高职医学生的能力特点,设计培训目标,建立课程体系的标准和设计课程内容。培养的应急护士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合理应用公共卫生应急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专业技术的综合性应急护理人才。

(四)编制标准化教材,设计结构化课程

我院現行的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这门课程,无疑在和平时期对我国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非常时期,急需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设备,加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明确专科层次的学生哪些需要掌握应用,哪些需要熟练,哪些需要了解,从而构建高职医卫院校广泛接受的课程体系框架。

(五)打造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医卫院校应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普及疏于重视,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应急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应急理念、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达到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专业方向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要求。因此,学院一方面应大力招聘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教师,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聘请专业机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将专业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学院管理主体应鼓励支持护理学科的教师进行公共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培训,以及开展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培养打造一批重实干、有能力的教学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三、讨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突发事件频繁,安全与威胁相互交集,给人类生存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自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我国应急理念和危机应对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众所周知,医疗救治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主体。护士作为卫生队伍的主体之一,为医疗救援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则是公共卫生护理人力资源令人担忧,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率高。公共卫生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数量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因此必须完善护理专业人才的配置,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护理人才,才能给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而作为培养医学生摇篮的高职医卫院校,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打造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胡勇.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制度及其实践[J].东方论坛,2018(1):62-68.

[2]曾维,李晓惠,黄慧萍,等.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6A):13-15.

[3]张小曼,刘东玲.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7.

[4]朱风,沈孝兵.公共卫生应急: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原琳娜

作者:郑雯 丑安

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

[摘 要]高职助产专业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理论涉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多个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助产专业人员,使其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具备所需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助产士在产前、产时、产后服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安危。国际助产士联盟认为助产士是可以信赖的专业人士,其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为妇女整个孕期、产期和产后提供必要的支持、护理以及咨询工作,在相关职责范围内实施助产接生工作、提供新生儿照护工作,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的服务。在我国,助产士的培养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才在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下带动部分高校及高职学校设立助产专业,但其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标准体系,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获得社会经验和实践的能力。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助产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具备能胜任本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素质。因此,我们将能力本位应用到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中,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态,争取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助产专业人士。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及发展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指根据当前实际任务分析或社会预期,确定学习及培训内容,并力图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些基础操作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核心思想就是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并对其进行课程设计,将工作岗位的各项任务单独罗列,每项任务下都列出掌握该项任务的主要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为目标。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退役人员的专业训练,20世纪60年代后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这之后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90年代才经加拿大传入中国。能力本位教育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曾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1]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自从引入我国以来,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高职的助产专业中,我国还是沿袭了护理专业的模式,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也无适合助产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造成高职助产专业课程的职业特色不突出,实用性不强,难以实现国家对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的應用

高职助产专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研究了相关文献及我校8年来对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了高职助产专业的课程设计,探讨了如何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融入助产专业课程设计中,可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相关能力模块和职业扩展能力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心理学教育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是四个主要模块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助产士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该模块中又包含了职业核心能力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临床课程这两个分支。职业相关能力模块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信息的查询与处理能力,旨在巩固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职业扩展能力模块则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融入社会的能力。[2]

我校的高职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四个模块,总学分为130.5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此外,还有选修课程,学分不能低于8学分。①公共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课程(如大学英语、职业与岗位认知护理课程)、信息与技术课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选修课包括美学导论、应用文写作、社会科学通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②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如人体疾病基础、医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药理学等),选修课包括医学遗傳学、护理礼仪、护理职业防护等。③专业课程即为专业核心课程,如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选修课包括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技术等;④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大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思维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科技实践、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护理研究课程等。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教学总周数为120周。在校学习时间为76周,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课程理论/实验/实训、课程成绩评价、素质拓展及毕业考试、毕业教育等;校外实习时间为44周,包括毕业实习前训练、毕业实习。在毕业实习中,主要轮转的科室有产科、妇科、小儿外科及小儿内科,其中产科的实习时间为14周。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3]

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能明确“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护理目的,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慎独精神,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中着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学会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使患者康复的最大效益。

知识目标旨在对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及其心理状态进行基本掌握,熟悉与了解基础医学、围产医学、产科护理学等课程的知识,对各种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健康评估的掌握,学习缓解和改善疾患、残障、康复与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掌握护理基础和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等。如在产科护理学课程中,其知识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及胎儿、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反应。

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对急慢性、重症患者的护理操作技术进行掌握,掌握专科护理与监护技能,在护理程序下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安全的整体护理,要提高为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护理能力,并且要培養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护理资源运用到护理实践过程中的技能。产科护理学课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孕妇每个阶段的基本护理理论与知识,去学习规范进行妊娠诊断、产前的检查、正常接生及产后处理的基本护理技能,对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孕产妇做好个性化护理。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4]

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是高校助产专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能、助产技能模块及专业相关技能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按照认知程度来划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及设计性三个层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一方面,当下新的课程体系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学时比例高于65%。因此,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紧扣助产职业能力要求与相关标准进行组织与开展。在学科发展动态环境下,结合临床实际,对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精选与构建,比如在产科护理学的产褥保健课程中引入婴儿抚触等实践内容,将职业能力训练与知识学习有效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整合各学科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开展具有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在高级助产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关于母婴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内容,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与助产专业知识相结合,使该课程更加符合国际标准中的孕产期全程连续服务模式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5]

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选取,将“教、学、做”合为一体,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用到的教学法有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单独或联合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学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角色扮演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实的助产情境,使其尽早地进入角色,强化自身的产科护理学技能操作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应用是让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此教学法可应用于阴道助产、正常分娩、骨盆测量及四步触诊等内容,既为学生营造接近临床实习的学习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对产科护理技能操作知识的迅速掌握。如今人们对母婴保健的需求不断加大,产时服务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即由原来的干预手段转变为注重母婴安全与健康的新人性化模式,使得产妇对产科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职助产专业中,其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新时态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原来的集中式临床见习实践模式可以转变为工学结合临床见习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分段式见习模式,能够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有效巩固。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能准确地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能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方便教师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利于专业的设置。[6]我校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通过建立三级(校、系、行业)监控组织,完善助产专业课程质量监控制度,对课程各个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带教、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考等)实施监管与评价,进而形成全面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构建全面、全程与全员性的助产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全面是指助产专业教师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定;全程是指采取两种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對助产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能力开展连续化与全程化的科学考核,包括平时的作业、每门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考核、实习前的临床见习、实习结束的综合考核及毕业考试等;全员就是各方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等,真正实现健全且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三、结语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自引入后就渐渐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高职的助产专业中教学模式仍然遵循传统,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卫生管理辞典》中对助产士的解释是:“受过助产专业教育,掌握正常接生、新生儿处理、难产急救和妇幼卫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从事助产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为解决教学与岗位脱节的矛盾,提高助产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本文就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高职助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

[ 参 考 文 献 ]

[1] 路红春,王惠芳,郭杨,陈君君,江一铃,刘晓蓓.基于能力本位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559-5560.

[2] 高正春,何军.高职助产专业“两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83-287.

[3] 邓翠珍,雷芬芳,吕冬,岳月娟.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8):6-7.

[4] 游坤,吕子静,黄彩红,秦媚,陈红玲,蒋冲.以助产士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产科技术课程开发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69-71.

[5] 林梅,张虹,赵铀,肖晓芸.高职助产专业临床课程构建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123-124.

[6] 朱桐梅,潘青,艾梅,马荣华,雷洁,李琦,张秋实.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实训项目的构建[J].护理管理杂志,2015(2):110-112.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李雪静 黄芳艳 罗琳雪 卢彩合

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内科护理学技能改革与探索

【摘要】内科護理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整体性强,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临床专业课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学校的扩建和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出现了临床见习不足、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使以临床见习为主要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建立能适应新型医疗形势的临床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前沿:当前,医学科学和边缘学科的日益发展,为新时期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其内容和编排理论性强、覆盖面广,如何结合现代内科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切实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是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突出技能教学为重点改革仿真模拟教学,探索创造性教育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符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应当使护生获得在相应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1.改革方法

1.1教学内容的立体整合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根据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整合,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比如对各种概述的讲解,可把各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要点概括讲解。各种疾病的身体评估与健康评估的相关内容,各疾病的护理措施与基础护理学相关内容整合讲解。有些多科讲解的内容如“甲亢”、“急性胰腺炎”可整合在某一学科讲解。这样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掌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2设置仿真训练环境,开展模拟教学法

为突出内科护理技能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目前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与医学实践教学的矛盾,应加大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在内科护理实训室创造真实的医疗环境模拟教学,使护生处于一个特定的学习场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教师在示教时真实进行操作,表达对病人的尊重和热爱,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潜移默化注重“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内化。在训练时护生相互转换角色,培养协作及交流沟通能力,强化内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反复学习。如各项穿刺技术的教学由两位老师共同示教,分别扮演医师和护士,从用物准备、环境设置、医患之间交流、医护之间合作,现场真实的进行分解示教;选取护生扮演护士,老师扮演护生再次连贯操作。教师及时点评护理配合在内科诊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模拟病房组织分组训练,使护生能亲临其境,树立医、护、患密切协作的意识,锻炼相互交流的能力,切实提高护生内科护理技能水平。

1.3采用多媒体教学

为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平时教学中遇到的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再现使其形象、直观、生动。比如用语言无法具体描述的各种杂音,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录音以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X线检查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典型心电图图形和常见异常X片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疾病案例视频等,以弥补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见习机会有限、临床患者接触较少的不足,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尽量直观、形象,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1.4多样化考核为导向,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为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技能考核以技术操作为主,更加注重知识应用水平的测试。在利用案例分析考核护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利用临床见习考核护生知识应用能力,并结合心电监护、呼吸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等技术的操作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综合评定护生的技能水平,客观评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质量。

2内科护理学教学今方后发展向

2.1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按新的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进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临床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医疗护理理论及经验,要不断更新有关临床各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而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大多无附属医院,教师少,课程多,不能保证临床老师(包括护理老师)坚持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与临床脱离的情况。这样在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及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时就面临很多困难。根本的办法是有条件的卫校应逐步成立附属医院,但这需要时间和条件。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①低年资教师一定要坚持定期到各市属医院参加临床实践,以便积累医疗护理经验。②高年资临床教师(包括护理教师)要定期到医学院附属医院短期进修(包括一定时间到医学院护理学院听有关选修课)。③定期组织临床教师到护理学院及全国重点卫生学校考察吸取先进经验。④大力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工作,举办医疗护理新理论,新技术讲座,为临床教师在理论上能跟上国内外护理教育新进展创造好条件。

2.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临床课程教学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机联系,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等能够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及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医学基础课要作相应改革

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精简学时,适当合并一些课程,减少门类,增加临床课实践学时,开设重要选修课,如:护理科研、老年医学、医学情报、专科护理进展等,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可通过严格考核及辅导来促进学习,实验课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结语: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充实和调整技能教学内容,多措并举创造临床教学场景,探讨与临床合作共同考核技能培养水平的合作机制,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更贴近护生、贴近技能、贴近临床,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小燕.《成人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4):186-187.

[2]田莉梅,郑凤莉.高职高专护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32-33.

作者:赵喜荣

上一篇: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