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7

摘要: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及基本的保障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当、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及关键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大类,如会计、管理、金融、营销、商务等专业。同工科类专业比较,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其特殊性,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讨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经管类专业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存在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偏颇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高职院校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体系普遍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一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在课堂只应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才能训练实践能力。二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工类,无论案例分析、软件模拟,还是场景仿真实习、企业实习都更多依赖于“软件”,因此,有人便把实践教学理解为“观摩”。三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平台就是“计算机+ 应用软件”形式。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训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

(二)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发现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其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存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二是受学院师资和实训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其三是对课程开设缺乏研讨, 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其四是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其五是课程教学大纲仍沿袭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仅有的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大纲要求。

(三)校内实训设施投入不足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单一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没有像工科类专业能够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尤其是非财经管理类的院校。如浙江教育学院是一个以师范教师教育为主的院校,学校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也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比较单一,大多企业只是接受学生毕业实习或参观,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四)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比较缺乏

尽管“双师型”师资的缺乏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经管类专业问题更为严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多不会放弃高薪来从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在院校内部培养实践型师资方面,很多院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高职院校内部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办法也很难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方法传统和教学手段单一

经管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往往涉及到相关性不密切的岗位群,且管理、服务对象一般是“人”,而非“物”,其职业活动领域的内涵往往不易明确,规范性和流程性都不强,经验成份或“潜规则”较多,一般无清晰的文本描述。这样就给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带来了难度。所以,大多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主要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毕业实习时,为了省事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这种“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工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的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适合工科专业,不适合人文性、社会性特点较强的经管类专业。为此,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提出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

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内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杭州世纪联华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下沙四所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杭州世纪联华品牌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合作企业建立企业的内部培训体系,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师资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共同建立企业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公司进行合作,经济学院对“物质集团”的员工进行系统地培训,学生可以不定期到公司进行顶岗学习。再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时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到该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二)校企双方是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是指从人才的需求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要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并由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方位是指院校全方位地选择合作企业,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大专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体现“大专业”的特点,依据专业群的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是指“准订单式”的合作方式。“准订单”是指下“订单”的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第五学期的中后期。下订单的时候,也是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预就业单位的时候。准订单培养时间从第五学期的中后期开始,直到第六学期的六月中旬结束。因此,校企双方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一种“全方位——准订单式”的就业导向合作模式。全方位可以克服“订单”模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太强的局限性弊端,可有效解决经管类高职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准订单”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就业导向型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

(三)校企双方互动性强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专业教师要走进企业,企业人士要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项目,间断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型实践技能课程的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直到第五学期的中后期结束。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两次“工学交替”型的实践技能课程,而每次课程的实施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里进行的,时间以3—4周为宜,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可以安排一次经管类专业综合型强的实训活动。综合性实训活动是跨专业的,即打破专业界限,按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再根据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实施“工学交替”实践技能课程的情况来确定“准订单”。在实施准订单培养阶段,准订单培养的课程是属于职业方向型的技能课程和毕业实习课程,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企业的兼职教师为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辅的“三导师”管理制度,但仍然需要交叉互动式的教学。

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调整经管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在校企合作的条件下,首先成立由学院相关教学主管领导、合作企业高层领导、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老师组成的经管类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来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其目标是使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从纵向上各自形成体系,从横向上二者相互结合。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经管类专业在社会上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准订单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两部分,为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课时分配以保证理论知识够用为前提,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突出实践技能课程的主体地位。

2.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确定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实践课程内容。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在经管类专业群负责部门(或系部)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它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兼职教师组成,一门课程由一位(或几位)专业教师同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根据企业方兼职教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根据任务来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实践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样的实践技能,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实践项目单元开发相应的实践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在设计与建设这些系列的实践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比较好的专业教材,从整体上对这门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能力的训练,删除陈旧的实训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脱节等。当然,随着经管类各专业建设的发展,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由实践项目到课程,再由课程到项目应是一个反复整合的过程。

(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设置实训的内容、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等。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从内容上,构建平台基本技能(基于经管类专业群而设置的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跨专业)三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技能模块上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细分成核心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实践技能课程是由一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而系列的实训项目是分层推进,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2)从教学环节上,按照课堂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经营管理类协会、创业协会、各类培训、考证考级)等多种形式来构建实践教学环节。(3)从教学组织模式上,按照基础实训模式、角色实训模式、单项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沙盘演练、综合实训、毕业实习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把实训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核心轨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与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随着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也在不断弱化,教师也要从原来的单打独斗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熟悉企业管理活动,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团队的组建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则聘请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来实施,有的综合性强的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因此,这样的“师资团队”是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由校内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组织管理的改革与配套改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障碍是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实训课程安排会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有些课程的实训需要设置仿真环境,有些需要到现场进行实践,有些实训项目很难在2至3个课时内完成。因而要对现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允许某些实训项目或实践活动集中到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客观要求赋予专业更大的课程调配余地,使得其能够根据专业技能特点安排教学进度和组织教学。

2.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基础通识课程的时间协调。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由于有相当部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技能课程要在合作企业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完成,为此,教学的安排必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也符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3.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许多实践技能课程是由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同理论课程相比,实训项目的设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训项目的教学组织也往往比单纯上一节理论课程要复杂一些,一些综合型的实训项目往往还需要几名实践指导教师一起进行现场组织和指导,所以,这就对现行的以课时量为标准计算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兼职教师,由于他们在学校没有基本的工资收益,他们的绩效考核标准应该不同于专业教师。因此,教师(含兼职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法与制度的改革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构建非常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

4.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的考核与激励。高职院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礼强,赵冰梅,吴志红.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平台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10:4-7.

[2] 刘丹,王福君.高职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81-83.

[3] 曾林扬.高职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5-126.

作者:苟建华

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探讨

摘要: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及基本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

作者简介:苟建华(1970-),男,四川南充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经营类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07077)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内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高职经管类人才市场却出现一种怪现象: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经管类人才,职业类院校培养的经管类人才又感叹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单从人才的供给方面——高职教育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实践技能课程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本文仅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这一方式作一些探讨。

一、校企合作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

1.实践技能课程社会性特点要求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实践经营活动

首先,从实践教学内容上看,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涉及企业经营的诸多方面。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销售、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处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去具体操作,在企业经营管理类从业人员中,60%~75%的人员是在从事一线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这说明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文件整理、会计做账,中到市场销售、订单处理、财务分析、信息维护,大到客户服务、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技能课程,它的环节多,内容广泛,技能性强。其次,从实践教学的层次上看,许多技能性操作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经营中的文件处理、单证处理、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的操作类课程大多是单项技能要求,而且属于纯操作技能训练,一般的单项模拟实践教学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就能达到教学要求;而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沟通技能等社会性特性的训练就不能模拟进行,必须到现场进行切身实践学习,或者对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属于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比如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进销存分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查分析,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具有系统性,单独操作不能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必须从系统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这类实践课程就不能靠简单的单项训练或现场参观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必须有合作企业的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可见,有效的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的合作。

2.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课程建设需要企业的合作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不同于工科类的技能培训课程,尽管像会计、单证类实践技能课程的技术性要求较高,这些技术性强的课程可以在校内的实训室得到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但是,对于经管类专业的诸多实践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点,它的有些技能环节培训单独在学校实训室完成有较大难度。如物流设施设备操作,物流中心作业流程等,这类实践课程需要学校大量投资,对一般学校来说很难承受,学校即使有能力支付这些设备投资,但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投资效果差,所以,选择与企业的合作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另外,企业经营的系统思维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决定了单纯技能操作环节教学不能使学生达到系统性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比如,学校建设物流管理实验室,单考虑仓库的储存、收发、库存控制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采购、销售等前后环节。这些实践技能是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而学校的一般实验室教学又很难达到此目的。因此,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合作。

3.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体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类实践性课程建设基本处于学校层面,且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建设任务会落到教师个人身上。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课程的建设,有最高层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更多的是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项目,当然,这些课程基本上也是注重理论教学的,从课程建设的主持人或团队来看,也基本上是由学校的教师组成。在经管类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很少看见有企业职业人士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去,因此,精品课程更多的是注重理论而非实践技能,精品课程是这样,其他非精品课程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有项目资金支持,而其他非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没有资金支持的,课程的建设基本上是靠任课教师自己去建设。这种课程建设的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改观。在建设实践性课程方面,一是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学校既有的专业教师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并且教师的时间资源也是有限的。可以说,这些实践性教学资源稀缺的问题,也就成为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源稀缺的问题。人力资源、构成课程的软件与硬件资源的缺乏、实践性课程需要的相关环境缺乏都使得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基于校企合作,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实施实践技能課程应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来看,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实施教学。

二、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可行性

高等职业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各职业院校的事情,但是,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主体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的模式必将长期存在。当前,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的首选就是到企业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借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建设实践技能课程的方式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1.合作企业具备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能力

通常,愿意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愿意承担部分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企业文化、品牌、人员的素质在同行中都是比较好的,这样的企业也比较重视企业的学习与培训。目前,相当多的大中型企业均有内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技师,在这些培训师资中,一部分本身就是企业的高管或业务骨干,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另一部分是专业的企业内部培训师资,要做专门的培训,他们也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这些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资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是研究生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方面的经验却非常缺乏。因此,从实践经验来看,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资大多具备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能力方面,企业人士比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更具优势。

2.能以有效方式调动企业人士承担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建设实践技能课程的关键。在当前校企合作机制尤其是在政府层面的机制较为缺乏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通过创建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机制来构建校企合作“双赢”的平台,以此调动企业人士承担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许多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表明,增加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入是其关键因素,这种投入既有物质方面,也有人力方面。比如,在人力方面,高职院校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聘请企业骨干作为实践技能教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也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个人利益。企业人士有这样的课程建设机会,对其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因而也能充分调动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模式的特点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大体形成了“工学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等模式,但这些模式比较适合工科类技术性特点非常明显的专业。对于人文性、社会性、职业性特点较强的经管类专业,这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为此,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提出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學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

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内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杭州世纪联华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下沙四所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杭州世纪联华品牌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合作企业建立企业的内部培训体系,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师资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共同建立企业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公司进行合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对该公司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学生可以不定期到公司进行顶岗学习。再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的时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到该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其工资低于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2.校企双方是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在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仅仅是在学生的实习环节同企业合作。校企深度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是指从人才的需求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要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并由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方位是指院校全方位地选择合作企业,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大专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体现“大专业”的特点,依据专业群的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是指“准订单式”的合作方式。“准订单”是指下“订单”的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第五学期的中后期。下订单的时候,也是学生确定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预就业单位的时候。准订单培养时间从第五学期的中后期开始,直到第六学期的6月中旬结束。因此,校企双方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一种“全方位——准订单式”的就业导向合作模式。全方位可以克服“订单”模式培养目标针对性过强的弊端,可有效解决经管类高职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准订单”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就业导向型的体现,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

3.校企双方互动性强

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校要同企业实现完全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难度,同时,高职经管类专业特点要求没有必要采取完全的“工学交替”模式,因为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实际经营,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时,专业教师要走进企业,企业人士要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项目,间断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型实践技能课程的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直到第五学期的中后期结束。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两次“工学交替”型的实践技能课程,而每次课程的实施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里进行的,时间以3~4周为宜,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可以安排一次经管类专业综合性强的实训活动。综合性实训活动是跨专业的,即打破专业界限,按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再根据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实施“工学交替”实践技能课程的情况来确定“准订单”。在实施准订单培养阶段,准订单培养的课程是属于职业方向型的技能课程和毕业实习课程,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企业的兼职教师为主,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辅,实行“三导师”的管理制度,但仍然需要交叉互动式的教学。

四、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创建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原有的课程开发流程显然不适合,所以必须对课程开发流程进行改造,把它作为一个大过程进行系统管理。

1.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

首先,成立由学院相关教学主管领导、合作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行业专家、部分专业教师、部分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对原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包括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的发展方向,修改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其次,在专业群经理(一种管理专业群的部门设置)或系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程开发小组,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并且加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控制。第三,以在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同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建设一门或几门实践技能课程。当然,课程的负责人也是理论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负责人或主讲教师。

2.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策略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创建实践技能课程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1)把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的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教师为依托,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进行或兼职、或培训、或实习的实践锻炼,不仅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而且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教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和自己所联系的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2)以专业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创建重点。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企业各种经营业务处理、业务组织、客户服务管理与市场调查分析等业务处理技能课程,各种设备初步操作、现场物料管理、ERP等现代化企业管理技术的现场操作技能课程,都可以作为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以系统思维与操作技能能力相结合、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企业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创建的重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做账、常见单证处理技能等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则考虑利用学校自己的师资和实训基地。(3)以合作企业的企业实践任务或模拟的任务为中心来构建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还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4)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企业参观、现场调研、专家报告、课内实训、基本技能实践、核心技能实践、职业发展方向技能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的。因而,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逐步建设实践技能课程。

3.创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保障措施

创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一系列校企双方的管理制度,作为校方则应主动地调整或创新组织与管理制度,出台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如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金;改革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一门课程每周2~4节的传统课时安排方法;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制定新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考核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等等。

参考文献:

[1]赵礼强,赵冰梅,吴志红.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平台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5).

[2]刘丹,王福君.高职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81-83.

[3]曾林扬.高职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5-126.

[4]欧渊华.高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苟建华

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

摘 要 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综合实践教学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建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目标,构建跨专业、跨岗位的综合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建立教师、学生和团队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等环节。

关键词 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经管类专业;地方农业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很多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更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的就业导向。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目标选择契合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战略主题,说明了职业能力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近些年来,地方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尚存在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缺乏、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欠缺等障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重视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能力内涵与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一)职业能力内涵

关于职业能力的内涵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其实质都是指个体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从横向看,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组合。专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岗位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获取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沟通交流能力、自律能力、职业环境适应能力等。从纵向看,职业能力包含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递进的层级。基本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是指在基本能力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成长,具备了跨专业、跨岗位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企业运营的战略分析、计划、组织、领导和沟通能力,使初步的职业人成长为较高层级的职业人;关键能力是一种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定位能力,当岗位发生变更时,个体能在新的环境中寻求新的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主要来自现代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基于“效率更高、产品和服务更好、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的经营需要,现代企业采取新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员工不仅仅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工作和学习方法,更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应对。按照职业能力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要素原则,以及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关键能力三个层级的分类,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对企业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如图1所示。

三、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诊断

(一)存在的问题

与财经类、综合类和高职类院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没有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不突出[2]。课程设置还比较保守,一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实训和实习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一些实务性较强的核心课的实验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较低,且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通常包含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毕业设计等环节。课程实验通常以单项的验证型和演示型为主,层次较低;校内实训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得多,而专业综合业务和跨专业综合业务实训开展得很少;校外实践基地的大部分实习项目都是参观走访,难以有实质性的收获;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等。第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松懈等原因,很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学生的实习也大多停留在参观的层面,很难做到产学研的深层合作。第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比较随意。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是依据学生的出勤和实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而缺乏必要的过程考核,导致实践教学监管不力。在对实践教师评价和管理方面,也没有科学、规范的标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各行其是,随意性很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原因剖析

对于以上问题,挖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农业院校中,经管类专业被认定为文科专业,和学校的农、工、理、医药等特色学科相比,实践教学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人、财、物投入远远低于其他学科。由于投入少,导致校内实验和实训场所不足,仪器设备和实践操作软件不完备,校外实践基地联系不紧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等。第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虽然学历很高,理论知识娴熟,但大多数没有行业从业的实践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再加上不熟悉相关行业业务操作软件,很难胜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重要任务。第三,激励机制不健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专业性、操作性、综合性、相对分散性等特点,与理论教学相比教学组织管理相对困难[3],为了保证质量,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但目前学校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不管在工作量计算还是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侧重于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4]。

四、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考虑地方农业院校的特点,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践课程设置、现代教学方法、多元化考评模式等三个部分构成。该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学校给予支持,包括人、财、物的合理充分投入,及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系内容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具体见图2。

(一)实践课程体系

学生就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基于这种需求,在学校 原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综合实训项目和跨专业综合实训类实践课程,具体见图3。

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适当安排单项和综合实验或实训项目,也可以独立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其特点是一个专业一个岗位群,跨该专业内几门重要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内应对单部门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可以单独开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跨多个经管主要专业,多个岗位群,目标是培养应对现代商业环境和企业运营的综合能力与关键能力。校外教学实习是针对不同课程和实习的性质,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参观或顶岗操作,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掌握各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职责,通过实习锻炼,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与人相处、沟通协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利用假期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以选修的形式进行,该活动跨与创业相关的几个专业和岗位群,以创业项目遴选、营销和财务为主,培养企业创办和孵化的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在所有的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依托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选取农业经营案例,创建虚拟的农业企业运营环境,培养学生具有农业产业特长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

(二)现代教学方法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围绕工作任务,以学生体验、集体制定计划和方案、分工实施、协作交流为路径,辅以教师的咨询、引导、催化、总结和归纳等方式,学生完成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具体见图4。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和提出任务,即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来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然后选择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成团队,进行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实际操作体验等,以行动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咨询。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看,它从简单的案例入手,带动理论学习,通过实践驱动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教师角度看,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和探究式学习,为学生的思考、发现和探索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三)多元化考评模式

多元化考评模式以职业能力标准尤其是高层次职业能力为依据,采取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学生互评与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见图5。

过程考评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团队三个考评主体完成,各占一定比例。教师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按时保质完成每个阶段每个实验或实训项目的操作,能否真正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決实际问题;团队考评和学生互评主要考核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团队讨论,能否团结协作,能否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结果考评主要由教师完成,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项目,教师可设置一些明细指标,然后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实训运营业绩、实验实训总结报告等给出综合评价。

(四)实践教学运行的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正常运行,需要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保障。其一,实践教学平台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实训场所、各种经济分析和企业管理运行等相关教学软件、支撑软件运行的硬件条件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这就需要学校对经管类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实训教学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和人力,确保实践教学有效运转。在此基础上,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其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的质量保障。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参加软件操作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式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水平。也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为兼职指导教师,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和实际业务操作进行指导。其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管理制度包括管理组织体系、各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激励办法等。在管理组织方面可以建立校、院二级管理组织体系,学校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实践场所和实践条件的宏观协调和维护,学院负责实践项目的具体运作、实施和检查,通过高效、协调的管理,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而针对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应建立长效激励办法,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建立实践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等办法,调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论

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重在“综合”二字,其价值体现在四点:一是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目标;二是确立基于情境创设下的跨专业、跨岗位的综合型实践课程的建设,并辅以农产品经营的主要内容;三是确立学生自主学习、多岗位互动、团队协作、团队知识和能力自我建构、教师引导孵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四是采用教师、学生、团队等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这种实践教学体系颠覆了传统的以“学历和知识体系”为教育评价标准的教育观,其有效运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高层级职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刘春光.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析[J].文教资料,2014(16):142-143.

[2]王艳华,尤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7):43-46.

[3]趙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5(2):161-162.

[4]党建宁,董原.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3):182-18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for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Wang Yanhua,Liu Xiaoguo,Chen Yu

Key words vocational ability; practice teaching;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uthor Wang Yanhua, professor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 Liu Xiaoguo, senior experimentalist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 Yu,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者:王艳华 刘孝国 陈瑜

上一篇:学院医学类双语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