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传统论文

2022-04-28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传统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传统论文 篇1:

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关键词]荣辱观 儒家道德传统 道德自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的道德传统延绵不断成为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思想资源,在儒家的伦理规范中,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最为根本,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规范。儒家的五常伦理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道德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儒学思想发展进入明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民间化为主旨的学派:泰州学派。该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伦理向民间、向大众传播,使儒家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为社会风俗的改善,为民间社会之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儒家伦理本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尤其经过汉儒和宋儒的诠释后,逐渐精致化以至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文化而与大众文化脱节,泰州学派的贡献就在于将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理论化为民众的生活,其难度不在理论而在于“应用”,在于创造一种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层理论”,为此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乐不是学”的中层理论。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间的当下心或曰“当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应该随顺良心而行,如此无不合乎伦理道德;所谓“不乐不是学”这里“学指道德修养,意谓道德修养与心情之流畅或愉快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过去儒家伦理修养使人感到束缚觉得枯燥,经过泰州学派王艮的诠释或改造则一变而为一种自然的人人皆能为的愉快的事,一种人们乐于而为的事。如此一来,泰州一带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当泰州学派讲学归来,则“歌声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气象。”泰州学派以儒家民间化为宗旨,以通俗、自然、快乐为特点,将儒家的理论与民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既为儒家文化的传承找到了载体,又为民众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儒家道德理论向社会民众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家的创造和在民间的推广与应用,儒家伦理思想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才为古代社会风气的维系和改善提供了保证。

应该承认,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泰州学派民间化的理论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当然由于儒家的“五常”规范和泰州学派的中层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自然也带有一些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印记或封建糟粕,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既吸收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合理内涵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的简捷、通俗、明了之特点,又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内容,诸如封建纲常之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荣八耻观又是对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伦理学体系是由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所组成,社会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有三: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而道德规范可分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交友道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里,道德规范是体现道德基本原则的,即具体的道德规范应该而实际也是从各个角度或方面体现这些基本原则的。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应该说是属于道德规范范畴之下而非原则范畴之下。具体而论,“八荣”是当代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表述;“八耻”则是危害道德规范,危害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八荣八耻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和道德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伦理规范,是对社会主义伦理论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为五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而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又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社会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又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当代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荣耻一一对应的提法,实际是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界线,也是区分社会成员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岭。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所系甚大。”陆九渊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于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朱熹与陆九渊虽然属于不同流派,但是都认为有耻与无耻是人与禽兽区别之根本,当然也是分辨君子与小人的界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两分的区别方法显示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为君子乃至圣贤;而在尺度之下即为小人或禽兽。八荣八耻观就其内容讲当然不同于古代,但是它也显示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尺度,凡是八荣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耻者则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不可含糊。换言之,若是希望成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应该以八荣为准则,自觉地将其落实到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活之中;反之,则难于成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对于私有制和民营企业的讨论等,影响所及,在道德评价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道德评价中评价之依据也产生了偏重:或是以动机来评价道德言行,认为动机好就是善,动机坏就是恶,认为行为善恶全在于动机是否合乎“义”;或是以行为结果来评价善恶,认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坏就是恶,一切皆以效果来评价;或是从动机与结果动态相统一的角度来评价,认为动机事是主观而效果则为客观,道德行为就在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等等。对于历史人物海瑞的评价的分歧就是一例。传统的评价偏重动机,以为其人行事为人一生正气,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人物。而现在偏重效果评价的学者,则认为海瑞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为官多年,对于社会、民众贡献不大,是一万年草。诸如此类。笔者认为,在道德评价的依据上虽然以前或以后还会存在着这样的分歧,但是无论偏主观动机还是客观效果或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评价的根本尺度或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尤其在当代对于涉及道德言行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公认的客观的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为标准。这是确定而明确的。不然,道德评价就会出现混乱。例如在前一时期,社会上有人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呆子,以违法乱纪为有本事;认骄奢淫逸为潇洒、为派头,以艰苦奋斗为寒酸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风尚,导致了越轨、违法行为不断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为此,胡锦涛提出了八荣八耻观,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了一个的评价标准或尺度,使社会道德评价有了客观的准则而人们的行为有了一个准绳,如此坚持下去,坚持多年,社会就将出现一个道德风尚蔚然成风的大好局面。

在八荣八耻观中,不仅知荣而且知耻,从某种意义上看知耻更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以为士矣。”孟子也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孔孟皆认为人不可无无耻之心,孟子并指出无耻之耻是最大的耻辱。当然,知耻重要在于自耻,也就使说,知耻是人应该有的道德自觉。由于人皆有羞愧之心,所以当然具有自知其耻之心。从一定意义上看,人只有自耻,才为知耻,故欲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厌恶上述那八种不道德的行为,并能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想及历史上的一切先烈英雄,就知道虽然小耻也足可羞,以自己言行不及英雄而可耻。古人云,知耻而后勇。就是说,人应该自知其耻而后才能奋起改正,这样下去,虽然达不到圣贤境界,起码也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注释:

①具体可参考拙著《泰州学派新论》,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

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③陆九渊:《陆象山全集》,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239页。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2页。

责任编辑钟海连

[作者简介]季芳桐(1954—),男,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

刘永红(1976—),女,南昌大学医学院教师,小教高级。

作者:季芳桐 刘永红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传统论文 篇2:

关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要内容是加强“一个领导”、把握“两个关键”、抓好“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五个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

[作者简介]韩旭霞(1967- ),女,河北威县人,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河北 邢台054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0710043)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的继承,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崭新而古老的课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为什么光荣为什么耻辱的问题。

第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而精准地阐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年人做人、做事划出了是非评价的标准和界限。第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既有其先进性,又有其广泛性,既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第三,“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鲜明的是非丑恶的界线。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八荣八耻”提出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基础。第四,“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交谈密切,联系频繁,“八荣八耻”的提出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应有之义。尤其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基本价值观,被亿万人民视为最大的光荣;而背叛、危害祖国,背离、损害人民的利益,则被视为最大的耻辱。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党非常重视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有以下特点:前进的时间、空间、方式和程度都由自己设计,愿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其目标而奋斗;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有参与社会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有个性,敢于张扬自己。但是,他们的意志和毅力比较薄弱,当个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受阻、受限、受挠或受挫时,有些人无法客观、积极地面对现实;他们缺乏同情心,部分学生感情淡漠,对一些现象看得很浅薄、悲观,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让他们肩负起未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只有认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争当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掌握过硬本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学校要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举办英雄模范报告会等方式,对他们加强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们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远大理想,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重任。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策略

当前社会正处于矛盾突发期、文化多元期,大学生思想也进入非稳定期,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性,在许多学生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互助观念较差、缺乏理想抱负等现象,因此,“八荣八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同时,“荣辱之心,人皆有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荣辱”的概念来明确道德规范,对于倡导什么和反对什么非常清楚明白,导向鲜明。“荣”是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而“耻”则是防微杜渐的警钟。“八荣八耻”把道德要求具体化、行动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感染力和震撼力,易于青年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实际行动。“八荣八耻”为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纲领。高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宣传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加强“一个领导”、把握“两个关键”、抓好“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五个结合”。

1.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加强“一个领导”,即党的领导。高校党委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讲话,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领导干部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要做学习的表率和模范。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大力宣传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经验体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去教育师生,感动社会。

2.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结合“两课”、“形势与政策”等课堂教学,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中去,贯穿到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育和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要下大力气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一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加强教书育人和学术道德教育,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凸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高校还要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并且将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课程建设之中。二是把文明修身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的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践体验,以着力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知行背离现象。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民族节庆教育、仪式教育,还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西部支教等为载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明确自己对历史、对民族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要对学生开展诚信、文明、感恩等基础文化教育,注意点点滴滴的文化熏陶。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学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体现在学校的板报和宣传栏中、体现在学校的广播和网络中、体现在文艺演出和社团活动中。要大力宣传优秀学生、教师、校友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及他们的高尚精神,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支教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宣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的“航天精神”。

4.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继承性原则。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丰富资源,并且在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发扬光大。二是借鉴性原则。要对同类学校已经开展的、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荣辱观教育进行梳理,把握规律,提炼精华,形成自己的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的新体系。三是创新性原则。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内容到载体都需要与时俱进,体现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体现学生的成长需求。四是实效性原则。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最终需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分层递进,既要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更要让学生能够化认知为德性,化德性为行动。

5.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对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是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结合本校师生的思想现状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要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树立正确荣辱观”的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渗透、强化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辅导员要把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纳入到班级管理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三是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荣辱观教育作为教风学风建设的有力载体和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各院系、团总支开展主题班会和党团日活动,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可适时举办演讲赛、辩论赛、征文、座谈等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荣辱观教育占领课堂教育的阵地。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五是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相结合。“八荣八耻”是大学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人生坐标,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培养大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坚持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坚守道德防线,努力成长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一代新人。

高校要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发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学校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知行统一,争做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表率。只要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焦玲.让荣辱观教育在高校结出硕果[N].人民日报,2006-11-22.

[2]崔俊霞.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生之我见[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封福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2).

[4]李大伟.当前深化高等院校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5]张再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4).

作者:韩旭霞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传统论文 篇3:

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探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超越,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时期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明确强调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再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超越

荣辱观是人们对以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的总的看法和评价标准,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华民族曾经有强烈的耻辱意识。古代人们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荣辱的认识上。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近乎勇”。荀子把“知荣辱”看做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并提出了义利荣辱标准。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隋代的王通说:“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南宋的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认为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清朝末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可见,在古代传统道德史上,我国把是否知荣辱,不仅看成是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人格的问题,而且提到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古代的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古代人们的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古代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能够对引导社会成员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对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中华民族进步荣辱观思想的继承,比如对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中的优秀内容予以了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规定了服务人民、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等体现时代精神的崭新内容,它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巨大超越。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关于荣辱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有过论述。马克思说:“耻辱就是一种内在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恩格斯也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些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际,形成了关于荣辱观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同志还论述过共产党员应当确立的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五爱”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这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把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判断标准,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树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荣辱观。他指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在2001年10月,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新时期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共济,多元分配方式同在的格局,并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各种文化也相互交错激荡,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来看,一方面,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同时,人们的效率意识、自主意识、法制观念、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增强。另一方面,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在当今中国,各种腐朽思想道德观念广泛存在,对主流的伦理价值构成严峻的挑战。有些人模糊了美与丑、是与非的界限,丢掉了本该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取而代之的是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追求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与时代主旋律相悖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比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又如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背信弃义、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等丑恶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些现象毒化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使得为商者重财,为医者重谋利,为师者重谋名,为学者重谋巧,为官者重谋权,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从整体上看,它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我们从价值取向上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荣辱观。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而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同时,“八荣八耻”也是反映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要求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我们从道德原则上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重视个人的合理利益,又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原则。我们从最高要求来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做爱国利国的人,这体现了爱国主义。其次,从具体内容结构上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社会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更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科学发展是有合理价值取向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包括热爱国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科学发展也是有伦理精神的发展,这种伦理精神包括崇尚科学、互助友爱、艰苦奋斗等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在伦理价值上的指向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历史任务中, 必须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近几年不断增多的仇富伤贫案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痴迷歪理邪说现象、心理疾病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由此引发了道德危机,影响了社会和谐。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理想的价值支撑。它能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有利于形成并保持有序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同时,它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总之,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引导大家努力营造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社会安定的氛围,这必将有力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06]171号-83); 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教通[2006]12号-1)理论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景军

上一篇: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业务处理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