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围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阐述了荣辱观的渊源、内涵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 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营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着巨大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主体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繁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把握好几个基本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功能 生产力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作为经济基础范畴的社会生产力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对社会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发挥巨大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凝聚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能发挥精神统摄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规模宏大的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要真正成为一种德制经济、法制经济,离不开具有共同道德基础的精神统摄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积极投身于生产关系变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进而推进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可以通过道德力量作用于市场经济主体人的发展的现代化,增强和提高生产力要素,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目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功能,它一旦树立并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遵奉,就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成员的心理、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使人知荣明耻、趋荣避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充分调动人们从事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观念,使经济发展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强烈的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功能,就是能够对社会成员形成一种感召力、推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激励人们为着崇高目标而拼搏奋斗。人作为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始终处在生产活动的主体地位,“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过去、现在和今后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1]劳动者的素质越高,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培育整个民族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信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有利于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营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教育教化功能,它感染和教育我们这个社会的全体成员,使其不断趋荣避耻,推进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在当前的社会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有些人以膨胀的私利为荣辱标准;有些人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有些人放弃自律,追随无耻;有些人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采取了麻木和容忍的态度。我们的社会日益显露出“物欲化”、 “躁动化”、 “粗俗化”、 “冷漠化”倾向,凡此种种,既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种环境缺失。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对上述缺失进行弥补和矫正。

首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营造扶正祛邪、趋荣避耻、扬善抑恶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先进文化和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批判迷信,宣传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热情讴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旗帜鲜明地鞭挞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丑恶典型及其言行,使社会正气真正得到弘扬,社会的邪恶现象缺乏立足之地,这样,就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其自身所具有的负面因素因失去发挥作用的场所而受到充分抑制,自然也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樹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加速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既需要靠法制来保障,同时它在运行过程中又必须把“诚信原则”作为基本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觉主动地践行诚实守信原则具有促进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直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再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旧的机制和规范体系的消失与新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形成过程中,容易造成“价值真空”,进而会导致人的自我认知混乱,精神家园的失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整个社会的不和谐状态,这样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互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如分工协作、责任权利、团体组合、劳动报酬等关系,特别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就把荣辱观念同物质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阐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P89)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极大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生产要素在合理流动中不断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也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无疑增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主体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人们荣辱观的模糊或颠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这一重要根源有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性精神,也对人们的协调性与合作精神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不断强化,平等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改革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日益增强。这些都会对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繁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载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在于,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性质与经济价值融为一体。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的文化产业,其意识形态影响力也就越大。在此基点上,依靠主流文化的正面引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使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和文化市场的法律规范体系也不断完善,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将得到文化产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进一步认同和拥护,文化市场将进一步繁荣,文化商品将更加丰富,文化娱乐形式将更加追求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所有这些必将使文化及其产业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把握的几个基本点

1.把知耻教育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起点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3]“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4]知耻的主要内容就是: 人们应该根据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要求, 确立自己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原则, 确定事情当为与否;懂得将有污自己的人格尊严, 使自己感到耻辱的事情,并拒绝去做。人们只有知荣明耻,才会趋荣避耻。

2.把处理义利关系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

道德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利益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就是义与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面临义利关系的关键时刻,总是检验一个人荣辱观的现实时刻,也是赋予一个人光荣和耻辱的紧要关头。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不取不义之财,诚实劳动,守法经营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该弘扬的。

3.把人格培养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核心,把尊严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始终关注一个核心,这就是培养高尚的人格。而尊严是人格拥有的核心理念,因此尊重人的尊严就是尊重人的人格。对于人格和尊严这两者,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应作为强调的重点。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应强调的人格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尊重自己的人格;二是尊重他人的人格。

4.始终把整体观念和人伦关系和谐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

中国社会向来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便是一种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便成为传统荣辱观的主干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和谐,除了具有仁爱之心,还要培养宽厚之德。服务于人民,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必需,也是赢得社会赞誉的重要内容。

5.要始终强调奋发有为, 自强不息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生动力作用

先贤在《易传·象·乾卦》中提出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著名命题,以君子具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为荣。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需要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需要勇往直前的顽强毅力,需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应该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强者,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把个人的成才和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参考文献:

[1] 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论语.为政》

[4] 《论语.子路》

作者:商植桐 于伟峰 韩剑锋 李永奎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2: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

摘 要:文章围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阐述了荣辱观的渊源、内涵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效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基础。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和社会规范调节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有鉴于此,深入、全面地解读和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增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和丰富内涵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渊源。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理念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荣辱观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内容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不同经济形态间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荣辱观也和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内在的历史传承性。对此,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毋庸置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奋斗实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在整合中华民族已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立的。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渊源的分析必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透视。从历史层面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吸收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荣辱的观点或看法。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的荣辱观。孔子则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孟子从“仁”的角度来分析荣辱的根源,“仁则荣,不仁则辱。”我国历史上关于荣辱观的古训和格言比比皆是,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等等,这些深刻的荣辱观点既是古代知荣明耻道德规范的鲜活体现,也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厚的理论渊源。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荣辱观思想以及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经验总结的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思想,对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崇高道德品质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继承发展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荣辱观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于新时期改革创新伟大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立的,并彰显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任何一种理论或观点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大的道德建设命题,也是与当前特定的时代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中西文化价值冲突。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面临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来驾驭、主导这个时代,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公民道德建设的环境、渠道、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支撑。三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如何解决网络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党执政兴国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谋划和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坚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个方面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怎样对待祖国、怎样对待人民、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所倡导价值取向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而这些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必须通过具体的细则表现出来。社会主义荣辱通过一百多字的“八荣八耻”,高度融合和概括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标准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3.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进行了整合和重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当前社会中出现了荣辱倒错、荣辱观念扭曲、价值导向偏移、道德修养缺失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将腐化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改革发展大局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如同一场及时雨,汇聚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精华,密切联系当今社会风气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一正一反、旗帜鲜明地把道德领域中的是非黑白划分开来,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修养指明了最基本的底线标准。

三、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一块整钢”来认识,来建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的全过程,防止片面认识和孤立对待。其次要紧密依托时代特点和现代网络信息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工厂机关、社区及各种工作的日常管理之中。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贯穿到理论学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事例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品质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区分层次、凸显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的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行为和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内容。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各界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做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积极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3.协调各方,夯实群众心理认同基础。心理认同不是出于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畏惧而表现出的表面接受和支持,不是停留在理论形态的价值体系,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表现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它深刻有力、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力夯实群众的心理认同基础,着力破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教条化、抽象化、口号化、形式化和说教化等问题。要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在形式上喜闻乐见,紧紧吸引住群众的眼睛和耳朵,进而切合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验感悟,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心理认同基础。同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调动民族情结和元素,牢牢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机遇,如2008年发生的奥运圣火事件、藏独事件、冰雪地震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重大事件,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含和倡导的道德情操有血有肉地内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习惯、思维方式等,使群众的心理认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评价监督机制的建设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和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依据,逐步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如道德代价补偿机制、道德储蓄机制、诚信管理体制等。对“八荣”的行为给予鼓励,对“八耻”的现象加以制约。积极发挥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项行政规章、行业管理制度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积极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治那些不讲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要广泛发动群众,对照“八荣八耻”,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淼,方文,朱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视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8)

(作者单位: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责编:郑钊)

作者:康 翔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3: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摘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和道德共识。树立和践行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梁承忠,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山东 济宁272037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和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精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知耻比明荣更重要。古人非常看重耻感意识,强调“知耻近乎勇”、“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传统观念。人只有知耻,即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对天、地、人有所敬畏。人若没有了愧疚感和忏悔意识,就会无所畏惧、无所不为、无恶不作,这是文明社会最可怕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必然造成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间的矛盾与激荡,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一些人放弃原则、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失方向,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主导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八荣八耻”的提出,引导人们知耻明辱,增强耻感意识,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顺应了人民群众纯净社会风尚的迫切诉求,成为当代中国人们普遍接受的主导价值观和道德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纽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和谐需要道德规范来加以保障。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着眼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当前,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全社会的共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德诉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助推器。

二、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八荣八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来字,但却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行为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关的价值取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也包含其中,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学者认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必须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和批判,即“荣”和“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只有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对于个人而言,必须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深刻反省与悔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耻辱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践行向善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等不良意识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下,在市场经济功利性的诱惑下,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耻感和罪感意识普遍淡漠甚至消失,容易导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物化”倾向。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不仅对社会道德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诱发了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使人际关系走向冷漠和疏离。

“八荣八耻”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观范畴。道德对于思想伦理和社会实践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趋势,表达个人的取舍。“八荣八耻”能够为人们的实践行为直接提供正当性、正义性、合理性、应当性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无法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也有消极不良、腐化堕落的。这些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造成了人们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某些情况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现

象的存在,不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离党和国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八荣八耻”的提出,就是针对和纠正这种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清的现象,褒美贬丑、扬善抑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导向,以人们共同的道德信仰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八荣八耻”的鲜明价值导向,使人们能够不断地评价和反省自身,或坚持或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不断地与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协调、祥和和有序的和谐社会状态。

荣辱观的树立包括荣誉感和羞耻心两个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正确荣誉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有正确荣誉感的人,能够坚持事业重于荣誉的原则,把荣誉当作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鞭策和鼓舞。羞耻心是荣辱观的另一个方面,只有做到耻辱之事不可为、羞耻之心不可无,才能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要调动人们的荣誉感,又要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才能使人们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当前,就是要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赞扬和奖赏,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光荣;就是要使“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指责和惩罚,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羞耻。这样,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道德价值导向明确,并长期坚持下去,人们的思想才能稳定,行为才有遵循,社会才能和谐。

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和谐,即和谐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自觉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靠社会制度,二靠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核心和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的提出,适应了培养人们逐步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特征要求人们遵纪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公民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是通过加强道德自律来补充和保障法纪他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从而保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要求人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公平正义要求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但也应该看到,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个人不要以一己一时得失为标准,要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也唯有如此,个人才能在为祖国、为社会、为集体利益奋斗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

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特征要求人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凭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践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违背社会公德的个体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践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失信背约的不良风气,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诚信体系。

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特征要求人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推进社会充满活力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而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践行“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在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教育引导人们戒除骄奢之风,秉承艰辛本色,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进发。

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要求人们崇尚科学。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践行“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粮食短缺、土地沙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编辑:荷叶]

作者:梁承忠

上一篇:A公司企业财务论文下一篇:民法的本质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