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文化运动管理论文

2022-04-21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号召师生“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学校师生纷纷到工厂、农村进行串连,介入社会各单位的文化革命运动。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其中规定:春节后各地小学一律开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学文化运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学文化运动管理论文 篇1:

新闻学是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

摘要 时至今日,许多新闻学的基础问题还未彻底厘清,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特性出发,可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判别标准归结为4点:研究对象和价值、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研究效用的差异,以此标准,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当属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

关键词 新闻学 学科属性 社会科学

刘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后。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精品培育项目《“新闻经典”研究》最终成果的一部分(SKJ201004)。

时至今日,中国新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新闻无学”的争论也已告一段落,但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等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诞生于20世纪的新闻学还尚显稚嫩,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层次不高等依然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新闻学的基础问题还未彻底厘清,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新闻学到底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这一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学科归属是关系到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新闻学到底是向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靠拢,还是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逼近?这不但关系到新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实现,且会影响到新闻学能否在学科之林中与其他学科平等地展开交流对话。下面笔者将在论述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之争的基础上,通过辨析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重点阐释新闻学的学科属性问题。

一、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之争

客观地讲,20世纪的中国学术研究中,既有人文学科的研究,亦有社会学科的研究,但向来只有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提法,而没有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尽管《辞海》上已单独作为一个条目而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的提法。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提出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要求。[1]因此,新闻学早期关于新闻学科归属的讨论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而主要讨论当今新闻学众学者在新闻学科归属问题上的争议。综观新闻学科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这一问题,学界仍无一致的看法:

一类以李彬、李希光、屠忠俊、吴廷俊、徐培汀等为代表,认为新闻学科是人文学科。他们在分析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时指出,首先是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学科,而传播学是社会科学的行为学科。再次,二者研究的方法不同,新闻学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体现人对人的终极关怀,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质的方法、思辨的方法;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实证的方法。[2-5]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唐远清则根据李承贵提出的划分人文学科的4个主要依据,即人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气质;直接与人的意义特别是精神价值相关;对人、社会、民族具有价值导向、精神塑造等功能;研究具有主体性、求异性、偶然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认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6]

再一类以郑保卫、张昆、赵凯、丁法章、黄芝晓等为代表,认为新闻学是以新闻现象和新闻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7-9]除概念界定外,对新闻学为什么属于社会科学,其与人文学科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并无过多探讨。

还有一类以杨保军为代表,认为新闻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同时兼有一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新闻学是对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活动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和揭示。按照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与基本区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但是,严肃一点讲,社会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说要求研究者以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结论,而新闻学还包含着人文的思想和论述、价值性的评价与判断。因而,就学科性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闻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但同时兼有一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10]

上述论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一个明显缺陷即大多并未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区分角度进行新闻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唐远清和杨保军虽然区分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不同特征,但失之系统、全面。

唐远清依据李承贵提出的划分人文学科的4个主要依据来定义新闻学科的学术归属,相应标准虽容易区分,具体到实践中则很难操作,究竟何谓突出的“人文”气质?什么学科的研究才算与人的意义特别是精神价值直接相关等等,并无明确的具体的规定。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单列一节论述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坚持认为新闻学是人文学科,但在前文中却把新闻学界定为“新闻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媒业的独立的社会科学” (博士论文阅评人雷跃捷也指出了这一点),这就出现了前后矛盾、顾此失彼的现象。

而杨保军在谈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别时,仅谈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判断类型的不同,判断标准有失片面。另外,在认定新闻学兼有人文学科属性时,仅仅从目前新闻学研究现状出发,认为相关的理论著述在事实判断之后,总要加上一个价值判断的尾巴,认为新闻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属性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因为现有著述存在的问题与该学科属性并不等同。

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这里,笔者从区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特性出发,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判别标准归结为4点,以明确新闻学科的学科归属问题。

1. 研究对象和价值

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下来的文化。人文学科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而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侧重于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即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类的精神文化,社会科学关注的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

2. 研究方法

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阐释性、评价性的特点,强调研究者的个体性和独创性,它的知识并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呈前后递进式发展,而是散点、跳跃式的、或不断阐释性的。一些古典著作中提出的命题可以被后人不断地理解和阐发。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分析、归纳、证实等特点,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前后递进式的,前人提出的某些命题可以被证伪或替代。

当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虽越来越多地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法,但社会科学并不排斥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既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来研究认识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关系、结构和功能,又需要采用人文科学的精神与情感体验方法来把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因为社会具有物质客观属性与精神观念属性两重性质。

3. 成果形式

人文学者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与创造,主要表现为精神的收获和思想的创造;而这些收获与创造,主要以人文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社会科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除以社会科学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外,还集中表现为决策的制订、规划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甚至表现为规模宏大、长期持续的社会运动。而人文科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则很少以文本之外的形式加以保存。

4. 研究效用

人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而社会科学是应用性学科,所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不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而社会科学的成果则往往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文学科没有用,只有社会科学才有用,而是说人文科学是一种无形之用,而社会科学则是一种有形之用。社会科学更能直接指向人的现实生活,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新闻学的学科属性辨析

依据以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新闻学总体属于社会科学。理由如下:

1. 从研究对象来看,虽然目前新闻学术界并没有取得共识,但根据不同学者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论述,较为常用的关键词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新闻活动、新闻、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现象、新闻与社会关系等。有学者依据56位新闻学者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论述,筛选出中心词的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新闻事业(27次)、新闻(传播)活动(24次)、新闻现象(18次)、新闻工作(14次)、新闻(12次)、报纸(10次)、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6次)。[11]可见这些关键词都与社会活动、现象、组织、运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不少学者如徐宝璜、黄天鹏、李公凡等认为,新闻学的间接对象就是全社会。[12]且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开始,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界定的中心词都由比较具象的“报纸”转换为比较抽象的“规律”——学者们几乎都使用了“规律”一词,尽管在与其他中心词的搭配上,有“新闻事业规律”“新闻活动规律”“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传播规律”等的不同。[13]这符合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的观点,而非人文科学研究对象范畴。

2. 从研究方法来看,新闻学强调研究“新闻事业规律”“新闻活动规律”“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传播规律”等,既然研究对象的中心词是“规律”,那么,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虽然新闻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仍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定性研究并不代表就是主观性研究,定量研究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客观研究,定性与定量只是研究方法的区别,而主观和客观则是研究对象与客观事物的符合、相去程度。“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使用事实、规律、原因等概念,并通过客观语言沟通信息。”[14]与此不同,“人文学科是想象的产物,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语言表达。”[15]从这一点看,新闻学无疑也归属于社会学科,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反映新闻现实,符合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发展规律,有效地指导新闻实践,而非自由想象,闭门造车。

3. 从成果形式来看,新闻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除了以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外,还集中表现为新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新闻管理决策的制定,甚至还表现为规模宏大、长期持续的社会运动(譬如公共新闻学)。从新闻学界尤为强调新闻学研究成果要对新闻实践有指导意义即可见一斑。

4. 从研究效用来看,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新闻业务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价值,能够对新闻实践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即使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研究,也强调要对新闻实践有所启迪和教益。尽管目前学界的研究和业界现实尚有一定隔膜,但已有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业界和政界认可。从长远来看,新闻学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对新闻传播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新闻学理当归属社会科学。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画出泾渭分明的界线,正如著名学者让·皮亚杰所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辨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16]新闻学虽然属于社会科学,但新闻学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从学科性质而言,新闻学是具有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表现在: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价值来说,新闻学既是事学,是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又是人学,除研究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所起的作用及其运作之外,还需关注在媒体运行过程中传者和受众各自的精神状态、价值情感等。新闻传播事关每一位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新闻学研究决不能因事废人,放弃新闻传播学的人文屬性。因为“新闻传播活动根本上是人的交流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在现代以来越来越需要利用机器和制度等途径进行,但它毕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从没有离开‘人’的新闻传播”。[17]“新闻学的终极关怀或指向是为人的,新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更加趋近人所能拥有的自由、美好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18]从这一点上来说,新闻学科注定将难以回避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在新闻学科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价值判断是每一个新闻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新闻学需要事实判断,也需要价值判断。

第二,新闻学的文本之学特征较其他社会科学更重。尽管学界对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否为新闻文本仍存争议,与“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等这些关键词相比较,将“新闻”文本作为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呼声相对弱小一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其成效好坏最终都将反映到新闻文本上。可以说,新闻文本是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无新闻文本则无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新闻学的研究起步于新闻文本,最终无论是作用于新闻实践,还是作用于新闻管理政策,也将落脚在新闻文本上。新闻学研究是围绕着文本这一中心运行的,这是新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他们的研究未必起步于文本,也未必最终作用于文本,从这点看,新闻学也具有较为鲜明的人文色彩。

因此,新闻学的学科性质为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新闻学不单单是人事之学,也是文本之学。

结 语

新闻学具有较多的人文色彩,但新闻学并非人文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一样仍属社会科学。一些学者在辨析新闻学和传播学时过分突出了两者之异,以至两个协同发展的社会科学之“小异”,被说成是人文和社会学科之大别。目前,新闻学和传播学都还尚未达到成熟之境,过分强调其区别,不利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和两个学科的协同共进。两个学科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双剑合璧,才能全面提高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也才能在学科丛林中占据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之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承贵.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彬. 媒介话语 新闻与传播论稿[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 李希光. 畸變的媒体[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屠忠俊,吴廷俊.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徐培汀.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 [11] [13] 唐远清. 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35,134.

[7] 郑保卫.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8] 张昆.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 赵凯,丁法章,黄芝晓.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 杨保军. 新闻活动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 李秀云. 中国新闻学术史[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761,760.

[16] [瑞士] 让·皮亚杰. 人文科学认识论[M]. 郑文彬,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17] [18] 姜红. 现代中国新闻学科建构与学术思想中的科学主义(1918-1949)[D]. 复旦大学,2006:153.

作者:刘锐

新闻学文化运动管理论文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大事记(续)

1967年

1月1日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号召师生“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学校师生纷纷到工厂、农村进行串连,介入社会各单位的文化革命运动。2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其中规定:春节后各地小学一律开学。在外地串连的小学教师和学生应当返回本校。五、六年级和1966年毕业的学生,结合文化大革命,学习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十六条”,学唱革命歌曲。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学习毛主席语录,兼学识字,学唱革命歌曲,学习一些算术和科学常识。2月19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供讨论和试行用)》。其中规定:从3月1日起,中学师生停止外出串连,一律返校,一边上课,一边闹革命,分期分批进行军政训练。上课学习毛主席著作,批判旧教材和教学制度,以必要时间复习数、理、化、外语和各种必要的常识。学生要分批进行军事训练,在农忙期间,师生下乡劳动。3月7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专院校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定(草案)》。《规定》指出:下厂下乡和外出串连的师生,于3月20日前返校,分期分批进行短期军政训练,在校内批判斗争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着手研究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

毛泽东对《天津延安中学以教学班为基础实现全校大联合和整顿巩固发展红卫兵的体会》的材料作了批示。指出:军队应分期分批对大学、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军训,并且参与关于开学、整顿组织,建立三结合领导机关和实行斗、批、改的工作。先做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还要说服学生,实行马克思所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教导。3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社论,号召中小学革命师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复课闹革命。社论提出:“复课闹革命,复的是毛泽东思想的课,上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课。上课,主要是结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语录,学习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件,批判资产阶级的教材和教学制度。同时,应该用必要的时间,中学复习一些数学、物理、外语和必要的常识,小学学一些算术、科学常识。”7月18日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文章全面否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说建国17年的教育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教育的一套破烂。同年,《红旗》第10期发表了文章《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对建国17年的教育路线进行大批判。10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10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通知》,各级学校再度出现“大联合”的热潮。11月3日

《人民日报》发表同济大学、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三个教育革命的初步方案。12月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各级学校再次掀起“教育革命”的热潮。12月22日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转北京市香厂路小学取消少先队,建立红小兵的一份材料。这份材料认为少先队基本上是一个少年儿童的全民性组织,它抹煞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根本不突出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先锋战斗作用。红小兵团是少年儿童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它富于革命性、战斗性,有利于推动少年儿童的思想革命化。此后,全国小学以红小兵取代少年先锋队达11年之久。

1968年

8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提出:要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分期进入各学校。8月

各地贫下中农自本月底起,陆续向学校派出代表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社、队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以贫下中农为主、有师生代表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组)(后来简称“贫管会”)或教育革命委员会(组),把本社队范围的中小学管起来。9月5日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转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选调和派遣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几条规定》。12月22日

《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并在编者按语中引述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全国各地城镇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9年

9月12日

《辽宁日报》发表社论《凯洛夫<教育学)必须批判》,把批判凯洛夫《教育学》中的“全民教育”、“专家治校”、“智育第一”当成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

1970年

1月1日

《红旗》杂志第1期发表《文科大学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的评论,指出:“革命大批判既是社会主义文科大学的基本任务,又是当前改造旧文科大学的迫切的战斗任务。”革命大批判“不仅应该批判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应该把革命大批判深入到文科各个学科,批判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等领域内的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旧的文科大学才能在批判中获得新生”。6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69年、1970年、1971年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从1970年7月份开始分配。通知要求各校要认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毕业生服从革命需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三大革命的第一线作出新贡献。

1971年

4月15日~7月31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由迟群主持起草,经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炮制出了这次会议的《纪要》。8月13日

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纪要》否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作出了“两个估计”: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72年

7月4日

国务院科教组在内部刊物中反映西安市、苏州市两地青少年学生中存在违法乱纪、道德败坏、沾染流氓习气等情况,希望各地和学校把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件管起来。

1973年

7月19日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案》为题,刊

登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写在试卷背面的一封信,并在所加的编者按语中提出:文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检查记住多少中学课程?录取的主要标准,是根据他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的一贯表现,还是根据文化考试的分数?是鼓励知识青年积极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再教育,努力钻研和完成本职工作,还是鼓励他们脱离三大革命实践而闭门读书?这一问题引起了重大反应,《人民日报》、《教育革命通讯》、《文汇报》、《红旗》等主要报刊纷纷转载,并加按语和专论。12月12日

《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编者按说:这个12岁的小学生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大问题,就是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没有肃清,旧的传统观念还是很顽强的;在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上山下乡、工农兵上大学、“五七道路”、开门办学、考试制度、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人阶级领导学校等问题上,也都存在着尖锐的斗争。12月28日~1974年1月7日

国务院科教组在北京召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江苏、广东、陕西、四川9省市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向着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展新的进攻”,要“打退资产阶级右倾势力的猖狂进攻”。

1974年

3月18日

国务院科教组发出通知,要求将毛泽东主席给福建一个小学教师的复信及教师的信、张铁生的答卷及《辽宁日报》、《人民日报》对张铁生的信所加的编者按语编入中学课本,认为这些内容是“向学生进行基本路线教育和反修防修教育的生动活泼的好教材。”6月1日

《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西四北大街小学通过编写“革命儿歌”,讲“革命故事”等活动进行批林批孔的情况。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该校的儿歌汇编成红小兵诗歌集《我写儿歌来参战》公开出版。6月

《教育革命通讯》从第6期起开设“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专栏。8月13日~8月21日

国务院科教组召开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四省、市中小学批林批孔汇报会。会议要求重视“儿童团”,发挥中小学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团”是批林批孔的生力军。11月6日

国务院科教组就大中小学教材的检查问题发出通知,明确各地检查修订学校现行教材的具体要求是:教材要充分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开展批林批孔的要求;可将《论语》、《神童诗》、《三字经》、《女儿经》等节选、批注编入课本;先抓中小学历史、语文、政治和大学的文科教材的修订工作,然后再抓其他教材。

1975年

2月18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开始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976年

2月

北京、上海、辽宁等地学校相继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11月24日~11月25日

教育部邀请北京市5所中小学、4所大学和4个区、县教育部门负责人举行座谈会,揭发批判“四人帮”破坏教育革命的罪行。

1977年

3月5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把学习雷锋的运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中断多年的学习雷锋活动重新兴起。3月

各级学校开展尊师爱生的宣传教育活动,揭批“四人帮”破坏师生关系的罪行,整顿学校秩序。4月6日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级学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8月8日

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作《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指出: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些人有些坏的风气。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教师有责任把这些好风气带动起来。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家庭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8月18日

《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文章《人民教师应当受到尊重》9月7日

教育部通知要求清除中小学教材中的“四人帮”和其余党的言论、文章、形象以及其他相关内容。9月1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号召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成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模范。11月6日

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工宣队问题的请示报告》,并在批示中指出:“随着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和党的十一大以来形势的发展,各级党委都很重视教育革命和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现在从学校撤出工宣队,已不影响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央精神,进驻大、中、小学的工宣队随即全部撤出学校。

1978年

1月21日

教育部、国务院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办公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倡议广大青年、大中小学学生在1978年春节和寒假开展“树新风,做好事”的活动。1月30日

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批转教育部、国家体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军的意见》。《意见》提出:学生学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掌握基本军事常识和技能。3月24日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讲话,指出:“青少年要从小健全地发育身体,培养共产上义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慨,还要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我们党和国家,要特别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办好小学、中学、大学,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开辟各种各样学习途径,创造条件,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他们中间不断地造就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使我们的科学事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4月22日~5月16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阐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指出了德育与学习知识的关系,认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强调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6月

教育部在武汉召开有31所高等学校参加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讨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材建设问题。10月16日~10月26日

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共青团要特别关心和加强对大、中学校的工作,要以“三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活动。10月27日

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通过决议,撤销“红小兵”组织,决定我国少年儿童组织仍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名称(简称少先队),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作者:沈壮海 徐海蓉 刘素娟

新闻学文化运动管理论文 篇3:

略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四个层次

【内容提要】就新闻学话语体系而言,实际上存在问题话语、方法话语、制度性的整合话语以及理念话语等若干层次,各类话语关系紧密,环环相扣。认识每种话语的形成逻辑,探讨话语间的阶次感,对于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新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具有较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话语体系 理论体系 阶次

对于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间的关系,已有学者①认为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的表现,理论体系是话语体系的基础。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是忽视了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间衔接的层次感,容易形成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断裂的认知,从而在现实层面上忽视对话语体系的研究,而仅仅强化对理论的研究。话语体系并非一个简单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层次组成。弄清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层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意义重大,对于促进中国新闻行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意义非凡。

总体而言,新闻学话语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存在4个层次,即问题话语、方法话语、整合话语以及理念话语。每种话语都有自己的形成逻辑,各种话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次性,高阶话语具有覆盖低阶话语的特点。话语的阶次性使得从业者和研究者往往倾向于选择高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低阶话语,进而使得新闻学话语表达往往较为抽象,对具体问题探讨不清,最后人为地使得话语差异扩大,导致社会整合难度加大。

一、新闻学的问题话语

就历史而言,新闻行业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新闻行业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与政治、经济间不同的关系产生了历史上不同的主流新闻价值观:在政治专制年代,产生垄断的新闻价值观;在资产阶级革命年代,产生了自由主义倾向的新闻价值观;在资产阶级建设年代,产生了以社会责任为主体的新闻价值观;而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则产生了指导革命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内形势、国际形势还是媒介生态环境均出现较大变化,新闻学面临的问题也出现变化。

从新闻行业结构来看,新闻业涉及的对象有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服务的对象、新闻管理者、新闻内容以及新闻行业自身。每个涉及点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其自身存在和规范的问题。如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存在感、社会价值感、自身生存感等;新闻服务对象的变化、变迁与需求;新闻管理者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管理者自身的需求变化等等;新闻内容真实、真相以及碎片化等问题、新闻内容与普通内容的界限问题等等;新闻行业与整个媒体产业、新旧媒体生存与协作、融合与发展等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对新闻涉及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与界定,只有对问题看得清楚明白、知晓问题的核心与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案才会完整,也才会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体运行秩序、建构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新聞学的方法话语

在面对新闻实践相关的问题时,新闻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在实践上形成新闻学的方法话语。方法话语涉及到的是新闻行业在面临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简言之即是新闻行业认为导致问题的根源在何处,亦即新闻行业相关人员在自身面临问题时所做的归因。归因理论表明,人们在面对困境之时往往倾向外部归因,在获得优势与进步之时,则倾向于内部归因。这种归因模式使得新闻行业的相关人员大多选择将责任归结于其它群体,如专业主义认为新闻业的核心在于独立,独立便有了真实、真相与职业存在感。

目前新闻实践面临的问题我们可将其总结为三大问题:一是存在问题,二是管理问题,三是结构问题。所谓存在问题就是新闻实践者、新闻行业为证明自身存在合理性所导致的问题。而管理问题是新闻行业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和经济间关系的问题。结构问题就是新闻行业自身之间的问题。存在问题涉及到的是社会承认和社会认同问题,管理问题涉及到的是社会秩序问题,而结构问题涉及的则是行业竞争问题。

在新闻学的方法话语中,我们常见的混乱认识就是将媒体或个体社会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因于管理问题或结构问题,从而弱化个体社会存在问题。如将新闻简化为舆论监督问题,忽视新闻的教育、宣传、服务社会、沟通信息等功能,使得媒体成为一种简单的政治斗争或社会运动工具。在解决新闻媒体困境之时,还有部分媒体简单地将媒体等同于娱乐工具,忽视媒体在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建构功能。无论是政治运动、政治斗争还是社会娱乐,其本质均是社会解构,解构的实质是权力的翻转与释放,媒体在这一释放社会情绪、社会戾气方面是成功了,但却给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解决自身问题方式的简单化恰恰是媒体整体堕落,未能细加思考社会问题,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时代。

三、新闻学的整合话语

传统媒体技术时代,新闻学的话语体系一般有问题话语、方法话语以及理念话语三个层次。自媒体带来的首要变化就是媒体多元化、海量化,从而形成实质上的社会多元和新闻操作、新闻理念以及新闻方法多元,进而由于数量的劣势,传统媒体的自我认同感下降,此时留给媒体和新闻行业的任务便是社会整合了,通过整合,新闻能够实现“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②。

新闻学的整合话语就是新闻行业在塑造行业共有价值观以及塑造社会共有价值观上的话语表现。整合话语包括两类话语:一是事实层面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整合。事实层面的整合系指新闻媒体社会存在感的塑造在于提供完整而全面的真实,在新闻操作上,它要求“信息追求完整拼图,报道新闻时重视社会关系的整合,而非分裂社会关系,思维重视反思,而非客观无观点。”③在新闻理论探讨上,此时便会出现一系列探讨新闻、媒体碎片化的话语,“后真相”便是这样一个典型话语。同时,针对目前新闻事实呈现的特点,不少人提出的动态新闻观,也是对既有操作实践的一种整合。价值整合存在的原因在于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各类群体交往日益密切,价值呈现多元化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不少价值观之间并不相容,探索价值观相容之道便成为解决当前新闻传播问题的应有之义。

四、新闻学的理念话语

理念话语实为新闻行业的价值观问题,即新闻行业到底为何而存,因何而发展,不同的生存发展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总体而言,新闻学价值存在点可以从5个方面来看待:一是新闻为新闻而存在;二是新闻为社会而存在;三是新闻为人民而存在;四是新闻为政治而存;五是新闻为经济而存在。

为新闻而存,强调新闻行业发展拥有独立于社会一切力量的能力和目标,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目标,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更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目标。因为社会中任何一种力量均无法独立存在,更何况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从已有的新闻操作实践和操作伦理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点。

为社会而存,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但其实质只有一种,因为社会的核心就是人类存在和人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闻的存在就是为社会作为整体而存在,其目标是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分化和纷争。表现在自媒体运营上就是强调新闻要整合事实和整合社会关系,避免新闻事实的碎片化和社会价值的碎片化,强调社会群体间的理解和共存。但是在处理国际与国内关系时,新闻为社会而存便出现了分裂,因为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在有些时候难以调和,当然,作为新闻价值观而言,不应一味地鼓吹国家利益,甚至鼓吹国家间战争也是存在的应有之义,毕竟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均是伤害。因此,为社会而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国内新闻价值存在的核心,也是世界上所有媒体均需要反思遵循之点。

为人民而存在强调了新闻行业服务的对象,强调其充当人民利益守护者的角色与担当。在我国,为人民而存与为政治而存理论上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和政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错将人民与党和政府割裂开来,在思想认识上是有害的,在价值观上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凡事均有长远与短期,全局与局部之别,将短期与局部当作长远与全局是某些价值理念存在的表现,也是一部分媒体人生存和发展价值理念的核心误区所在。这种误区存在的客观原因在于媒体从业者没有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

新闻为经济而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操作理念,虽然不为社会所认同,但在各类社会中均广泛存在。有时这种社会存在往往以另外一些形式表现出来,如表现为新闻为人民而存、为社会而存、为真相而存等等,这也是新闻价值观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五、新闻學话语的形成逻辑

新闻话语的问题、方法、整合与理念均有自己形成的独特逻辑,如存在逻辑、认同逻辑或差异化逻辑以及技术逻辑等。以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形成逻辑为例,彼时新闻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在存在逻辑上,新闻需要构建与政治、经济以及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话语,以满足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在社会认同上,媒体和媒体人往往需要将自己与其他群体相区别,构建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进而形成社会认同,聚集群体的力量,构建新闻价值观。在技术发展上,由于传统媒介发展较为缓慢,其对新闻学话语的形成影响相对较少。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媒体逐渐平台化,新闻产制边界逐渐模糊,技术对新闻和新闻人的存在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其话语体系多与技术逻辑相关,最终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话语。在这个时代,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动态的、混乱的和模糊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构是可能的,因为技术完全改变了新闻话语生成和发展变化逻辑。

六、新闻学话语的阶次性

从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层次性来看,我们知道其从具体的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最后反思新闻存在的宏观话语、理念话语,我们发现后面的知识对前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次性。

管理学认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阶次性,高阶知识往往能解释包容低阶知识,从而形成知识间的层次感和差异性,如“我今天不上班”“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我知道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等,第一信息为一阶信息或知识,第二为二阶,三为三阶,不同的知识阶次对于人们做出决定以及进行社会行为形成较大的制约。因此,理论上来说,人们均会向高阶知识靠近,以求在社会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正因为如此,在新闻学的多种话语体系之中,问题话语往往处在最低端,容易被其他话语所包容,这就导致从业者、研究者往往希望从理念层面去解释和思考问题,从而在没有完全理解问题之时即已做出决定和判断,进而形成错误的理念或者说形成一种解释并不完备的理念。

一种理想状态的新闻话语体系建构应该是充分挖掘问题,了解问题话语及其产生逻辑,然后沿着方法、整合以及理念层面去进一步分析,从而最终使得话语体系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阐释的高度和解释力。

注释:

①逄锦聚.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N]. 人民日报,2014-09-12(007).

②③刘枫.自媒体时代记者的价值定位: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J]. 编辑之友,2016(05):47-49+69.

作者简介:刘枫,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编辑:长 青

作者:刘枫

上一篇: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