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和目标之一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一直是师生关心的基本问题。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探讨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具体对策,对于促进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构建和谐新校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阳光体育运动”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各类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不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有关“阳光体育运动”

在如今学习繁重的情况下,“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发展个性,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二、有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概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不断积累出来的独特文化,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每一方面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不仅仅是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它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

三、“阳光体育运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有好的身体做保障。阳光体育运动融合了音乐、舞蹈等,深受学生喜爱。所以,广大高职院校都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动员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 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也能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学业中有清晰的思维,从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不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对课外体育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因为传统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感到很无聊。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把它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 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身上的整体特质也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形成独特的校園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阳光体育运动”是在传统的体育运动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型的运动,它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主要途径。它与现代的音乐、舞蹈等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独特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苏欣,田海燕.“阳光体育运动”与高职院和谐校园建设互动关系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8).

[2]蔡虹.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内涵建设——浅谈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匡长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与路径——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2).

作者:龚波

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中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摘 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和目标之一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一直是师生关心的基本问题。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探讨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具体对策,对于促进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构建和谐新校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众体育;价值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承载着陶冶和影响青年学子精神的重任。建设和谐的中专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工作。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勾画出了新的蓝图,也给中专校园文化构建提供了可能和方向。在校园文化中,大众体育运动带给广大学生的向心力和精神的张扬是其他活动形式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运动,它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在促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与活跃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着青年學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文化育人”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我国广大中专学校文化基本面貌及大众体育运动发展迅速,但较多学校在大众体育运动观念的普及、大众体育设施的投入及大众体育运动发展对策的思考上还滞后于中专学校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由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实质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硬件的投入,也包括软件的更新;既要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师生的文化活动质量,也要营造欢快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健康的师生精神家园。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广大师生对大众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大众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不断强化,广大师生参与大众体育运动的方式和数量不断增加,大众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不断改善。中专学校由于重在学生技能的培养,较少地关注整体的育人环境。如果说建设中专校园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么更新师生大众体育文化观念、改善中专学校体育设施、开展丰富的大众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中专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中专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因为没有大众体育文化活动,就谈不上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样式,就没有中专学校的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中专学校大众体育运动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对于促进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维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专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必要性

大众体育是指参与群众在闲暇时间里,自愿参与的适合自己兴趣和有益自身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大众体育还称为休闲体育、闲暇体育、群众体育、余暇体育等。校园是我国社会的缩影,中专学校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培养基层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构建中专学校校园文化的实践中,要有效实现中专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培养中专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

广大中专学校由于自身教学方式的限制,无法像高校一样有多重文化开展的可能性。中专学生在专业学习、生产实习之余需要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以缓解身心的疲惫,而大众体育运动由于其趣味性强、参与人数多、场地不受限制等特点,已经成为中专学校主要的活动方式。大众体育运动在中专校园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没有学生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学生的职业发展,没有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就没有中专学校的生存发展。关心学生体育、关怀学生健康、关注学生健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现代化中专学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专学校的学生文化质量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专学校参与社会服务的不断深入,广大中专学生在羡慕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校园活动方式及生存价值产生疑问,以至于出现焦躁的心态。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自我需要,也可以缓解中专生的心理压力,对促进中专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众体育可以帮助中专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积极的动手习惯。中专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参与集体运动,给学校单调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为自身的健康维护创设了必要条件。

3.维护中专学校和谐稳定的需要

大众体育的理念认为,体育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享有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但在广大中专学校,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专业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无法享受到大学校园里群众体育文化的优势资源。在现实生活中,上网、打牌、喝酒几乎成了广大中专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活动,这无疑对于构建和谐新校园是不利的。近年来,某些中专学校加大了大众体育设施的建立力度,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全面体育健身活动,学生的满意度很高。

二、中专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可行性

1.政策的支持

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国家体育总局发出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全社会积极倡导“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因此,各中专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大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2.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发展的基础。

我国传统的校园大众体育运动项目,既包括武术、广播操(团体操)、拔河、跳绳、踢毽子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新时期以来,各中专学校体育活动样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学生再也不是“一个单杠、满场跑”单一体育活动的面貌了,各学校借助于节日等开展的大众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学校盛大集体活动的主要样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活动的促进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的竞技体育优势已经为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奥运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广大学生对运动的参与兴趣。后奥运时代,各学校对大众体育运动的关注度逐渐加大,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常性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4.体育意识不断增强的导向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全面发展功能的认识。随着中专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广大学生对于大众健身认识的逐渐理性化和科学化也使得自身参与群众体育运动成为可能。群众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使活动本身已不再是仅仅用于健身和獲得体育技能,而更多地演变为传输群众健身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集体体育活动的参与,不但增强了自身体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还可以接受到群众体育理念的熏陶,这为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参与群众体育和终身体育做好了铺垫工作。

5.社会群众休闲体育活动的辐射

随着群众健康观念的更新,大众休闲体育运动样式已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由于样式自由、娱乐性强等特点一直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以前在社区街头出现的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等傍晚休闲运动在各学校也随处可见,既充实了校园文化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中专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对策

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中专体育目前仍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状态,影响或限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还很多。中专学校大众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耗时长、花费大、见效慢的工作,有些大众参与性强的体育项目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选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配备相关体育设施

当前中专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于中小学或者高校来说还很匮乏。对于设备设施要求不高的篮球、足球项目也难逃这一尴尬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中专学校大众体育的落后状况,首先要在体育设施上加大投入。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要切实把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把有限的体育文化活动经费适当地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中。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内修建一些简易的运动场所,倡导并开展一些对运动设施要求不高的项目,比如健身操等。

2.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相当多的中专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还比较淡薄,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缺乏自觉投身参与的意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每天那么枯燥的专业学习过程就等于做体育运动了。学校应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来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意识,加强对大众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广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竞技体育带来的荣耀与自豪,也能切实体验到群众体育活动带给自身的快乐与健康。

3.组建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是校园大众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九条规定:“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的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校园体育社团,是发展中专学校体育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步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期组建体育社团,吸纳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员加入,然后在社团的基础上辐射更多的人群。

4.利用社会体育资源

目前,我国广大地方集体运动场所已经相当完备,但相当多的中专学校确因办学经费、课程设置等因素,在体育文化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功能,使其成为中专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

5.发展民族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挖掘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有特色的学校可以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让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得到继承。

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校大众体育运动有利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专学校正经历着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技能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大众体育运动作为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其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中专生学习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改变而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杜伟 王世银

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往往通过熏陶、启发、引导、规范、管理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发生好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校风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总和,它往往展示出学校特有的内在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虽有多种理解,但主要还是分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所谓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为基准,由学生参与创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实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而广义的校园文化则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和物质情境,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园物质环境、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生活与文化活动、教育教学设施、学生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学校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內容。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隐形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功能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都有其校园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使清华百年不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更进一步讲,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成长。可以看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无论是在课堂课余,都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教育功能是学校通过教学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隐性的教育功能则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以及学校的风气给学生施加以影响,通过校园建筑、人文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潜移默化地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与品格,让学校的校园文化品性内化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导向功能,校园文化主体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成员的具有示范与引导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治学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的书画、雕塑、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同样,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也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作用。举办各种各样活动,比如艺术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和少先队集会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都对学生起着很好感染与熏陶的作用。当然,优秀的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学校特有的规章制度、学习守则,以及党、团、学生会的组织机构的规章、纪律等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既是建立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约束、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保证。这些规范意识如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表现。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建设一样,不能割裂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如同现实发展一样,时时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要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但也无须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流传下来,被我们所继承,甚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当代校园文化时,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对某些内容和形式都已经陈旧,并且已经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文化,我们应给予淘汰、去除,对一切有利于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生活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综合文化的观念,涉及学校管理、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学术活动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发展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明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在建设中的失败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还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发展。精神文化是平衡物质文化和管理文化的重要手段,没有精神文化的渗透和作用,任何其他文化的作用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样,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强制力量,它们通过自身存在价值,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三)因校制宜与整体规划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各发展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发展主体的个性化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之间在经费、设施、师资、生源、资源和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导致每个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因此,这就必然要求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設须与自我的个体特征紧密相连,因校制宜并做好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个体建设组成的。但是总体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既要考虑整体的进度与效果,又要考虑个体差异;既要突出典型,又要全面开花;既要注重建设重点,又要注重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四)以点带面与边评边建原则

所谓以点带面,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局部区域文化的建设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小区域的差距,建设个体的差异是很大的,树立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局部小区域发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评估督导,一是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二是促进落后个体的进步,三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层次研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切实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扬长避短,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全校师生、甚至全社会的智慧与潜力,充分体现多样性与全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自我的办学质量,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三个具体方面。这三个方面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三者均衡、协调地发展才能构成完整、全面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的具体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美化校园的措施,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绿色文化环境,通过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园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好校史陈列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养成优雅文明的行为习惯。

为了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还可以在校园的橱窗内开辟了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贴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橱窗内布置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文化墙的构思“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同时,可以将安全常识、警示图标、礼仪文化、规范用语、健康知识等内容,点缀在其他墙壁和花圃树木上,让书香飘在墙壁上,让知识系在绿树上,让情感撒在花草上,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

(二)班级文化、校园活动、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要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文化传承创新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并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设计要突出普遍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在全校班级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开展“模范班级”和“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也可以每月举办一次诸如以“争做行为规范好学生”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美化教室”等活动,让学生在荣誉的竞争中提升行为品质。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培养目标的总体概括和抽象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就是准确提炼、概括出一个学校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是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统、时代要求来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每个学校都会具有鲜明自我特色的学校精神。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总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这些都是全校师生共同寻找与提炼学校精神的宝贵体验与历程,可对全校师生的凝心聚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学校各项制度、文明礼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规划学校硬性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师生礼仪、文明规范等软性制度的建设。

譬如,在语言和仪表仪态等方面,要求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师生都能讲普通话以规范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美的环境。在穿戴方面,要求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戴首饰、不涂口红不涂指甲;同时要求全体教师穿戴整洁、不化浓妆、不穿背心、不穿拖鞋上班,并做出表率。使校园里师生的仪表仪态朴素大方、文雅不俗。其次是加强师生行为文明。师生的一举一动都是校园文明标准的体现。要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文明手册,人人参与,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在升旗仪式中,全体师生肃立,行注目礼;平时注重礼貌,师生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扔纸屑,实行垃圾必须入垃圾箱;校园里做到无乱贴、乱挂、乱涂、乱刻现象;保持一个安静、祥和的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文明行为遵守情况经常进行公布,建立表扬或批评栏,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为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并不断更新的过程。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显性的教育功能,也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只要我们转变道德教育观念,重视并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我们就一定能利用好校园文化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黄洛阳.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7.

[4]马平均,胡新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陈芳

上一篇: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论文下一篇:我国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