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2022-04-26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新华社举行座谈会,纪念新华网创办1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谨向新华社和新华网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宣传事业发展付出辛劳、作出贡献的新华网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发来贺信,对新华网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篇1: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与生活相互交融,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媒介融合成为了一种时代趋势,人们正式步入了媒介融合时代。新时期给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推动新闻传播教学的改革工作,以满足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着手,分析当今新闻传播教学理念,进而提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新技术的到来驱动了时代的更迭,如今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人们也正是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这使得传统媒体必须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要掌握信息技术、创新技能、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因此,相关高校必须要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从而满足新闻传播行业的岗位需求,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进程。

1. 媒介融合相关阐述

媒介融合是指受到多种、不同的媒介影响,通过不断融合、互通形成了综合媒介体。随着网络技术覆盖范围不断增加,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方向靠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整合起来。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

2.1 人文理念

新闻传播学科更加倾向于人文课程,并且具备多种学科特点,包括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学科要借助多元媒体,以还原事实真相、追求真理,切实反应现实问题。在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当中,不同媒介形态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在信息组织、社会反思当中更好的运用知识,发挥人才价值。

2.2 实践理念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能力,这不仅仅包括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全面性发展。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提供了途径,学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信息编撰、网络信息传播等实践操作,在实践当中不断找出个人能力的不足和短板。

2.3 发展理念

新媒体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够长久不衰。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都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新闻内容的更加丰富和传播方式的更加多样,现代化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要具备发展理念。在新闻传播教学当中,要对教学理念、方法做出改变,针对社会现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够满足新闻传播岗位要求。

3.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措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学应以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包括教学思维转变、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强化、学科方向拓展、实训实习等,要全面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改革,才能够发挥最终的改革效益。

3.1 转变教学思维

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当今媒介融合产业飞速发展,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必然难以培养符合市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体系中加入各类媒体信息及其相关内容,打破固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如今,进行新媒体管理的多数都是一些熟知网络技术的人员或是传统的老员工培训而成,专业的新闻人并不多;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很多也都是自己拍摄编写,缺少发布内容的专业性。可见,媒体融合产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所以,高校教育更应该认识到时代环境,在向学生传授新闻理论知识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还要找出媒介融合的运作规律。

3.2 改革教学课程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这就需要高校对新闻专业课程重新审视。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有机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及课程体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二者充分融合,在实践当中融合理论知识。现代化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理解知识设置实验室,对新闻教学设施有机整合,加强课堂体系融合。如在基础课程改革当中,新增更具实践性、专业性的课程,如数字传播技术、音视频制作等,改变过去的印刷媒体课程体系。

3.3 强化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对现有的师资资源进行整合。想要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结合媒介融合發展趋势,不断强化师资队伍,让教师掌握更多的媒介融合知识,全面打造“三跨”师资队伍,即跨专业、跨学科、跨媒体,打破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其次,打造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实践工作当中,包括跨媒体采编、新闻经营等,将掌握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融合到新闻传播教学当中。也可以外派骨干教师参与到新闻传播岗位中,掌握市场中全新理论和技术,这样教师在后续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最后,加强和各个媒体单位的合作,双向交流,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媒体单位可以派出有经验的骨干人员到高校参与教学或讲座。 在教学初期,由于磨合度不够因此要避免条框,更多是采用联合教育方法,定期到校园中展开讲座,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设论坛,供学生、教师、媒体人员共同交流,将行业新动态、岗位经验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拓展第二课堂,形成多元化互动。

3.4 拓展学科方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推动了高校学科发展的进程,也进一步强调了学科与时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向。拓展学科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化学生的专业方向,强化工作技能。让媒介融合成为一种特定专业,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弊端。让媒介融合专业的学生,以数字新闻传播、跨媒体传播、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等课程为核心学习内容,有利于媒介融合的专才培养。学科方向的拓展,要以媒介融合作为框架,找出现行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漏洞,不断补充完成整个教学框架。当然,教学方向拓展不仅要考虑开放性,同时也要考虑兼容性。术业有专攻,要求教学方向拓展不能离开媒介融合的大框架,虽然无法将新闻传播人才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成IT类专业人才的能力一样,但要在媒介融合框架中掌握相 关计算机知识,依然是以新闻传播为主。

3.5 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

首先,做好校内媒体实训工作。校内实训是利用校园的实训教学资源,如学生自办电台、日常作业等等,全方位对学生某项技能展开训练,对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展开实践课程的渠道有很多,如校园新闻网、校园报刊等等,这些工作都有完善的新闻信息传播流程,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还要配备数字化新闻传播平台,从而更好的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

其次,强化校外媒体合作。高校与媒体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中掌握个人的不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长期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新闻撰写、新闻策划、多媒体传播等,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与单位人员沟通。媒体单位可以联合高校定期开展网页制作、新闻写作竞赛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能够全面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全面开展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工作。结合新时期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和要求,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教学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学科方向、加强实训实习等措施,将传统的“重理念轻实践”教学体系转变为“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玲丽.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探析[J]. 华人时刊旬刊, 2015(11):666-667.

[2]苗娱宁.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J]. 学周刊, 2017(11):37-38.

[3]靳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分析[J]. 新闻传播, 2015(1X):100-101.

[4]陶晓红.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C]// 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 2016.

作者:熊一如 段雨辰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篇2:

切实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排头兵作用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新华社举行座谈会,纪念新华网创办1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谨向新华社和新华网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宣传事业发展付出辛劳、作出贡献的新华网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发来贺信,对新华网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刚才,听了田聪明同志的讲话和新华网职工代表的发言,看了新华网发展情况的演示,令人振奋,也很有感触。新华网是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最早创办的重点新闻网站之一。10年前,新华社在建社66周年的时候创办了新华网。10年来,新华社按照中央部署,整合全社资源,提供有效支持,大力推进新华网建设,使新华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内新闻网站中保持“一路领先”,在全球新闻网站中位居前列,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新华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探索网络新闻宣传规律,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吸引力统一起来,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充分发挥了网上“国家队主力”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新闻网站建设和网络宣传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使用多种语言,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服务,开发多种产品,发展成为集新闻资讯、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新闻网站,深受网民喜爱,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华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华网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经验,是我国网络新闻宣传事业的宝贵财富。我看,《新华每日电讯》概括的三句话:在艰难中前行,在拼搏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就是对新华网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很好总结。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新闻宣传工作赋予了新的重要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牢牢把握十七大的主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大力营造有利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全面准确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落实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新部署,需要我们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以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作为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肩负着光荣使命、承担着重要责任。希望新华网在新华社党组的领导下,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三贴近”原则,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努力办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排头兵作用。

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加强网络新闻宣传和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讲几点意见:

1.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更好地用以指导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深入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闻宣传战线的头等大事。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认真研读十七大文件,既全面准确掌握基本精神,又着重深化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解,更好地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学习十七大精神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思考改进互联网新闻宣传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广泛深入地宣传十七大精神,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在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进展、新成效,形成网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舆论强势,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

2.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引导不力或不当,就可能会通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容易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网上舆论,关键是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上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当前,要积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深入浅出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思想认识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要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热点,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阐明党和政府的政策,反映社会各界所做的努力,促进问题解决,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要完善突发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信息,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提供传播空间。要注重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效果,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善于把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结合起来,善于利用各种流行的网络传播手段与网民交流互动,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说“网事网情”,增强网民的参与热情,在亲切自然的平等讨论中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

3.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思想文化平台。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我国重点新闻网站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网络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多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多提供优质网络文化服务,努力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密切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积极进军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新途径。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努力打造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影响更广的新闻网站。

4.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各类网站特别是重点新闻网站,在净化网络环境、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认真落实“文明上网、文明办网”自律公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文明办网的自觉实践者,成为文明上网的积极倡导者。要恪守网络道德,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及时发现、过滤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一切有悖网络文明、有碍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网络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精神家园。良好的网络道德要靠自觉养成,也要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推动和有力引导。要广泛开展网络道德评议,对恪守职业道德的网络文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网上违法和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为创造良好网络环境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网络新闻宣传和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人才是兴业之本。重点新闻网站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前沿,处于思想舆论交锋的第一线,能否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网络新闻宣传事业的健康发展。各重点新闻网站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人才。要进一步壮大网络新闻采编队伍,造就一批网上名编辑、名版主、名专栏主持人。经营管理人才是推动重点新闻网站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选拔一批懂网络、善经营、会管理,熟悉文化规律、掌握市场规则、富有竞争意识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新闻网站在市场环境下做大做强贡献聪明才智。网络新闻宣传科技含量大、技术更新快。要培养一批能够立足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当中。要组织对网站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宣传方针政策的教育,加强新闻宣传业务培训,引导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要关心和爱护人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互联网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方兴未艾,人们已知的远不如未知的,更大的发展在未来。网络新闻宣传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新华社和新华网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本文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2007年11月28日在纪念新华网创办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刘云山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新闻网建设与管理问题探析

摘要:高校新闻网站作为校内外受众了解学校的重要信息窗口,在学校的舆论引导、对内对外宣传、形象塑造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师生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新闻网建设显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新闻网的管理与维护、网站内容、网站功能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高校新闻网的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从而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相适应。

关键词:高校; 新闻网; 建设; 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新闻网站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并在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和关注,成为高校对内对外发布信息的工具和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闻网是高校在网络上的一张“名片”,高校的人文内容和精神风貌都可以通过过这张“名片”展现。2005年4月,新浪网校园频道就举行了以“校园新闻网络传播的现状及思考”为主题的北京部分重点高校新闻网经验交流会。2006年4月,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理事会主办了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以推进高校网站的建设。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表明高校新闻网的发展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1]

一、高校新闻网的作用

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对内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工具和重要载体,是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平台,是展示学校整体风貌的“窗口”,是学校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因此,深入探讨高校新闻网的作用,对正确定位新闻网,进一步促进新闻网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面向现代化,[2]而高校新闻网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报道新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学校办学宗旨、理念、育人方针等进行宣传,是高校新闻网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和优势所在。[3]高校新闻网作为学校党委的“喉舌”,理应担负起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重任,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使命,激发广大师生的理论学习热情、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高校新闻网的宣传引导作用。同时,直观性、生动性与全面性是校园新闻网的鲜明优势,与其他校园传媒相比,高校新闻网是一个平面、直观的页面世界,在这个内容丰富的世界中,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让受众全面了解新闻的背景、活动的过程,生动、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教育作用来弘扬正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这是高校新闻网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功能的重要体现。

2.学校形象塑造的新渠道

在对外宣传方面,无论是校友、学生家长,还是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都能通过新闻网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到学校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就。新闻网在对外宣传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对内宣传方面,高校新闻网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学校的重大决策或活动,通过新闻网传达给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师生员工在网上进行信息反馈,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增强了师生员工的交流与沟通。而一些高校新闻网开辟的“媒体聚焦”栏目,将社会媒体对学校的相关报道进行转载或链接,更是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集体荣誉感。

3.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高校新闻网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既发挥着传播功能,也承载着塑造功能,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一方面,新闻网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建设平台,有效地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具体措施和成果,传递了校风、学风和教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展示了校内文体活动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趣;[4]另一方面,新闻网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拓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营造和繁荣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思考、理解、感悟。这既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又提升了新闻网的品位,打造了新闻网的特色,使两者之间相得益彰。

二、高校新闻网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闻网得到了快速发展,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但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师生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新闻网建设显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问题,高校新闻网建设现阶段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1.忽视网络新闻特点

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可读性,所以篇幅一般不宜过长,力求语言凝练,通俗易懂。但是高校新闻网发布的新闻稿件中有很多信息缺少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采写者多是按照工作总结的撰写方式,或是按报纸等平面媒体撰稿的风格完成稿件,这样的新闻往往干瘪生硬,缺乏与受众的贴近性。如一家高校新闻网在学校要闻中发布了一条“我校召开防火安全会议”的新闻,标题看上去陈旧,不容易引人注意。在正文中,按照“老三段”式的写法使这篇网络新闻了然无趣。

2.新闻缺少互动性

高校新闻网发布的新闻信息,部分存在互动性较差的弊病。在每条新闻后面,都关闭了网友的留言功能,如果从宣传导向出发,防止偏激言论的流传也无可厚非。实际上,现在的社会门户网站在对待网友留言问题上,也采取了编辑审核发布的办法,这是值得高校新闻网借鉴的。对新闻留言采取有限制地发布,既可以调动网友的积极性,也是应对校园内热点问题听取“民意”的好渠道。

3.现有技术和设备条件落后

由于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条件限制,许多高校的新闻网站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网络的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处于初创时期的大学新闻网,一方面往往依靠校报的采编策划队伍,缺乏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它还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加上资金、编制等条件限制,大学新闻网建设大多硬件不足,人员缺乏,甚至与校报、校园广播的编播队伍交叉或重合,新闻报道缺乏独到之处,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何把现实条件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是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4.管理方式陈旧

目前,新闻网的管理方式落后,效率较低。部分学校网站的后台管理仍然是单网页制作和上传方式,这样不但消耗的工作量大,更新和管理更是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制作和上传容易出错,无法实现新闻检索等功能,导致网站管理和更新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

三、加强高校新闻网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新闻网站是高校校园网主页上最具特殊意义的二级网站,几乎每个高校都在校园网主页的显著位置为新闻网发布最新信息留出十条左右的标题链接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网是学校校园网主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校新闻网站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以上高校新闻网在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闻网的建设与管理。

1.网站内容建设方面

(1)保证新闻准确性作为高校红色网站的一部分,新闻网要求内容准确,舆论方向正确。在保证网站页面及时更新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新闻来源的准确性是一个难题,为此,要把网页更新后台与网络办公系统集合起来,做出一套功能强大的网站后台。具体来说,可以利用传统媒体资源,设立三级新闻审核制度,必要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赋予网络编辑一级终审权,即所有新闻稿件必须经过初作者、相关单位负责人、宣传部负责人编辑审核,而在特殊情况下,视情况而定,赋予责任编辑独立刊发的权力。

(2)加强内容策划和形式创新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校园氛围和大学文化传统。各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等,建设专业化校园新闻网站,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进行品牌建设,设立精品栏目。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受众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广泛性等,都为网络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使新闻网能够做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专题等日日出新出彩,师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新闻网站可以利用学生工作人员特有的优势,挖掘潜力,策划制作师生喜爱,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围绕师生关注的焦点推出专题或特别网站。例如,大学新闻网建设的先锋——清华新闻网,在栏目设计上有很强的包容性,除了报道新闻事件外,还设有“紫荆论坛”、“清华人物”、招生就业等专栏,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浙大求是新闻网的定位就是办专业的教育新闻。此外还要注意,在页面设计上,网页的特色应与学校的特点相协调。校风严谨的学校,其网页的设计也应力求严肃;而学风活跃的学校,其网页设计则应在色彩上更具冲击力,彰显其开放本色。

2.网站管理与维护方面

(1)领导重视高校新闻网站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学校新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充分体现“党管媒体”原则。高校新闻网站,应与学校的校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一样成为学校的主流媒体,归口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应有自己的文字编辑和技术支持人员,有一套规范的信息管理和技术保障制度。如编辑审稿制度、稿件上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机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制度等。特别要强调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勤工助学等方式,招募有技术专长、家庭较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到网站工作负责网页设计、技术开发和日常网络安全维护、视频制作、新闻选题策划采写等,既为网站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使网站成为学生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平台。在网站工作的学生是一支流动大军,每年都会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要为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2)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高校新闻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要求管理者既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既要懂得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又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既要有高度责任心,还要有持久的热情,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智力和劳动创造。为此,要加强对网站管理人员的培训,设立专门负责人,对他们进行培训,力求网络编辑既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文字、图片、音像处理能力,又具有较高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还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做到完全满足整个网站立体化宣传的需要,发挥新闻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网站功能方面

(1)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不可否认,高校新闻网作为校园内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新闻,传播资讯。将与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给广大师生,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这是高校新闻网建立的主要办网宗旨。但是,面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师生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播面广、影响力强、实时交互性强等优势,努力突破传统的传播新闻资讯这一单一功能,向传播资讯、思想政治教育、展示和提升学校形象、文化积淀与历史存留等多功能转变,使之成为师生了解学校、信息的重要窗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平台、塑造和提升学校校内外形象的大舞台,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

(2)增加网站与学生网民之间的互动吸引广大网民参与,是网络媒体得天独厚的条件,每一条新闻稿件发布后,师生的反应如何,体现了该新闻的价值高低。在网站上建立投稿信箱、新闻留言和网上博客是高校新闻网应该考虑的首选。虽然管理者在言论引导上存在顾虑,但如果不开辟这种互动交流栏目,无疑是新闻网站资源的一个浪费。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形式,高校新闻网站在做好新闻的同时,必须强化网络评论的功用,新闻评论能扩大新闻网站的影响力,新闻网站中谁有个性和影响力,谁在新闻争夺战中就能有取胜的把握。高校具有丰富的新闻评论资源,师生良好的评述功底为新闻评论奠定了基础,打造新闻网的评论品牌,高校新闻网才能可持续发展。[5]在2006年高校十佳新闻网站中,一些网站开始推出他们的网络时评栏目,这些栏目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网站的特有个性,正成为新闻网站的一个品牌特色。例如,北大新闻网开设的“德赛论坛”,以时评方式品评校园及国内外时事,每天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论点汇集在这里。

总之,面对逐渐扮演重要“角色”的高校新闻网,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保证高校新闻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玲. 我国高校网站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四川大学,2007.

[2]吴云志,李姝. “三个面向”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79-81.

[3]申小蓉,李怀杰. 论高校新闻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3-44.

[4]谭杰. 论新时期高校新闻网的功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35-37.

[5]周胜良,张成良. 高等学校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5.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曹丽丽

上一篇:动态生成教学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开放式教学法工程制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