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之下,高校新闻媒体需要顺势而为、守正创新,在坚守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任务,创新高校新闻媒体内容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传播主体融入、传播空间融合、传播渠道融通、传播方法融汇等,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新闻宣传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有益补充的一种教育体制。文章从新闻宣传角度出发,在分析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办高校;新闻宣传

引言

校園文化并不等同于校园环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那么它就是指整个学校各个领域(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等)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三种:第一,浅层次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整体布局、学校建筑特色、校园基础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文化;第三,深层次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如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价值观、师生员工呈现出的精神风貌等等。

一、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近几十年,民办高校凭借灵活的办学模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居安思危,纵观民办高校的发展,其历史短,底蕴少,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民办高校总体水平较低,而这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热情不高,甚至会给众多校园管理者提供一种错觉: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可忽略不计。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呢?深究源头,在于学校师生对校园文化不全面、不透彻甚至于错误的认识。也正因此,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以下问题:

(一)隐性校园文化构建不足

校园文化,分为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比如说一些明显的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等。而隐性校园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对于众多民办高校来讲,大都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基础文化设施等,而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从而导致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流于形式。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不足

民办高校作为近几十年兴起的产物,历史相对短暂,自然也就不像公办高校一样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为只有在一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

(三)师生归属感不强

由于民办高校兴起时间较短,其整体校园特色以及校园精神或者文化都还处在发展状态,师生不能感受独特的校园文化,不能被校园文化所熏陶,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四)学生主体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水平相对较低

民办高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普遍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强、自觉性较差,且学生业务专长较多,但分不清主次,学习动力不足。加上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对不错,生活比较富足,学生自由散漫的情况比较常见,由此学生主体文化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而这都大大阻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五)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这套体系也正是校园独特文化的强有力体现,因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制度文化。但是就目前的民办高校来看,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其并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管理体系,自然而然校园文化建设在此方面也就缺乏相应支持。

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隐性校园文化构建

当前的大多数高校都只注重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缺乏文化内涵。所以应当改变这种现状,加强隐性文化校园建设。如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

(二)增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底蕴

虽然民办高校的成立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但是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文化底蕴。如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分享学术观点;举办各类比赛,发动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将活动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学术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依法治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秉持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硬件建设上,改善教学条件和住宿条件,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软件建设上,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开展团队活动,增强集体意识和师生的归属感。

(四)增强学生主体文化发展

创新管理方法,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意识形态,加强舆论引导。对于在文化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

(五)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这套体系也正是校园独特文化的强有力体现,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逐步建立各种规范的管理制度,使校园文化能在规范化的管理下,蓬勃向上、良性发展。

三、新闻宣传如何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在高校竞争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作为助推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手段的新闻宣传,更加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來说,新闻宣传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管理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校园内部的和谐稳定。新闻宣传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有力途径,是树立和维护学校形象、体现办学特色、增强校园凝聚力的窗口。新闻宣传如何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强化舆论阵地意识,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

随着社会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由以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为主,进入了由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介交互发展的阶段。随着“网络时代”“读图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读者对新闻的及时性、生动性、便捷性都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宣传部门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乘势而上,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抢占校园舆论阵地。

学校门户网站、校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广播台、校园BBS、宣传橱窗等是学校宣传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门户网站是学校的“网上名片”,这张名片不仅可以展示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教师风采、学生风貌、教育理念等,还能体现办学实力。民办高校由于自负盈亏,它的办学实力倍受社会关注,因为办学实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公信力,因此门户网站建设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校园BBS也是对内和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因此要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多管齐下,共同为学校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与品牌助力。

(二)整合媒体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化的舆论影响力

一所大学,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各种专业竞赛、体育竞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读书活动、实践教学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何利用新闻宣传建设和传播校园文化,是高校宣传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作者认为,应该整合媒体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化的舆论影响力。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前期策划、中期报道、后期总结的方式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地宣传。例如学校将要邀请名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可以采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门户网站、广播台和校园BBS等平台对活动进行前期的预告式的宣传,扩大影响力。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官方微博对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进一步对活动进行宣传,同时加强与师生的互动和联系。活动结束后,可以使用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广播台等平台对活动进行报道。如果条件允许,宣传工作者还可以对名家学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独家采访,在校报平台做深度报道,通过名家学者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重视对外宣传,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

民办高校兴起于近几十年,知名度普遍较低,因此,要重视对外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对外宣传是一项要求不断提高宣传意识的长期工作,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与媒体、媒体记者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举办的有创新性的、影响较大的活动可以邀请地方传统媒体记者来校采访,对活动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作用,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推进、积累、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新闻宣传应紧扣时代脉搏,坚守舆论阵地,使校园文化在宣传中得以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胡芳.浅谈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5]丛彩云.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刘阳

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媒体融合视角下高校新闻媒体的守正与创新

摘要: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之下,高校新闻媒体需要顺势而为、守正创新,在坚守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任务,创新高校新闻媒体内容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传播主体融入、传播空间融合、传播渠道融通、传播方法融汇等,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 高校新闻媒体 守正创新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大潮涌动,移动互联技术突飞猛进,媒体融合发展迅猛,引发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作为社会进步的灯塔,其校园新闻媒体发挥着展示校园形象、服务师生需求、凝聚育人合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之下,高校新闻媒体更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挑战,亟待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顺势而为、守正创新。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高校新闻媒体要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高校新闻媒体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创新,就是要顺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树立新的传播理念、掌握新的传播手段、运用新的传播技术,与时俱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新闻媒体建设。

一、坚守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媒体无论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效果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但不管如何变化,高校新闻媒体守正的使命任务不能变化,要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基本职责,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师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们的宣传工作。

1.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聞传播领域的整体反映和集中体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应和解答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校新闻媒体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喉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一是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守高校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二是坚持人民性原则,高校新闻媒体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满足师生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教育信息的需求作为最重要任务,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同时人民性和党性又是统一的,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师生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2.把握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高校新闻媒体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既要实现时代发展之下的媒体转型,也要立足于自身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站在更高角度审视高校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具体来说,就是要重点围绕学生成才、学者成长、学校发展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传播力作用,对内凝聚校内人心,对外树立大学形象。

高校新闻媒体要始终将学生、学者、学校放在自身视野的中心。一是要成为服务学生成才的方向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活动的主体,在高校媒体舆论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不断呈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特征。他们更加崇尚理性,有政治追求和信仰;同时也更追求新潮,对待新事物和新技术接受得更快速。高校新闻媒体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特质,加强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时代发展要求的对接。二是要成为服务学者成长的助推器。学术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者是高校学术建设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素。高校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科队伍的建设、学科制度的确立、学科生态的营造,为学者自身的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要在尊重学者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关心学者、爱护学者的舆论导向,助力学者全面健康发展。三是要成为服务学校发展的黏合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成风化人的风向标,高校新闻媒体既要积极向社会推介高校创新发展的硬实力,更要大力宣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传播大学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这也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所在,从而成为凝聚师生共识、汇聚社会合力的黏合剂,服务高校发展。

二、创新高校新闻媒体的内容传播

高校新闻媒体工作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对我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守正”是基础、是前提,要守方向、守底线;“创新”是动力、是活力,要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实现新作为。高校新闻媒体在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既坚持正本清源,不折不扣把握政治方向,也要发挥高校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独特的优势,让新闻媒体始终保持充沛的生机活力;要求我们在舆论传播过程中牢牢树立大局观,既要有对事关国家和学校大局的正面宣传报道,也要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合理地、创新性地组织内容,提升舆论传播的实效,在“守正”的过程中,高校新闻媒体应当避免传统宣传工作的刻板,同时也要避免哗众取宠和泛娱乐化的误区。江南大学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主动适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创新思路,探索实践,成功入选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1.强化特色形成品牌。对于高校媒体宣传而言,其特色主要来源于办学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大学文化等。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都是高校最重要的“身份标签”,高校媒体将在这一“身份标签”的强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学科特色便成为高校的“实力标签”,高校媒体要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去呈现校园形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的“文化标签”。高校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将独特的优质文化内容呈现在媒体宣传当中,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江南大学通过制作校史动画、拍摄校史专题片、发掘校史名人等宣传江南人文学脉;追踪报道轻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深挖江南学者科学精神等塑造江南特色品牌,打好“江南组合拳”,彰显特色优势。

2.加强策划形成热点。目前,高校新闻媒体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往往和新闻媒体工作者缺少策划意识、报道方式陈旧、报道手段单一,仅限于简单地报道一些会议和活动等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着眼新闻传播的效果,加强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主动设置议题,通过系列传播,形成强势宣传,引导舆论走向。江南大学抓住每年6月、9月、11月的毕业季、开学季、校庆月等,重点策划主题宣传,并在主题宣传中不断凝练弘扬江南风格大学精神,培育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形成媒体报道热点。

3.见微知著形成共情。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主流媒体话语权、权威性受到削弱,“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使人们更加关注呼唤人文情怀;高校师生受众對媒体信息响应快、交互强,对事物的情绪表达较为突出,使人们迫切要求真相在线;一旦出现舆情苗头隐患,高校人群高度密集,互相影响,群体极端化现象表现突出,更加需要细节呈现。这些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特点,要求高校新闻媒体立足全局,心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把视角聚焦到高校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聚焦到校园的身边人身边事,聚焦到受众的情感情怀,通过内容创新,形成共情共享。江南大学注重将内容生产和管理的观念转变为公众的需求导向,由“宣传者”转为“服务者”,拓宽、加深、延展媒体的新闻内容,实现媒体内容的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

三、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

作为独特的舆论传播工具,高校新闻媒体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新闻媒体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把握好各个平台之间的联结作用,主动探析高校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内容、平台、形式、渠道等各方面的重新定位与整合,灵活采用“集中采集、多维分析、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机制,让高校新闻媒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

1.传播主体融入:激活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高校已经进入“微传播”和“泛关联”的新时代。新技术新平台使个人作为传播的主体,有机会直接成为社会资源的接触者和操控者,加之高校师生传播能力和诉求较高,由此带来了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进一步被激活。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包容吸纳更多的高校传播主体,融入高校媒体传播的大格局,及时报道事实真相、发表权威意见、引导舆论走向。

高校新闻媒体的融合,既要依靠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也有赖于学生记者团队,还要发挥高校师生自身的传播功能。首先,高校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教育融媒体中心。其次,要注重培养师生兼职记者团队融合媒介平台的工作能力,通过网评员、网络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大力培育师生意见领袖,强化新闻传播的引导力。再次,高校新闻媒体对自发形成的师生传播主体要积极吸纳、有效融入,通过创新高校新型网络社会组织等形式,进行规范引导、形成传播合力。江南大学构建了50余个新媒体参加校园新媒体联盟,联盟成员中既包含江南大学共青团、江南学子等二级部门账号,也包含“食品小微”“醉美生工”等二级学院官微,同时还包含江南益生菌等学术类账号、种子话剧团等文化类账号,以及有网络影响力的个人自媒体。联盟坚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以及同一选题不同平台多次再造、多元发布、多平台互动,提升了传播合力。

2.传播空间融合:构建对话性互动场域的“开放生态”。高校的新闻传播工作并非封闭的点对点文本叙事,是一个包含了开放空间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不断认知、编码、比对、解码的复杂过程,在场景化的传播中,可以更紧密、更有效地连接传受双方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形态,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更能得到受众的情感认同,高校新闻媒体要紧紧抓住这一特征,发挥媒体技术优势,以场景设置为媒体传播赋能,并通过传播者与接收者双方、甚至多方的场景互动,形成一个不断迭代的开放传播循环,达到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再生”,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在实践中,高校新闻媒体可以主动参与现实场域的设置,以真实的、有温度的现实场景,而非冷冰冰的平(屏)面展示,并通过媒体传播给予受众更鲜活的体验,实现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更重要的是,运用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等不断创设移动时代场景,能让对场景的感知与信息的传递适配,创新构建校园领导层、师生以及校内外相关人员之间的互动场景传播空间,采用音、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去完成高校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同时,要充分把握互联网开放、分享的特征,使受众体验在开放的网络场域分享,放大传播效应。江南大学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连续8年直播校长讲话、学位授予等环节,深受校友、家长等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学校利用5G、VR、直播等技术方式,突破场域壁垒,通过构建毕业季校园文化场景、直播毕业典礼、制作学位授予动画、毕业头像等融媒体场景传播方式,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传播渠道融通:构建“互通、共融”的融媒体格局。媒体融合,就是要打破新旧媒体的壁垒,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实现资源通融、传播互融、利益共融。高校媒体融合不是媒体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结合高校传播内容、传播平台、对象特征等,通过改革创新呈现出互通、共融的效果。

要实现互通、共融的效果,必然要在高校新闻媒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上大力改革创新:一是高校媒体管理的融合,要破除原有媒体之间的壁垒与隔阂,避免各个媒体自成“孤岛”的现象,通过统筹管理和矩阵运营,形成互通互融的新局面;二是媒体工作队伍的融合,要坚持多元主体培养、联合内容生产的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既为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和运营提供实践机会,也能够破除人才的体制壁垒,实现工作队伍媒体素质与技能的双向发展,实现高校媒体间差异化传播和整体传播能力提升的共同发展;三是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高校融媒体建设不能局限于校内传播渠道的内循环,还要以合作为基础,打通高校新闻媒体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渠道端口,为社会公共媒体输送优质内容,最终扩大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力。

4.传播方法融汇:实现多元化传播。媒体融合时代,基于微博微信的社会化微传播、基于移动终端的场景传播、基于品牌营销的跨界传播等方法更为多元。各类媒体随时随地可以发布内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速度,但也因此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增加了舆论引导的管理难度。因此,高校媒體应该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结合各种媒体的特点,实现多元化的新闻舆论传播。

高校新闻媒体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构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流程,要坚持立体、融合的理念,将原有的高校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各种表现方式融于一体,使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得立体多元。要以技术为支撑,做大做强新媒体平台,科学搭建校园新闻媒体传播矩阵,支撑驱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高度关注媒体融合下的受众参与性,真正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体转向,有效帮助受众进行信息内容生产,或在阅读信息的同时进行衍生式阅读,通过自身情感体验投入的再生产,为二次阅读提供铺垫。要积极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融通,通过社会化的微传播、跨界传播等互动形式,最大可能地发挥多方传播的裂变效应,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江南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包含了江南动态、图说江南、小鼋微电台、小鼋微视频、小鼋看世界、小鼋趣谈室等栏目,汇聚了各种形态的各种信息,形成图、文、音、视四大内容形态和涵盖新闻、政务、科技、文化在内的校园资讯平台,通过热门话题带动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倪松涛系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云飞系江苏常飞律师事务所主任,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YJA7100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煜,刘薇.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状况、规律和趋向——评《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

[2]夏瑞,鲜欣.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7).

[3]孙琳.全媒体时代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破局之策[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

[4]高原.高校新闻宣传媒体融合关键在人——以清华大学在线教学宣传报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10).

[5]舒树满.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传媒论坛,2020(07).

作者:倪松涛 唐云飞

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统战宣传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统战宣传工作中宣传途径单一、宣传内容陈旧、宣传方式交互性不强、宣传工作影响力较弱等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必要性,提出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建立大统战的工作格局,形成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合力;加强统战理论研究,把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方向;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搭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统战宣传队伍专业素质;加强沟通交流,强化高校统战工作的同心思想。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统战  宣传工作  创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交互性更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科学研判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主动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这是新时代高校统战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统战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统战工作面临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化,统战形势也日趋复杂。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统战宣传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相匹配、急需改进的现实问题。

(一)统战宣传途径单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传播快捷,方式灵活多样。但有些高校在开展统战宣传工作时依旧采用开座谈会、讲座、发放宣传单等传统的方式,这些宣传途径效率较低且缺乏吸引力,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二)统战宣传内容陈旧。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相较传统媒体有了巨大的改变,也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而有些高校的统战宣传依旧采用老套的、标语化的、僵硬的宣传内容,毫无新意,无法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探索欲望,也使得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受关注度越来越低。

(三)统战宣传方式交互性不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强、去中心化的特点,但有些高校不能及时地转变观念,对新时代统战宣传工作的传播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采用行政化的方式开展统战宣传工作,没有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地接收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四)统战宣传工作影响力较弱。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统战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还比较弱,统战工作的公众知晓率、认同度还不高。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公众对统战工作了解不多,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我们的统战宣传工作,离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是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坚实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而统战宣传工作为统一战线永葆活力、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甚至有西方媒体叫嚣“要用互联网崩塌中国的长城”。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的统战工作必须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势利导,将统战宣传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不断创新统战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二)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是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时代要求。做好高校的统战宣传工作,能够团结人心、凝聚人力、提升人气,促进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任务和新目标,这些都需要统战工作者加大宣传、深入学习、理解并贯彻落实,许多新的实践成果和工作经验也需要学习和宣传推广。高校的统战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才能便捷、快速、有效的传播新时代党的最新统战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感;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三)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是新时代提高统战工作影响力的迫切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也成为人們了解世界、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主流手段,新媒体平台也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流阵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宣传工作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新阵地,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给高校统战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给高校统战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具体如下:

1.增强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以快速便捷地进行交流,加大了统战工作者和统战对象之间沟通的力度,增强了统战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载体形式多样,新颖、生动有趣,统战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向统战对象传递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信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激发统战对象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统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拓宽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空间。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利用新媒体,统战宣传工作突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约束,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统战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为自由,有利于相互沟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统战工作者与统战对象双方没有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尴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发表见解,更加随意自然,也有利于双方心理隔阂的消除和安全感的建立,从而提高了统战对象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拓宽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空间。

3.扩大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覆盖面。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传播面广,交互性强,加强了统战工作者和统战对象之间的交流,扩大了统战宣传工作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中活跃的各种群體组织,它们的区域性和覆盖面往往比一般的传统组织更大、更广,组织成本低、效率高、影响面大,通过加强与新媒体平台中的这些群体组织的沟通联系,能够扩大统战宣传工作的覆盖面,更为有效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统战工作的同心力和渗透力。

(二)新媒体给高校统战宣传工作带来的挑战。具体如下:

1.对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高校各种国际交流项目的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到国外进行留学、访学、进修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高校中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也迅速地增长,这些人员通常也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思想复杂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快速便捷、自由开放的特点,高校教师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愈发的频繁,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取向很容易在高校中形成扩散,也容易引发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对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形成了挑战。

2.对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方式提出挑战。高校传统的统战宣传工作大多通过会议、文件、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信息载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信息传播有非常明显的单向化的特征,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非常分明,统战对象对信息的接受没有自主权。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可以实现图、文、声、像的多重叠加,内容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给受众带来多重的感官刺激,有较强的吸引力,宣传效果大大增强。同时,由于新媒体信息传递“去中心化”和“交互性强”的特征,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有些还会成为网络上的“大咖”“大V”或者网络意见领袖。另外,新媒体还能实现信息精准投送和及时反馈,极大增强了宣传的效果。这些都对高校统战工作传统的宣传方式提出了挑战。

3.对高校统战宣传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挑战。首先,部分高校对“大统战”的内涵尚未理解透彻。学校各部门对“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共识,依旧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统战宣传工作队伍无法形成合力。其次,统战宣传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职的统战宣传队伍,统战宣传工作主要由党办或宣传科的人员在兼做,有些高校还从院(系)中抽调部分老师来兼任统战宣传工作,但由于行政人员或教师日常事务都较为繁杂,分不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统战宣传的工作,部分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限制,对统战宣传工作的理解和执行也不到位,导致统战宣传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当前统战工作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一支既有较高的统战专业素质,又能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统战宣传工作队伍,对于提高高校统战工作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建立大统战的工作格局,形成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合力。高校要提升统战宣传工作的实效,仅靠统战部门的几位同志,仅靠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影响力和宣传效果都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建立统战工作联动机制。高校的统战工作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全员重视,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构建全校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其次,要整合有效资源。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整合校内媒体资源,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统战宣传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统战理论研究,把准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方向。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离不开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加强统战理论政策研究,既是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统战建设的根本前提。高校的统战宣传工作,必须有清晰的理论支撑作为指导,才能明确工作的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是一场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舆论战”,高校想要取得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就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既要对一些重要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也要对具体政策进行解读;既要有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具体实施的对策。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才能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把准方向。

(三)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搭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新平台。首先,建设和完善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网站。高校可以建设“统战之窗”“统一战线网”等统战宣传网站,打造坚实的网上战斗堡垒。依托官方网站,开展统战工作的网络宣传,发挥官方网站弘扬时代主旋律、实施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统战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其次,建立高校统战宣传工作的微信公众号。比如高校可以建立“微语统战”的公众号,开设同心同行、留言板、建言献策、心愿墙等专栏,搭建统战工作者与统战对象之间友好且有效的沟通渠道,对舆情动态做好正向的引导。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统战宣传队伍专业素质。具体如下:

1.提高高校统战宣传工作队伍的媒介素养。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洪流的时代,有时候过滤信息的能力比收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的特征,人们每天都能通过新媒体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或虚假的信息,如果不加以辨别,对所有的信息全盘接收,就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引发一些负面事件。所以高校要对统战工作队伍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统战工作者能够主动地对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避免一些不良文化、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提高统战宣传工作的效果。

2.提升高校统战宣传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高校的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对统战工作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统战宣传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专业人士较为缺乏,因此,高校要加大统战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定期安排统战宣传工作人员参与培训,从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文化素养、突发事件应对等多方面为统战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统战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些专业的统战宣传工作人员,为统战工作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善整个统战宣传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与综合素质。另外,特别要加强对统战宣传工作队伍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具体的使用技巧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新媒体应用型宣传队伍。

(五)加强沟通交流,强化高校统战工作的同心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信息传递“去中心化”的特点,统战宣传工作者在统战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被弱化。统战工作者与统战对象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统战对象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对统战工作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统战对象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样也会潜移默化地对统战工作者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统战对象的交流,关注统战对象反馈的信息,了解统战对象的需求,及时掌握统战对象的思想动态。比如高校可以组建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教师等微信群、QQ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主题讨论,针对学校发展规划、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的主题进行商议,倾听大家的反馈,收集大家的建议,对反馈的一些问题尽快地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提高统战对象对统战工作者的信任度和政治认同感,提高统战对象参与统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统战工作的理想共识、道路认同、目标同向、行动同一,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艳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戰宣传工作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2]钱英伟.高校统战工作宣传体系及运行机制建设探析[J].辽宁经济,2017(3)

[3]王娟,李凡,李英.构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新模式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

[4]周宇颂,张铭化.利用网络加强高校统战宣传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7(8)

[5]任洪强.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统战宣传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

[6]王娟,李凡,李英.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网络统战宣传工作探析[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

[7]齐立石.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统战工作方式探讨[J].黑河学刊,2018(3)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统战宣传工作创新路径研究”(2018GXTZ022)

【作者简介】吴 迅(1975— ),男,广东汕头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教学及党建工作研究。

(责编 卢 雯)

作者:吴迅

上一篇:中国企业海外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