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启蒙管理论文

2022-04-18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闻学启蒙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学启蒙管理论文 篇1:

“首席记者”毛泽东的新闻轶事

“科班出身”

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

 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1918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经老师杨昌济的引荐,他在北大图书馆做起了书记员。当年10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毛泽东参加了这个研究会,开始了他的新闻学启蒙教育。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亲任会长,中国新闻教育的鼻祖徐宝璜任副会长兼导师。著名新闻人、《京报》总编辑邵飘萍也应邀授课,讲授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知识。

 “新闻学研究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学之根本知识,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选题、新闻之通讯、新闻社与通讯社之组织”,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接受了中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了现代传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出版发行的“十八般武艺”。

 此时,毛泽东还兼任北大图书馆书记员,负责分发管理报紙,这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消化理论知识的便利平台、一个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广阔天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认为:“毛泽东在‘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在报刊阅览室工作,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这个位置,他会失去大量研读新闻的机会。”

 遗憾的是,因母亲病重,毛泽东只学习了3个半月便离校回乡侍母。但“新闻学研究会”仍然认同他的学业,在1919年10月举行结业典礼时,为他颁发了乙等证书。

提笔就当主编

1919年7月,年仅26岁的毛泽东创办了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并亲自担任主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实务性的新闻实践,也是他新闻履历或称记者生涯的起点。

 同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9月中旬,毛泽东接手主编《新湖南》。

 1923年,毛泽东与李达共同创办并主编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1925年12月,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并主编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政治周报》,这是毛泽东亲自创办和主编的最后一本刊物。

“首席记者”

1945年到1949年,是国共较量决胜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新华社撰写新闻最多的时期。因为最高指挥官的特殊地位,他掌握情况最全、知悉信息最快,加之掌控全盘、博古通今,因此他写起稿件来得心应手。

 据新华社老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先生回忆,毛泽东写作十分勤奋,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鲜明、生动,一天为新华社写两三篇稿件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毛泽东写完稿件之后,不无得意地问旁边的新华社工作人员:“你们说谁是最好的新华社记者?”大家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此以后,“首席记者”“最好的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等称谓在新闻界流传。

(摘自《老年生活报》 汪志新/文)

新闻学启蒙管理论文 篇2:

著名记者赵敏恒留美学习新闻的经历及启示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 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最高纪录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同时受聘于路透社、美联社、伦敦每日电讯报、美国国际新闻社、日本日联社、朝日新闻社和苏联塔斯社等国际7家新闻单位,为他们发新闻稿。“至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了22年”。②“是中国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③如此辉煌的采访业绩,同他早年求学清华、留学美国,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文文学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新闻的经历密不可分。但是人们对此多是语焉不详,甚至知之甚少;让我们重温他这段求学新闻的经历,对今天的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仍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清华学校:八年求学,踏进新闻王国

1904年2月11日,赵敏恒出生于江苏南京。少年家境贫寒,聪慧好学。5岁时,赵敏恒进入南京汇文女子幼稚院,开始启蒙读书。虽后因父亲失业,家道中落,但赵敏恒坚持勤奋苦读,于191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赵敏恒置身于林木俊秀,芳草依依的清华园中,追求上进,刻苦学习,并在校园生活之余,赵敏恒开始尝试笔耕。1922年的一天,赵敏恒看见北京《英文快报》刊有一则征招翻译编辑的启事,要求英文功底好,翻译能力强,能流畅地将中文新闻译成英文。他立即就翻译了一段张作霖进京的新闻寄给北京英文快报社。

报社接到他翻译的新闻后,喜出望外,立即通知赵敏恒,邀请他出任翻译编辑,负责将中文短篇小说译成英文,而且希望他每天能翻译500字,刊登于《英文快报》,每月薪金20元。对于家境贫寒的赵敏恒来说,这可是一笔优厚的薪酬了。因为他在清华每月伙食费才6元半。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忽然发现自己的写作,每天可见报,每月还有几个零用钱,心中自然十分兴奋。” ④于是,他鼓足干劲,白天查阅《小说月报》、《星期六》等小说杂志,晚上加班加点地将它们翻译成英文。从此,他翻译的英文小说,每天发表在北京《英文快报》的中英文对照译稿专栏中。

1923年春,赵敏恒在清华求学8年即将期满,清华学校公布了公派赴美留学名单,他因成绩优秀而榜上有名。6月17日,赵敏恒顺利毕业。

二、科罗拉多大学:向往新闻,夯实基础

由于新闻工作的实践,赵敏恒“很自然地就选择新闻为专修科”。当看到科罗拉多大学年刊里登载有新闻学课程,赵敏恒怦然心动,决定前往科罗拉多大学攻读新闻学专业。

1923年8月17日,赵敏恒等在上海搭乘美国“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留学, 9月1日,顺抵美国。赵敏恒和梁实秋等7人乘车前往科罗拉多大学报到。他们受到了校方的热情欢迎,教务主任亲自接待。但是,当他听到赵敏恒要学习新闻专业时,脸露难色,声明:“该校并无新闻学课程。”赵敏恒反问说:“你们年刊里,曾载有新闻学课程。”他赶紧解释说:“我们隔一年才开新闻学班,不巧,今年不办。” ⑤赵敏恒在科罗拉多大学实现学习新闻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教务主任对他说:“新闻学和英文文学没有多大的分别,你就读英文文学课程吧。我们准许你入大学四年级,一年可毕业。明年再到其他学校里专习新闻学课程。”赵敏恒心想,别人拿到学位至少需要两年,我可以提前一年,即来之则安之吧。

赵敏恒没有攻读自己理想的新闻学专业,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莎士比亚喜剧、文学批评、短篇小说写作等课程学习中;后来,他认为科罗拉多大学一年的学习课程,让他终身受益。他回忆说:“那一年的课程,对于我以后的工作,有莫大助益:第一,我英文写作有相当进步;第二,特写的技术得到很多;第三,以后于写戏和剧批评和新书介绍等稿时,感觉很多便利,这也算因祸得福。” ⑥

1924年夏,赵敏恒在科罗拉多大学顺利毕业,获得英文文学学士学位。为了实现新闻理想,他前往举世闻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新闻学。

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系统学习,勤于实践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先后5次访问中国。赵敏恒来此目的就是“在威廉博士指导下,学习新闻学。”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他一口气选修了新闻学原理、采访、编辑、特写、广告、印刷、社评写作、乡村报纸、资料编辑、新闻写作、报业管理等新闻学课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学习中。

赵敏恒认识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威廉博士除注重精神学理训练外,还予学生以充分的实习机会。”⑦当时,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出版一份日报《哥伦比亚米密里人》,不仅是学院师生新闻实践的舞台,更是他们与商办《哥伦比亚论坛报》同城竞技的战场。为此,学院全体师生都是该报的工作人员。学生“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参加实习工作。”选修新闻采访课程的学生,“每周上4小时的课堂,跑4小时新闻” 。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报纸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密苏里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新闻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新闻实践的技巧,以致学生毕业到新闻业界后,能够立即上手,投入新闻工作。

1925年夏,赵敏恒学习期满,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赵敏恒留美两年,获得英文文学和新闻学双学位。这在当时留美中国学生中是少见的。毕业后,他到《丹佛快报》实习工作。

四、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新闻学习、工作两不误

1925年秋,赵敏恒离开了《丹佛快报》,前往纽约,主要目的有:“一方面可以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我的新闻学术研究,一方面可以到世界报业最发达的中心区,开开眼界,得点新知识。”⑧

他拜访了美国合众社总社海外部长富瑞先生、联合通讯社总经理古柏先生,但他们都建议他回国从事新闻工作。两次被冷落之后,赵敏恒有点沮丧。正当他垂头丧气之际,在街头巧遇世界通讯社总编辑霍浦先生,希望他白天读书,晚上来世界通讯社工作。于此,他新闻工作的理想绝处逢生,在纽约的生活柳暗花明,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半工半读生活。

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几位出色的教授给赵敏恒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回忆说:“书报介绍和戏剧批评教授威尔斯先生,当时替《纽约时报》星期书报特刊写文章,社评写作教授班德先生替《纽约时报》写社评;特写教授毕德金先生,写了一部轰动全世界的著作《人生于四十岁开始》;新闻采访教授毕色先生,担任纽约《世界日报》副总编辑,对我感情最好,而给我教益最多的,除了毕色教授外,还有班德,毕德金两位先生。”⑨

赵敏恒刻苦的学习和出众的才华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赞誉。毕德金先生常对同学们说他将来能成为名作家,还经常给他开小灶,约他去单独讨论写作技巧。他给赵敏恒的两点建议是:“一、写作的成功或失败在第一句,最多不出头三句,三句话还不能抓住读者的兴趣,其余的等于废话。二、人们崇尚成功,欣赏喜剧,对于失败悲剧,很少感觉兴趣。”⑩

赵敏恒在世界通讯社工作,开始并非一帆风顺。执行编辑威斯特先生打心底瞧不起中国学生,对他的业务能力表示怀疑。开始每天仅差遣他出去送信,送电报。上班一个星期后,他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悄然而至。一天,迈亚米分社发来一封急电。威斯特先生对他说:“我很忙,你替我答复吧。”赵敏恒非常认真地帮威斯特先生拟好了信稿,交他审阅。威斯特先生喜出望外,夸赵敏恒是“很好的秘书,他正需要这样一个人!”从此,威斯特先生对他的态度大为改观,委派他作国际新闻编辑的助手,参与国际新闻的编辑工作。其他人员也改变了态度,开始帮助和指导他从事国际新闻编辑工作。密勒先生把编写国外电讯的方法,一一解释给他听。如伦敦来电‘阁辞’二字,国际新闻编辑就要写出‘英国内阁今日呈请辞职’,并添进此次辞职的前因后果。这种方法使他在后来的国际新闻报道中派上了用场。不久,赵敏恒又被世界通讯社委以重任,出任纽约波士顿干线编辑,这是他独当一面正式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开始。

白天,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晚上,到世界通讯社编辑改写新闻,新闻学习、工作两不耽误。1926年夏,赵敏恒顺利毕业,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由于他新闻学硕士出身兼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被推选为《留美学生月报》总编辑,开始为留学生新闻工作。

1927年 5月,赵敏恒受北京《英文导报》总编辑克拉克的盛情邀请,启程回国,出任北京《英文导报》副总编辑,正式开始了璀璨多姿的新闻人生。

五、 三点启示

虽然,赵敏恒自己曾说:“人们一生,职业的选择,常常是偶然的。”但是,从他求学新闻的精彩经历中,却反映出他职业选择的必然性,并让我们从中获得三点启示:第一,在人生的选择中,立志要早,敢于尝试。赵敏恒在清华求学开始,就敢于尝试写作投稿,主动应征新闻翻译,且由于新闻实践,立志学习新闻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第二,梦想落空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在科罗拉多大学留学期间,赵敏恒事与愿违,新闻学习理想破灭,但他积极转学英文文学专业,因祸得福,为自己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打下了深厚的英文写作功底。这更反映了新闻工作需要广博的基础,学生惟有刻苦学习,夯实基础,才有出路。第三,系统学习新闻时,也要勤于新闻实践,苦练技巧。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赵敏恒勤于新闻实践,在《哥伦比亚米密里人》得到锻炼;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没有校内实习的机会,他到校外主动争取,不辞辛苦地从事新闻实践。正因赵敏恒在留美学习新闻过程中,勤于新闻实践,苦练采写技巧,才为自己新闻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C860002;本文也受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编号20090450250)

参考文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469页。

②③方汉奇、李矗主编: 《中国新闻学之最》,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96、316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赵敏恒:《采访十五年》,《新闻战线社》1945年,第1、2、3、5、6、7页。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作者:邓绍根

新闻学启蒙管理论文 篇3: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与模式建构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模式建构

【基金项目】2015年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独立学院新闻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研究与模式建构(编号:JG1584)。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197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伯特·维特的《媒体伦理学的案例研究》,这是目前最早对案例教学展开研究的专著,从此研讨式案例教学在新闻学科中被运用开来,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其科学的教学理论依据基础之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模式建构,并在环节优化上下功夫,努力创造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最佳实践。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含义

极力倡导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认为:“案例教学应在每一个案例后的问题中都有一固定的讨论题,案例后的问题是由每个案例的作者撰写,其指导思想是它们都像同心圆。最中心的圆—微观问题—仅仅着眼于正在探讨的案例以及它反映的困境。下一个圆—中观问题—着眼于案例与语境的关系,有时会将事实稍作改变以观察做出的决定是否一致。最抽象的层次—宏观问题—着眼于诸如真理、平等、责任和忠诚等等主题。如能使用得当,在任何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之内将讨论从个别引向普遍。”[1]

属于人文科学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新闻专业各问题的答案学生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频繁地与这些问题打交道是得不出合理的答案的。可以这样认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新闻学专业课程各种特定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培养学生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各种资料,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地实践,使学生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确立自己的专业精神。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我国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具有从事与媒介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出色的专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等新闻从业人员;二是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精神,用艰苦的工作、勇气和独立提供的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获得公众的信任,服务于社会,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案例教学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的训练,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2]

新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文科学,要为新闻传媒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新闻工作环境,在面临复杂的新闻传播问题时能正确果断决策,运用研讨式案例教学加强对他们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新闻传播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尤为重要。

第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为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我国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传统教学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美国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指出“案例研究对于研习新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是新闻学院的新探索。我们长期以来擅长于训练研究生的报道与写作技巧,而案例教学将使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4]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将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拉近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缩短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

第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消除教学方法上的一些误区。我国新闻学专业普遍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布局和平面设计、新闻法律和政策、专业标准和道德规范、研究方法、新闻史和新闻评论、媒体融合等。研讨式案例教学方法也被普遍运用于这些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目前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比如将研讨式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等,甚至有时候会把引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混同起来,即教师先传授新闻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再例举具体案例予以印证,以便使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这些新闻知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研讨式案例教学则是以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生动的案例为起点,以研讨、分析问题为贯穿,以寻找答案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理论逻辑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只有明确以某种教育理论作为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基础,形成科学的教学观,才能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等教育理论。

(一)基于欧美经验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研讨式案例教学法源于“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哲学和“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实效主义理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思想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启蒙运动之后盛行于欧美思想界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及其激进分支——实效主义。

研讨式案例教学法贯彻“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物观察为导向、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理念;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反对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经验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学资源必须来自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就应来自现实世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经验性。

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不仅强调知识经验和知识实践,而且关注知识的实际效用,认为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为重要;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也强调教学应紧扣社会生活,因为“教学即生活”、“教学即成长”、“教学即经验改造”。教学资源应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也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与专业知识。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真实记者和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模式,通过真实场景强化注重实际的特征,展示新闻理念和原则如何体现在真实环境中,探讨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哲学问题和各种争议。研讨的案例的真实性是为了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通过真实案例来体验真实的新闻环境。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早期经验主义教学哲学一脉相承,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外部力量强加)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意图驱动的自主建构过程。自我学习行为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从而建立起新的意义结构,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或制约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交流是自发的并可自行做出选择;知识并不是人们所发现的客观存在,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的;知识是语境化的,人们给事件赋予意义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下进行交流派生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身的经验;理论并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客观性工具,而是有助于人们创造新的知识,指导人们应该观察什么,如何理解自身的经验。

这种意义建构包含三种模态,或者说三个层面:一是解释或者读解;二是道德感和得体的行为;三是行动中的能力感。也就是如何理解事物(阐释);哪些是应该做的(道德);如何去做(能力)。反过来,学习者的行为也强化这些意义结构——阐释、道德和能力。学习过程中,学生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所探讨的学习主题积极发表意见,这一意义结构不是群体成员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群体成员学习行为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现的是阐释的规则——即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不管探讨的是什么题目,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争论,说服对方。在这一教学情境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会产生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为每个成员建立意义结构提供了条件。同时,每个成员建构的意义结构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意义结构,或是和谐一致或是矛盾冲突。具有“研讨式”特征的案例教学为每个成员获得新闻学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生动境景,是获得新闻知识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人们具备的知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也就是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能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另一种是缄默知识,这是一种非系统阐述的知识,比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我们总是意会地知道,我们在意会我們的缄默知识是正确的。”[5]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实践中形成、应用、检验和修正。

正规的教育渠道难以传授缄默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摸索、顿悟来获得,或者同行之间在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讨论中来获得,从而把一般意义的知识、技能在个性化、实训化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

就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学生习得缄默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一种称做“Know-what”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实不能叫做真正地拥有这种知识。如果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Know-what”的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缄默知识是知识发现与知识运用的中介和桥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情景“类比”或“再现”就能激发和应用。但是“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6]

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些学生总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的认知模式与学生的行为具有更大的亲和性。研讨式案例教学也是一种证伪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遵循“以经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是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的过程。
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与环节优化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结构模式

模式是对存在的结构和过程进行的一种简约化的表达方式,它将相关要点联系起来,模式一旦被建构就可能成为一种操作规则。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就是对教学的结构与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因此,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应围绕具有高度情境性的案例来建构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如下图。

教师主导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学生不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时采用,主要适用于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等比较抽象的新闻课程;师生互动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完整的知识单元结束后在课堂内进行,主要适用于新闻法规与伦理等课程的需要;学生主导型结构模式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点评,给出实际解决方案与示范,主要适用于新闻实务操作课程。

在各种具体的新闻学项目中,研讨式案例教学都要坚持“怎么办”和“为什么”于一体的教学理念,锤炼新闻职业所需的采访、研究、写作、编辑、平面设计、图表绘制、多媒体制作等技术和媒体实用知识,同时解决“为什么”这个容易被遗忘的重要问题。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第一,案例选取的优化。要考虑研讨案例的相关性、真实性、新鲜性、典型性、完整性、重要性、启发性和争议性等要素。美国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建议:“虽然我们所做的变动不能使这些案例永不过时,却有助于防止案例提前过时或陈旧,我们试图找些正在发生的,一般媒体操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选那些奇特的,一生中难得遇到一次的事。”[7]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挑选设计出能引出主要各种新闻知识点并可进行拓展的情境性案例。

第二,案例展示的优化。应该从媒介形态上创制案例,比如多媒体案例、视频案例、纯文本案例,案例展示的方式可采用结果未知的悬念式叙述与结果已知的推理式叙述。每个案例都应配有专门的教学指导手册来介绍教师与学生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案例进行课堂研讨学习。

第三,教师提问的优化。应充分设计提问的具体性、关键性、对象性、时机性等。熟悉研讨式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充分估计案例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为点评做好准备;做好全过程的设计,保证教学安排的周密性。

第四,交流讨论的优化。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课程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对话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一门课程可以将研讨式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等进行有机的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教师示范的优化。包括教师的示范方式、示范内容、示范时机以及示范权威性判断等方面的优化。

第六,案例库建设的优化。要统一案例撰写标准、完善案例库管理,案例应充分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美国新闻学研讨式案例教学研究者认为,实施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基础是对案例的开发研制,建设案例库是推广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前提條件。

第七,实践环节的优化。要能把学生安排在具体的新闻真实案例环境中,让学生在新闻环境的各种岗位上真正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检验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新闻人才的有效模式和实施途径。教师不仅要提高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理论自觉,更应不断探索最佳教学实践方式,构建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精益求精地优化教学环节,从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转到培育学生专业精神与提高专业能力的轨道上来。

注释:

[1][3]菲利普·帕特森.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6.

[2]蔡雯,罗雪蕾.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J].现代传播,2012(09).

[4]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网站,http://www.spjorg/ecsl.asp.

[5]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2).

[6]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09).

[7]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 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

作者:魏明革

上一篇:形象化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属地化采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