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对于培育正直高尚的品德,铸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德育在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和功能,把德育视为运动员发展的前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篇1:

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摘要:通过出国培训、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中、法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制、培养模式、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与场地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运动员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均衡发展。此外,法国政府为运动员训练、学习与就业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与保障,有效保证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竞技人才培养;理念;体制;模式;文化教育;保障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起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竞技体育的发展即竞技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能否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运动战绩在世界大赛中能否占优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践证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与途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与源头。因此,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我国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的校长及各级政府体育部门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乃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年9月2日至25日举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出国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的国外研修阶段在法国巴黎大区进行,期间研修班学员走访考察了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卫生体育部、法国奥委会、塞纳马恩省体育局、雅文市政府、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枫丹白露市户外体育训练中心、MELUN游泳中心和网球中心、Magdelein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Marcel Rozier马术俱乐部、Melun击剑训练中心、乌拉圭法国友好中学、塞纳马恩省完全中学等16个相关单位,听取了39名专家、学者及官员的授课和介绍。其中法国卫生体育部、奥委会、军事体育学院、相关省、市政府等部门17名政府官员介绍法国了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相关政策法规;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等单位19位教授、专家讲授了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管理、文化教学的理念模式和具体做法。研修班学员还与法国2名青少年运动员、1名奥运会冠军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从近距离了解法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与就业情况。

通过以上培训学习活动,研修班学员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法国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势政策,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及不同机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具体做法,引发了学员对中法两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比较,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1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比较与启示

研修班在法国培训学习期间,法国卫生体育部官员、奥委会官员、法国体院教授以及大区、省、市训练中心、协会、俱乐部管理者无不提及运动员培养的“两个计划”,即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强调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同等重要,两者没有先后高低之分,正如法国卫生体育部高水平体育处处长所强调:

“法国有强烈的愿望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但绝不愿意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如放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牺牲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在运动员的体育生涯中,要保证运动员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运动员现在和将来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

法国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早在1984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保障法令,明确规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四个目标:提高运动成绩;为运动员创造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机会;保证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保证运动员退役后拥有优质的生活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协议,规定由普通学校专门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使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法制化。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法国从运动员基础训练开始、到青少年运动员,到“希望”运动员,到“成熟”运动员,到“杰出”运动员,最后到退役运动员,政府根据运动员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全方位地为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福利保险、生活资助等方面的保障。

其结果,奥委会下属共107个单项体育联合会,拥有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18万个,吸引了大批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拥有会员16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27%。法国蓬勃发展的大众体育与庞大的基础训练人才队伍带来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不到6000万人口的国家,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法国历届奥运成绩稳居奖牌榜前十名的位置。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随着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省运会战略的全面实施,运动员成绩成了衡量地方竞技体育实力、体育部门工作目标、教练员执教能力、运动员训练成就等各领域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金牌至上”理念根深蒂固,并主导着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在运动员教育方面重训练轻文化教育。在训练中,长年累月的“时间战”和“消耗战”使得运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和其他活动,“学训矛盾”不可调和,同时也给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国“重运动训练、轻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运动员政策性安置力度大大削弱,加之,后备人才淘汰率高,极大多数运动员面对走向社会进行二次就业,但文化教育的缺失,知识素质与基本能力普遍偏低,使运动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暂时找到工作也难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较好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导致近年来我国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选材面日趋狭窄,此外,我国大多数教练员都是直接由运动员转换而来,运动员时期的文化教育缺失,制约着教练员队伍执教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与具体做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首先要消除“金牌至上”的片面观念,树立文化素质与竞技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举国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制定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标准与训练大纲,并在工作中加以严格实施,保障运动员在运动潜力、文化素质与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比较与启示

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架构以法国体育卫生部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逐级对大区、省、市体育工作进行垂直管理;社会管理主要以法国奥委会为最高权威机构对全国107个单项联合会进行横向管理,同时对大区、省、市各级奥委会进行垂直管理。

法国政府对各级行政区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以国家卫生体育部驻各大区、省、市的派驻机构为主线,通过其加强与各大区、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国家有关运动员文化教育、训练、选材、就业安置、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法国卫生体育部派出行政工作人员及教练员进驻奥委会、单项联合会等社会管理机构,强化政府管理部门与各级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指导、协助社会体育组织开展训练竞赛等工作,同时,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等相关问题。这样构成了法国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国家体育总局是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竞技体育司对国家队等高层次运动员培养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级各类体校基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新成立的青少年体育司统筹管理。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另设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地方省(区、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本地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在行政纵向管理上,我国缺乏法国体育卫生部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立派驻机构与委派国家代表的工作机制,国家与地方之间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地区的全运会、省运会甚至区运会战略导致项目布局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偏离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造成低水平项目重复设项,赛纪赛风不良,人才培养思路短浅,拔苗助长,违背训练规律,大量人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整体培养效益偏低。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化管理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单项协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统一归属管理,单项协会依附于具有“官民二重性”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际上,各项目体育人才培养管理实施的是“运动项目中心指导下的协会制”。我国大部分单项协会与政府机构“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两者之间边界不清,协会实体化进程缓慢,行业壁垒与地方行政分割较为严重,教育部门、社会行业不积极,政府一家办体育的格局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多元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尚未形成。

分析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优势与特点,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改革竞赛体制,淡化金牌战略目标,重视人才培养与输送效益,建立青少年训练大纲,按照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部理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社团的关系,使运动项目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后备人才培养主体。建立以单项协会为主、宏观管理、专业化运作与教育部门高度参与相结合的竞技体后备育人才培养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重视运动员全面发展,为运动员前途负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3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国坚决执行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两项计划的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基础选材。法国小学一般不设体育课,学校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法国有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18万个,这些俱乐部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并且从中发现具备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

成绩提高。法国建立了16个大区训练基地,各单项联合会将具备运动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送至就近的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则由教育部门专门负责,采用弹性学制、灵活的教学形式与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手段,最终使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到达全国统一的毕业标准。

精英培养。法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主要以法国体育学院为主,其次,法国军事体育学院、相关职业俱乐部与单项协会也承担部分培养工作。每年9月份,国家根据各大区训练基地的人才选送情况颁布约7000名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政府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兴趣、特长与将来的就业方向对文化课程、职业技术进行设计与实施,使运动员退役后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新的职业。

法国“双计划、三阶段”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单项协会、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广大中小学、训练基地、社会俱乐部、体育院校、职业俱乐部等多方机构积极参与,运动员运动水平与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人才进出口通畅,选材面广,培养质量高,大大促进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以“奥运战略”为中心,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原则、以专业训练为主体的“新三级”金字塔人才培养模式。塔基以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三线队伍培养为主,塔身以中专学制的体育运动学校二线队伍培养为主,塔尖指的是专业训练体制下的省优秀运动队、职业训练体制下的俱乐部队与由此组建的国家队等一线队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的惯性还难以消除,主要表现在:培养主体单一,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参与度不高,培养渠道相对封闭,难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金牌至上”观念造成学训矛盾突出,导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低,绝大多数运动员面临进入社会另谋出路,而教育的缺失和时间成本的不可挽回性,退役运动员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重训练轻文化、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的严重后果,选材面日趋狭窄,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体育大国建设十分不利。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发展之路,要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引导广大小学、中学、大学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团体、企业集团、行业体育协会资源进行广泛整合,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训网络。另外,要统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坚持科学训练,提高训练质量,缓解学训矛盾,文化教育要专门委托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与健全个性塑造等方面和谐统一。

4 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比较与启示

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了协议,由教育部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普通学校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实施。法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的个性化。法国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选择完成高中课程、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以及进入大学等多种发展方向,学校针对运动员的特长和个人意愿,设计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实现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个性化。

学制的弹性化。采用弹性学制,钢性要求。运动是在训练基地就近的学校进行注册取得学籍,因运动训练、比赛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化教育课程的学生,学校保留其学籍,适当延期毕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训矛盾。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同龄青少年标准统一,法国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在每年的国家考试中通过率高达90%,这个比例甚至高于普通学校。

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法国体育学院采取的是普通学校派文化教师到学院给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形式。外出比赛的运动员可通过远程教学和赛后补课的方式加以补习。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大区训练基地与单项协会培训基地采用到附近注册学校进行走读的形式。省、市训练基地的运动员采用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放学后到基地进行走训的形式。

学习时间有保障。法国高水平运动员一周训练时间平均在15~20h,不到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的一半,从时间上保障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如法国体育学院运动员每天上午有3h、下午1.5h、晚上1.5h的学习时间段,一天共6h。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统一安置工作,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分配制度受到了很大冲击,运动员文化缺失问题日益凸现,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开始了探索“体教结合”之路,为解决运动员本科学历在相关高校采取以下模式:开办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班、开设运动训练单招专业、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办训、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一条龙培养、为高水平训练基地优秀运动员送教上门等方式;各级各类体校与教育部门结合的模式有:体教联办体校、体教共建体育特色学校、体教依托社会或企业共建单项体育俱乐部、亦读亦训模式等。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视:2002年9月中央国家机构、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及国家体育总局专门下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体育部门认真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2010年3月份,由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竞技体育金牌战略背后的巨大利益导致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与量大幅度提高,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我国优秀运动员平均训练时间超过法国运动员的一倍以上,“学训矛盾”越发突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可以借鉴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首先,转变“金牌至上”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竞技水平与完美个性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体育部与教育的紧密合作的框架,把各级各类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管理范畴,开创体教两家共同办体育的良好的局面。第三,依靠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缩短训练时间,确保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第四,要细化各项政策指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具体操作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标准并加以实施。第五,继续探索与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新模式,不断把“体教结合”改革工作推向纵深。

5 中法运动员保障比较与启示

法国早在1946年就建立了全民社会保障体系,1984年法国政府又进一步完善了运动员保障体系,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保障的法令。其具体的张办法如下: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家庭成员中只要有任何人购买了社会与医疗保险,18岁以前都能享受这两项保险。如果父母失业或无工作,青少年运动员可申请国家补贴,卫生体育部每年根据家庭困难情况补助1000~6000欧元,同时还可以申请助学金。

对于暂时没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各种费用由政府和各单项联合会支付,每月生活补贴金额由总教练确定。另外给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计划,帮助运动员推介工作,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修脚师、公务员等职业可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对于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由卫生体育部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个官方合同,用人单位有义务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外出训练与比赛的时间,发足运动员全额工资,退役后能继续返回单位工作,卫生体育部则有义务宣传用人单位,并给用人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对于退役的运动员:可向卫生体育部提出培训计划申请,获得培训经费支持,3年内,可享受国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法国的保障体系为各层次运动员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真正为运动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工资福利、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运动员政策保障体系。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二次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后的自我生存能力不够等。另外,保障覆盖范围也比较狭窄,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暂时还没能有效地纳入保障体系框架。

借鉴法国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做法,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的现实,各级各类体校应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切实抓好青少年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提高训练效率,为运动员文化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青少年运动员升学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于在训的优秀运动员政府部门有义务为其缴纳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证运动员在社会保险方面能够享有“国民待遇”。应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文化学习计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于退役运动员:在完善继续政策性安置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员就业指导,帮助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向运动员提供技能与职业培训课程,开拓就业渠道,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引导地方政府建立运动员货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6

中法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利用比较与启示

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管理、资源共享、全民受益的资源配置原则。政府按照体育总体发展规划,在各大区、省、市不同管辖区域范围内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与企业赞助,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管理则由体育协会和俱乐部负责,政府派驻高层管理人员和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活动开展与场馆设施管理进行指导。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对体育协会与俱乐部会员、学校学生、市民开发,体育场馆设施高度共享,使用效率高,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对扩大基层训练网络、提高体育人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双向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出台了《雪中送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政策,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如2006年我国建设篮、排球馆、健身房、健身路径、青少年俱乐部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共233919个,耗资近80亿。我国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与地方政府的投入,而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相对不够,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仅1.03m2。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经营机制滞后,对外开放不够,场地利用率不高。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这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很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利于基层业余训练网络的扩大。

为给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借鉴法国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作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制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逐步增加场馆设施数量,提高场馆开放与利用率,打破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校、社区、单位之间体育场馆设施的共享,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优惠甚至免费开放。

7 结束语

法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特点:1)坚持“两个计划”基本理念,强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同等重要。2)采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中,项目协会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少儿运动员选材、希望之星成长与精英运动员培养三阶段紧密结合。4)运动员文化教育采用弹性学制,教育形式多样,教学方案与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5)运动员保障体系健全,对于青少年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与退役运动员均有相应的保障措施。6)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利用与维护上遵循政府主导、社会管理、资源共享、全民受益的原则。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1)提高认识,树立文化素质、竞技成绩与思想品德均衡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2)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以体育系统培养模式为主体、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补充的多维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3)尽快转变“师徒传承”的教练员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制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教练员队伍;4)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快体育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进程,一进步扶植体育产业发展,加大体育场馆设施投入,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的开放与利用率,充分发挥场馆设施使用效益。

作者:王芬 吴希林

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篇2:

德育对新时代少年运动员成才的作用及实施要点探析

摘 要:新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对于培育正直高尚的品德,铸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德育在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和功能,把德育视为运动员发展的前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在文化教育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专项训练中注重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在育人全程中注重树立模范榜样。

关键词:德育;少年;运动员;成才

作者简介:张玉萍(1969-),女,江苏常州人,高级教练员,从事青少年跳水训练研究;吕远远(1977-),男,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运动机能评定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竞技体育部门负责培养专门的竞技人才,尽管它并不从属于教育部门,但培养运动员的工作从根本上讲也属于教育的范畴,也要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结合,也应该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本文中的“少年运动员”特指在竞技体育部门接受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少年。少年运动员具有“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属性,与同龄中小学生相比,他们不仅要接受文化教育,还要接受专业的竞技训练,并且参加少年组比赛。因此,针对少年运动员的德育的实施方式与普通中小学生相比有很大区别。德育对于少年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个人气质,对其提升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德育对少年运动员成才的作用

1.培育正直高尚的品德

习近平同志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国家而言,道德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对于少年运动员个人而言,“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如果品德修养不高,即使运动能力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同龄人相比,少年运动员接受的文化教育较少,与家长共处的时间较少,而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行业的人却比较多。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少年运动员容易被一些利己、享乐、消极的思想影响。所以,德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成就动机,把祖国荣誉、集体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

2.铸就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运动竞技领域,强者与弱者之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往往就在于意志的强度。运动员把“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能力确立为人生追求,就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运动员就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竞技人才。众所周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失败和挫折,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运动员才可能从艰苦的训练和千百次的挫折中走出来,才能把自己打造成筋骨强健、心理强大的竞技精英。教师要通过德育强化少年运动员的理想信念,引導他们不断自省,增强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

3.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团体项目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够提升运动员的责任意识,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从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团队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一些重大比赛中,常有落后或失利的时刻,场上的运动员每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相互埋怨只会使集体信心瞬间崩溃,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所以,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平时,运动员之间都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把集体的信念构建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运动员要有正确的胜负观,即使比赛失败了,也要共同承担责任,每个人都要首先分析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别人。

二、少年运动员德育实施要点探析

少年运动员的德育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要符合年龄特点,还要符合运动员学习的特殊性。少年运动员处于文化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需要同时掌握文化知识和发展运动技能,“学”与“训”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精力、思想上的多重矛盾。因此,在思想道德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引入多种德育方式,由教练、教师、运动队管理人员、队医、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将德育渗透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1.在文化教育中注重培育道德情操

在文化课程中开始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局限于“传输式”教学,局限于讲大道理的“机械式”教学,要采用“互动式”“情境式”“体验式”的教学,创设互动情境,增加主动式的体验,积极启发运动员感悟和反思,将教学内容内化积淀成自身的道德行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将德育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少年运动员应该多读古文经典,感受古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理想,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家国情怀。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可以穿越历史长河,给当代少年运动员以心灵的洗涤。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承载着“忠、公、义、仁、和、诚”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少年运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被赋予了伟大的时代内涵。运动员只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下,才能成为具有高度文明素质的时代新人,才能担当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2.在专项训练中注重磨砺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人在执行意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人意志的强弱。意志品质的维度包括坚韧性、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1)训练的意志品质培养。教师要将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像技术、战术、身体能力的培养一样,作为训练的基本内容安排进训练目标里,并且体现在训练计划上。要在训练中对少年运动员提出严格要求并且严格管理,培养运动员认真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只有通过挫折打磨才能够获得,没有训练中的一次次失败,就没有领奖台上的成功与光荣。在训练中,教师要让少年运动员承受身体之苦、精神之累,感受挫折体验是必要的,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控制情绪,调整心态,逐渐完成从失败到成功的心态转变,最终形成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顽强意志品质。

(2)比赛的意志品质教育。竞技比赛既是体能的比拼,又是意志品质的比拼。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在比赛中就容易被对手逆转。比赛的意志品质教育需要根据比赛情况做具体分析,做到赛前有预案,赛中有措施,赛后有复盘。例如,在比赛中,有些运动员不能保持适宜的动机状态,有些运动员容易受到观众、对手、裁判的影响,在比赛中出现情绪障碍,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容易产生应激和焦虑,这些都会导致发挥失常。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来提高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通过意志品质的提高来改善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3)团体的意志品质辅导。意志品质教育要注重点面结合,即针对个体的教育和面向团体的教育相结合。个体教育主要解决个性问题,追求深度,团体教育主要解决共性问题,追求广度。团体意志品质辅导是在团队情境下进行的辅导,具有预防性和发展性,对团队项目的运动员更为有利。团体辅导可以围绕意志品质的各个维度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团体辅导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个体意志品质的基础上,着力锻炼和提升团队意志品质。

3.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课堂上思想教育不同的是,社会公德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点滴小事开展教育方能收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1)与人交往的公德意识。对少年运动员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进行与人交往的公德意识培养。一方面,少年运动员很小就离开了家庭,加入了群体生活,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更加成熟,有更强的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少年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比赛或交流活动时,需要接触来自其他运动队、媒体或其他行业的人。因此,要教会他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和约束自己,如何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如何做到举止端庄、仪态大方、谈吐文雅、诚信友善。

(2)生活环境的公德意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要教育少年运动员理解“绿色”的真正含义,形成自觉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存环境的公德意识。例如,珍惜水资源,节约电能,遵守用电安全规定;不随意丢弃垃圾,学会垃圾分类,保持生活环境整洁。

(3)公共场所的公德意识。少年运动员应学会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喧哗,懂得礼让他人;在食堂用餐时,要做到按需取餐,杜绝浪费,餐后将桌面收拾干净,将餐具送到指定地点;学会爱护公物,训练后将器材归放到原来的位置;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不要斗富摆阔,盲目消费。通过公共场所的公德意识教育,使青少年运动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4.在育人全程中注重树立模范榜样

榜样对人的意志行为的精神感召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运动员需要从英雄人物、奥运楷模,以及教练身上汲取奋发进取的能量。

(1)用英雄精神指引少年。少年运动员应该学习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运动员要学习和传承英雄们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勇气。

当前,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光辉事迹是教育和激励新时代少年运动员的优秀教材。

(2)用奥运楷模激励少年。教师要用竞技赛场上的优秀人物激励少年运动员,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女排,她们所创造的女排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女排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新时代少年运动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用言传身教滋润少年。对于少年运动员而言,教练员不仅是训练的组织者、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品德的教育者。教练员的言行,会深深地影响运动员,成为他们效仿的模板。因此,教练员要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关心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成才。教练员要规范自己的执教行为,注意言谈举止,完善执教方式,提升执教艺术水平,积极传输正能量,帮助运动员形成胜不骄、败不馁、肯吃苦、懂感恩的优良品德。教練员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少年的心灵,逐渐转化为少年的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结语

少年运动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德育在其成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既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取得优异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又对提高他们个人修养,培养高尚品德意义重大。少年运动员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德育方式既要符合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要在文化教育中注重培养道德情操,在专项训练中注重磨砺意志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社会公德,在育人全程中注重树立模范榜样。

參考文献:

[1]高政,胡金木.习近平新时代德育工作重要论述及实践要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

[2]许立俊.运动员品德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3(03).

[3]唐红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校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21).

[4]陈婉颖.将文学经典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兼论《岳阳楼记》中的时代精神[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20(02).

[5]姚舟.谈古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4).

[6]张晓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理性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时代内涵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8(06).

[7]祝大鹏.我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人格、意志品质、心理坚韧性和赛前情绪的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8]房小宏.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探微[J].成才之路,2017(10).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uccess of Young Athlet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Key Points of its Implementation

Zhang Yuping1, Lyu Yuanyuan2

(1.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China; 2.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China)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juveniles; athletes; become a talent

作者:张玉萍 吕远远

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论文 篇3:

体教结合从娃娃抓起

摘 要 想让少年运动员有良好的发展,只有教练员做出努力是不够的,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起努力。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训练,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校本教程广泛开展的条件下,下大力气研究适合本校的教学活动。社会上应该出现更多的适合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场所,让少年运动员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运动场。

关键词 少年运动员 体教结合 选材 培养

一、少年运动员的选拔

笔者作为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少年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笔者从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到培养,浅谈自己的看法。本人多年从事的体育教育一直围绕着少年运动员,主要是9岁到15岁的年龄段。不考虑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工作是徒劳的,成功的选材意味着训练成功了一半。运动选材是一个较长的工作过程,比较低层次的运动选材和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培养需要,因此运动选材是整个人才培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初级、中级训练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训练、测评、测试、挑选、淘汰的选优工作。运动选材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运动员的先天运动能力。所谓先天运动能力,是指所有稳定的、与训练无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生俱来、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自然发展、表现出来的运动潜力和能力的总和。运动员潜在的先天性竞技能力被人们认识,可以激发其更强的动力,为攀登高峰提供原动力。了解过运动选材的重要性,我们有针对性的谈谈本人从事的训练项目——田径短跑。决定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标准主要是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能、技能、运动智力和心理能力。人体的形态和机能是决定其在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少年运动员的选材原则:1.广泛性原则。选材必须有广阔的基础,不能仅在实验室里对少数人进行测试,而应该在组织良好的少年体育运动中广泛物色人才。在长春市各个小学和中学有针对性的开展选材活动,广泛的基础上选拔有潜力的少年运动员。2.可靠性原则。在短跑运动员的选拔过程中,要科学的运动测量工具,测试方法统一和规范,这样测试的结果才能客观准确。3.多因素综合分析原则。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处于发育期,有些运动特征不能很明显的显现出来,我们在选拔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确定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制定指标要求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原则。4.选材与训练相结合原则。“一个少年运动员只有当他接受训练时,才能看到他是否适合这一项目[1]”运动选材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训练、跟踪测评、预测分析、挑选淘汰的选优工作。通过训练,才能对入选运动员的进步速度、学习能力等变现出的可训练性进行验证,进一步判断其体能、技能、智能、心理等素质水平和未来潜力。同时,可在训练中扬长避短,逐渐缩小与最佳选材模式的差距,以适应更高层次的选材和培养需要。

二、少年运动员的培养

笔者写到的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并不是具体的训练方法,而是少年运动员的未来之路。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开始从事体育训练的工作,文化课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专业运动员,他们在退役后,没有谋生技能的例子。这是我国体育只注重成绩,而忽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结果。“体教结合”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体育界的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姚明委员提出的“让体育回归教育”的提案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体教结合”的思考。在奥运会上取得冠军的运动员除了运动员的身份,还有个学生身份,比如雷声是北京大学学生,刘翔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国家意识到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让体育回归教育是体育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的源头就应该是娃娃,要从少年抓起。在少年运动员的体育训练的同时,文化课是一定不能放下的,但是学校的作息时间又是针对广大普通学生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少年运动员智能牺牲一部分的文化课时间,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化课就会出现下滑,成绩不好的情况。想让少年运动员有良好的发展,只有教练员做出努力是不够的,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起努力。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训练,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校本教程广泛开展的条件下,下大力气研究适合本校的教学活动。社会上应该出现更多的适合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场所,让少年运动员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运动场。

三、结语

中国现在是公认的体育大国,我们要把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的少年运动员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载着中国体育的未来。作为基层少年体育工作者,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我认为又是那样的不平法。本文主要针对少年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两方面,简略,浅显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9.

[2]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潘迎旭.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磊

上一篇: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离婚房产纠纷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