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2022-04-16

【摘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内化音乐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资源开发、互动教学等角度阐述初中音乐本真课堂构建的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本真教学音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篇1:

尊重音乐本真 有效开展教学

摘 要: 音乐课程在培养素质教育新人才的课程改革趋势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门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则当前的音乐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如:重教师本位,轻学生感受;重传授知识,轻审美创造;重综合其他学科,轻音乐本体价值等。如何还原音乐的本真,体现音乐课程的真正价值,笔者从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本位性出发,粗谈几点思考与做法。

关键词: 误区;音乐本位;学生本位;取材生活;情感体验

现代哲学大师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大计中的重要角色,在教育改革趋势中越来越被重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鼓舞学生的斗志、提升学生的素養等,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培养综合素质新型人才的过程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作用。

然而,音乐课程的教学极易走入传统音乐课教学的误区,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从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出发,思考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实现尊重音乐本身,体现学生本真的音乐教学,望与同行们商榷。

一、抽丝剥茧,还原音乐本真

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的确,音乐是具有魔力的艺术,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每个人的学习经历来说,早期的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的童年,如果缺少了正确有效的音乐教育引导、启蒙,会否还是那个回忆中快乐的童年。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音乐无国界,音乐无贵贱,好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人的一生。

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课改表面化、伪课程改革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全面掌握着音乐课堂,从讲授音乐背景知识,到教学乐理,再到带学生练唱乐谱,很有一手包办的架势。但这些教学模式因枯燥乏味,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于是很多教师就在教学中开始不知不觉地突出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加重了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成本,看似改革了音乐课堂教学,重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实则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位。

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也应深度挖掘,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课上想要把音乐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展现给学生,就绝对不能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二、贴近学生,感受快乐音乐

我想引用白岩松自传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年轻人曾求教于一位大提琴家:“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大提琴家回答说:“你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再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然后会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体现在音乐教育首先要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不以任何功利性目的为前提,经过音乐的浸润与人的知识情感的交融,然后才能实现以音乐滋养人生的素质教育目的。

笔者在本学年担任了二年级的音乐课程,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热爱音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单纯地喜爱上音乐课,他期待并享受进行集体艺术活动的过程;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歌曲中的节奏,演唱或视听时会不由自主地打起节拍;有的学生表现方式很活跃,懂得运用肢体和表情来表达对音乐的喜爱;也有的学生善于聆听和欣赏,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小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就是要以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为己任。《音乐新课程解读》也指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

要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保护学生对音乐课的持续性热爱,就要大力推进音乐有效课堂的开展,摈弃“浮华”的教学模式,实施音乐本位、学生本位的教学。近期,我镇音美教研组将视角对准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在观摩活动之后,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小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乐理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而音乐的美感离不开乐理的辅佐。如果我们只学会演唱歌曲,体验感性认知,而不顾游行于乐谱中的音乐符号的建筑美,就忽视了音乐诸要素所呈现的理性美。低段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对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概念更能激发其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寻求易于低段学生接受的学习乐理的方法,即与音乐交融,快乐学乐理。

例如,教学第四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的演唱歌曲《小渔篓》,这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旋律进行以小跳为主,跌宕起伏。尾句“小泥鳅”几个字加上了断音记号,使乐句富有童趣。断音记号表现的歌词需要稍加强,同时几个字稍分离,才能表现赶海劳动中的孩子喜悦的心情。如果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唱法技术指导,将会十分枯燥。于是,我们加入了富有节奏的儿歌来识记:“断音小子最调皮,抓了泥鳅跳着走,小!泥!鳅!”学生试着说了一遍,就不学自通地会演唱了,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头部手腕部的跳跃动作来表现,非常棒!

2.让学生尽情感受律动表演的魅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天马行空。他们总是通过各种肢体动作语言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个优点,通过律动、唱游等方式,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特点,在律动表演中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力,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表演。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就是一首非常适合律动表演的歌曲。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情绪活泼、节奏紧凑。旋律以递进式乐句组成,欢快、稚气的跳跃式行进乐感,加上操作性强的歌词,深受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表演时,可采用空间踏步的形式表现歌曲的乐句结构,也可通过分小组传递动作的形式表现跳跃式节奏,只要学生能正确表现歌曲旋律,可以允许自由地用体态表现律动。

3.自创乐器来助兴曲目伴奏

我们的音乐课本的创编是非常多元化的,许多歌曲都加入了乐器伴奏的建议,但学校音乐器材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每班次、每课时都能使用乐器。由学生边敲铅笔盒边演唱歌曲受到启发,我就发动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带到课堂上参与伴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用易拉罐装上沙子做沙锤,用两个酒瓶盖相连做小镲,用自折的铁丝做三角铁,还拆了风铃的金属管当作碰钟等等。在练唱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的家在日喀则》、及《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西藏民歌的风情,我让学生拿出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合作了几次之后,学生熟练了,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而且在快乐的打击乐中,把音乐的旋律、美感、节奏感体现得十分到位。这堂课就达到了有效的音乐课堂的目的。

三、取材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真正美的音乐也都来源于生活,且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学生在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也使自己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中的情感相互交融,从而产生共鸣。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无一不是取材于学生们最熟悉的生活。

如《大树妈妈》,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大树与小鸟儿相依相偎的情感,在柔和的吟唱中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绿化的意识。如欣赏曲目《太阳出来喜洋洋》,在热闹、淳朴的曲调里,能使学生忆起农忙时候观察大人们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情景,从而触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再如《金孔雀轻轻跳》,傣族民歌特有的风味,吸引着孩子们想去更多地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过新年》中红红火火的新年气象也感染着学生,不仅体验了过年的热闹气氛,还了解了民俗打击乐器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热爱祖国风俗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应把单纯的音乐拓展开去,让学生体验音乐与人、社会、民族、大自然的联系,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主题。

跳出课本的范畴,许多经典的音乐文化,国内一些剧种如国粹京剧、绍兴莲花落、绍剧、江南锦绣越剧等,国外的黑人音乐、爵士乐、传教音乐等,也可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世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本体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达到受用学生一生的人文教育目标。

充满生命力的小学音乐教育,应当尊重音乐的本体价值,尊重学生的创造与发展。在实施有效性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水平,更新音乐教学新理念,还学生一门生动的音乐学科,尽力体现音乐育人的真正闪光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音樂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姜惠兰

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篇2:

让初中音乐教学回归本真

【摘 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内化音乐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资源开发、互动教学等角度阐述初中音乐本真课堂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音乐;本真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师只有树立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中形成审美与音乐表现力,从而构建有活力的本真课堂。

一、创设情境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体验

情境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感受,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建构,能促进学生内化音乐知识,能让学生借助支架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对话、合作、交流活动中积累经验,让学生参与歌唱、欣赏、创造等实践活动实现音乐能力的提升。

1.创设生本情境。学生是音乐学习的表演者和欣赏者、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是音乐创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富有创造性的情境,不作过多的渲染,要能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构建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放弃简单模仿,用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创造性地进行歌谣伴奏。

2.创设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情境。师生现场示范比播放音响更能引发共鸣,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性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往往被教师因质疑其教育性而盲目排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流行音乐元素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小型音乐剧、话剧,深入其中感受和理解音乐内涵。

3.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学生的经历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对同一个情境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尽同。如学生一起听赏《二泉映月》,有学生感受到悲愤,有的感受到无奈,有的感受到的是哀伤,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听取大家的感受,建构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二、注重资源开发,合理开发利用,拓宽学生视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要挖掘音乐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促进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拓展音乐教学的时空,改变音乐教学惟课堂、惟教材的封闭状况,能强化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

1.对音乐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是要因人合理重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新鲜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近教材,喜欢教材。苏少版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几首音乐作品,为教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空间。教师改变独霸话语权的现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学情灵活地重组教材。二是因地适当变换。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经过精选细选的经典之作,但不一定适宜每个地区的学生,教师在充分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将淮剧、舞蹈、说唱艺术等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选择的作品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联系学习音乐的时间和一些特定的节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

2.合理地开发学生资源。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获得的信息量途径增多,参与意识、交往愿望增强,他们的音乐兴趣也走向多元化,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开发蕴含于学生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让差异发生自然的碰撞,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学生是音乐课程的主体,教师要通过校园音乐文化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音乐课程资源,营造学习音乐的氛围。教师要将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带领学生融入音乐学习之中,感受音乐特有的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融洽的人际关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成为真正的音乐资源。

3.校外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的开发能弥补校内音乐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能开展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音乐知识服务社区。很多家庭有条件购置音乐器材与设备,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家庭资源,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強化互动教学,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习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知识从一个头脑“灌装”进另一个头脑的过程,而是师生每时每刻的心灵的交汇、智慧的碰撞。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开展“一言堂”式教学,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将音乐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欣赏教学中的互动。教师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表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欣赏的过程变得水到渠成。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引得恰如其分,才能促进学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要以故事、动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如在《欢乐颂》一课学习中,让学生欣赏《第九交响乐(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主题《欢乐颂》,播放合唱团在维也纳大厅演唱的录像,学生边看边跟唱,感受歌曲的震撼,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唱的不错,歌曲唤起了全世界人类的爱,你来说一说世间还有哪些爱?这些爱你是怎样感受的呢?”音乐能表达深层次的美,也能寄托人们的情思,以多媒体资料引领学生感受歌曲产生的背景、表现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情绪的感悟。

在歌曲教学中的互动。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交流作曲家的艺术成就,并作适当补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发声练习中以普通队员、指导的身份参与,与学生开展互动;在合唱中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知识,商榷艺术处理,力求唱出和谐、统一、均衡,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拓展与创作教学中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分析音乐风格、主题要素,挖掘哪些概念与主题相吻合,掌握创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从而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认知能力。如在《希望与你同行》一课教学中,在介绍音符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创编,让学生以歌曲旋律为背景音乐,自编、自导、自演小故事,表现歌曲的内涵。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情境创设、资源开发、互动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促进学生音乐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作者:金星星

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篇3:

色拉西潮尔琴艺术与“本真性”

摘 要:色拉西的潮尔琴艺术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均获得认同,这与人们在艺术审美的价值观上可以达成共识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彼得·基维《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中四各维度中与色拉西艺术相关的三个维度,既意图的本真性、音响的本真性、个体的本真性,试图探究色拉西大师潮尔琴声折服全球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色拉西;潮尔琴;本真性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学界就音乐表演实践方面的“本真性”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目的在于阐释什么样的音乐表演是成功的:是原封不动地再现作曲家意图的演奏?还是牢牢把握当代特有风格的演奏。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内蒙古科尔沁的草原上,曾是小小牛倌的色拉西正逐渐成长为一代潮儿琴大师,他为世界展示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绝世魅力,其演奏无一曲不是成功的表演,音乐美学专家们给予了他“天人合一”的至高评价。在笔者看来,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创作-演奏观念虽有不同,但在美学问题上有共同之处,当时西方学界孜孜不倦去讨论的“本真性”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把握音乐表演的风格问题,更趋于原初还是追求改变?因此关于“本真性”的问题,色拉西给出了自己充满智慧的答案,他的“答案”与美国音乐哲学家彼得·基维1995年出版的《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中的主要论点不谋而合,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展开论述。

一、色拉西与“意图的本真性”

所谓“意图的本真性”,指的是忠实于作曲家的表演意图。

色拉西表演艺术的成功,就源于他“作曲家”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他不需要揣测作曲家的意图,因为他就是作曲家本人。但这种成功并不是每一个表演者可以做的的,他需要大量的民歌积累,这与中国传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体系有关。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并无职业的作曲家群体,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传承民歌后的变体,表演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师傅或自己收集的民歌,他们进行表演实践的同时就在用民歌旋律材料创作。色拉西游走于内蒙古,掌握并演奏了大量民歌曲目。色拉西在长期的表演生涯中,走遍了内蒙古,学习演奏了大量曲目,这些曲目包括古代英雄史诗、科尔沁长调、短调民歌以及流传于蒙古人民间的汉族乐曲和由民歌演变为器乐曲的曲目。这些曲目是草原人民思想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这充分说明,意图的本真性在色拉西身上的体现,远远不是其双重身份那么简单,而是作为一名双重身份的表演者,首先要拥有到大量的乐曲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意图有表达的途径,只有语言丰富才能表达意图。因此笔者认为色拉西潮尔表演的魅力首先在于他是一个掌握大量传统民歌的记录者,然后才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二者缺一不可。

二、色拉西与“音响的本真性”

基维则認为,把古乐器的重要性看得远远超过“音响感知”本身,这混淆了两个层面的事实———“声音的本真”(sonicauthenticity)与“感知的本真”(sensibleauthenticity)。前者指的是物理层面上的本真性,也就是过去特定时代的音响状态,是对古乐的物理复制;后者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学意义上的本真性,特指再现往昔时代的音乐感知方式。

色拉西十分尊重马头琴传统艺术,他不仅保留了最全面、最有特色的潮尔演奏法,甚至对于名称,他宁愿叫“潮尔’夕,而不愿称为马头琴。特别是他对于东部蒙古族民歌细腻而深刻的表达,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使潮尔演奏法形成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但是,如果我们从他使用的不同造型的潮尔来看,他确曾进行过许多改革潮尔的尝试。如:他用过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正面蒙皮的两种潮尔;他还用过等边六角形、蒙以蟒皮的潮尔,可见在乐器的形制上色拉西老人一直在探索。他用的潮尔都以马尾为弓、马尾为弦,木质粗糙、工艺简陋,然而他却以不断丰富的技艺突破了乐器的局限,依靠演奏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弥补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不足。色拉西这种举措正是注重“感知的本真”的体现,他深刻认识到传统音乐被感知的重要性,如果“声音的本真”不能很好的被感知,那么就需要进行感知上的改变。

三、色拉西与“个体的本真性”

基维对于“个人本真性”的强烈肯定,实际是以其艺术性诉求作为古乐———或者说“经典”———表演命脉前提的,如此为表演家的个人风格所留下的弹性空间,是僵硬的实证主义者不可想象的。

此论点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表演家要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个人的二度创作;但更重要的应当是第二层含义,既要用表演者本人的真情流露去演奏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单纯技巧上的个性加花。

色拉西的抄尔演奏技巧是非常高超的,但他在教学中却从不片面强调技巧,更反对单纯追求技巧和卖弄技巧。相反,他总是把演奏技巧同表现音乐内容联系起来。这方面他有许多精辟见解。他说:“演奏好一首乐曲,不在弓,也不在弦,全在于自己。弓子和手指的力量,来自内心的力量。要靠心劲儿来运弓。否则,运弓就跟拉锯没有什么两样了。”又说:“你只用手指拉琴,人们只会用耳朵来听;你用心拉琴,人们就会用心来听。”色拉西把自己毕生的演奏经验,概括为简洁的一句话:“用心来歌唱(拉琴)。”确实,色拉西就是用自己的整个心身来演奏抄尔的。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他说:“我每次演奏,都想起一生经历过的生活,演奏者必须用心来歌唱。只有用心来歌唱,才能感动人。”他还说:“乐曲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你得先把它埋进心里,再让它从心灵深处流出来”。“手提二升炒米的人,无论如何也唱不出背二斗炒米的声音;一生的分量要体现在一首曲子上。”

综上,色拉西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成功正是基于他站在在音乐美学境界上的高点。他虽并非理论家,但因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潮尔琴本身的热爱,使其表演中蕴含西方探求的“本真性”的多种精华,造就了全球范围内对色拉西潮尔琴艺术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洪书评《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5年第2期 P.148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李·柯沁夫《时代的一面镜子》,“纪念潮尔艺术大师色拉西诞辰120周年暨潮尔艺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7年9月.

作者:张虹

上一篇:美国电影文化论文下一篇:均衡汇率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