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2022-09-12

没有生命的世界, 是残缺的世界, 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在所有的生命存在中, 人是一种超越其他生命, 具有自我意识的特殊存在。人不断地在寻求着对于自我的超越, 追求着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华, 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 赋予无限的意义。我们知道,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 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 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 才有存在的价值。

1 生命的意蕴

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生命尺度中最基本的存在。人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 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并且能够对其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联系。只有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 生命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坚实基础。精神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意识性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根本特质, 它使人扬弃了动物的本能, 成为自在的存在。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 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精神生命通过指导和提升人的肉体生命, 将自然生命存在意义拓展并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层面。使人不再受到本能、欲望和环境的制约, 探寻到生命的真谛。当然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并不是对立的, 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生命发生的, 是自然生命的结晶和升华。社会生命也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 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忽视人生命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的关系, 只是强调人精神生命的自由, 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 最终使每个人都不自由。人只有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 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 充实并引导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融通, 是人生命的三个维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完满的生命。三者的协调发展, 才是人生命的全面发展, 才是人生命的真正发展。

2 教育与生命的关联

2.1 教育中生命的根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为的实践活动, 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基础上的, 且是为了人而存在。失去了生命基础, 教育就会变得抽象, 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内在统一。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为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叶澜教授曾这样来定义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这个定义告诉我们, 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体生命。教育要努力创造人的生命世界, 促进人生命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提升, 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关注学习者生命光彩的不断展现。教育是唤起人生命意识、挖掘生命潜能力量的一种活动。人的生命是多重生命的统一体, 是超生命的生命, 人的生命发展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人的生命发展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无限潜能的技师,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2 教育是生命的需要

教育是生命的需要, 教育是人成长乃至生存的一种形式。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超生命的统一。动物也有自然生命, 但是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 也就是说动物自身的生命特征适合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弗洛姆 (Erich Fromm) 说, 人就本能而言, 是自然界最软弱的, 这种软弱是人类学家所称谓的“人的未特定化”。虽然人的这种未特定化, 使人的生命伊始处在自然界中的不利地位, 但是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具有可塑性, 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为教育的出现提出了必要性。人只有接受了教育, 才能避免未特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下去。人的生命与自然、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 人生存于自然、生命、文化所构建的关系网中。人肉体生命的发展成熟, 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使人的生命完整。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 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只有教育才能让人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呼唤着教育, 教育是人生命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是人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人作为精神存在离开了文化, 就成不了人。狼孩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它将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使人不断地成长, 天性得到释放。

教育与生命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 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是人的深层次核心的存在, 生命的成长, 需要外界的介入和支持。教育就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所存在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生命的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始终。生命需要教育, 教育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富有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本身就在于生命的教育。

3 教育中生命的追寻

人只有一次生命, 人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意义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的依据。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 是直面人生命的一种活动, 是唤醒人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 所以关怀生命是对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呼唤。教育促进、实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教育应创设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人是处在现实中、关系中的人, “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 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2]人一方面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 又在努力摆脱和超越这种关系的束缚, 实现生命的自由。自由是生命的内在需求, 人的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由的发展而非束缚性的压抑, 人的自由在不同的关系中得以实现, 表现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自由, 与自身发展之间的个性自由。教育作为一种人作用于人的活动, 它应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个性自由存在的前提, 教育中如果缺乏自由, 教育就会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 压抑与忽视生命的个性。教育是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活动, 而不只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要为个体生命提供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可能空间, 使个体的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的潜在力量得到发挥, 使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创造的动力, 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3.2 教育应帮助个体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不仅仅是情感, 也不仅仅是面对某种对象的感觉, 或者是自身身体变化的感觉, 而是经历过生命的磨难、奋斗, 在付出过自身的努力和主动争取后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 是对孤独、挫折感的战胜, 是对迷茫和困惑的超越。在本体论意义上, 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不断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 它使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不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 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3]生命活动是关涉人的心灵深层的精神活动, 它只能通过对生命的真切体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建立在生命价值基础上的教育要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就必须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追求, 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当他们进入学校时, 已带着完整的对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方式。教育从生命体验入手, 可以激发他们既有的完整性认识。在学校教育中, 生命体验以其时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断地将个体的发展纳入到体验的体系之中。

3.3 教育应提升个体的生命的境界

人不能只追求活着, 还必须追求意义, 人的生活必须有意义来装扮。人在自己的一生中, 拥有怎样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境界, 他就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在世界的意义中所反射出来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能力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坚持不懈的追求。教育是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的活动, 它应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 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 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提出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从分类上有着差异, 但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境界向道德的、宗教的境界攀升,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标识。所以说教育要通过引导人进行自我反思、与人沟通和交往, 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 促进人生命境界的提高。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动, 教育本是生命的教育。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的不断积淀、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从教育这个微观层面上来讲, 就是呼唤教育回到生命的本真, 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光彩。教育要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教育要为生命发展提供动力;教育要唤醒生命的意识, 挖掘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要张扬生命的个性。[4]现实的教育对于生命原点的偏离, 呼唤着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需要教育植根在生命的土壤中

摘要:教育与生命密不可分,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 技术主宰着一切。浮躁和功利的社会, 让教育与生命本着偏离。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人性”的培养, 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 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 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 才有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教育本真,生命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36.[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36.

[2] (美) 埃尔德著, 田禾, 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430.[2] (美) 埃尔德著, 田禾, 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430.

[3]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 2001 (7) .[3]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 2001 (7) .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52-155.[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52-155.

上一篇:浅谈高层建筑装修施工防火安全下一篇:融合Sobel的区域生长算子提取车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