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音乐论文

2022-04-16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个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音乐游戏毋庸置疑地成为小学生最易于接受、最乐于参与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教学音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学音乐论文 篇1:

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摘要: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西方音乐与流行音乐,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成长,学生的思想和音乐素养过于狭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积极挖掘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优秀内容,从而促使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教师实践中,必须对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有一定的认识,之后结合民族音乐与小学生的特点,展开相关的教学探索工作。

关键字:小学民族音乐教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随着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音乐是小学生智力与情操成长的助力,而民族音乐又有其自身的优势,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必须以音乐核心素养为目标,突出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推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小学民族音乐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小,主要的任务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而小学民族音乐与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能够反映我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借助在小学音乐中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1]。

(二)音乐核心素养浅述

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核心素养更多是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而小学生民族音乐学习中,教师更应重视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民乐,加深对民乐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及核心素养重视程度不高,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缓慢,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对民乐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的正确认识,能够促进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能够帮助学生稳定情绪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接受学前教育中,学习的内容知识性不强,主要以娱乐和习惯培养为主。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学生身心发育不全,在面对这种学习转变时,适应能力较弱,情绪极不稳定,不利于小学教育的顺利开展。而民族音乐内容多以生活题材为主,音乐语言轻松、舒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能够得到完全放松,自身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技能型转变,而这需要极高的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生自身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小学阶段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2]。

三、在民乐教学中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挖掘民乐的生活性

民族音乐的创作极具民族特性,其内容和风格非常贴近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教师在民族音乐核心素养培育中,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特点,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的生活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民乐欣赏体验感,借助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形成喜欢民乐、欣赏民乐的好习惯。

例如,在《美丽的东乡我的家》教学中,本首歌曲主要描绘了东乡族对自己家乡中生活的各种事物,如云彩、大夏河、喜鹊等等,歌曲曲风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教师可以提前对东乡族进行查询,了解东乡族的聚集地和生活风俗,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本首歌曲。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东乡族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了祖国的包容性和民族的多样性,发现民族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加深了对民乐的喜爱之情,借助民族音乐生活内容的增强体验与渗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受到了激发。

(二)重视民乐氛围的营造

小学民族音乐内容丰富,有赛马场景、自然风光、故事等,教师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中,要利用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民族音乐的故事性、趣味性、艺术性,使得学生在长期熏陶中,形成民族音乐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梁祝》音乐的鉴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梁祝》动画中草桥亭畔、共读共玩、化蝶等经典片段,借助动画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梁祝的音乐氛围中,还能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之后教学可以播放梁祝音乐,结合自己的感受,与乐曲的行进,为学生缓缓讲解梁祝音乐,学生在教师刻意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了真情的珍贵和难得。教师也可以对主题进行升华,不仅仅是世间爱情难得,更应该引导学生珍视师生之情、同学之谊、父母之爱。

(三)重视民族特点的突出

小学民族音乐,选取的民乐,民族风格较为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不同民族各自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如蒙古族音乐多为高亢、开阔;朝鲜族民乐温婉回转。教师只有突出各民族音乐的特点,才能加深学生对民乐的认识,从而促使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结束语: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等特点,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将现代社会的教育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重视课程聂荣的创新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乐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赏析、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宇英.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传承民族音乐的价值和策略[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9, 000(012):240.

[2] 陈小菊. 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研究[J]. 北方音乐, 2020, 000(008):204-205.

作者:胡樱

小学教学音乐论文 篇2: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实施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个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音乐游戏毋庸置疑地成为小学生最易于接受、最乐于参与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问题,揭示游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浅谈笔者关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游戏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际的小学课堂中,愉悦欢快的游戏氛围或许能够轻松获得,学生参与度也能够得到显而易见的提高,但是游戏过后却时常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综合分析,目前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没有发挥学生创造性

游戏教学,是我们培养和发现低年级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最自然、最好的通道,因为在游戏中的学生最喜欢创造和变化,而这种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的状态,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可以由简单的填词游戏、节奏模仿编配开始,再循序渐进地加入为旋律创编歌词、为音乐故事选配音响、即兴敲击乐器、即兴表演、自编唱游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给学生充裕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并指引其获得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技能。

而当前,许多教师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学生一味按照教师的规定与要求,被动地进行模仿与游戏的现象,丢失了游戏过程中应具有的自由创造品格。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一年级《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先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接着就进入律动训练的游戏,要求学生配合歌曲内容,自编动作,边唱边动。学生还没深思熟虑,音乐便响了起来。随着音乐,学生基本能演唱歌曲,但却只有极个别学生能跟着音乐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大多数学生都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創编动作才好。这时教师为了避免课堂混乱,要求学生按照他的动作律动起来,学生在多次模仿后,教师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自编动作。而大多数学生此时已经对教师的动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不能立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颖动作,最后音乐课就在统一的动作中结束了。

这样即便表面上是顺利开展了游戏,但学生却领会不了自创的喜悦之情,时间久了,这样的音乐游戏只会扑灭学生的创造火花。

(二)教师缺位参与和分享

在音乐新课程改造中,教师的传统角色已经改变。如今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给予者、课堂的主宰者和指挥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协助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若把音乐教学比作一艘船,那么教师不仅是指挥的舵手,更应该成为与船员们共进退的好伙伴,不分尊卑地相互合作。然而,在低年级的游戏教学中,常出现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尴尬现象。

(三)从头至尾张弛无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呆板课堂已远去,热闹的课堂受追捧,各具特色的教学场景不断涌现。但这也导致一部分教师认为不热闹的音乐课就不是好课,于是设计了五花八门的、不必要不恰当的游戏环节。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玩乐器》的歌曲教学时,创编了这样的游戏方式辅助教学:示唱歌曲《玩乐器》第一句旋律时,拿三角铁的同学敲击;唱第二句旋律时,拿小军鼓的同学敲击;唱第三句旋律时,拿双响筒的同学敲击;唱第四句旋律时,拿小刮板的同学敲击。这导致不少学生只顾按自己的喜好敲响乐器,全然无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班里吵闹不已,最后教师不得已终止游戏。

这种教师难以控制的游戏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并不少见,从头至尾地做游戏,学生玩“疯”了,教师驾驭不了,课堂纪律混乱,事倍功半。如何把握游戏教学的“度”,使游戏真正有助于音乐教学,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和探讨。

二、小学音乐游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小学音乐游戏教学存在上述几个突出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获得理想的音乐游戏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实施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服务音乐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只是一种辅助学生发展音乐能力的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音乐,让游戏真正服务于音乐:在游戏前,加强音乐学习的铺垫;在游戏中,全体参与音乐的体验;在游戏后,巩固音乐学习的效果。

(二)学生主动创造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这一特性使得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结果。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落实到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音乐内容设计音乐游戏,进行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给予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教师乐于参与

在游戏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分享音乐的快乐,享受教学的过程,既不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也不能扮演培训师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指导者,更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行为中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交流者。

(四)游戏安排适度

合理安排音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即游戏场地),需要教师对音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研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接受程度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合理地安排游戏的时间,避免环节多如牛毛,只重“量”而没有“质”的游戏设计。场地的布置要得当,应该切合实际情况且安全舒适,杜绝碰撞、摔伤等意外的发生。音乐课堂中倘若能做到灵活掌控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就能在短短40分钟内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游戏教学,有效传授音乐知识,全面训练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时刻都能体验音乐学习的愉快,满足其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学责任编辑:庄严黄晓夏)

作者:林姗

小学教学音乐论文 篇3:

基于课程思政语境的小学高段音乐教学美育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语境下探讨了小学高段音乐教学美育方法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目的为感受和体验音响之美、创造和创新表演之美、理解和把握内涵之美。针对当前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美育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音乐要素、音乐形象、音乐表演的角度使学生感受音响结构美、体验现实生活美、实现表演动作美。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高段;音乐教学;美育方法

一、前言

课程思政是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之后在各教育主体中实施的一项新思想和新战略,旨在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和运用,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课程思政的特点以及应用与小学德育形成了价值追求的契合性和一致性。美育作为实现德育目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它以艺术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情感教育、感性教育为基本手段,以达到理性化德育目的,可以说美育相对于德育、课程思政实践而言,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运用美育方法实现美育价值、体现出德育的基本内核,是当前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以小学高段音乐教学和人音版音乐教材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目的

(一)感受和体验音响之美

音乐是一种以感性音乐材料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并在一定时间内展开的音响艺术,它以非语义性的、抽象的音响而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系统和触及人们心里底层的情感,达到“人乐合一”的情感共鸣境界,这也是音乐音响之美的根源所在。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表现为具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联结。通过这两种思维能力与音乐音响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音响在情感表现方面的理解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的教学目的。

(二)创造和创新表演之美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与创新性兼具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创造、创新音乐的美。特别是在演唱教学、演奏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敢于和乐于通过表演去表现自己,从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如,在演唱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示范进行歌唱属于二度创作范畴,其中有模仿或复制的成分,而学生通过歌唱教学能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从而能够演唱自己喜爱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和创作的过程。

(三)理解和把握内涵之美

音乐作品是音乐家艺术智慧与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更是拥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风格内涵和精神内涵。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等实践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体验和把握音乐的内涵,以此来激励自身的德行、感受音乐的意蕴,在实践行动中厉行人生的美好理想,起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从高段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角度看,如何摒弃文化中的糟粕,保留经典优秀作品,以富有内涵的音乐去涵养学生的身心尤为重要,而这一目的的达成,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作用。

三、当前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一)音乐教学目标偏离

从当前小学高段音乐教学现状看,以“唱歌”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固有思想还普遍存在,即在音乐教学中忽视了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重要性,而是将歌唱教学作为唯一的课型予以实施,这种教学思想实际上忽略了以创作、表演、欣赏为主要形式与目标音乐三大实践。其次,《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范畴中,在教学目标上并没有做到以“三维”为基础,而是将知识与技能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在音乐教学中没有认识到音乐的人文价值和审美本质。

(二)美育方法运用不足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在美育方法的运用上要始终围绕音乐及其诸要素而展开,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包含着多种劳动实践,也包含着诸多的本体元素。就美育方法的运用而言,在劳动实践方面体现在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听与演的综合过程,在本体元素方面则体现在如何运用美育的方法去诠释各种音乐构成要素和表现要素。在音乐教学中,一个音型、一个乐句以及速度、力度上的快慢、强弱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和表现价值,即音乐不是音乐元素的“无组织、无意义的堆砌”,而是在保持各音乐元素固有意义的情况下通过作曲手法使之能够呈现出音乐的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美育方法的运用是多元、综合、立体的,而单一的、孤立的美育方法则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

四、课程思政语境下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美育方法的实施

(一)理解音乐要素,感受音响结构美

在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既是创作元素,又具有表现功能,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曲式、调式等,一首音乐作品正是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形成了整体上的音响结构。(下转第20版)              (上接第19版)所谓音响结构美,指的是在感受和聆听音乐的过程,我们对音响情绪的理解,主要是源于对音乐要素的运用。作为具有非语义性特征的音乐艺术,我们在通过想象对其进行理解时,或者对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时,需要对音乐要素进行理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感受音响结构美的过程也是心灵与音响的沟通与共鸣。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以小学五年级下册欣赏曲目管弦乐《北京喜讯传边寨》为例,乐曲以五个乐段的结构、五个主题的容量表现出了边寨人民闻听喜讯之后的激动心情,生动地刻画出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如乐曲的第一主题,以8个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同音反复的进行、附点音型的运用体现出了人们澎湃的豪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运用和表现的角度去理解音响,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感触音乐的“画面”,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从而感受音响的结构美。

(二)把握音乐形象,体验现实生活美

音乐形象是音乐主题思想的凝聚,也是音乐内涵的艺术载体。音乐形象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实质上具有现实性的本质特征。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因此,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在选取音乐形象时并不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的,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加以概括和加工,使之富于一定的艺术内涵,当音乐形象寓于作品中或者通过表演实践进行表现时,实际上体现出了现实生活的美。以小学五年级下册欣赏曲目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为例,此曲表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沂蒙老区人民田间劳作时的欣欣向荣的场面。在音乐形象的表现上,此曲采用了“多镜头、多角度”的手法,如,引子部分以散板、自由的速度和连绵不断的旋律表现出了美好的沂河、蒙山风光,为物象的表现;快板第一主题以强劲的律动、坚定的节奏展现出了沂蒙老区人们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是人象与精神的表现。这说明在乐曲中,无论是对物象的描绘还是对人象、精神的刻画与塑造均是源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乐曲的解读结合音乐音响构建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影像、图画让学生置身于音响所渲染的现实环境中,以亲临其境的方式去体验音乐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之美。

(三)突出音乐表演,实现表演动作美

在小學高段音乐教学中,美育实际上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二是还不能忽略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态度、境界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和美育与德育关系一样,是相互寓于、辩证统一的。因此,美育要体现出它的现实价值和存在意义,仍然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对音乐技能的把握。通过音乐知识和技能去实现音乐的创造,在感受和体验美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行深化与升华。以演唱为例,主要包括歌唱和表演两个方面,歌唱主要是针对声乐技能而言,包括对音准、节奏、音色、语言的把握;表演则是建立在歌唱基础上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外化,主要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音乐语言部分。在小学高段歌唱教学中,不难看出,学生擅唱而不擅演,即忽略了表演的作用。这说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还不是十分深刻,正所谓“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要实现学生表演的动作美,既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又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实施上,笔者认为,应当从歌曲中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的角度让学生进行理解,根据歌词内容和音乐律动进行表现动作设计,这就具有了表演动作美的依据。以小学六年级上册教唱曲目《今天是你的生日》为例,歌曲以动情的旋律、舒缓与激情并重的节奏表现出了人们对祖国深切的爱,歌词中意象众多且十分鲜明,如,“一群白鸽”“儿女的思念”“金色的麦穗”等,在表演动作的设计上,需要以刻画意象为基础,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动作和表情,用以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爱恋之情,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结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由此说明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课程思政语境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音乐教学目标的地位更加的凸显,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出音乐作为一种抒情体裁和方式在文化内涵、精神意蕴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为基本的途径,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我们常说,美育是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它所具有的这三个特质同时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针对当前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美育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予以解决,但是始终不能离开音乐的元素,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探索美育方法与教学模式、精炼自身专业和教学技能,再次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以音乐美育的方式进行立德树人并作为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修俊,林艳萍.全面发展视域下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导刊,2020(12).

[2]周雨嘉.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探析[J].当代音乐,2019(4).

[3]俞婧.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2).

作者:马荣超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制论文下一篇:税务研讨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