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试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近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日益重要,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小企业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推动着我国经济整体提升。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很多挑战,关于國际贸易的融资开展进程中也面临来自国家政策、银行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使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衍生工具试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衍生工具试析论文 篇1:

浅谈企业如何正确运用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方法

【摘要】 在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并重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以及互补的应用,对企业如何正确运用这二种分析方法加以探讨。

【关键词】 财务分析 会计分析

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两者都是企业为加强经济管理,保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而采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一个企业,两者必须都能够得到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分析管理得失的职能作用。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将两者混为一谈、相互替代的做法,存在着只有财务分析、会计核算而没有会计分析或者重视会计分析而轻视财务分析的观念。产生这样的做法和观念的根本原因,是对两者的作用和同时存在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试就企业应当坚持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并重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谈点浅见,以供商榷。

1. 坚持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并重的必要性

1.1两者作者不同,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同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财务分析,亦称财务报表分析,是运用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的分析评价。不论是静态的资产负债表,还是动态的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它们所提供的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都是历史性的描述。财务分析也可以说是为了解一个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从晦涩的会计程序中将会计数据背后的经济涵义挖掘出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基础的一种技术方法。

会计分析,是在既定的会计准则之下,对已通过会计核算方法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的一种梳理,借以发现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恰当性与失当性,以作出更为合理的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法。由于会计系统只是有选择地反映经济活动,而且它对一项经济活动的确认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再加上会计准则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管理者有选择会计方法的自由,使得会计数据、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可见,若只通过一种方法分析是难以揭示多方面问题的,难以全面改善经营管理。

1.2两者分析有差别,要求企业必须做到兼顾使用,相得益彰

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2.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侧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和收益性;会计分析侧重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2.2分析的主体不同。从分析的实践来看,财务分析的主体除了企业自身财务人员外,还包括与企业存在利害关系的一切外部主体;会计分析的主体多数情况下是企业会计人员,当然企业外部人员也可以对企业进行会计分析。

1.2.3分析的方法不同。财务发析在分析影响财务状况的总体指标的同时,还要进行内部某一层次指标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措施。会计分析主要根据人为假设,分析个别会计数据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根据分析结论而对财务会计报告提供者提出相应具体要求。

1.2.4影响分析质量的因素不同。财务分析主要受到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分析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会计分析主要受要会计准则、公允揭示的要求及分析者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影响和作用伴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现实生活中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对财务报告作出正确评估和判断,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是避免失误、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两者必须得到同等对待。

1.3不同的分析效果,要求企业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相结合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它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为进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以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为预测未来提供参考依据;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以分析几个相关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加强管理和调整管理指标的重点。总之通过运用上述财务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影响企业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或因素,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劳动能力和盈利能力。

而通过会计分析可以发现影响企业决策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行业特点自身的竞争策略决定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风险,在每个行业、每种情况下,会计分析客观上要求分析人员必须确定某企业用于控制经营理念的会计测量方法,实施测量方法的政策以及其中包括哪些主要数据信息。这就使得在会计分析中,确定评价企业用于测定关键因素、风险的政策和相关数据信息是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是肯定能够发现影响企业决策的关键因素的。

2. 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应用财务分析和会计分析

随着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应用愈加广泛,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这些对传统的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手段提出了巨大挑战,使得两者分析方法存在的共同缺陷与不足日渐明显。主要表现在: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现行的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多数是事后分析,因此,现行的财务与会计分析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也影响了财务、会计分析的质量。

(4)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由于转账和配比带有主观性,加上个别会计报表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可能带有粉饰的色彩。

鉴于存在上述不足,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决策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公正披露会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财务、会计分析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延深分析范围。从分析企业生产、管理环境人手,变事后分析为事前、事中、事后分析的全程化分析管理。

(2)拓展分析目标。在主张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财务与会计分析的同时,注重分析环保效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增强分析效果。通过双向信息传递,进行对比分析,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传递双方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4)扩大分析范围。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扩展,将更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将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相协调,将分析范围扩大至人力资源、无形资产、衍生工具等新领域,以增强分析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唐予华.知识经济与会计目标.上海会计,2000(8).

作者:韩淑杰

金融衍生工具试析论文 篇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日益重要,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小企业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推动着我国经济整体提升。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很多挑战,关于國际贸易的融资开展进程中也面临来自国家政策、银行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使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本文先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展开,并对中小企业现在的国际贸易融资现状进行阐述,然后从政府、银行和中小企业等角度对于中小企业目前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产生这种情况的成因,最后提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策略,以此思路搭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熟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经济活动中愈加活跃,近来,我国中小企业参与的国际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存在着各种内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在日趋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意味着中小企业会错失扩大国际市场的机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问题至今没有根本解决。

1.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概念

1.1国际贸易融资的定义

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引入时间不长,国际条例《巴塞尔协议》中提出国际贸易融资,是指一种对商品进行交易的行为中包含货品存放、货品实施预付款和货品的应收款等行为都可以统称为短期性质的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是建立在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围绕这个经营过程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商品的有形服务或商品的生产加工活动,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参与并为此类商品提供关于信用基础上所需的资金,这种融资的全部活动和业务都可以作为国际贸易融资行为。

1.2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1.2.1国际贸易融资自偿性强

中小企业因为做国际贸易的行业性质,每批周转资金的时间都不长。中小企业如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通过企业信誉在银行申请贷款融资中得到授信额度较高的审核,自偿性较强。

1.2.2融资方式多样化

进口融资方式:进口托收押汇、进口押汇、假远期信用证、进口开证、托收垫款、海外代付、信托收据、进口保理等。出口融资方式: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外汇票据贴现、出口保理、卖方远期信用证(即真远期信用证)、银行承兑等。

1.2.3国际贸易融资手段灵活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案随国际贸易融资货物的特点及贸易方式的不同变换,充分利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更为灵活、简便的资金融通手段以及贷款、还款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融资形式。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2.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融资需求迫切

国际贸易经营过程较复杂,中间涉及多个部门,进出口贸易从备货起就需资金周转,再到定仓、报关、结算等均需资金周转,尤其是进口贸易中货物运输和仓储时间较长,导致较长的周转期,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单一业务类型频次高,但主要依托下游客户货款进行资金回笼,偿付货款实力不强,出口型企业前期业务就会占用大量资金,也造成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资金的周转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有更多融资方式。

2.2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在银行融资有局限性

国内各银行开设的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不完善,产品的覆盖面和额度都受限制,关于国际贸易方向的融资产品数量虽多,但因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的特点及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银行融资有限。许多银行按大中小的企业类型对融资信用额度分类,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和收益低,缺少银行评审所需的固定资产,这些问题造成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中存在很大短板,也是被银行拒绝信贷或批准的额度很低的重要原因。

2.3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获得外部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资本市场融资,或向私人进行资金募集。目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情况并不理想,部分中小企业自经营规模有限、底子较薄、易受风险冲击;不少出口型中小企业遭遇下游客户的信用危机,难以收回贸易款项,在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收益率波动较大时,资金周转并不稳定,或因为当期商品在国际中的市场价格波动带来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良,导致大批的货品堆积,不能及时变现按期归还银行借款。

3.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制约因素

3.1政府层面

3.1.1缺乏国家支持

面对世界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疫情时代的经济模式变化,国家不断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是,中国现行贸易激励制度存在政策内容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不稳定等,这些矛盾和现实问题短期内不能全部解决。法律层面缺少明确的条款对国际贸易中的中小企业保护,也未能区分关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可以享受到的权利,现行的法律不能支撑国际贸易融资的顺利进行。

3.1.2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整个信用机制未能形成统一模式,导致很多信用信息的沟通不及时,数据不统一,没有与之相应的信用奖罚机制,造成社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信用的不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标明如何保障担保人的权利,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面向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信用担保制度尚未健全造成其很难开展融资业务。随着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渐增多。但这些机构起步缓慢且规模较小,还在开发探索阶段。

3.2银行方面

3.2.1银行审批程序复杂

银行对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的要求和限制较多,这使得中小企业获得的款项越来越少。中小企业申请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款项中,几乎每笔审核的时间都比较长,而且根据银行的管理制度的变更还存在审核中出现意外,导致中小企业不能按照预期时间办结贷款额度的批准,有良好的信用的中小企业在授信期内,从申请银行贷款到贷款到账至少花费一个月时间,若是超过授信期的其过程更长。

3.2.2银行内部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银行内部也因为行业的限制导致综合性、素质专业强、业务能力好的人才储备不足。

3.2.3银行债权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企业未能及时还款,最重要的补救措施是及时控制抵押资产,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处置抵押资产。银行可以经营抵押物,也可以拍卖,通常以拍卖为主。因此,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中小企业无法在对外贸易中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

3.3中小企业层面

3.3.1中小企业管理经营风险较高

参与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虽多,但质量、实力和经济效益不一致。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灵活但不规范,一般不注重管理团队的提升。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超90%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时处于无担保信用担保模式。

3.3.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关注点长期在业务的增长上,不重视构建完整、适用企业的金融体系。但若是没有标准化的资产负债表等报表,企业经营信息是不透明的,导致公司和主要银行在管理国际贸易金融活动时承担巨大的信贷风险,所以商业银行不能放心放贷;此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起伏不定、还款动力不强等,银行会基于风险考虑减少中小企业贷款。

3.3.3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担保

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抵押资产稀缺、担保困难等问题,自身的弱势限制了资金的筹措。银行对抵押品的选择有限,如土地、房地产、机械设备等,但抵押贷款利率较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用于抵押贷款的抵押品少,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4.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策略

4.1建立保障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家宏观政策体系

4.1.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建设,应立足于现有法律基础,借鉴国外案例经验,结合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按照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产品种类、业务特征,完善易出现风险的环节有针对性的完善法律规定,对于国际贸易的融资出台详细的、可操作的条款全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1.2创建系统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新型的、系统的信用担保机制是快速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未发生的信贷风险,也可以增加融资信贷的还款来源。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各地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组织搭建,基于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不断创建更多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府的介入,联合更多部门开展中小企业的扶持,以此对他们的融资成功率提高做出正向帮助。

4.2创建支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4.2.1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倾斜力度并实行系统化管理

在发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国家政策上给予倾斜,确保长期机制的搭建。从本质上扭转对中小企业的片面认识,银行革新融资思想,打破传统不断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涵盖面积,放宽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定期研发适合我国需要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线上与线下融合满足中小企业需要,实地调查金融产品的有效性、时效性,充分发挥打包贷款、非信用证交易结算等方式的潜力,真正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需要。

4.2.2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金融产品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发现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推出企业需要的特定金融产品种类,不断更新和升级现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可以拓展出口保险授信组合、出口退税授信组合等产品搭配,以此满足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

4.3构建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体系

4.3.1提升中小企业人员整体素质

在各种行业的竞争中,最核心、最根本的竞争是关于人才的选择[10]。在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中,合格的外贸人才依然短缺,中小企业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员,不仅要提高待遇,更要创建一套培养机制,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还要确保他们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流程和资料有很好的了解,并根据融资情况及时改变策略。

4.3.2中小企业应树立信用观念

在发展国际贸易金融业务时,需解决自身的融资困局,建立一个健全的信用观念和体系,增加自身的含金量,也增加银行的信任感。企业应把内部控制与经营发展放在同等地位给予重视,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重新调整,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方式,提升全体员工的信用建设意识,更要利用业务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贸易融资经验,与本土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与银行建立深度合作,增加多种融资渠道。通过积极对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树立,實现国际贸易融资的额度和信用度提高。

5.结论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发展中形成的状态,也是中小企业向大规模扩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承担责任越来越重要的中小企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国际贸易融资难的课题。本文研究在相关理论和国内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在面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现状,要积极发挥政府、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自身的联动资源形成合力,搭建无障碍的沟通机制,使中小企业慢慢走出融资困境,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梅.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1(03):170-171.

[2]段训峰,张靖威.试析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1):67-68.

[3]李冰.多管齐下破解河南省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难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05):162-164.

[4]葛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初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3):82-83.

[5]吴依依.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J].今日财富,2020(19):25-26.

[6]冯爱柱.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障碍与策略研究[J].今日财富,2020(14):13+15.

[7]崔智慧.供给侧改革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探讨[J].财富生活,2020(16):6-7.

[8]马德功,罗雨柯,张洋.普惠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36个国家的数据[J].金融评论,2020,12(02):98-110+126.

[9]杜去凡.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2020(05):140-141.

[10]陈佳.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困难问题分析[J].中国中小企业,2020(04):186-187.

作者简介:邓焕乐(199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方向。

作者:邓焕乐

金融衍生工具试析论文 篇3: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随着低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它所产生的风险也复杂多样。文章首先介绍了低碳金融风险的基本定义;然后分析指出了我国金融企业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最后针对性提出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碳交易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于是人们提出了低碳的理念,金融企业也相应的产生了碳金融业务,而这些业务给金融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与那些传统风险相比更为复杂,更加难以防范。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整体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竞争力、研究碳金融风险、全面把握碳金融风险形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金融风险的定义

低碳金融风险相比较来讲是一种特殊的风险。风险一般被认为是在某种规定环境下,规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而关于低碳金融风险定义,随着低碳金融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研究比我国要早很多,并且研究得更为深入全面。比如:Larson. D.F. 和 Parks. P 早在1999年就公布了他关于碳金融交易风险的研究,他认为碳金融交易风险应该是存在于碳项目整个发展周期之中,按照影响因素分为履约风险、价格风险和政策风险。而另一位学者-索尼娅.拉巴特,罗德尼.怀特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将碳金融风险分为监管风险、实体风险、商业风险三类。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则是近几年来才真正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但他们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理解和划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主要原因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如:张宁将碳交易风险分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时间风险和财务风险四类。而王留之、宋阳(2009)则指出,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属于碳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者认为低碳金融风险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故将其定义为:低碳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所导致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参与者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状况造成损失的各种可能性。

二、金融企业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其在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则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在低碳金融业务办理中有利有弊,常常在创造经济与环境保护增加值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种种市场因素而对低碳金融交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的风险。比如: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跨国交易中,一些交易的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在此过程中,一旦供求不平衡、市场利率变化,碳排放价格的波动是无法估计的,这些可能导致低碳金融市场产生各种风险,这些都是市场风险。

2. 政策风险。顾名思义该风险即随着国内、国外各项政策的变化给低碳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对国内市场来讲,通过立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政策改变,会对低碳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还有一种主要是一些优惠政策或是机制上的变化,同样也会对低碳金融市场风险带来影响,不同的是前者为强制的,后者是趋利的。还有就是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与国外乃至国际产生交易或是接轨时,外国的低碳金融交易方面政策如果发生一些改变,则对我国的风险的波动影响也会较大。

3. 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基础设施或技术或对运作有影响的类似因素的失误而导致亏损的风险。低碳金融业务本身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范畴,我国本身起步较晚,这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还不够好。加之低碳金融业务的操作相比较其他的金融业务更为复杂和困难,如果有任何不恰当的操作流程或者系统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风险损失。两个方面的的因素再一叠加,最终产生的操作风险则更大。

4. 法律法规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一些碳交易、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的要求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银行等金融企业会受到银监会等外部监管和上级行的内部监管,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公共大众的监管。从监管低碳环保的法规到有关如何恰当审核是否达标的限额规定,到有关报告经营活动的详情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但是法规的实施是必要的,它能为金融企业提供一个安全、顺利执行低碳金融交易业务的环境条件。但如果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信息传导再不畅通,则会带来这种风险。

5. 项目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来参与低碳金融,分别是: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我国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减排方式还是清洁发展机制。所以在研究项目风险时,还是以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风险来分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一开始的项目识别到最后的项目签发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项目的批准、审定、注册、实施检测,还是排放量的核查,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签发,都存在着风险。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来讲,关于低碳金融业务有很多的项目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建立低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给开发新的低碳企业进行贷款等等。由于项目的流动性,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必须要面对项目可能无法执行、项目的进度可能产生变化、项目成本的可能变化等风险。

6. 声誉风险。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声誉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负面的影响都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大力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积极的、多方位的宣传低碳金融产品。就目前来讲这些工作是迫在眉睫。

三、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

因为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风险,他们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进行风险防控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一般可以将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几个程序:

1. 风险识别。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企业风险形成的潜在条件和潜在诱因进行分析,识别。在低碳金融市场中,人们会通过自已对发生的风险进行认知和总结,然后对发生的类似低碳金融风险性质是怎么样的进行判断,发现碳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再通过分析前期材料总结数据,归纳风险产生的诱导因素,整理出风险损失规律和识别方法。对于金融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讲,对于相关风险的识别显得更为重要,会提前预警所面临的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 风险评估。该程序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量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风险概率和负面影响评估、风险承受力评估和风险优先级分析等内容。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如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除了政策风险外,其他各种风险都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了解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的大小。

3. 风险控制。该程序是风险防范的是最后一步,它必须在前面两个程序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它是风险防控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步骤。在此过程中,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会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低碳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以达到减少经济等各方面损失的目的。具体的控制措施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好该程序的工作。

(二)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的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面对低碳金融的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要坚持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减轻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思路下,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从风险的源头入手,尽量将风险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下,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风险降低和改善;然后对于风险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不利影响,金融企业自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力争将这些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1. 强化对低碳金融的防范的意识

金融企业应从上而下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风险防范的知识的宣传,让企业上下时时刻刻重视这一问题,从而贯彻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去,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带来的变化,降低企业新的业务项目风险。

2. 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金融企业应选择专业的人员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本机构专门负责对低碳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如对国家发布的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制定对风险防范的操作的流程;制订对风险防范的政策、具体流程;对各项低碳金融业务进行风险的预警和分析,并负责向专业机构进行风险防范的咨询等。从而有效的防范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3. 注重信息的沟通。企业要正常与有关环保部门、低碳项目实施企业、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等保持信息的沟通与合作。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与记录,对各企业在环保和污染方面情况记入金融企业的信息中,并注意对各企业的这方面信息的督查与更新,以便在发放贷款、项目投资、贷款的收回等工作中查阅与参考。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等。

4. 进行套期保值。金融企业可在实施低碳业务时,可以通过签订一种“套期合同 ”来达到保护自己免受利率及汇率波动的影响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套期保值进行衍生品的相关交易,通过相互抵消的方法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可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从而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

5. 严格控制贷款项目。企业要严格控制贷款项目,对高碳和低碳项目的贷款要区别对待。我国目前金融企业发展低碳金融业务,要增加绿色信贷的投放数量,并且要使绿色信贷投放到更多的行业和项目类型。重点开拓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低碳领域的业务和涉及水处理类、大气污染治理类、固体废弃物治理类传统领域的业务,增加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能够进入普通民众生活的环保产品的关注。比如:可以优先考虑风力、水力、太阳发电领域、新能源汽车、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等行业和项目。

6. 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目前尤其是在商业银行领域,可以考虑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如设立政府基金、专业性的绿色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形成多层次、更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以达到对商业信贷的补充,并有效的分摊风险。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危机的预警机制,积极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该项工作可以在各种风险发生前进行预测,并通过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来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有比较充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前进行风险处理和危机预控,以降低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阻止其发生。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开拓和创新业务,而随之而来的会带来各种新的金融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咽废食,要重视和化解这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需要金融企业本身和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燕.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风险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王晓茵.低碳金融:问题突出,空间很大[J].当代金融家,2013(04).

[3]饶敏,杜文婷.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发展的探索[J].金融保险,2013(03).

课题名称: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课题来源及编号:江苏科技金融研究院开放课题、2014kjdt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

作者:吕林根

上一篇:现代企业金融管理论文下一篇:国内投资差距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