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会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展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会展业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打造品牌展会是会展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品牌展会的内涵分析入手,分析了品牌展会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途径与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会展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会展行业发展日益正规化、规模化,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向100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基于数据所呈现出的结果,分析了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提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体现出国家对于会展业发展的重视。

会展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适应市场需求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竭动力。在会展专业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现状,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研究向100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

1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1.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研究调查统计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调研发现,会展专业毕业生规模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签约率和就业对口率均逐年降低。近三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总数225人,平均实际签约率70.2%,而在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广告设计类公司、酒店、旅游等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比例仅有20.6%。

1.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自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来,距今已有九年,共培养了六届毕业生,总毕业人数达到383人。为深入了解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笔者对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四个班的100名学生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就业现状、课程设置、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对本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未完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具体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逐一进行解读。

1.2.1 样本结构

60.61%的被试毕业不足1年,39%的被试毕业1-3年。可见,被试均为3年以内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当前或近期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2.2 生源结构

分析会展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助于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帮助。仅有37%的会展学生报志愿前对该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为就业前景好而自主选择该专业。35%的学生根据社会、学校、他人的宣传而填报的该项志愿。20%的学生对该专业不了解,家人代报。9%的学生服从调剂,被动选择的会展专业。可见,63%的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基本的职业观。这提示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

1.2.3 就业现状

18%的被试在会展核心企业工作,39%的被试在会展相关企业工作。在会展专业就业对口率仅20%的情况下,我们57%的被试在对口行业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问卷调查较为成功,继而效果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会展毕业生主要从事营销、现场服务及策划类工作。而从事策划类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0%。从事设计、调研类工作的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

61%的被试看好会展专业的就业前景。可见,多数学生对于会展专业的自信心较强。

1.2.4 课程设置评价

仅有47%的被试认为高职会展专业课程对现在工作的帮助非常大或较大。

笔者对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策划实务、会展营销实务、会场展馆布置实训、会展现场管理实务、会展概论、会展文案、项目管理8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级进行了调研。按照每项课程的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会展文案》、《会展现场管理实务》、《会展营销实务》、《项目管理》、《会展策划实务》、《会场展馆布置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概论》。

1.2.5 满意度

70%的被试认为毕业后能非常好或较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58%的被试对高职会展人才的培养满意。

2 会展专業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2.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广告学、艺术设计、外语六大类。这直接致使我国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统一标准,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会展策划及管理类技能型人才。而会展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会展行业所需要的主要是营销类、市场调研类人才,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是营销能力和商业文案策划能力。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会展教育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学科、共性及社会需要,忽视了学生需求、素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与会展企业、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偏差。

2.3 学生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会展岗位需求

多年来,会展行业需要大量的具备宽泛的知识理论、策划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在长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全面,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4 会展专业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会展师资队伍决定了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大会展”时代,会展产业服务体系产生了变化,以往陈旧的知识和经验已经难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时代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会展师资队伍中,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较少,主要为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出身。大多数会展专业教师并未参加过行业实践,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会展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老化”、“窄化”已经成为影响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因素,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3.1 教育理念:由“会展策划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2010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人才培养方向是 。近三年,我校的会展专业就业对口率平均仅为20%,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于会展概念的理解较为狭隘。

“大会展”所包含的“会议、展览、节庆、赛事、奖励旅游、产业观光、公关、传播”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均为活动。随着“大会展”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要随之改变,由会展策划与管理改为活动管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拓宽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3.2 教学组织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全过程

任何一个会展项目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展前筹备阶段、展中现场管理阶段、战后总结评估三个阶段。会展专业教学围绕真实的会展项目,选取这三个阶段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教学转化,确定了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完成与其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会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主要开发思路如下: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思路,构建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选取真实的会展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并根据展会举办的时间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时间,联通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将实际工作任务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中。

3.3 实践能力:搭建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尤其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见长。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协会、会展公司联合培养会展人才。

3.3.1 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首先,会展公司为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其次,会展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会展企业进行实践,以期提高自身的实操技能,更新专业知识,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为教学、科研积累丰富的案例素材;再次,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联合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开展员工培训;最后,采取公司委托或横向课题等形式。组织会展教师和公司员工对业界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并展开研究。

3.3.2 校园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会、展、节”三位一体化的会展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开办校内展销会,为学生打造真实的会展教学场景;充分利用校内会议资源,开展会议实训教学;会展专业学生承办校园文化活动,对接节事课程的实训教学。

3.4 教学评价:引入项目作业评价模型

建议高职会展专业在实践教学项目中引入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以项目为主线,从团队、客户、个人和专任教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客观,在设置考核体系时要确保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成绩的可用性,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學分获得、成绩评价、综合考核等方面相结合;同时学生的教学评价成绩又与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教学质量评估挂钩,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

会展专业纵向化考核贯穿整个项目过程,横向化考核涵盖多样考核指标,通过纵横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操水平及实操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5-04-19.

[2]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6).

[3]胡凌霞,肖圣飞.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

作者:佀妲 乔小燕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 篇2:

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会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展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会展业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打造品牌展会是会展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品牌展会的内涵分析入手,分析了品牌展会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 组展商 展会 品牌展会建设

会展业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产业,素有“城市的面包”、“朝阳产业”、“经济发展助推器”等美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展经济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会展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向有价值的品牌展会集中,品牌形象既是展会的一面旗帜,也是展会取得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华谦生)。如何打造品牌展会,塑造被参展商和观众所认可的良好展会形象,是每个组展商需关注的问题。

一、品牌展会的内涵分析

品牌展会指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这个行业发展动态、能反映这个行业发展趋势、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百度百科)。根据国际展览联盟(UFI)对国际顶尖级品牌展会的认证要求,品牌展会必须有以下四个必要条件:展出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展会收入的20%用来招徕海外专业观众;超过20%的国外参展商参展;海外专业观众必须达到参观人数的4%以上(王春雷、冯琦)。

与普通展会相比,品牌展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品牌展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能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普遍肯定和认可,能够吸引行业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参展商与专业观众参加。二是规模效益显著,国际性强。品牌展会的规模、展位数量、展会效益在同类型或同行业展会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展会期间,整个行业国内外众多有实力的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参与其中。三是举办连续,内容专业权威。品牌展会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在一定时期内举办时间、周期、主要展会内容等基本一致,并能够根据展会涉及的行业发展情况、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参展商、观众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品牌展会的内容主题化、专业化,能提供几乎涵盖整个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能代表行业发展方向或展示行业最高成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四是服务规范,配套完善。品牌展会具有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有着一整套良好的服务体系,专业展会服务贯穿于组展商的整个运营过程,从市场调研到招商、招展,从现场服务到展后服务,服务高效、细致。服务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每一位参展商、专业观众的任何参展商务需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配套活动。

二、品牌展会建设的必要性

品牌代表了规模、信誉、良好的品质和企业形象,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价值和信任,品牌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使消费者在成千上万种产品中购买自己的产品。品牌展会意味着展会参加者的市场搜索成本和购买风险降低,是展会参加者选择参加会展活动的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在国外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展会组织者长期致力于展会品牌的培育。

1、品牌展会建设是组展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一个好的品牌能救活一个企业,同样,拥有一个品牌展会,是每一个办展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展览行业竞争的加剧,各组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品牌建设是提升展会竞争力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品牌”作为产品内在文化价值和外在物理特征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品牌本身所承诺的高水准的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行业的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汇集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经济的优势。展会品牌直接决定会展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前景。

2、品牌展会建设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越来越受到我国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品牌展会的举办可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如展台搭建、广告、交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此外,品牌展会的举办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当前,城市与品牌展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些知名的品牌展会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展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繁荣又为品牌展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区域经济与区域内品牌展会的共同发展。

3、品牌展会建设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观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在国内,会展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成为我国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热点地区;部分展会已具备国际品牌影响力,且展会效益贡献突出,如北京国际车展、全国医疗器械展与全国制药机械展、“广交会”、“糖酒会”、“高交会”等。但是,与国际知名展会相比,我国的品牌展会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价值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因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展馆建设、展会组织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为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发展中国本土的品牌展会,对于推动中国会展业乃至繁荣相关行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基于组展商视角的品牌展会建设途径与策略

一次展会活动涉及到组展商、参展商、展会观众、展会服务商等多个利益主体。组展商即展会组织者,是指专营展会业务的机构和部门,即展会公司和一些行业协会,其负责提供展示环境和信息;参展商是指参加展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个体等,没有参展厂商的参与,就不存在展览会,参展厂商数量的多少和行为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着展会的生命力;展会观众,俗称“买家”,主要包括采购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等,一个专业展会的成功与否,展会观众数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展会服务商包括会展场馆、会展物流、印刷、展台设计搭建等相关行业企业。在所有的利益主体中,组展商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它不仅决定了展览的性质、特点和形式,而且决定展览的最终效果。

1、品牌展会建设途径

就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而言,组展商打造自己的品牌展会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自我培育。组展商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现有资源,选择能代表某一行业先进水平或某一领域发展方向的展会主题,经过数年培育,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展会,组展商拥有该展会的产权。该展会品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敢于投资,敢于承担风险,精心呵护,耐心培育。

(2)联合培育。将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主题的展会资源进行整合,联合打造一个更具实力和规模的品牌展会,需要组展商、相关协会、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

(3)品牌移植。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将国外现有的品牌展会移植到国内,在我国品牌展会并不多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建立品牌展会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下,展会品牌的选择、展会的本土化发展等都需要慎重考虑。

2、品牌展会建设策略

(1)树立品牌意识,制定长远规划。“品牌”在展会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决定展会规模、影响力以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品牌展会,关键在于会展经营机构的管理者要树立品牌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会展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长远发展,并从主题的选择、展会的规划、展会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展会品牌化发展。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的副总裁艾欧恒认为:“很多展览中心、展览项目会走品牌化之路,而没有品牌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市场最终决定一切,品牌和观众的质量是关键。”

(2)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展会质量。要打造品牌展会,组展商必须具备先进的办展理念,规范的管理方法,重视展会品质。在当代会展市场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会展行业已经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就要求会展公司坚持关注市场变化,掌握先进的办展理念,要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断变化展会因素,挖掘会展品牌新的价值和内涵,不断提升会展品牌的内在品质,尽最大努力保持品牌展会立于不败之地。展会品牌只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形态,而展会的显性价值则需要通过展会的系统化组织、丰富内容的演示、专业观众的有效组织和现场的优质服务等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加强管理,注重服务是品牌展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品牌展会质量的提升应分别从会展活动的软、硬件入手。会展硬件设施包括场馆、配套等,硬件是影响其品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组展商应根据展会内容,合理选择展会城市、展会场馆;软件则是指会展活动的专业服务水准,组展商要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将专业的服务体现到每一个环节中,既包括发生在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保安、清洁等专业服务,也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此外,高水准高质量的配套活动,能够提升展会档次,增加展会在业界的权威,吸引更多参展商和观众,在展会期间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已经成为现代品牌展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加强国际交流,注重品质创新。展会组织者要有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组展商在展会招商、招展方面,积极走出去,将推介会开到国外去,与国外政府、行业组织、专业会展公司等合作,介绍、宣传自己的展会,在展会组织方面,大胆引进世界一流的办展组织经验和办展理念;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有选择的与国际会展企业合作,引进国外知名展会,在合作中学习经验,提升自己。

品牌展会的建设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创新,从主题的确定到宣传,从同期活动策划到现场服务,从气氛创造到展会后的评估,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行业需求,对展会内容和形式等及时更新,不断创新。

(4)塑造展会形象,加大媒体宣传。在同类型展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让展会脱颖而出,给社会公众留下好的印象,就需要提升展会的整体形象。品牌展会在设计展会相关活动时,除了要考虑活动主题是否与展会主题契合外,还要考虑活动的形式、规格、内容是否有利于品牌展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要明确展会定位,实施CIS战略,建立品牌识别系统。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展会进行宣传,推广会展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塑造品牌展会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高频率的、精心构思和内涵丰富的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更能促进展会宣传,与顾客形成良性互动,将展会发展思路、经营理念等内容有效地向参展商或观众传达,与客户的价值观形成共鸣,使得展会形象有效迁移和内化,使其更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5)加强人才培养,寻求政府、协会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任何形式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对会展企业至关重要。展会品牌打造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作支撑,但目前会展经营高级管理人才、会展策划、市场运营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会展企业应广泛聚集力量和资源,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举措,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如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自我培养,一方面,根据企业财力状况和战略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开设常规培训班,邀请业内专家、聘请国外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将人才送出去培养,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加强交流,吸取先进的办展经验,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

品牌展会的打造,不是单靠会展企业努力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培育与扶持。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会展业发展的法律制度规则,维护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行业协会则既是会展企业的代言人,又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一方面,政府要规范会展市场,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对会展主办城市和组织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对展会规模、频率、质量、招展程序以及各项费用标准进行宏观上的审核,完善会展业“游戏规则”;对会展经济发展予以足够的政策倾斜,建立有利于展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同时,对展会品牌进行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品牌展会构建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品牌展会举办期间,政府要发挥其统筹、协调和整合的能力优势,为其提供一系列相配套的服务保障。

(注:基金项目:2014年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14DJG0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唐娟、梁立英:会展品牌建设之创新思考[J].中国会展,2007(15).

[2] 邱文成:试析会展品牌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31).

[3] 李志新:会展品牌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4] 郁小芳:无锡会展品牌的构[J].建现代企业教育,2012(1).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王虹云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 篇3:

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在分析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建议设想,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世界级珍稀生物,其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是高新区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刺绣、玉雕等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镇湖刺绣、缂丝,东渚玉石雕,通安、浒墅关草席等为代表的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串联浒墅关文昌阁、枫桥、横塘老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刺绣作为苏州传统手工工艺,已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文化因子和符号,2006年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大运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江苏也正着力开发大运河旅游,因此高新区应借势而为,努力成为大运河旅游线的重要一环。

(三)特色社会旅游资源

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教育园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区科技城、环保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

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国际汽车城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必须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新的观念指导旅游开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

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三)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资源在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开始乐于回到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回归心理形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驱动力。高新区“真山真水”的城市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白鹭群翔,芦苇荡漾的太湖沿岸湿地,百草丛生,百鸟争鸣的秀色青山,使高新区在长三角的城市丛林中独具特色,在太湖周边日益人工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凸显自然野趣概念,以城市丛林中的自然特色为基础,营造野趣化的休闲旅游氛围,推动高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将政府主导作为高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政策,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一,成立“高新区旅游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宣传、交通、林业、水文、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营运环境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高新区旅游协会”等其他民间行业组织,共同推进高新区旅游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高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努力将众多投资资金向旅游开发延伸,综合设立高新区旅游项目资金库,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新区旅游;尽快建立起一套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积累高新区旅游业发展基金,可以按旅游经营实体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建设,防止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高新区建设的旅游活动项目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增设相应的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防止水体污染,各类污水要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实施“活水”、“清水”工程。

第四,目前高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急需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开设旅游开发与管理培训班或选送旅游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的学习,可与苏州大学等省内或省外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

[2]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演化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2):78-83.

[3]王树海,闫耀民.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84-88.

[4]魏柯,周波.试析高新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发展的互动关系[J].四川建筑,2003,(8):24-26.

[5]陈家祥.中国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与回归分析[J].城市规划,2006,(6):22-28.

(责任编辑/石 银)

作者:王丽

上一篇:完善收费公路管理论文下一篇:投资工程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