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同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牵涉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以实现顺利就业,在新的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 篇1:

“十二五”期间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受教育程度的扩大化、开放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突显出来,成为各个阶层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十二五 高校 就业 思考

一、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随着“扩招”的深入,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至2010年逐年增加。分别为107万、114万、145万、212万、245万、338万、430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的630万增加30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热点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从总体看,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近几年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至75%之间,年底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压力很大。我们将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不断扩展与加强,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然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的不完善。尽管各大高校根据不同专业,都具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并且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但学生真正学的专业知识依然不足,无法形成完善的专业知识网络,这是大学生求职时的明显的一个弱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当招聘人员涉及专业知识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应聘者往往在第一轮的筛选中就被淘汰,专业知识成为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第二,实践能力较差。尽管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年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包括各类实践课程的学习,可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但所学知识是否真正运用到了实习、工作中,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中无法显现出来。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也没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差,当前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低,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

第三,社会认知能力差,就业观不明确。大学生在求职中遭遇困难,并不是因为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减少,也并非毕业生过多,而是由于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期望模糊造成的。作为以90后为主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很难有忧患意识。在蜜罐里长大的新一代,他们大部分人家庭条件优越,对社会的认识尚浅,眼高手低,薪酬期望高。大学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清醒的认识。即使是即将毕业的应届生,他们的职业目标并不明确,在投递简历过程中,挑三拣四,没有进行自我定位和目标岗位确定。

第四,求职能力技巧欠佳。即使是即将毕业的毕业生,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仍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只有真正在应聘时遇到困难时才“临时抱佛脚”,向老师和学长求助,希望从中得到帮助,但此时的帮助也是辅助作用,无法真正得到经验与技能。缺乏面试技巧、简历的撰写不规范,以及行为礼仪等方面都缺少系统的训练与培训,加之学生自身又不积极主动去猎取,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时,无法顺利融入社会。

(二)社会方面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国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完全匹配。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师资缺乏实际的社会从业经验、高校教材没有做到及时的推陈出新。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要注重专业的前景与未来,要根据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需求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大学生与社会脱节,只重视成绩分数,而忽略了对知识运用的要求,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得到提高。

(三)高校方面

当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就业政策的咨询以及就业信息的发布,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服务。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机构设置不全,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有简单的咨询服务,没有进行个别指导、建立档案等。

总之,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无论是从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和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本人在就业部门的工作经验,针对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问题,我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点做好就业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2011年随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拉开了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序幕。高校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为契机,真正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从而进行正确定位。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作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边远落后地区建功立业,克服就业中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诚信教育,鼓励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智发挥,更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二)深化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

1. 入学教育——以“诚信”为始,打好起航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学校应在入学教育时,指导学生在大一期间侧重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专业与职业的思想,规划大学生活,并且让学生学会做人。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所以我们要不断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环境,建立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诚信奖惩机制。在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学校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严守诚信底线。

2. 过程引导——双管齐下,积累就业资本

大二学生应塑造和完善自我,培养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动向,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对职业的敏感度,培养适应各种职业的能力,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状态。大三则要侧重于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竞争优势,挖掘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帮助学生走向职业成功,从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去培养自身竞争优势。此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毕业指导——认清自我,了解社会,理性就业

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相关咨询工作,在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本科生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2011年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将达660多万。在茫茫的本科生大军中,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拼的就是真正的实力,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理性化、人性化,有了本科文凭并不代表你是天之骄子,综合素质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毕业生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认清自我,理性就业。

(三)充分落实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学校是收集就业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既是连接大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窗口。各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学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与学生情况,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努力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使学生去接触更多用人单位,将学习的面试技巧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出不足,积累求职经验,为下一次求职做好准备。将被动的就业转变成主动就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调动发挥辅导员队伍作用

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辅导员是高校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各高校应积极建立校友录,这些都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组织校友企业到母校开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可通过校友回访、校友交流、校庆活动等方式,将老校友请回学校与在校生进行沟通,既是感情上的交流也是经验的传承。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600多万大学生身上,寄托着600多万乃至上千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是带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当作关系高校声誉和地位、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为高等院校,只有解决好生产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吸引生源,保证高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应该为毕业生创设更为规范、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带着深厚感情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发布,2009-3-5.

[2]袁贵仁.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10-11-19.

[3]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研究小组.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公共类).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手册(上卷、下卷).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5]冉建平等. 论我院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6]高桥,葛海燕. 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曹文泽. 试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2009.

[8]原晓苑.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途径[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9]苏海南. 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凤凰网财经,2009-5-22.

[10]王伯庆. 改善大学生就业的两条途径. 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11-23.

作者:秦东生

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 篇2:

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必要性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同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牵涉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以实现顺利就业,在新的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教育 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节、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一定程度上已深入她们心中,“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意识逐渐被接受;而另一方面,她们受传统择业观念及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择业观出现明显的偏差,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使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这些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择业观教育,才能做到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

(一)有利于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国家对高校就业政策的不断改革,过去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形势,逐渐被新的就业政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所取代。然而,形势改变了,而大学生中有很多人仍然不能跟上形势的改变,这虽然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但是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我们工作不到位,没有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我们高校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给同学们讲授就业政策,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方向。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就更需要大学生们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方针政策。为了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教育引导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服务农村,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一味的想当然,抱有过高的择业期望,国家的政策就很难贯彻落实,大学生也难就业。这就需要择业观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改变当前相对滞后的择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就业形势,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势必也有利于就业政策的落实,促进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人力资源市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有些岗位出现空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争抢一个岗位,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使毕业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自己进行客观合理定位,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二)有利于大学生走出择业难的误区,顺利实现就业

我们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在前文我们已经重点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模糊,思想准备不足;大学生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价值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择业心理不健康; 求职诚信意识淡薄等等。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择业观念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过高。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来说,想要提供能够符合当前大学生期望的工作岗位,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大学生择业观与客观实际的偏离,这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不再是行为层面上的,要求大学生去做什么和怎么样去做,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通过鼓励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目标,合理规划未来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当前高校的择业观教育,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面多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应该说是明智之举。在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的设定目标,结合实际,不断的修改,形成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毕业之后,先就业,只要选择的职业符合自己的最初目标并对自己最终目标人生理想有帮助,就可以选择,所以这个过程或许经历比较复杂,可能也会经历几次的择业和就业,也可能会去很多不同的组织,从事很多种职业,所以一定要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阶段可以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知识储备的最重要阶段,将来能否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岗位,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阶段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大学阶段不仅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使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我,合理定位,把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和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最终顺利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也教育引导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要有科学的理念,服务社会的理念,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的目标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顺利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战胜危机的信心,发展成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就业形势更加紧张。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哀叹自己没有赶上就业的好时候,这样的情绪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消极情绪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态,也影响他们顺利就业,对社会的稳定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宣传党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表达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心和支持,使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也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充满信心。在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就业培训形式,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培养大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及时的把握社会的脉搏和需要,有准备有针对性的进行求职准备,这样,毕业求职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应对,满怀信心,为顺利实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涉世未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左顾右盼、无所适从。通过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过硬的心理素质参与就业竞争,早日就业、发展成才。

参考文献

1、胡亚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2、张革华,陈德明.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前沿,2005,(12)

3、桑锦龙.200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J].新华文摘,2002, (7)

4、大学生就业编辑部. 北京大学生职业意向和职业训练状况调查[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1,(9)

5、邓希泉等. 试析 2003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2003,(11)

作者简介:

杨晶(1978-),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辅导员,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的研究工作。

作者:杨晶

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 篇3: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摘 要:在高职招生持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其就业价值取向特点随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决定了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影响者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它不仅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起着导航标的作用,而且对高职学生的择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和引导对策,对于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

0 引言

当前在高职院校扩招、互联网浪潮席卷和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业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以及对求职的态度。所谓就业价值取向即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在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新的变化特点,而高职毕业生又承担着为生产制造业一线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对于培育学生人生观、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1.1 由被动依附性向主体性转变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大学生的就业也相应实行统包统分政策,大学生的人才资源去向由国家统一调配,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但是包得过多,统得过度,抑制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毕业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其就业完全依赖国家调配,就业价值取向有被动依附性特征。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及深入,我国就业政策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率。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能力,自主就业择业创业,自觉参與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由被动依附性转变为有自主独立特征的主体性。

就业价值取向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独立自主意识,分析研判自身和客观环境,自觉权衡利弊,用已形成的选择体系在择业过程中进行抉择,这种择业取向的最终目的是将就业所得利益最大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根据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第三方抽样调查,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就业意向受职业发展前景因素影响最大(占总调查人数的30.1%),其次是地域的就业机会(占总调查人数的25.5%)。可以看出毕业生能自主地分析研判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承认客观因素的制约与依赖,并自主将最有利的客观因素作为选择条件,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自主性特征明显。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的能动作用,即人主动地去认识世界和在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其表现为:求职准备。大学生通过在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综合实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砝码;求职中。主动积极投入精力时间,在求职面试笔试过程中保持专注;求职成功后。收集相应企业或单位信息、岗位情况,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流程方法,积极进行学生和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创造性是指通过开辟新路径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表现为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另辟蹊径,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1.2 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主要表现形式为:岗位选择多样化、就业观念多元化。

(1)岗位选择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人才资源稀缺,为保证国家能集中人才力量办大事,在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下,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大学生人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里做国家干部,保证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单一;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率的就业政策下,加之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新兴职业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网络主播、收纳师、外卖员等。这些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当代青年学生青睐的时髦岗位。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注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重,培养方式注重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并重,高校教育的变革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有更加宽泛的就业口径,更多的就业手段。大学生在岗位性质选择上可以选择应聘有编制的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也可以选择民营企业、私有企业施展才华,在地域方面可以选择地域近或远的单位,专业对口方面可以选择与专业对口或非对口岗位,就业行业选择方面可以选择进入服务行业等。

(2)就业观念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大多是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国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就业观有单纯性和崇高性。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思潮也深刻影响着学生一代,加之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庭中学生有着养尊处优的待遇,生活质量相比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提升,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社会氛围。这使得大学生有个性,思想更加开放,择业时会更多考虑到个人兴趣。就业观念的多元化体现在学生的择业心态多样:既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又有直接就业的心态,也有不拘一格灵活就业的心态,并开始逐渐将眼光投向个体企业、私有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进行大胆的自主创业尝试。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不良思想的冲击,沉溺于网络的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形成扭曲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

1.3 由精英优越心态到大众竞争心态转变

根据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理论,高校生占适龄人口的15%时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生占适龄人口的15%-50%时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占适龄人口的50%时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由精英优越心态到大众竞争心态的转变主要与我国大学生人数增加有关。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中国高校扩招前期,大学生人数占比小于15%,我们高校教育处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在当时时期是很珍贵的人才资源,不管当时是统招统分还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也是各个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其就业心态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自高校扩招以来,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人数占比超过15%,我国高校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地位似乎从“天之骄子”掉落到“人间凡人”,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之前的天然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就业的压力和迷茫,要求高职学生的就业观要顺势而变,主动作为才能找到顺心满意的工作。

2 新时代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对策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7月7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写道,“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要将个人就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中,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个人诚信、职业道德进行规正。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思潮的冲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其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无形中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健康形成。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主导,是引领大学生健康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旋律,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健康发展。

2.2 依靠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作用

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努力获得,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即在职业价值追求上物质与精神并重、就业期望符合自身能力和行业情况、职业选择客观成熟的一种倾向性态度。面對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作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才能在思想上指导其择业。积极做好自身心理调适,学会主动减轻心理压力,克服自卑失落焦虑心理;学会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劣势,能了解相关岗位的就业行情,确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等。只有大学生主动积极作为,才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其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2.3 注重家庭教育对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有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历来注重“学而优则仕”,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个体制内的工作岗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在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因此对就业的岗位不能再局限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岗位,而是行行都可以出彩,行行都可出状元。只有家长改变观念,自己的孩子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性。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以身示范,淡化名利,踏实做事,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在择业过程中教导孩子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建设中,为国家多做贡献,摈弃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2.4 重视高校教育对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三观引导其就业价值取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重,教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的社会建设中,为社会做贡献,教导学生积极投身一线生产中,用自己所学的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定位,掌握就业求职技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中引导学生去一线锻炼自身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去基层就业,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建设项目;加强心理干预和辅导,对出现就业心态消极、自卑、焦虑等择业心态,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定位,主动应聘,正确看待择业挫折等。

参考文献

[1]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123125.

[2]曹蓉玫.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求索,2004,(12):181.

[3]高岩岘.试析《周易》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J].殷都学刊,1998,(4):23.

[4]新华网.习近平回信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 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EB/OL].http://www.xinhuan et.com/ poli tics/le aders/ 2020-07/08/c_1126211497.htm.

[5]盖世周,刘雅宁,李蔚娅,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6264.

作者:陆吉瑞 钱丽君

上一篇:跨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文化论文下一篇: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