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2022-04-26

摘要:职业教育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识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1:

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发展状况评析

摘 要 以在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93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发现:近年来,中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走着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印证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态势。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无论在选题、内容还是方法运用上,都客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此,未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在拓展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研究,探索更加多元和“前卫”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博士研究生是一定学科领域中学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成果不局限于博士学位论文,但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习历程的焦点和重点,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对特定研究领域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其完成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具备独立解决某个领域内重要问题的能力。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时期某一个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实况和研究水平,可以反映特定学术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与勾勒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料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职业技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学位年度不限,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1月1日),获得173个样本。其次,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以查漏补缺,获得35个样本。最后,对所获得的208个样本进行逐个解读,剔除重复样本以及在检索范围之外的样本,最终实际获得93个样本。

针对这93个样本,以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授予单位、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五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并将其信息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逐一进行建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与探讨。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年份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从总体上把握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从所采集的93篇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1年,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研究时间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03年检索到2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起,虽然2004~2005年有小幅下跌,但2005年以后再次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达到了高峰(19篇)。尽管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但这可能与中国知网尚未完全上传相关博士学位论文有关。此外,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整体局面来看,这样一个上升态势与近来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趋势是同步的。

(二)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队伍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单位的实力和水平。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此外,授予两篇博士论文以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统计表明,2003~2011年,我国共有28个单位授予了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数量最为丰富、优势最为明显,两所高校所授予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共45篇,几乎占所统计样本的半壁江山(48.3%)。这样的优势与两所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上所占据的地位和优势是不可分开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都是我国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经国家教育部评定获准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早在2004年便明确标注招收职业教育博士。而天津大学则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获得“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其余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高校中,发表2篇及以下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单位共有21个,占所统计博士论文授予单位总数的75%,而论文总数只占样本文献的27.9%。可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分布很不均匀,不同单位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且各研究单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实力不平衡。

(三)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与分析

对93篇博士学位论文所属的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我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洞察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科来源。二级学科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本表只统计出现2次以上的二级学科名称)。另外,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民族学、法律史、社会学、经济管理、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各1篇。

图2 学科分布情况

从二级学科分布来看,在93篇样本中,共有22个二级学科介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占据着“局内人”的优势,其所产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数占样本总数的31.1%,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及比较教育学等4门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同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这4个二级学科所产生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也很多,共有36篇,占样本总数的38.7%。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4个学科隶属于管理学,共产生17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样本总数的18.3%,表明其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话语权”。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彰显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因此经济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介入同样较为明显。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4个二级学科从不同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展开了探讨,产生了5篇博士学位论文。除此之外,其余9个二级学科也都从不同角度介入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之中。

从学科门类分布来看,所涉及的22个二级学科主要分布在6个学科门类之中,即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在这6个学科门类中,教育学共产生66篇职业技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占样本总数的70.9%,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其后依次是管理学占18.3%、经济学占5.4%、法学占3.2%、历史学占2.2%和工学占1.1%。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质。这种多学科交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系统内的学科交叉,即教育学门类范围内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这种学科交叉较为明显,占样本总数的39.8%,表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自系统”内有较高的融合;二是系统间的学科交叉,即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相比而言,系统间的学科交叉不太明显,总量不到样本总数的30%,且除了管理学介入较多外,其他学科门类均少有介入。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尚缺乏较高层次的学科融合,在“跳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上还有待进步。

(四)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议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看到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而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又可以从一个侧面昭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议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理论界与实践界对问题的关注,进而进行更加集中、深入的研究分析。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议题尚缺乏一个公认的分类“图谱”。因此,尝试对搜集到的93篇样本文献进行主题维度的划分是一个重大挑战。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主题划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在综合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全国各单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以“国际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等18个主题为统计维度。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来看,这18个研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阵。第一方阵为国际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这3个主题所占论文数均超过10篇,比例都超过10%,涉及此4个研究主题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37.6%。这一定程度表明了这三大主题是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较受重视的主题。同时也表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过去7年时间里更多地将研究视角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对外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吸收其精华;二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即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建构更为合适、有效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三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第二方阵为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与财政、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4个主题所占论文数均超过5篇,比例都超过5%,涉及此4个研究主题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37.6%。第三方阵为篇数在4篇以下(包含4篇)的11个主题。尽管针对这些主题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搜集的93篇样本文献中,其主要议题集中指向3个研究范畴,即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本体的研究。研究范畴的具体统计结果见图3。

图3 研究范畴分布情况

由图3可见,职业技术教育本体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博士学位论文关注的主要对象,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少有人问津。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有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呈现出规模缩减的趋势。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状态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旧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及侧重点。

(五)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方法的变化(包括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变化和研究中使用具体方法的变化)是教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研究越深入,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则越高。”[1]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及嬗变。

乐传永[2]、朱学佳[3]、何文明[4] 等曾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同样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分类,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通过对获得的质性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或演绎等得出观点,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法、观察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叙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定量研究是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内涵则更为宽泛,指一篇论文中同时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根据上述分类方法,本文以93篇样本在摘要和正文中自述的并可以归类到这三个维度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分类。具体结果见图4。

图4 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图4的结果显而易见,即在93篇样本文献中,定量定性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的主体,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而纯定量研究则相对较少。此调查结果能否真正代表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情况。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出入。通过对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中152篇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定性研究占60%,定量研究占14%,定性定量结合研究占26%。当然,这种出入是可以解释的,即由于博士群体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且博士学位论文对研究方法要求较高,因此博士学位论文会更多地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但是,不管是已有研究所揭示的结果,还是本研究所作的统计,都共同表露出一个特征,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描述性、思辨性成分较重,定性研究总体上多于定量研究。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模型法。但是,纵观所有样本,研究方法的探索还显得不够多元和“前卫”。尽管也有样本应用了个案研究法[5]、叙事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7] 等更具时代性的研究方法,但这样的研究所占比例极小。而像现象学研究、人种志研究、田野考察、口述史学等富有现代特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是少有人问津,没有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

三、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动向

近年来,中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走着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从2003年出现2篇博士学位论文,发展到近年平均每年涌现10多篇;职业技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由无到有、由有到多;介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学科不断丰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都证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质与量上获得了显著提高,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态势。当然,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无论在选题、内容还是方法运用上,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从整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不断由“自发”探究走向“自觉”建设。最初,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学、农林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对职业技术教育诸多问题展开了自发探讨。随后,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正式介入,并逐渐获取“话语权”,展开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觉探索。此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百家争鸣”现象初现端倪。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更加百家争鸣地探讨纷繁复杂且形势多变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不仅是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鼓励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从不同视角解释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现象和问题,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需要讨论的命题。

(二)拓展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通过对93篇样本文献的主题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广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受到重视;二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关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以及系统内部课程、教学、师资、制度管理等要素的变革,都在不断加强和深化。归结而言,这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和实践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但是,统计分析结果也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尚存在诸多不平衡现象。如农村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力量不足,这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更为广阔地拓展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应当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

(三)探索更加多元和“前卫”的研究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思辨性研究成果,更需要丰富的实证、量化研究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整体科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纵深发展。从方法论的立场来看,过于强调演绎思辨容易导致许多现场的、鲜活的实践问题无法进入职教研究者的视域,导致研究范式的固化、单一,以及研究质量的相对不高;从研究主题的转换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也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超越以逻辑思辨和文献梳理为主的研究,积极倡导多元、前卫的研究方法。更多元、更贴近职教现场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深化,有利于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使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陈桂生,瞿葆奎.向着科学化的目标前进——试述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J].中国教育学刊,1989(3):2-6.

[2]乐传永.回顾与展望: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J].职教通讯,2008(4):14-19.

[3]朱学佳,李东海.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透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18.

[4]何文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以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19.

[5][6]严智雄.高职院校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以江西省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 Ke-song, XU Gai-cong, WANG Qian, ZHU De-qu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ntent analysis

作者:林克松 徐改聪 王倩 朱德全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2: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述评

摘 要:职业教育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识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研究情况如下:学界关注度有待提高、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机构及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以区域为例进行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样但政策研究体系不完善、理论层面的研究匮乏。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可视化分析;述评

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公益性,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均具有独特的意义,教育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垄断性资源,能改变现存社会教育,直接影响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識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与获取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采用“高级检索”,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并以“政策”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获得文献402篇,再经过人工阅读剔除其中的非学术性、非“中国政策”的文章,最终有效文献为304篇。

1.2 研究思路与目的

本文通过可视化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提取操作”“聚类操作”“归纳整合”,再通过文献阅读,完成对“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时空分布、文本内容与研究热点和前沿三个方面的分析。

1.3 研究工具与设置

本文采用Excel中的绘图功能,以及Citespace.5.3.R4软件来绘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对Citespace.5.3.R4软件的设置如下:将知网中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后,在主菜单下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78-2018年,时间切片为1年,在网络裁剪区(pruning)中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和合并后的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它均保持默认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年代分布概况

图1为1978-2018以“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年代发文量走势图,从中可总结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1978—2001为无人问津阶段;第二,2001—2015为波动上升阶段;第三,2015—2018年为剧烈下降阶段。

直到2002年,学界才对此类问题产生关注,2002年以后,各年份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5年的31篇文章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发文量又逐渐减少到2018年的17篇。

1978-1995年,国务院及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主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教育结构作了调整,1990-2010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高职、高专师资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开始重视城乡差距、民办职业教育、弱势群体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至今,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0年)》,指明了职业教育应更具开放性、完整性及灵活性。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对相关政策文本的研究与出台的政策走势虽呈正态分布,但前者数量明显较少,如今又处于“剧烈下降”阶段,说明关注度有待提高。

2.2 机构及作者分布概况

图2显示了关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机构,图片中字体越大的表明该机构的研究成果越多,主要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其次,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与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间有合作关系。该图说明一线城市对该主题的关注度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教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存在某种促进作用,此外,各个机构呈单独研究的状态。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识别出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图3展现了关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曾家、李峻出现次数最多均为3次,郭建如与马林霞有较多的合作。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处于“整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

3 文本内容分析

3.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区域分布

由图4可知,在中国34个省份中,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为主题并以区域为例进行研究的文章涉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山西、甘肃等16个省份。

在所涉及的16个省份中,总发文数量为31篇,占总发文数量的10.2%,其中涉及湖北、广东的为4篇,北京、湖南的有3篇,其它省份仅为2篇及以下。其次,与主题有关的研究还有近一半的省份未涉及。因此,以某一区域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分析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区域间的研究,从而探寻其差异,并且在找到适合各自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推动中国整体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化和可执行化。

3.2 目前研究内容概况

3.2.1 以历史变迁为导向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政策

对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变迁进行研究能梳理其发展脉络,是对该政策进行问题评析与反思的起点。马延伟、戴潜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技术结构调整政策的演变作了分析,他指出中等教育阶段普职两类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的格局,是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行的重要教育政策,在确保国家合理人才供给结构方面中职教育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陈友力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审视改革开放四十年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经历了地位逐步确立、规模扩张、内涵发展、做优做强等四个阶段,此外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制度变迁动力的四个显著来源,即替代、层叠、漂移和转换,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创新。

3.2.2 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政策

在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发展过程中,有学者认识到只有密切关注教育政策研究相关问题才能让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周妮概述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包括加强法律保障,完善高职教育招生政策,拓展高职生的学业发展空间等;乔春英、高晶从职业教育转型的国家政策支持文本出发,分析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做法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经费、管理体制、社会氛围、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的建议;李琼指出竞争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不健全是湖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编制政策、来源渠道、培训体系、评审标准等角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的建议。

4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或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因此关键词是文献主题和内容的直接反映。在CiteSpace软件中,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由图5可知目前的研究热点,表1根据图5中每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绘制而成,从图表中可知“政策”和“职业教育”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分别出现303次和96次,因此主题的研究背景是职业教育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出现76次、 “校企合作”出现28次、“农村职业教育”出现15次、“中等职业教育”出现12次、“问题”“趋势”均出现9次,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其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较多。

图6则展现了关键词的时区图谱,反映了各关键词所出现的时间节点。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职业教育”“政策”为关键词的文献关注点从“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法制”“区域”“法律”,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又从重视“农村职业教育”走向对“办学模式”“趋势”的研究,说明研究关注焦点注重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热点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且前期关注宏观层面较多,后期的研究逐步深化,注重微观上走向、实操方面的研究。此外,各新旧关键词间连线较多,说明其传承关系较为紧密。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基于给定文献关键词集合进行分类聚合的定量处理技术,将内容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集为一个文献簇,由表2可知,聚类0主要表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发展走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民办教育等;聚类1表示回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产销结合、高职院校等;聚类2表示的是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层次结构、中高职衔接、政策取向、协调发展等,聚类3表示的是职业教师,主要包括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等,聚类4表示的是问题,主要包括法制、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衔接等。在以上的聚类研究热点中,涌现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意见。

5 总结与述评

5.1 学界关注度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对其政策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却较少,从1978年至2018年在知网上通过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并“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后,仅为304篇文章,这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献数量相差过大。

5.2 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机构及作者之间合作较少

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处于“整体分散”的状态。一方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武汉、上海、北京,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这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持力度大,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就越好,研究力量就越雄厚。另一方面,各个机构之间及各个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

5.3 以区域为例进行的研究较少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研究仅涉及16个省份,且总发文量为31篇,说明以某一区域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分析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区域间的研究,以丰富政策文本研究的内容,探寻政策供给与变迁过程中的逻辑演化,展望区域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及时规范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发展的前提。

5.4 涉及内容多样但政策研究体系不完善

目前形成了以历史沿革、问题导向、实施状况三个方面为导向的研究,另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这几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涉及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比较、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等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均有所关注,但政策研究结果之未成体系,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

5.5 理论层面的研究匮乏

教育政策研究可分为四类:一是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通常称为“政策研究”;二是对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策略、方法的研究,称为“政策分析”;三是对职业教育政策本身内容的分析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四是对职业教育政策过程相关理论的研究。归纳所收集到的文献,发现现存文献中很少涉及第四类文献,说明理论层面的研究不足,一个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既有利于推进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又能强化该研究主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而需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领域建设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宫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26-32.

[2]马延伟,戴潜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演变分析[J].职教论坛,2018,(11):24-28.

[3]陈友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历史、结构与动力[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12-21.

[4]周妮.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乔春英,高晶.中国职业教育转型的现状、问题及出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8,(03):70-75.

[6]李琼.湖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52-54.

[7]叶继元.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123.

[8]林德明,陈超美,刘则渊,等.中介中心性Zipf-Pare-to分布研究[J].情报学报,2011,30(1):76-82.共被引网络.

[9]李小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4,(29):5-7.

[10]闫广芬,张栋科.基于CiteSpaceⅢ的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15-23.

作者:柯淑霞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3:

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以设立第一个职教领域硕士点为标志,我国开始了高层次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历程。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动学科建设阶段、自主探索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并在每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培养特色和发展成就,其人才培养虽然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职业学校的需要,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展望未来,我国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从优化生源结构、探索“本硕连读”模式、构建“三元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展望

作者简介:张兆诚,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开展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经历了推动学科建设(1987—2000年)、自主探索(2000—2014年)和规范发展(2015年至今)三个阶段,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回顾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人才培养特色和发展成就,以期为未来高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积累经验,提供借鉴意义。

一、推动学科建设阶段(1987—2000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恢复发展的状态,而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为此,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围绕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发展历程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作出经济重心转移的调整,中国社会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和希望。与此同时,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的状况,急需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导致了国家教育出现停滞不前、人才断层的局面,于是国家实施了加快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1]。开展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首先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专业目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教师资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难以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师资不足的难题,为此应建立若干所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专业职教师资提供稳定的来源。此后,一方面,国家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职业技术师范系、专业或班级,培养职教师资;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我国先后兴办了15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2],成為多年来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主力军。1987年,以华东师范大学首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为标志[3],开始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学术问题的探讨。随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不断增加,各类高校陆续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队伍中,丰富了培养院校类型,扩大了人才培养规模,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宣告成立,而之后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为我国后来的职业教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4]。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单位,开始培养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自此,我国初步建构起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并没有硕士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经验,因此,这一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的职业教育理论成果,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二是许多具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通过创办学术刊物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1980年创刊《职业技术教育》,江苏理工学院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1985年分别创刊《职教通讯》和《职教论坛》。三是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科研网路[5],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四是许多专家学者撰写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教材,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紧扣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性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位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学习方式上。(1)从学位性质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属于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积累,强调学理性,学生毕业时授予学术学位。(2)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需掌握较为系统和扎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从招生对象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源来自于高校大学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综合性大学以及普通师范大学的学生,知识水平较高。(4)从学习方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主要是进行在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

(三)发展成就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人才培养经验、收获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需要、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层次教育类师资队伍。同时,在研究队伍方面,形成了一支多元化、涵盖不同部门研究人员的科研队伍,这些部门包括行政机关、研究机构和培养院校等[4]。此外,这项培养工作也为寻求学历上升的职教师范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院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治理能力,还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体系建设,为新世纪之后职教领域硕士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自主探索阶段(2000—2014年)

世纪之交,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重大变革,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的问题。于是,响应时代要求,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出发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我国应运而生。

(一)中职硕士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促使我国的人才培养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仅对普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冲击。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面向市场办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自主就业。三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难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做出调整,对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实现到2010年从事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的目标,2000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通过推荐、报名、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在全国13所不同高校中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的工作(以下简称中职硕士)[6]。中职硕士重点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建设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职教师资队伍。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推进和指导中职硕士培养工作,保障培养质量。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职硕士在人才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职学校对于高素教师的需求。截止到2009年,培养院校从一开始的13所调整为33所,招生人数也从1 170人增加到了1 945人[7]。可以说,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1年,由于教育部高职高专处从高等教育司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实现了中高职统一管理,并在原来中职硕士的基础上扩大了招生对象范围,把高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和职教教研机构人员纳入到中职硕士的招生对象上,扩大了这一学位的招生规模,其名称也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改为“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是满足职业学校人才需求、响应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诉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

(二)培养特色

中职硕士产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满足职业学校人才需求而创设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职硕士这一特殊的研究生类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

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培养定位是既可以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操作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旨在为中职学校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招生对象来看,中职硕士的生源是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背景的在职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标准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8]。从学习方式来看,由于中职硕士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一边学习课程知识外,大部分时间还需要在原单位工作,因此其学习方式为在职兼读,其在3年的时间里脱产学习的时间要求不少于1学年。此外,2011年,通过对生源结构的调整,把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纳入到培养对象中,丰富了中职硕士的生源层次;招生专业也达到49个,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31个一级学科[9]。总之,相比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培养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学习方式多样化、重视生源的实践能力、生源层次更丰富。

(三)发展成就

在各方努力下,中职硕士这一人才类型在探索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第一,通过培养中职硕士,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职业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优化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师资结构[10],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需求;第二,作为一种培养职教师资的新途径,中职硕士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而是通过使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升教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多、面广和灵活多变的特点[1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也对培养院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11];第三,在导师队伍方面,在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高、懂得职业教育、具有敬业精神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第四,随着培养院校不断增多,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培养院校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12];第五,在教育部专家指导小组和培养院校的共同努力下,中职硕士培养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上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体现了严明有效的特点[11];最后,中职硕士的设立,为我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开拓了新渠道[13],促进了国家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今后研究生教育的大势所趋。同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最终催生出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一)职教硕士发展历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这些从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已经发生变化,研究生教育将由过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学位的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决定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职教硕士),在全国高校中遴选了45家试点单位开展培养工作,并于2016年开始第一批招生。随后,教指委下发《关于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对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习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位论文等进行明确和规范,引导试点高校更好地开展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保证职教硕士的培养质量。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职教硕士培养的方向,突出培养特色。职教硕士的设立,填补了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空白,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顺应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对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

(二)培养特色

我国职教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培養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开始,发展到中职硕士,再到职教硕士的设立,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的过程,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向规范培养阶段。与学术型的硕士培养不同,职教硕士在内涵与培养模式上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职教硕士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特殊性,它要求培养对象兼备教育科学、专业科学和教学论的能力,不仅要掌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把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在教学过程[14]。在内涵方面,职教硕士不是学术型、同等学力性质的学位,而是一种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学位,和教育硕士一样,都指向具体的实践过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1.职教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教硕士以本科学科专业为基础,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出“双师”“双能”,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缓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14]。

2.从招生对象来看,职教硕士生源来源更广,除了非全日制的在职教师,高校中的大学生也被纳入到招生范围,增加了职教硕士人才培养的来源,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生源结构,形成了全日制生源为主、非全日制生源为辅的培养特点。

3.职教硕士的专业教学强调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一方面,职教硕士作为未来的中等职业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职教硕士还要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指导能力,而在培养过程中,这两种能力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其专业教学要解决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实践水平。

4.培养过程突出“四双”特点[14]。从培养方案来看,职教硕士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双专业、主辅制”的特点,既开设职业技术类的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也开设专业学术前沿和专业实践课,教育类专业是主体,职业技术领域领域的学科专业是辅助[14]。职教硕士的指导工作由“双师型”导师组负责,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此外,职教硕士需要开展三个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习和三个月的企业实践。

(三)发展成就

虽然目前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但在培养过程中仍取得了一些成效,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起配套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试点单位的培养工作。职教硕士的培养由研究生处和二级学院共同负责,并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研究生处对学生进行宏观管理,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的培养工作。二是设置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据教指委下发的培养方案,职教硕士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体系由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构成。三是建立了规范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位论文包括开题、中期检查以及答辩等环节,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由导师负责,为职教硕士论文质量提供保障。最后,从职教硕士学位类型来看,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也更加贴近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的需求,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职教硕士从设立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培养工作还算不上成熟,其培养过程还存在生源质量欠佳、课程难以兼顾“三性”融合、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展望未来,职教硕士的培养工作仍需继续加以完善和规范,应进一步创新职教硕士的培养模式。

(一)优化职教硕士生源结构

从招生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培养院校的全日制职教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教育,大都缺乏相关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生源基本上也是调剂生,缺乏职业教育急需的技术技能,实践能力薄弱。而且,当前职教的硕士培育以全日制为主,生源结构并不合理,难以适应当下职教硕士培养的需要。为此,培养院校应对生源结构积极调整,拓宽生源渠道,可通过三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招收具有专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师范生。由于在大学四年接受了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且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和三个月的企业实践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把职教硕士教育实习和企业实习分开进行。在职前阶段只开展师范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学生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后安排半年的企业实习,并在入职前提交相关实习证明才能上岗。三是吸引更多具有一线工作经历的考生报考。要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中给予加分,以减轻他们的顾虑和报考压力,优化职教硕士的生源结构。

(二)探索“本硕连读”培养模式

职教硕士是一种兼具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做好“三性”融合。从当前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情况来看,2年的培养年限过短,且存在本硕学习内容不衔接的问题,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德国的职教硕士培养依托本科教育的基础,通过分段培养的方式有效衔接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其中,本科阶段的学习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硕士阶段重点学习课程论和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15]这在课程整体系统层面、专业教学知识和课程模式开发上体现了“三性”融合[16]。

借鉴德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本硕连读”培养应首先选择在具有职教领域硕士点的全国重点师资培养院校开展试点工作,进而在其他具备条件的高校进行优化推广。其次,“本硕连读”的学制应设定为6年,即4年本科+2年硕士。在4年的本科阶段,职教硕士主要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学习,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固定周数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企业实习和定向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也能兼顾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硕士阶段,学生以教育学课程和专业教学法的学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同时也需要安排职教硕士到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应由专家和培养院校共同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职教硕士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确保培养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构建“三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职教硕士的培养需要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其培养过程应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要求。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实践与企业实践,学生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由中职院校导师负责,主要是加深和巩固对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的理解,并逐渐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为了强化职教硕士的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备课、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独自开展课堂教学等教学环节;在企业实践中,职教硕士首先应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了解具体的企业生产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操作、训练,从而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并通过掌握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1年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难以有效同时兼顾职教硕士的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两者的联系,搭建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融合的桥梁,建立培养院校、企业、职业学校“三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依托培养院校的企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依托中等职业学校的企业实践基地,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过高,专业课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可以把职教硕士的企业实践与中职学校学生企业实践相结合,职教硕士在企业实践中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实习,既可以缓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紧张的局面,也可以锻炼职教硕士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晔.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学位制度的解构[J].职教论坛,2013(28):4-7.

[2]孟庆国,曹晔,杨大伟.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86.

[3]钱景舫.职教有博士点啦[J].职教论坛,2002(7):1.

[4]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4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8(10):32-39.

[5]陈鹏,王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嬗变与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8(16):6-13.

[6]周明星,董桂玲.“中职硕士”:现状、构想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6(9):84-87.

[7]陈文香,任平.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J].职教论坛,2010(34):9-11.

[8]李军.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10-11.

[9]唐慧,王继平,王建荣.我国职教教师硕士培养专业设置的历史回顾和现实[J].职教论坛,2019(4):60-65.

[10]南海,薛勇民.论我国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62-66.

[11]周志刚,李增武,朱红春.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4):21-23.

[12]姜萍.我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34.

[13]秦紅卫.关于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83-84.

[14]曹晔,李新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特色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48-53.

[15]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85-90.

[16]安冬平.中国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创新与超越:基于德国经验的历史追踪与系统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8(21):79-86.

[责任编辑    王文静]

Review and Prospec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ZHANG Zhaoche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prospect

作者:张兆诚

上一篇:旧有空调自动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铺装施工技术园林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