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协同创新研究

2022-09-11

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中, 我们将体育课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并将大部分时间、精力及物资都集中在这, 而忽视了对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关注, 最终导致学校体育结构性失衡, 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作用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进而导致学校体育的作用发挥不够。 所以, 如何充分挖掘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潜力, 使其与体育教学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使学校体育发挥最大的功效, 真正为学生现在及将来的身心健康负责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正是想要在体育课、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创新的机制, 让其均衡发展, 发挥系统功效, 促进学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

1相关概念阐释

1.1 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 基本技术、技能, 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课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课程已成为直面人的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1.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内, 运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 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 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活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课余体育竞赛

学校的课余体育竞赛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旨在丰富课余文化体育生活, 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 包括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赛、校际赛、各类选拔赛, 以及参加地区和全国性比赛等。 这些都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

2高校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吴晓阳的研究显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模式呈多元化状态, 分层教学尚未大范围实施。 发现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实施范围不广泛、分层方法欠佳、考核方法不完善、学生心理有负面影响、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兰自力等人的研究显示:开设“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的高校, 情况各不相同。 一些学校全面开展“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 一部分高校在一年级开设的是常规的体育基础课, 在二年级开设“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还有一部分学校, 在大三、大四开设“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 (大多为非限定性选修课) 。 在组织形式上, 一些高校打破原有院系、班级建制, 组成体育课堂;还有一些高校打破原有院系、年级、班级建制, 组合新的体育课堂。 调查发现, 在自主选课中, 学生真正自主的大多数只能是在选择教师和项目这两方面。 由于高校体育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原因, 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方面, 目前学生的自由度还较小。

吴润平的研究显示: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以人为本, 实行师生互选。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个性发展, 课程类型齐全。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推陈出新, 教学方法多样。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困境:亟须建设教学梯队;急需优化评价体系;亟待补充教学硬件;急需固化质量成果。

石磊和刘晓的研究显示: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匮乏;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李首一等人的研究显示:学生的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和体质健康的提高, 是体育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的, 只有把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集教、学、练、赛为一体,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游茂林和刘良辉的研究显示: 我国中部地区普通高校82.1%的大学生冬季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虽然增强体质是他们首位锻炼动机, 但是受气候恶劣、场地不足、学习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 活动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雪地活动最受欢迎, 与朋友结伴是主要活动形式。

李首一等人的研究显示: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难于开展的原因主要有学校主管部门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 实践做起来轻视, 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教师由于工酬矛盾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指导和管理。 学业负担重和克服不了自身的惰性。

李晓武的研究显示:高校课外体育中存在教师指导、社团管理、 学生自主、 校际合作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体系部分断裂的情况。 班级体育活动异化为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场馆成本维持异化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屏障;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体系部分断裂;理论技术相结合异化为理论空白、技术含量低下的肢体活动;晨练异化为到场点名;内在动力异化为外在压力。

2.3 课余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李首一等人的研究显示:高校的课余体育竞赛普遍以“精英式”的形式出现。 竞赛场上几乎就那么几十名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被冷落, 没有施展的场所。多数学校没有适合身体素质要求一般、参加人数多的集体娱乐项目等。在学校体育竞赛中存在着较大比例的制度不健全、组织松散、教师临场裁判不到位等情况。几乎没有一所大学制定了完善的俱乐部体育及校内体育竞赛管理规则制度。

3高校体育协同创新的对策

3.1 争取管理部门政策上的支持

高校体育改革需要校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 只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我们的体育改革才能放开手脚。 首先, 他们的观念首先要转变, 从以体育课为重心的观念中转变出来, 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放在和体育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 体育管理的相关权利要适当下放, 比如竞赛活动的审批权可以下放到各院系。 体育课调课时间和地点的审批权也可下放到各院系。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课“三自主”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最后, 校领导要是能亲身参与到学校体育的具体改革事宜中则更好, 他们的积极加入将极大地调动老师们的参与热情, 以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更好地将学校体育办好。

3.2 加大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

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基础条件, 无论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课余训练及竞赛都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 如果学校的场地设施有限, 就会出现争抢场地的局面, 以前我们的场地主要服务与体育教学, 很多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体育场地, 他们的积极性逐渐的降低, 最后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课余竞赛更是很难与体育课争抢体育场地。种种原因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竞赛的发展受阻。因此, 若想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的大力发展, 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 让学生想锻炼时就有场地, 想比赛是就能较容易的找到合适的体育场地。

3.3 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

学校体育的管理应逐渐由人治转换到法制的轨道上来, 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学生能够参加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 比如将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竞赛的参与程度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制定不同项目参与情况的详细分值比例。 学校可以规定在校生每天必须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 这个体育锻炼可以是体育课、可以是课外体育活动, 也可以是体育比赛。只要保证每天都能有一个小时的锻炼即可。长此以往, 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体育比赛才能够成为一体, 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 总之,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来选择自己参与学校体育的方式, 学校及体育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样才能够逐渐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也就真的能体现出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3.4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

制定制度是一方面, 执行制度又是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落到实处,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正确记录学生所参加的各类课外体育活动和所进行的各类体育比赛, 将其参加量合理地转化成课时或分值, 连同体育课一起来衡量学生最终的任务完成情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体育老师要注意发展体育骨干分子, 通过他们的协助来共同监督学生的体育活动。另外,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成立体育俱乐部, 通过体育俱乐部的自我管理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3.5 学校体育管理上要注意区别对待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别的, 这些差别表现在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性别、个性、爱好、年级、自身素质以及家庭条件等等。 所以我们在对他们的管理上也应有所差别, 首先是体育课的达标要求就应该有所区别, 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应设定不同的目标, 在目标设定上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 不同年级、 不同水平、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体育比赛的要求上也要不同, 以往的学校体育竞赛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现在我们要制造各类不同层级的体育比赛, 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 只要你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比赛当中, 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算做完成一定的竞赛任务。 只有这样, 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3.6 践行 “互联网+体育”的新观念

学校应该创建网络辅助平台, 通过互联网来记录和公布学校体育开展的详细情况及学生体育锻炼的完成情况。首先, 这个平台应及时发布学校体育三个主要方面开展的详细情况, 特别是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 以便各院系及学生本人能够及时了解学校体育开展的情况, 如体育社团及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体育比赛的时间及地点情况等,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可能性。其次, 学生周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应该及时登录到这个网络平台上, 一方面能够加强自我监督,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他人监督的作用。第三, 学校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要及时公布在网络平台上, 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场地使用情况来决定参与哪类体育活动。

3.7 完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

改革后的学下体育管理模式越来越繁杂, 因此需要我们建立更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组织机构, 在原来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基础上, 根据新增的任务安排来相应地增减组织机构, 并配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员, 以此来保证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服务和管理人员需要增加, 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人员需要增加, 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和记录人员需要增加等等。

4结语

体育课、 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竞赛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高校体育开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如争取管理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学校体育管理上要注意区别对待;践行“互联网+体育”的新观念;完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通过以上分析, 希望能为今后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摘要:为了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让高校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竞赛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仍然以体育课为主;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竞赛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某些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 如早操等;课余体育竞赛与多数学生无缘;学校体育设施匮乏。对此, 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如争取管理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学校体育管理上要注意区别对待;践行“互联网+体育”的新观念;完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协同

参考文献

[1] 吴晓阳.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 (9) :115-120.

[2] 兰自力.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三自主”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5) :98-100.

[3] 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5 (5) :100-102.

[4] 石磊.关于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才, 2014, (14) :212-213.

[5] 游茂林、刘良辉.中部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冬季课外体育活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5) :595-597.

[6] 李首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0 (4) :114-118.

上一篇:浅谈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驾驭二级分行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