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2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正在不断渗透于学校体育领域,对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不同职业人群中,通过大众传播收看体育报道的比例学生最高,占52%。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收看体育报道的比例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13~17岁、18~25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 篇1:

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要求,需要进行大众体育教学模块的优化,大众体育模块是体育教学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其是对整个国家体育教学水平的反映。目前来看,我国的大众体育教学方案尚不健全,依旧存在很多细节性的教育问题,该文旨在解决常见的大众体育教学问题,进行新型大众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大众体育 体育教育 教学现状 生产方式

一.大众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益发展,大众体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随着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我国大众体育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发展境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社会民众对于大众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众体育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发展模式是比较落后、传统的,这受到人们的健康意识理念、体育锻炼意识等的影响。

二.大众体育教学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但是整的来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难以找到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及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的封闭性等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的开展,在居住区内,社区居民缺乏多样性的体育锻炼设施,缺乏多样化的公共体育场所,这些场所的收费水平比较高。有些学校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

2.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的缺乏。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取决于人们的健康锻炼意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民众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从而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难以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不利于提升社会民众的体育健康素质。

三.大众体育教学方法

1.健全大众体育教学队伍体系。为了适应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势,必须建立健全大众体育指导体系,确保专业性体育指导人员的配置,通过对大众体育指导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大众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大众体育引导人员素质的提升,大众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大众体育以增强社会民众体育健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锻炼计划的制定,进行一系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切实提升我国民众的体育锻炼水平,增强其身体健康素质,满足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事业的要求。

2.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只有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身体健康意识,才有利于推进大众体育事业的稳定运行,提升社会民眾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体健康观念是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关键点,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的重视。通过对信息网络及相关传播媒介的应用,做好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传播工作,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宣传,宣传的主体主要是各高中小学生,这可以积极开展大众教育志愿者活动,进行农村社区的体育锻炼宣传普及,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对科学化的体育锻炼观念的普及,使社会民众充分意识到大众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视性,从而实现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不断开拓。

3.增强对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教育模块是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于大众体育整体事业的推进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为了解决大众体育教育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素质,提升其体育活动锻炼意识,促进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一种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教学模块中,学校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校级体育锻炼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实现大众体育教学影响力的扩大,优化社会大众教育综合环境。

为了提升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的效益,做好大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进行大众体育应用方案的不断优化,给予其充分的社会支持,有效增强大众体育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推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创造融洽性的大众体育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语

大众体育活动是事关人们生活的重要事业,是增强社会大众身体素质的重要活动,为了适应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形势,相关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需要建立健全大众体育活动方案,实现其内部活动程序的协调,实现社会民众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作者:张双全

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 篇2:

谈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正在不断渗透于学校体育领域,对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不同职业人群中,通过大众传播收看体育报道的比例学生最高,占52%。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收看体育报道的比例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13~17岁、18~25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众传播是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极大。

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正面影响

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大众媒介对于个人体育社会化的意义,首先是通过电视、书籍、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体育信息内容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体育生活的图画,帮助学生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其次,大众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社会规范或规则,学生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大众传播促使学校体育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大众传播效果显性表现是直接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产生影响,而隐性表现则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等。大众传播督促学校体育尽快摒弃单一功能的体育观念,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健康、文化、教育、审美和竞技娱乐等价值观念,确立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基础技能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坚持参加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树立学校体育进德、益智、健美、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观念。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体育教育类内容因它传播的信息接近体育科学,报道最先进的体育文化成果、体育精神、体育方法与体育手段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体育知识,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体育就其本质来说,是游戏娱乐性的。体育娱乐性内容传播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生活丰富多彩,起到调节枯燥学习、解除疲劳、娱乐身心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对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体育信息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关注和需要。由于大众传媒中体育信息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获取信息、娱乐的动机高度一致,因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价值观。

通过大众传播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过去由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学校体育往往追求眼前效益,单纯追求运动技术、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增长率和达标率,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应付体育课考试、达标和测验的能力,而很少考虑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身体健康,致使毕业生进入人才试用期,因身体健康问题严重地影响社会建设,要想健康工作、生活一辈子,就必须具有获得健康的知识和能力——体育素养。大众传媒中的体育信息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和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文化水平、身体锻炼能力、身体娱乐性与欣赏比赛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些恰恰是形成体育素养的基本要素,所以大众传播要重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通过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学生生活的重要力量,它不仅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猛烈冲击,造成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社会化理论从宏观角度肯定了学生的媒介接触对其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展的作用。社会化论认为,在现代化社会里,大众媒介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习惯一样,是影响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塑造。体育行为方式是人们进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接触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媒体越频繁的学生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得越积极。所以说:大众传媒的宣传是学生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是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的“播种机”;是学生播种文明建设的“测试仪”。

大众传媒形成和改善了学生的体育态度。态度的形成有赖于认识,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态度的改善。大众媒体的宣传为学生了解体育信息,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提供了较好的途径。据调查,有85%的学生了解体育知识、信息的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另外,有44%的学生把社会宣传作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可见,社会宣传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产生着良好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起着负面的影响

大众传媒在对学校体育施加积极影响和作用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这种负面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区分,一是媒介技术和媒介普及本身对学生的日常体育生活可能带来不受欢迎的负面影响,诸如对学生参与动机的减弱,对体育文化差异的弱化等。二是大众传媒通过虚假消息、报道部分事实、传播谎言等形式,容易诱使公众产生错觉,形成对体育形势的错误判断,媒介传播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消积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体育知识方面和体育认识方面。体育传播媒介有可能传播似是而非的体育知识,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因而妨碍了学生认识真实的体育世界。体育新闻作为一种感官文化,注重舆论性、观察性和娱乐性。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娱乐意义与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如果辨别力不强,往往产生理解上的片面和体育价值观的扭曲。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对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体育中有你永远享用不尽的最美好最优秀的东西——成功、健美、力量、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些东西又是那样鲜活、生动地展现在你的身边和眼前,却时常忘记了一个真实的体育世界恰恰是智慧与体力、成功与艰苦的付出的结合。传媒在有意无意之间蒙蔽了受众,而受蒙蔽最强的往往就是青年学生。

体育暴力、不道德行为、片面的舆论导向,减弱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近年来,体育赛事中的假球、黑哨现象时有发生,大众媒介也广为报道,有些分析判断能力差的学生,对竞争可能由此产生片面的或表面上的错误理解。体育比赛的结果总是有胜有负,有些体育比赛的宣传只停留在对胜负的表层报道,缺乏对胜负进行深入的分析,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只要能取胜,便会成为被尊崇和歌颂的对象的错误认识。这种片面的舆论导向。往往对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产生很大的负面的作用。

盲目崇拜、不切实际的模仿追逐。体育明星是体育舞台上的佼佼者。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能、良好的素质、优异的成绩,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他们的拼搏作风、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理应大力提倡,对于那些“讲阔气、摆架子、脱离群众”等不良习气和做法也应当给予批判和揭露。体育新闻宣传制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偶像,如果光有正面的宣传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也容易使善于学习的学

生走上模仿追逐偶像的道路,结果带来了不切实际的消费潮流,追求名牌、讲究享乐、重视包装,这种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力还出现了强化的趋势。传播手段和技术上的飞速发展使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扩大,对现代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带来了学校体育所要考虑的内容的变化,甚至带来了学校体育活动手段和渠道的变化。并迅速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舞台。

媒介教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

面对全球性、全方位的媒体体育信息。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作用——媒介教育的作用。主动地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通过媒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正确认识,让学生学会利用大众媒介接受全方位的体育教育;开拓视野,满足自己的体育需求,创造性、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己的发展;通过媒介教育提高学生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使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和价值影响更加直接和突出。大众传播媒介有着传统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播渠道多、信息量大。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各种信息,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资料、发展趋势等交待得清清楚楚。涉及报道面广,受众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适应了学生兴趣广泛的心理特征。这些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知识视野和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更加直接和突出,它在体育教育中,有着传统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大众传播媒介为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受众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也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在利用传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选择”和“规范”工作。首先要注意把握时机。如电视、网络等媒体传递信息迅速,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借以进行体育教育时必须把握时机,如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的传播时机就非常讲求时效性。其次是注意选择内容。一方面大众传播信息渠道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大,学生不可能全部接受,必须精选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传媒提供的信息内容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要求我们注意选择健康先进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与正面新闻报道,利用传媒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让学生充分接受教育。

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在传媒环境中,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自身媒介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编校:施 宇

作者:肖建波

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 篇3: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

摘 要: 社会体育属新办专业,创办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前途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社会体育专业逐渐为世人了解、认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应抓住国家大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全民健身 专业特色 实用型人才 发展前景

高等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不到二十年时间,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二百多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该专业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知;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办学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专业特色还未体现;三是学生特长、专长、一技之长不突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短期内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岗位,也就是说在社区健身领域中不可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的124个街道办事处中,只有2名专职的体育干部,而像广州这样经济和体育发达的地方,82个街道社区体协目前尚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干部,更不用说一些中小城市的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种种因素迫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改行从事与体育毫不相关的工作,这就与社会体育专业最初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我们对本院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也没有一个能够在社区健身指导员岗位上就业。

那么,作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新办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发展前途在哪里呢?

1.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大众体育的发展,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个是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另一个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1.1国务院通知相关内容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文件中指出: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关于目标任务有八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

1.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题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扩大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向基层延伸,充分拓展乡镇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要发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作用,促进各级工会体育组织和行业体协的建设。要强化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引导、科技保障,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要探索建立群众体育发展科学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地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通知和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就是全体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国家和政府为全民健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公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意识、习惯。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各级体委具体贯彻执行,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众体育组织体系,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使中国逐步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

2.通知和讲话传达的信息

2.1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在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必须的,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从大专院校培养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使之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并通过中短期培训学习,将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培育成全民健身骨干,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当100万人手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1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

迄今为止,在城市社区、广大乡镇进行的健身活动,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指导作用的大多是群众中的体育积极分子、体育爱好者,或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而配备具有体育专门知识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很少,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健身指导的就更少。鉴于这个原因,现今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和改进。在体育管理部门主导下逐步配备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健康、持久、有序地进行下去,造福于全国人民。

2.2全民健身是宏大的系统工程

“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是通知中对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中国地广人多,决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机构。而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即场地器材设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体育类实用型人才和体育理论型专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因此全民健身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比较长期而繁复的探索过程,才可能根据国人的身体特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体系。

2.3科学健身是全民体育的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政府国家对民族体质全民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从上世纪1995年至今,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了15年,作用和成效显而易见,但就健身的科学性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是今后努力的目标。具体是: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咨询科学健身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所以,在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科学性的前提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才可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计划将继续推广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为其配套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应抓住机遇,提高办学质量,在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应清晰准确地定位在为社会服务,为社会需要办学,与体育院系传统的培养方法和办学目标相比较,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社会实践、培养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甚至于有较大的差别。

3.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的专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为社会培养的是体育技能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运作体育比赛的能力。

首先,课程设置以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为主,概括起来,社会体育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6)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其中尤以前四种能力最具应有价值,是学习和培养的重点所在。

其次,学时分配不应等量齐观。运动技术的球类、操类、传统保健功法类;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类学时分配可相对较多,练好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功,打牢体育理论基础。

最后,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办学术讲座。根据社会需要设置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精神。聘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从多方面汲取学术养料,提高自学能力、理解领悟能力、分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单纯教给知识技术更重要。

3.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全社会的体育人才

体育的健身锻炼作用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因爱好兴趣的不同、健康状况的差异使人们对活动项目、内容、形式、运动量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康复健身、家庭健身、形体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健康减肥、残疾人体育、中老年体育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社会体育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为了毕业后更好服务社会,也是自身就业需要,对未来工作的设计不仅限于某些职位某种职业,而且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多种就业准备,充分利用在大学的读书时间主动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教学互动,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3.3给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每一学年都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社会实践的去向可以是居民社区、机关企业工会、老年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小学。通过观察、调查、沟通交流,了解各种人群的健身需求。帮助基层做些群众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体育技能技术指导工作;向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学习请教,给他们当助手;让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学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求知,为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大众体育的发展将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将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既定方针,而城镇化使人口更加集中,各项公益服务事业、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多年,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户外体育、俱乐部、建身中心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形式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健身方面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有闲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体育健身也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多样化、体育生活化、体育娱乐化、体育个性化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在人们追求不一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形式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的体育人才对人群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指导和辅导。毋庸讳言,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只有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所需要,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点多面广,服务对象宽泛,就业前景就会比较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的职业将消失,而一些新的岗位将正式走上前台。如家庭健身指导、康复训练、假日体育、计时陪练、体育技术技能指导、传统养生指导、减肥健身、体育旅游教练、户外运动、节假日休闲体育,等等。总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更好地享受快乐、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机遇面前,社会体育的前途也和国家前途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4.结语

毋庸讳言,社会体育在中国办学时间不长,没有成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也没有成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还在边走边看,边办学边总结,在探索和借鉴中发展、完善,要使其成长为有别于传统体育专业而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的体育独立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在哪里,路就在脚下,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条伸向远方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体育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实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模式研究[J].体育成人学刊,2005,21,(2):18-20.

[2]荣俊杰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74-78.

作者:韦画世 杨素秋

上一篇: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