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通过对上海四所中职学校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调查入手,着重分析了当前影响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措施还有待加强。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文章最后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生命意识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1:

生命安全教育

摘 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可谓根深蒂固,2003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 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 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 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 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 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4.3 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4 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 结 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与契合的成功标志。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项目号:2013B080)】

参考文献:

[1] 叶 进. 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03-105.

[2] 王子朴,李晓天. 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3] 王 帆,杨雪芹等.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4] 周波. 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J]. 新课程研究,2009(4):184-185.

[5] 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7-35.

[6]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7] 鲁 洁. 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作者:李万虎等

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2:

上海市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通过对上海四所中职学校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调查入手,着重分析了当前影响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措施还有待加强。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文章最后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生命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生命意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之带来的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或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生命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实施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生命个体意识到自己、他人和世界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联系。当人们具有正确的生命意识时,才有可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青少年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关系到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一、上海市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海4所中专学校8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1.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方面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与普通中学相比普遍较低,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境遇。在心理上同时存在自卑感与自傲感,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调查中显示,当问到“你如何看待自己?”有21.5%的认为自己很棒,但高达7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很差,这说明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评价普遍较低,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没有动力。在调查“与他人(父母、同学、朋友)相处时?”有50.3%的学生认为:“尊重他人的想法,先人后己。”有2.2%的学生回答:“一切以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出发,从不考虑他人。”44%的学生认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但还是以自己需要为先,尽量满足他人。”也有1.8%的学生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往往和我对立,无需考虑”。从这一调查可以了解到重视自我需要的中职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忽视他人的需求。总体来讲,“中职学生自我认同感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考试挫折体验的积淀而造成的。或许因为多次的考试不理想,导致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渐渐的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造成他们对未来的学业能否达到目标没有把握,容易做出消极的自我预期。”[1]当然导致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较低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离异、交友不慎等等,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认同发生偏差。

2.人生价值观方面

在问到“你认为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有18.1%的学生认为“知识的多少”,有40.7%的学生回答“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21.6%的学生选择“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有15.1%的学生回答“社会地位的高低”,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的认识。

3.对死亡和自杀的认识方面

中职学生是否能正确地看待死亡和自杀问题,也就决定了中职学生是否能珍爱生命,当问到:“你对死亡的态度?”有4.7%的学生回答:“忌讳谈死”,有55.1%的学生认为:“坦然面对,因为死亡时自然规律”,38.4%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所以要珍惜生命”。从这一问题的调查来看,中职学生绝大多数能正确地认识死亡。当问及:“你曾有过自杀或自残的想法吗?”有64.2%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但也有31.3%的学生回答:“偶尔有过”,竟然有3.3%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这说明中职学生虽然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但一些学生对生命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能正确的对待生命,导致对生命的随意处置,甚至酿成不可挽回地后果。

4.应对挫折和压力方面

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磨难和挫折,要学会克服和战胜磨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中职学生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生活和学习上所遇到的压力和挫折,是中职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设计了两道题目调查中职学生应对挫折方面的能力表现。当问及“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你会用哪种方法应对?”有3%的学生选择“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办法解决”,有24.7%的学生选择“寻求帮助”,也有高达15.3%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当调查“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受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有31.9%的学生选择“绝不会”,19.2%的学生选择“说不准”,也有2.3%的学生肯定的认为“会的”,有39.7%的学生认为“那样做真的很傻,对我所认识的人是一种伤害”。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生在应对挫折和压力方面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会寻求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或通过发泄来解决,这也是中职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中职学生不能正确的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从而导致不良后果,甚至自杀。因此,学校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处理挫折和压力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让学生学会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造成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1.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还不够

上海市教委于2005年6月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上海市各中小学按照纲要要求实施生命教育。当问及“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60.3%的学生回答“知道”,37.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你校进行过生命教育宣传吗?”有22.4%的学生选择“经常有”,22.6%的学生选择“没有”,有52%的学生回答“偶尔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各中职学校宣传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力度还不够,需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实施。

2.中职学校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的情怀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就是要用“生命去教育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用生命去沟通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不断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2]296在中职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首先掌握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知识和理念,具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那么他的学生才会了正确的生命意识。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当问及“你校是否在平时的课程里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时,只有23.3%的学生回答“经常有”,高达56.8%的学生回答“偶尔有”,16.3%的学生认为“没有”。这说明中职学校教师在课堂或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没有自觉的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去,教师比较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或者方法,学校需要加强培训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能力,培育教师生命意识的情怀。

3.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网络世界。网络文化改变了许多青少年传统的求知、求学、游戏、娱乐方式,让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如沉迷上网、黄色信息蔓延、网恋、利用网络诈骗、盗窃、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还是比较常见的。许多青少年对网络中的暴力游戏非常痴迷,由此引发的逃学、校园暴力等。其实“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暴力游戏所带来的影响不止这些,在这些游戏的背后,有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可怕的思维在慢慢地向青少年的头脑渗透,乃至会让我们的民族的传统思想发生巨大变化。”[2]115

三、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上海市教委于2005年6月就印发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正在实施生命教育。但从笔者调查的中职学校来看,情形不容乐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自己的生命教育实施计划,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文件精神对各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

2.中职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学校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推进

中职学校各部门领导要重视本校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首先是加大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要知晓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学校生命教育组织机构与人员。有效的、系统的实施生命教育,还可以促进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最后要营造具有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

3.中职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素养

在中职实施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教师是关键。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并把参加培训的质量好坏纳入到教师的日常考核中去。聘请国内知名的生命教育专家开设讲座,也可以把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培训等等。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生命教育理念,具有比较扎实的生命意识素养,还具备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那么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比较隐蔽的生命教育因子就会被充分挖掘,才能成功的实施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4.中职学校要拓展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学校的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拓展实施途径。一是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这样教育学生最直接。二是也可在现有的课程内渗透生命教育,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生命因子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三是每学期开设生命教育专题报告。就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学生作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四是在社会实践中灌输生命教育。可通过参加敬老院、育婴院、残疾人之家等活动场所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五是学校可以专门开通生命教育论坛。学生可以在里面自由讨论对生命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想进行辅导和引导,形成网络上的教育阵地。

5.中职学校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目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靠心理课程中的简单讲解,然后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适时的进行生命教育,或者就是每学期一次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重生命安全。学校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在计算机课程中可以讲解一些关于网络犯罪的后果,以及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在体育课程中可以渗透一些关于疾病的防治以及一些不良习惯的纠正讲解。可以讲每一门课程中都可以找到生命教育的因子,要充分挖掘这些因子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6.中职学校要努力构建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

学校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教育还要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是学生家长的配合。第一,中职学校可牵头组织所属地社区的警署、法院、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教育联席会议,及时通报辖区内的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良网吧、突发案件等社会现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第二,学校也可以利用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学校开放周等多种形式,邀请家长一起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一方面提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继红,谢筱翠.提高中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J].广西教育.2010(27).

[2]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李明

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篇3:

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融合生命安全教育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通过确立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构建出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期望通过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和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体育;体育风险;保障体系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学校安全条例等一系列的要求。尽管国家对学校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但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其中多为溺水身亡。2008年汶川地震中,学生死亡4737人,伤1.6万余人;2012年11月,仅在一个月内就发生了3名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此外,高校学生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在教学、训练及比赛中骨折、挫伤事件也时有发生,许多高校甚至为了避免运动伤害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运动强度和考核标准,法律保障的缺失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高校频发的体育风险已然成为体育教学的“重灾区”。国家对教育安全的总体要求与现实情况的巨大落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学生面对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及运动风险的茫然无措,更是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无奈。因此,在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对大学生加强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回避运动风险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对双生子,貌似相近,却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我们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对二者进行区分辨析。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明确二者的差异避免混淆,才能更清晰的梳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理论,并且最早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历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与积淀,其理论精髓、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在全球不同学科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在不同领域产生丰富的价值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也不例外。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在给学生带来健康和快乐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体育风险。学校体育风险是指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由于体育活动环境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以及管理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极大的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伤害和运动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近几年以学生运动性猝死为代表的学校安全事故频发,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学生茫然无措而导致生命的陨落,致使国家和社会蒙受损失、学生及其家庭饱受创伤、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有效降低运动风险、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使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面更加广泛。指导学生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所学专业相融合,对有效预防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此外,生命安全教育涵盖了运动安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能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的各项要求,也能满足《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对体育工作的特定要求,将对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及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保障体系组成

3.1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

首先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风险的认识,将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放在高校体育工作的首位,高校应积极落实大学生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主管领导是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校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校长带头组织全员参加,定期演练,注重时效性,使之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其次,为保障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明确各协管部门的责任人,把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应人员,确保工作有序,权责明确。最后,由于体育风险的发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应拟定相应的风险预案,形成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学校主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体育部门领导负责具体的实施,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协管配合,使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通过健全和完善学校相关领导体系,有效降低、回避学校体育风险的发生。

3.2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是指学校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能够有效控制学校体育教育活动,避免发生安全意外、伤害或损失的过程,是建立在“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方法。学校体育风险存在诸多变化因素,因此不易把控,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对体育风险有全面的认识,并正确识别和评估体育风险,运用各种优化技术和手段,实现对高校体育风险的妥善处理和有效控制,建立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风险保障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实施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计划,如:定期开展检查制度,实施信息反馈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制度,建立健全保险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和推广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进而有效预防高校体育风险,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

3.3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

3.3.1提高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学校体育风险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发展的进程。教师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实施的主导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教师尚存在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不高,课堂组织管理涣散、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弱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极易诱发学生潜在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这是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结合生命安全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尚属起步阶段,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第二方面,应强化教师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教师结合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科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尝试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第三方面,经常加强高校之间运动防护、安全自救、体育风险等内容的交流和学习,探讨如何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第四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将生命安全教育强制纳入教学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专业、针对性的培训,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更加科学系统,有效避免体育风险的发生。

3.3.2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学生是构建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主体,所有体系的构成最终都是为这个主体而服务。体育风险虽然存在很多的变化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来有效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干预和控制体育风险。高校应从新生入学之初就把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做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由校领导主持,各院系负责人和导员共同参与为全体新生普及第一堂生命安全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向学生发放生命安全教育宣传单和体育风险告知书;通过校团委组织成立相应的社团,在校园里推广生命安全教育和普及安全风险的危害;在学校设立体育风险布告栏宣传国内外相关的前言动态;在学校广播站定期宣传普及安全风险的知识;设立安全风险的微信公众平台;拍摄运动防护微课程视频并借助体育教学网络平台向学生宣传体育风险防护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面向全校师生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讲座和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在高校营造浓郁的生命安全教育文化氛围,持续强化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通过对学生加强安全风险教育和思想引导也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3.3.3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是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研究社会、研究生活,对未来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面向未来、服务未来的体育课程。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竞技体育教育”影响,大学只是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种延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了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知识、技能的教育,对体育风险的存在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体育风险的防护技能及应对各种求生素质的养成。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即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高校体育风险保障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共分为五点:

第一,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生命安全教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风险防范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运动防护、心肺复苏、骨折包扎搬运,灾害自救等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积极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第三,身体健康目标: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特点,选择有效的锻炼方法,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方法。

第四,心理健康目标: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放松身心释放压力。通过将各种主题融入体育教学,通过团队协作创新,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沟通技巧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心理。

第五,社会适应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尝试承担体育风险教育工作,积极组织班级、校级的运动防护、模拟自然灾害逃生、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其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力争成为社区体育风险保障活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3.3.4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内容

(1)学习运动防护技能及理论知识。通过在课堂教授学生掌握运动防护技能是提高运动能力,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及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有效措施。在两年的大学体育课中安排运动防护课内容,学习游泳、人工呼吸、心肺复苏、骨折、止血、包扎、搬运;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融入运动防护教学,任课教师随堂讲解每个项目运动损伤的成因、易受伤的部位,讲授预防措施及演示受伤后的自救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加强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本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不强求一致,对学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简化教学内容或降低技术难度,避免学生因为超越身体极限而受伤。将身体素质练习作为每节课的必学内容,融入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内容练习;针对女生开设女子防身术,面向男生开设擒拿术,培养学生掌握自卫防护的技能,使学生有自信和能力保护自己应对突发意外伤害。在每学期体育理论课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教授学生掌握运动安全防护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介绍体育风险的危害,培养学生识别体育风险并有效的防控。通過网络教学平台,介绍运动损伤的内容及防护知识,指导学生课下安全健身,避免运动损伤,从而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2)情景模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逃生及自救。生命安全教育的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模拟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的真实场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团队协作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包括越障逃生、火灾逃生、野外营救、地震逃生,风灾、泥石流、交通事故、非法暴利侵害等。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每学期都要进行情景模拟逃生及自救的教学演练,教师按照相应内容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团队,课前通过网络视频、图书馆、期刊网等提前储备相关知识。教学模拟要求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模拟情景进行逃生和应对意外伤害的演练,培养教学团队协作创新共同抵御自然险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险情的心理素质及救护技能,增强学生责任感,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日常家庭生活习惯、意识形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着孩子。借助教学网络平台,向家长宣传体育风险的危害,传播应对运动防护、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的方法;通过QQ群或微信群定期向家长传播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经常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起家长对体育风险的足够重视,在培养家长体育风险防护意识的同时,带动整个家庭的参与使其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传播者和受益者。生命安全教育在构建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习能力突出的团队与社区联合,指导社区健身爱好者有效预防体育风险,传播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技能,让学生成为社区体育风险保障活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

3.3.5合理优化场地设施资源合理优化场地设施资源:一是,成立场馆管理中心,完善场地设施资源,制定场馆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应对恶劣天气的场馆使用预案。二是,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加以修整维护。场馆工作人员定期检修学校的场地设施,排查教学场地设施隐患,定期保养加固器材,在器材旁加设宣传栏,详细介绍器材使用方法说明,在体育场地设施旁增加安全警示牌,提示大家注意运动安全,降低体育风险的发生。在室内外场馆中加设安全防护板或防护栏,增加室内外照明设备,保证室内外场地平整安全,适宜运动。室外教学场地要注意雨季的排水性能,确保雨后场地能够快速排水,避免湿滑。三是,根据教学需要定期采购更新教学器材,系统的科学规划场地使用并适当增建新的场地设施。通过以上措施进而保障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更科学、系统、有序、安全,通过合理优化的场地設施资源,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3.4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高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降低体育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新生入学时,要求学生购买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这不仅是提前为学生的健康购买一份保障,而且一旦突发体育伤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可为学校和家庭减少经济负担。其次,学校医疗机构为在校学生开展定期体检,建立医疗健康档案,为每名学生结合身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再次,体育运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配置专门的医疗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外大学一般聘用专门的运动防护师来处理运动伤害预防、急救、保健康复等运动健康管理事务。在我国高校缺少这样的医疗设置,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医疗机构增设运动保健、康复及运动伤害的医疗科室,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结合医疗卫生对学校体育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制定应对体育风险的医疗预警方案。最后,借助网络、医疗书籍、进修等途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医疗管理部门针对常规生命安全救护技术开展定期考核,不断提高从医者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医疗配置,增设和购买新的医疗器械,提高从医者的规模及素质,进而确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降低体育风险的发生。

4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对生命安全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整合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构建出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它将对提高大学生运动防护技能、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逃生自救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推广价值,也是未来社会和谐、稳定、安全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井红艳 张胜华 李良胤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中诚信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网开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