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对生产劳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现,桂林作为享誉中外的历史旅游文化名城,坚持走地方特色旅游经济和特色服务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而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论文 篇1:

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词频分析探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文章对1987—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词频分析,发现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低迷期、发展期、混沌期和黄金期。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低于义务教育但高于高等职业教育,并且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关注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文章由此提出:制定政策时要全面考虑政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完善中高职招生对口衔接的途径,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区域情况分类制订职业教育的扶助计划和共享计划等。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工作要点 词频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管理政策与现实制度不相容性理论与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71373082)

2014年9月,我国高考改革的两个试点地区——上海和浙江的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其中“建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与普通高考招生相对分开,进一步增强了高等职业院校分类招生的吸引力。国家开始赋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以特殊地位,这些院校对招收的学生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对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必然要承接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在此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如何继续发展便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相关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而政府的关注度会影响其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相关政策中获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探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中等职业教育对应高中阶段的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如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样承上启下,它上承初等职业教育,下启高等职业教育,关系到普通高中教育,同时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我国一直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在许多相关的政策文本中都有所体现。这些政策大都设有专门的一项来表述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对其的关注度。尤其是《教育部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由教育部于每年年初发布,以安排下一年的教育工作。选择对1987—2016年的《工作要点》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理由:第一,《工作要点》是对下一年国家的教育发展进行规划并对全年中重要的教育工作进行着重安排,较全面地覆盖了国家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工作要点》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可以“以点看点”,还可以“以面看点”。第二,通过对《工作要点》的分析,可以了解近30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第三,正如斯蒂芬认为的“政策隐蔽地配置价值观,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表述”①,作为国家每年开展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工作要点》会蕴含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由于1998年的《工作要求》主要关注教育审计,基本未涉及各类教育的具体安排,故研究分析中没有1998年的相关数据。

笔者选择从词频分析角度研究《工作要点》。词频分析是指对文献正文中某一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从出现的频率中探讨教育部门对其关注的程度,因为政策文本中对不同事物的言说就构成了政策的不同关注点②,同时还可以反映政策对该事物发展具有的特定价值取向。此外,如果仅仅对某一年的工作要点进行分析,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偶然性,因此,对近30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连续性分析,从纵向上看可以形成一条信息链,从中发现国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方向。因此,本文以近30年《工作要点》为研究素材,通过词频分析,提取并统计《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词以及出现的年份和词频,并与高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词频进行比较,以此探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及其发展的变化规律,希望能够“以史为镜”,发展未来。

二、数据统计

统计发现,职业教育在近30年的《工作要点》里均有涉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在其所占的比例是逐年递增的。中等职业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也与普通高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作要点》中,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出现,即用“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等来表达;另一种是间接出现,即表达为“中专”,或泛化在“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中统一安排,或者暗含在“职业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的安排中。对此,笔者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词频统计:第一种是直接将“中等职业教育”及其相关词汇进行统计,例如中职、职业初中、职业高中等;第二种是将间接提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如中专、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等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笔者不仅从纵向层面统计了近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工作要点》中关注度的发展变化,也从横向层面将其与高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词频进行对比,“点面结合”,整体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在相关的教育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详见图2)。其中,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一词进行统计时,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作为统计词汇,统计的数目是以上词汇的总和。对于“义务教育”的统计,则是以“两基”“普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为统计依据,最后统计的数目是以上词汇的总和。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工作要点》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词频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国家对它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呈现阶段性差异,逐步体现出一定的特殊地位和独立地位(见11页图1)。从中等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词频对比(见图2)中可以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基本高于高职教育,但低于义务教育。从《工作要点》中有关“中职教育”的具体内容中发现,我国从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开始,围绕学校建设逐步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走出了一条由“务虚”通向“务实”的道路。

1.关注力度呈阶段性差异,逐步体现其特殊地位和独立地位。总体来说,1987年至今的《工作要点》中直接提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次数较少,大多数被包含在“职业教育”或者“高中阶段教育”里。纵观图1中直接提及的数据趋势线,不难看出国家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低迷期(1987—1997年)。这一时期提及中等职业教育始于1987年的“高校支援中等职业教育试点”的要求,1989年提出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问题,1996年和1997年再次提及,要求进行推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其余年份则未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所提及,基本上都是由“职业教育”所代替来泛泛而论,形式较为概括,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第二,发展期(1999—2001年)。1999年,国家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有了提升,关注发展多种不同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农村等相对薄弱地区,将教育公平的理念渗入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为适应21世纪的新课程体系,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也提出了建设和改革的要求。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两基”奋斗目标得到了实现,“九五”的任务也逐步顺利完成,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提供了契机,为中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宽松的发展环境,也使其关注面更加多元化。2000年的《工作要点》指出,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扩大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2001年的《工作要点》指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多种方式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等,无不展现了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契机。21世纪的《工作要点》陆续直接点名要求支持中职教育的发展,从简单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具体指出“因地制宜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涉及区域均衡发展,从注重学校建设到专业结构调整,更注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面性。

第三,混沌期(2002—2006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于2002年再次进入低谷期。这一时期直接提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零星可数,但从间接提及的词频统计中发现,这一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等相关内容的关注丝毫没有减退。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开了国门,如2002年提出“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条例》,为引进资源提供了途径。相关论述还包括:2003年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强化地市级政府统筹,落实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2004年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等,都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5年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要求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这两处关注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混沌时期摸索前进。

第四,黄金期(2007年至今)。2007年以后,国家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又逐步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力发展和备受支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兼顾教育公平、完善贫困学生资助的政策贯穿始终。此外,2007年的《工作要点》提出: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继续扩招中职学生,支持建设2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将目光投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的试点工作,继续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特别是示范性学校建设。同时,开始通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来培养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2009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到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位置,以其为战略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中等教育,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另外,对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全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到了2010年,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在继续发展其德育课程方案、开展督导评估、加快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等基础上,提出了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原先的亦步亦趋转变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再次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置于一个相对对等的平台,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来说是一个飞跃性变化。此外,提出了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再次推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2011—2013年的《工作要点》基本延续了2010中有关改革创新、学校德育等内容,并在2014年颁布了具体实施文件,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关于加快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的要求,同时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方面的内容。2015年,为顺应国家“治理”大趋势、大要求,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推进“管办评分离”,同时开始关注政策的利益主要相关者——学生,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2016年,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将职业教育正式提上了“依法治教”的日程,要求起草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上要求推进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可见国家政策对中职教育的倾向日渐明显。此外,还继续关注学生,重视中职学生实习的安全问题,建立了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强化其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监督考核,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等。

这些词频的变化、内容的更新与不断发展无不展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无限前景。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着重表述的频率不断上升,显示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政策中的特殊地位与独立地位。

2.关注度基本高于高职教育但低于义务教育,居于两者之间稳步上升。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工作要点》中,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的频率低于义务教育,高于高等职业教育,且中等职业教育关注度的发展曲线(即中职词频线)基本被“高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关注度的两条线(即高职教育和义务教育词频线)夹在中间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就义务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具体分布来看,在近30年的政策文件中,义务教育的字眼出现在一级标题的有6处,出现在二级标题的有40处;中等职业教育的字眼出现在一级标题的有2处,出现在二级标题的只有1处;高等职业教育的字眼没有出现在一级标题而出现在二级标题中的只有2处。由此可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关注最高,其次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最低。

3.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探究《工作要点》的相关具体内容发现,其中多处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并列提出,突出了两者的联系。比如,1987年的《工作要点》中唯一一次提及中等职业教育,便指出由高校支援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随后2000年提出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2007年提出同时支持建设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示范性院校240所;2008年中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提出同时推动各地各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制度;2012年更明确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置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它们任意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另一方的带动和促进。

四、思考与建议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不难看到,国家政策文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呈上升趋势,且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发展地位,但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表面的重视还不够,还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内容上加以重视。首先,近30年的《工作要点》中涉及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相关内容并不多,除了有关贫困生的资助制度方面,就是2014年和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但这也只是应德育工作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缺少为学生的考虑。其次,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提出新的多元要求,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也要相应调整,以契合高职学校的招生要求。最后,我国因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导致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不同要求的问题,也需得到国家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1.制定政策需要更全面地考虑政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学生的参与。其实,教育政策本是决策者就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价值进行分配和表达的活动,它涉及决策者与政策利益相关者以及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③因此,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有必要参与教育政策问题的讨论。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提高相关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获得政策执行相关者的认同,有利于贯彻政策。政策文件的任何内容都代表了一定时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内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托马斯·戴伊说:“凡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④因此,从表面来看,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特征是由政策的价值选择来表征的,就是指一项教育政策做出了什么样的价值选择。⑤

制定政策要努力体现学生的发展诉求。在大力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以“生”为本的时代,面向教育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生制定政策和研究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我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在普通中学学习失利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习职业技能有排斥心理,加之部分职业学校忽视基本文化课程,都可能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尤为重要。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时,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诉求。

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建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⑥纵观近30年的《工作要点》,其中不乏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内容,但由于缺乏实施政策或法律的保障,未能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实行的“双元制”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行的“建教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一种职业技术工作都必须经过“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即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设立各种职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台湾,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要求学生不仅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训练,还必须接受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些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中高职招生对口衔接途径,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可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起来,构建现代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将逐渐独立于普通高中招生之外,这对高职院校招收到合适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职院校是否对口招生将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有效衔接的最直接、最关键环节,也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外在手段。对此,我们同样可以从国外的做法中寻求借鉴。据了解,国外高校大都实行“宽进严出”的策略,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要取得高中学历就可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在德国,学制为4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的生源既有专科高中的毕业生(他们是按专业方向划分的2年制非完全高中),有些学校的学生还接受过“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也有完全高中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必须在企业中接受为期半年“预实习”。⑦可见,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基础,才能被高等职业院校接纳,这就对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和技能、学制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不失为中等职业院校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对口培养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4.根据区域情况分类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扶助计划和共享计划。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建议:一是在教育财政方面建立职业教育定向发展倾斜政策,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职业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通过转移支付加强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进行职业学校的基础性建设支持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支持;二是加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全国的职业教育学校联盟和师资队伍培训基地,在中、西部地区可通过交流、挂职等措施,联合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提高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三是建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中职学生可以有机会到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学习或进行短期或数个学期的交流学习,以促进东部相对优质的职业教育向西部辐射和共享。

[注释]

①(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②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2):35.

③陈学军.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55.

④Thomas 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6th)[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7:2.

⑤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4):84.

⑥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9.

⑦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OL].重庆:西南大学,2013:43[2015-09-

作者:杨艾娜 刘海波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论文 篇2:

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现状与问题探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对生产劳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现,桂林作为享誉中外的历史旅游文化名城,坚持走地方特色旅游经济和特色服务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而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相适应,才能稳步实现地方特色经济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互动与长效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特色经济;桂林市;问题;对策

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现状

1.大力推动中职教育规模化发展。随着桂林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展开,截止2011年底,桂林市现有市属各类职业学校68所,其中公办职业学校28所、民办职业学校26所、技工学校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4所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9所自治区立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市职校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占77%,“双师型”教师占全体职校教师41%,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7万人,随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二三产业发展输送了各种类型的服务型和技能型的人才,积极推动了桂林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2.积极深化中职特色化专业建设。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截止2010年底,桂林市中职教育开设有商贸与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等13大类80个专业,特别是随着桂林市全面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进行,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新专业设置贴近市场,瞄准就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增的20个专业,如星级酒店管理专业、农村医学专业、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专业、山水扇画制作、商品画制作与经营专业、戏曲表演专业等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了大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有效推进特色化、规模化建设,推动了桂林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积极探索中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中职集团化发展,市政府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职业教育攻坚工作,3年来市财政安排64860万元建设40个职教项目,合理调整布局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市卫生学校雁山新校区、市交通技校、市职教中心分校、民办职教园的新校区建设,以几所国家重点职校为龙头,以其特色专业为基本,吸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组建了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桂林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和桂林市东方职业教育集团等三大职教集团,集团内部推行“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城乡联办、校企合作、扩大规模”的原则,这种多元办学模式能够积极推动职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整体效益的提升,有效辐射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桂林市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体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少,市政府对于中职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同广西的南宁和柳州相比,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偏低,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经费专项补贴不足,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又是同等规模普通高中的2~3倍,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普通高中学费800~1600元/年,中等职校1800~2300元/年,而桂林市财政预算是职校生的生均费为360元,普高达到498元,所以其他开支需要靠招生收费和自主创收来解决,中职经费相对紧张,这也就导致中职的办学成本提高,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有效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际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现今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标准之上,职业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普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的计划培养的目标之上,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教育发展目标,这也极大阻碍了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特别也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纵观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桂林的特色经济发展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为先导,以特色旅游服务业为龙头,而桂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并没有根据桂林特色经济产业格局做有效设置,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干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专业分类涉及了服务业的信息、交通、卫生、教育、旅游等,而只有加工制造和轻纺食品是第二产业专业,而第一产业的专业只有唯一的农林牧渔类,可见桂林中职学校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第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特别是对桂林新兴发展的微电子、橡胶、医药和会展业的专业设置严重不足,导致了中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脱节,这极大阻碍了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发展,需要走规模目标、基本建设、学生资助、师资建设、订单培养的发展之路,首先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宏观引导力度,充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标准,把中等职业教育同普通学历教育同等对待,明确定位中职的发展目标,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要与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相适应,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积极拓宽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将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招生、办学、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转变社会、企业等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与误解,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推动中职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建设服务。

2.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首先中职学校要实时关注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同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中职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新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文化课及其思想教育,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的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式要与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相协调,中职教育要积极与地方产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强化企业对中职专业的技能引导,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再次中职学校还要深入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突出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构造适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职教体系。

3.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大力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深化落实到位国家制定的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提取15%的企业教育培训费的财政投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额度,有效提升教育费附加费额度用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升级,加强中职教育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更新优化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重点支持地方优势性特色产业专业的建设,有效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建立中职学校多元的筹措机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团体投资办学,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装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助与支持,拓展各种助学渠道,争取让学生能进入充分锻炼自身的知识性和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就业服务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有力保障地方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服务[2]。

参考文献:

[1]刘艳.谈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

[2]卢飞若.当前我市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J].桂林教育,2011,(2).

作者:黄琪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论文 篇3: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思考

摘  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制造产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文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万津波,江西省丰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西 丰城 331100)

为培养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从2002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社会认可度也不断上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导致社会上大部分人过于看重学历,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家长普遍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考上好高中、好大学,甚至愿意出“高价费”把孩子送进高中。部分學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在职业技术学院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会被别人看不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有的学生选择技校后,因亲戚朋友的偏见,对学习缺乏信心,甚至在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这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人才价值观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2.资金投入不足,教学硬件不够。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部分,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促使其顺利发展。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国家对中职学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远远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学条件差、教学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图书馆资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些教学硬件设施的缺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总体素质较低。中职学校缺乏专业对口的教师,这也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中职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目前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专业教师较少。为向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水平,设立专项基金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

4.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口就业率不高。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时常发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技术人才质量。虽然现在社会缺少职业技术人才,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依旧不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关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一是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数中职学校是通过中介公司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少。二是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差,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缺乏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中职学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学生就业规划缺少正确定位。大多中职毕业生刚接触工作时难以适应,导致学生就业后失业率偏高。

5.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主要依靠本校开设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来吸引生源。中职学校想要有高质量的生源,就要注重本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本校的定位不清晰,不仅没能挖掘并重点建设本校竞争力强的专业,还盲目追随社会风潮,设立所谓的热门专业。此外,学校对设置的热门专业并没有重点去建设,只是借“热门专业”去招生。这种行为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也耽搁了学生的发展前途,还严重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针对此现象,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这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共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下达了很多相关政策,各级政府要抓紧落实各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一高度,杜绝厚此薄彼现象的出现。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制造的物品销售至很多国家,这是我国的经济优势。想要保持这种经济优势,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就要加强制造产业人才培育工作。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可以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增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充足的教育资金为学校聘请更优质的教师提供了支撑,也为本校的教职工培训提供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本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教育资金,一是国家政府拨发的教育资金,二是学校向社会筹集的资金,这需要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

2.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建设。中职学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需要实时关注市场需求,把地域和行业现状结合起来,并融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中,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本校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在招生时,中职学校要想获得更大的优势,需要寻找并突出本校的特色,办好学校出色的专业,并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各中职学校要明确中职教育的目标,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中职学校要实时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确保本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现实一线工作接轨。各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素质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合理安排文化课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继续深造学业奠定基础。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既要和社会接轨,发展王牌专业,调整教学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毕业后学习和就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建设,中职学校才能科学、可持續发展。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缓解当前中职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师要综合统计毕业生的信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指导方法,确保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楚的规划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此外,学校还要拓展就业渠道,毕业生不能局限于中介公司的介绍。学校要发挥本校的优势和特长,联系优秀企业在本校开设双选会,为学生创造与公司直接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合作的关系,也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可以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入手,提升本校的社会竞争力,寻找优质生源,不断增强本校的实力。当前,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订单式教育已取得明显成效。由此可见,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可以解决招生难和就业难的问题,纠正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各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4.大力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中职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其王牌专业的宣传,向人们详细介绍职业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学校还要向企业进行宣传,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毕业生,帮助毕业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学校可以从介绍中职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入手,让人们放下对中职教育的成见,正确认识职教和普教之间的关系,对两者能够“一视同仁”。各中职学校也要重视对学校本身的宣传,以本校的强势专业为特色,以办学历程中培养的优秀人才为例进行宣传,既要让学生和家长看见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又要让用人单位了解本校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5.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具体体现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方面。政府在制订和完善中职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时,要重视该法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落实。国家制订并实行的相应政策不仅能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还能推动中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文提到的宣传中职教育的策略,也要政府进行配合,这有利于消除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中职教育。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学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学校要注意聘用和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能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国家政府要继续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寻找和分析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消除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以此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应抓紧抓好的几项工作[J].中国农村教育,2009,(5):19-20.

[2] 刁万祥.对影响基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2):4-5.

[3] 王世训.谈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建设教育,2006,(7):25-27.

责任编辑  於  青

作者:万津波

上一篇: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