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4

摘要:云南作为民族大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因此,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对于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目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日渐改变,我国产业结构分布愈发成东西不平衡的趋势。文章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前现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问题。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产业关系

一、引言

目前,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层面来看,随着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推进,进入了承接国家转型改革任务的新的协调区域发展阶段。由于过去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和远离内地的劣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在过去的战略性产业分工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过去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总收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下时,会引起对这种基础工业产品需求的转移,这种转移无疑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性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西部少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的工业产值仍不足20%。而且,国有企业和重工业过高,技术进步功能衰退导致发展潜力普遍不足。三是在我国价格体系还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基础产品的利润率与深加工产品相差数倍,基础产品的大量输出和加工业产品的大规模输入,又会引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将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就不充裕的资金更加稀缺,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的现状

(一)工业增长速度较慢且工业相对地位下降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生产在过去60年中绝对值增长迅速,但就相对量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增长的状况和步伐非常缓慢。从工业产值看,根据可比统计资料,1952~2016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产值从31.06亿元增加到52974.69亿元,增长率为8.9%,低于12.89%的全国平均增长率。从建成的現代工业企业看,60年来,国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了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但是,就相对量而言,和全国相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生产量依然很小。而且,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处的地位,其基本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构成。60年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变动十分缓慢,现状只是旧时中国的工业重心分布的继续。2000年以后,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尽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上升,但在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而且其中多是些传统落后工业,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工业地位有降低。

(二)第三产业比重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般来讲,落后的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越高。通常,大家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是由落后产业造成的,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工业。将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工业资金的积累和形成上。然而,如果深入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可以发现,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农业发展的差距比工业发展差距更加明显,该地区农业发展更加落后。其中,新疆、贵州、云南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更是高达17.1%、15.7%、14.8%。可以看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六个省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劳动生产率是用人均产出水平来权衡经济发展情况的标准,我们用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之间的区域比较来说明我们的判断。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6个省、自治区的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得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69.9%,而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了12.3%。这从侧面印证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落后比工业落后更加严重。

(三)主导产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煤矿采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制成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机器制造业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

(四)重工业化现象严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则是超重工业化现象严重,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轻重工业比例为0.64:1,依据霍夫曼系数,该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但是,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判断,绝对不能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且较为滞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从整体上优化产业布局问题,一直以来并未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布局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重点;产业布局路径含糊不清,无法掌握核心科技,可预测性低。规划滞后表现在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没有紧跟时代的风向。因此,培育具有国际标准的产业集群难度很大,难以形成整体产业竞争优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转向以内需为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早期的开发过程中已形成的产业布局,既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没有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即便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二)产业关联性弱,经济带动作用不强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属于重工业结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深加工不发达,无法和农林牧等基础产品有效结合;重工业也没法与城市服务业这类的第三产业联系起来;产业区域布局更集中在远离农村的城市中心,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企业实际上已成为辽阔的落后农村海域中的孤岛,也无法与农村的第一产业紧密联系。它们不但不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吸收和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

(三)工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低

以区位商来衡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重工业部门的采掘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92、0.79、0.74,反映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部门专业化程度低这一特征。

(四)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受限

自然资源的丰富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之一,各主要矿产资源不管是从总量还是人均量,皆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使用价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能够进行直接利用的资源量不足,大部分资源的使用价值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地理位置处于偏远,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导致了交通运输的不便利,以及自然环境并不适宜人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这就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使得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总体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业结构简单。可供开发的资源量不足也给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一步成长带来的挑战。

(五)难以形成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区域性协作网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现代产业都是基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外部形成的重工业,在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支持下进入。这个重型结构从成立初期形成,专注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大中型企业规模结构主要集中在重要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它基本上是按照“全方位”的企业模式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企业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这种供应、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其产品在区域外销售占70%~90%,生产合作链也在区域外;同时,地方小企业规模小,产品差,主要在区域内寻找出路,难以获得大中企业的辐射效应。大中企业的远辐射和地方小企业的内向性使两个循环系统双轨运行,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双封闭二元结构”。这种“双封闭的二元结构”使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劳动分工和合作关系,也没法形成有效的专业分工和合作。

(六)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远远没有达到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高精尖人才與技术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大。其次,近几年引入高新企业的数量屈指可数,这其中的部分企业也因为发展伊始的启动资金非常缺乏周转不顺,导致项目建设受挫。另外,有的企业也因未形成规模经济、竞争力不强,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导致经营不善,依靠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勉强度日。

2. 科技创新与企业市场没有有效的融合

科技体制改革不能实施,难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要素,不能实现全社会的科技资源的综合整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不足,难以带动城市示威带动辐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知识流动性不强,技术转移没有有效的途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没有发挥作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够完善,缺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转换成高科技产业的产品,从而也无法将成果推向市场。

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一)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重点经济区的战略产业布局

为了逐步实现全国的分工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以满足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这是值得研究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是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发展缓慢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一方面,利用当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为技术引进节省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推动深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推进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技术的基础开展传统产业。

(二)绿色发展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必由之路

现今,绿色发展是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把绿色经济提到重要的高度上,绿色产业是包括科研、农业、林业、食品加工、食品包装以及相关行业的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新的环境安全生产标准,鼓励其实使用清洁能源以及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极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形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既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利,同时也使其他地区受益。

(三)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集中现有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大力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这是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要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特点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关于整个地区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实现突出优势,着力抓好重点,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综合考虑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实际情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就一下几个方面重点培育竞争优势:首先是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学工业。要尽可能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冶炼新材料产业。要广泛发展产业关联,整合分散地区和孤立地区的区位优势,建立比较优势和品牌优势;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和机器人、航空飞行器材、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力设备、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三是着力扶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观光路线及设施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售卖在内的一系列旅游产业。

(四)合理布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产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能源产业的升级换代。能源工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门。西部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决定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速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产业布局不仅关系到自身,还影响到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能源供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适应本地区现实状况。应积极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一系列前向、后向关联产业。

参考文献:

[1]齐春燕,于康.先试先行与西部发展[J].知识经济,2011(02).

[2]胥悦红.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商业模式与全产业链构建的探讨[J].人民论坛, 2016(22).

[3]庄志毅.我国西部产业布局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02).

[4]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作者:王昊

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2:

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摘要:云南作为民族大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因此,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对于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乃至南亚次大陆的必经之地。云南一直是中国通向印度“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陆上通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云南的对外贸易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还处在低端的初级贸易状态。因此,云南要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就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

一、云南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历程

(一)1978—2001年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政策遵循渐进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总体模式,先后经历分权式改革(1978—1987年)、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88—1990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91—1993年)、市场化改革(1994—2000年)等,在这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云南民族地区开放领域也日益扩大,不但进出口贸易管理日趋放松、规范化,并逐步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利用外资领域也日益扩大和深化,原来对外资限定较严格的投资领域,也已经大幅放宽,几乎除少部分国家明确禁止的行业外,整个市场实际已经对外资开放。1980年后,规定边民互市品种限于边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限额为20元。1985年,取消只能在离国境线20公里以内的贸易点进行互市的规定,限额放宽到100元;进一步放宽边境贸易政策,如对云南边贸的162种商品免征关税,26种商品按应征税率的30%计减征关税。到了1989年,不再限制边境贸易互市金额,边贸得到进一步发展。从1985—1989年,中缅边境和中老边境全面开展边境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边贸额几乎每年成倍增长,5年间边贸进出口额达到36亿元,比1978—1984年的6年间增长了20多倍。

(二)加入WTO后云南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加入WTO对民族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主要是更加开放、更加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挑战主要来自激烈的竞争。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提供有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监管,加速了民族地区外贸与世界接轨;澜沧江—湄公河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昆交会、旅交会的举行更是加强了云南民族地区同国际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1.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规模不大

云南民族地区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健康平稳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如表1,表1描述的是云南民族地区自进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从只有303 982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 098 727万元,总体基本翻了两番;进口额由73 997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320 012万元;出口额2007年完成778 701万元是2001年230 125万元的三倍还多。我们还可以从外贸依存度中看出2010年的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揭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反映一国市场开放的程度。外贸依存度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从事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越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也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亦越紧密,对周边国家、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其中,进口依存度是进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是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涨,2007年相对于2001年上涨了2.34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上涨1.41,进口依存度上涨0.93。但是,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来说还是较低的。虽然说云南省的一些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但是与这些民族地区接壤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比如说文山州与越南接壤;西双版纳州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德宏州与缅甸接壤,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外贸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云南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比重不高

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商或者外国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对东道国的厂矿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进行该厂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从1998—2007年间,累计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78个,实际利用外资16 871万美元。利用外资合作项目最多的为2003年达到了41个,最少的为1999年仅为16个。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外资合作项目基本上变化不大,每年都维持在20—30个之间,所以导致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现出了一个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占全省的29.41%下降为2007的15.8%,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云南省民族地区1998—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都不是很高,最高为1999年的1 944万美元,最低的2000年仅为75万美元,波动幅度较大。2003年由于外资合同项目较多达到了一个高峰为3 421万美元,但是从2004年出现回落。2005—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个小的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 705万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2 936万美元,上升了1 231万美元。但是从相对量来看,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省的比重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年到达了全省的10%以上,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虽然说云南省民族地区从2004年开始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已经出现了上升,但是由于上升的速度相对于其他非民族地区上升的速度较慢,所以导致从2003年以后,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会更加落后于云南省其他非民族地区。

二、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获得了很大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也应该看到,在全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与全省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急剧拉大,这是历史、自然以及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体说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观念落后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思想上比较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资源丰富、丰衣足食的小农意识较浓,观念的落后使其失去了好几次发展机遇。市场经济观念落后,计划经济仍根深蒂固。目前,在迪庆、德宏、版纳、怒江等所属的一些落后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念仍很淡薄。在一些企业和百姓心中,小农经济意识、小打小闹、怕让人挣钱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导致一些优势企业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必然导致对外贸易力度不够。

2.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其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从农业结构来看,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农业比重较高,而林牧渔业比重偏低。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粮食种植面积偏大,粮经比例偏高。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从工业结构来看,工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特征。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大多数工业都是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基础上,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发展层次较低。而且,各地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较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结构不合理,加工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导致企业竞争力较弱,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因素

从产业基础分析,云南省民族地区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产业配套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能力弱,外向型经济产业所占比重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在对这一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争夺中处于不利位置。此外人才的制约也是一大制约因素,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一方面,由于发展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加上自然条件艰苦,导致一些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新兴产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受体制的限制,云南省民族地区现有各类人才并未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导致缺乏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外贸、企管、技术、法律服务等素质较高的人才,现有人才队伍也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还远落后于国际竞争的需要。

4.民族关系问题

云南省民族地区是云南省多民族的聚集区,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哺育着我国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藏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的兄弟姐妹,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非常大,多年来的多民族相处形成了云南省民族地区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当然,民族和宗教问题比较复杂也不可否认。云南省民族地区位于西北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的生存结构导致管理上的不便,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主要是依靠多民族的共同合作以及宗教的补充性,但是,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性影响了它的稳定性、团结性,民族暴动问题还将是一大隐患。因此,云南省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问题并非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往往与边境安定问题、民族团结问题、农村脱贫问题等联系在一起,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三、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利用政府间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平台

发挥政府高层会晤和政府间合作的作用。用好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召开的机会,让其他国家更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云南的良好形象。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扩大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影响力,争取东盟更多的国际性会议、论坛在云南召开。并且积极利用好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以此作为与东盟更深入合作的中间环节。把握对外援助项目的机会。中央已明确要适当扩大对外援助的项目,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建设,带动云南省有关产品出口。同时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在国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奠定基础。要借“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力,提升云南省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云南省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学会善于借力,为沿海企业走向东盟和南亚提供平台,由此,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向中西部倾斜的机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内容延伸,尽快提高云南省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加强河口等出口区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拥有产品核心技术、附加值高、关键零部件配套强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基地和引领云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龙头。

(三)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自我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使得云南省民族地区的产品缺乏机制提升空间,技术上的劣势又延缓了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必须花大力气开发新技术,努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升云南省民族地区出口产品在南亚产业链中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政府层次看,主要是要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编制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划。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新体系,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方便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经济往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健全现有口岸功能,提高通关能力,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协定,解决对于南亚一些国家的通道问题和过境公路运输通而不畅的问题,使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由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交通运输问题一直是基础设施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要加快新线铁路建设,还要尽早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银行间的信用关系,降低贸易和金融风险。完善各类市场的功能,做到货畅其流,人员进出方便。

(五)加强本地人才的培训、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要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精神的外向型复合人才。这要求外贸人才要懂得外贸业务和外语,做到坚持按国际规则办事。因此,必须加大对外贸人员的培训,把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首要任务,应加强外贸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宣传、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和传递能力,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能力,公关、协作、谈判、签约能力,掌握市场行情变化及应变、应急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等。另外,要注重通过鼓励措施大力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云南外贸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局.1999——2008年云南统计年鉴[M].昆明:云南统计出版社.

[2] 秦光荣.云南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杨强,张焰.云南省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管理,2009,(6).

[4] 张伟,杨洪波.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及其绩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5] 王文成.约开商埠与清末云南对外经贸关系的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6] 聂文元,李豫新.新疆出口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4).

作者:徐丙琰,朱启才

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3:

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路径探讨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文化融入了宗教信仰、血缘关系、地域依赖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企业面临新的挑战——适应新的经营管理环境。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以新疆为例研究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

我国民族地区的企业文化,大多数还处在自发时期,大多数民族地区企业对推行企业文化,还不在意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大多具有重视宗教、血缘亲情与注重生态环境等特点。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集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其企业文化也在我国少数民族企业文化中最有特色。以新疆为例,研究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如何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逐步走向创新,不仅对新疆企业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现新疆企业文化创新的路径

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文化特色,而民族地区传统企业文化在新时代需要重新开启。在新疆,现有的贯穿于企业经营的价值理念,许多是在长期经营中自发地、无意识积累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文字性的经营理念、经营使命、经营价值观等,但往往带有一般性、模仿性,很难实行或并不打算长期实行。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做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1)企业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的业缘、事缘理念,重构企业的理性文化。血缘、情缘对业缘、事缘的排斥和窒息,会使民族地区企业无法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民族地区企业这种特征导致企业不是事业的结合,而是宗法关系的结合,使企业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经营轨道。企业的经营管理丧失理性,规章制度无力实施,优秀人才难以聚集,公利难以推行,私利必然泛滥,最终使企业难以维持。民族地区企业要做大,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国际惯例接轨,必须痛下决心,重构业缘、事缘文化,按市场经济理性运作,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并保持长期发展。

(2)民族地区企业要在经营活动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如果民族地区企业在实践中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想阶段,将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是不能适应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所以,在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对企业来说,关注的是人才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而员工关注的是企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西方企业已从传统的人本管理向现代人本管理转变,通过员工参与式管理、激励管理、柔性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管理方法的运用,注意对人的价值判断,点亮人性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使个体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民族地区企业必须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认识“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以某个或某一群体为本,而是把以员工为本、顾客为本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不是单纯地以物质鼓励为本,也不是单纯地以精神激励为本,而是把握不同层次人的需求,从不同层次满足人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激励形式,既注重“人伦纲常”,又强调“契约制度”,二者有机结合,使民族地区企业在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管理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民族地区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企业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去,深入到企业的长期战略中去,深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

(3)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企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现代文化的加盟,会缩小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发展的空间,但如果失去了企业文化的传统性,则意味着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失去了特色。因此,在民族地区传统企业文化创新的进程中,每个企业都应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平衡。另外,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培育的目的是树百年企业,而非获取一时的利益。因此,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培育是企业长期的行为,企业一旦培育出优良的企业文化,会使民族地区企业获得长期的发展。它能完善民族地区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独特的企业个性,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帮助企业不断创新,并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些都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任何民族地区企业要推行企业文化管理,都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4)建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文化要保持地方和民族的特色,又要特别警惕固步自封,不要将企业的命运仅仅寄托在政府政策和某些人的经验上,而是要寄托在企业的整体实力上,这才是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应对文化传承进行梳理和调适,增强民族地区企业文化的进取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通过市场发展民族地区企业文化。民族地区企业必须放弃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依靠客观的市场调查,对顾客的特征进行判断,必须建立相应的反应制度,以客观事实说话。建立民族地区企业市场顾客导向的遗传密码,使企业以个性的方式,在市场中寻找顾客,创造顾客,选择顾客,依顾客的特征调整企业的结构、形态和行为。目前,不少民族地区企业的内部选择失去理性,只考虑血缘、情缘的短期功利性,这是非常有害的。当然,民族地区企业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无奈,但必须对此有清醒而自觉的认识,必须改弦更张,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优良的员工遗传机制。

(5)树立民族地区企业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的总和。生态文化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新疆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随着民族地区工业化步伐的加剧,一部分民族地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却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民族地区企业也应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民族地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民族地区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民族地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6)民族地区企业要走向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新疆的特色轻工业相当发展的,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如果将这些特色产业优势和现代管理制度相结合,民族地区企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例子,阿尔曼是一个由维吾尔族青年企业家创立的、多民族的民营企业,因此阿尔曼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其中维吾尔族的文化特色体现的尤为明显。身处公司中能够时刻感受到热情和坦诚。这里的工作氛围轻松而不死板,而整个公司就像公司的名字“阿尔曼”一样,充满了希望。阿尔曼集团客户定位在中国的2千万以上穆斯林群众,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而且这个市场正处在初步开发阶段,市场需求很大。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2010年亚运会指定清真食品供应商,根据亚运会的需求,他们为亚运会提供5吨左右新鲜美味的新疆清真糕点等食品, 初步实现“中国第一清真品牌”的战略目标。

2 结论

一个企业建设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完整的工程,是要在点滴积累、百川入海的累积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充实的,需要企业自己去量体裁衣的定制。新疆企业应当利用当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注意汲取那些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融于企业文化之中,从而建设富于活力与生机的企业文化,形成植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铸就企业卓越的团队精神和整体凝聚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张德.企业文化建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亚玲,注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可承继性研究[J].思想战线,2006,(6).

[4]热扎克·铁木尔.面向21世纪的新疆优势资源开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吐尔逊江.赛迪拉 李咏梅 沙尔旦尔.帕尔哈提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