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2022-09-27

农业保险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保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一、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一)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首先,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和对象,而解决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而农业保险在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民生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工具,有助于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其次,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曾多次提到“保险”。一方面,农业保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业保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目标也应从“低保障、广覆盖”转变为“扩面、提标、增品”。具体来说就是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增加保险品种。我国当前正在着力进行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农业保险要大力支持新型农业主体,与当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最后,农业保险能够维护农民收入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困的发生率,有助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农业保险扶贫能够依据农民的受灾实际进行精准地经济补偿,例如谁经受损失了,谁就能受到经济赔偿;谁遭受的经济损失大、谁就能得到较多的经济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扶贫资金被贪污、挪用、冒领等问题,解决了传统扶贫资金未按实际损失平均发放等问题。因此,农业保险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大气候带,西处高原,东临大洋,地势起伏,天气复杂多变,并由此形成诸多具有地域性的气象灾害。例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出现了土壤沙化、冻土等现象;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易受台风影响,形成涝灾等。其中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山区、牧区、林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发生原发性的自然灾害就容易引起其余诱发性自然灾害的出现。

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受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颇大。其中广西是台风、低温冰雪、冰雹、暴雨、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也在逐渐减弱,增加了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亟须农业保险来为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三)市场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市场竞争,受到供求失衡、市场前景预测出现偏差、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得农民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广西的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具有一定季节性,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比较小,且市场消息较为闭塞,致使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易受农业市场经济风险的影响。这就需要农业保险来降低市场经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民族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族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来说,国家无论在政策文件还是财政拨付方面都下大力气支持农业保险。广西也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采用区、市、县三级财政支持的方式,本着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全县统保。

就广西农业保险公司来说,第一,广西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较少,已经远远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保险需求。第二,自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以来,一方面,广西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递增,但依然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少的比例,这就说明其购买率处于极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其农业保险的赔付支出逐年增加,赔付率也逐年上升。第三,广西农业保险的品种覆盖面较窄,主要以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如奶牛、鸡等养殖业和甘蔗、芒果、柑橘等种植业)为依托。

就广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来说,广西自然灾害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广西农民对于农业风险转嫁的潜在需求增加,但由于广西农民普遍存在保险知识缺乏、侥幸心理作祟、保险意识淡薄、实际支付能力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这就使得其潜在需求无法转变为现实需求。

(二)民族地区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对于农业保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农业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公共性,农业风险的系统性等因素都决定了农业保险需要政府的支持。广西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职能缺失的现象,未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其次,较之其他保险,农业保险的风险、成本、赔付率都较高,这就致使许多保险公司为防止亏损而“望而却步”,发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更不要提开发除去政策性险种以外的项目了。

最后,农民似乎已经习惯了遇到灾害国家就直接拨款救济的制度,在主动防范风险、规避风险、转嫁风险等方面还存在着意识缺失的情况。广西地区的经济不太发达,农业生产基本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的阶段,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购买力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主体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三、民族地区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完善政府职能,加大保障力度

政府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下大力气来实现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首先,广西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职能,将农业保险当作一个重点项目来抓,为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予以补助,减少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广西政府应加快建设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防范巨灾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再保险体系应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导,以商业再保险为补充。最后,保监局应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严惩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促使保险公司积极地看待农业保险,扩大保险的保障范围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极大地削弱了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保险公司有关农业保险收入的税收优惠,鼓励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分散体系的构建,以便分散因巨灾造成的巨额赔偿;创建多加保险公司联合共保体系,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加入,共同联保常见农业保险,另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自行开发多元化险种,使其在良性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保险人才质量,并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

(三)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提升其转嫁风险的能力

在广西,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方式宣传农业保险的典型案例,并对国家、政府的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使农民能够真正了解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可深入乡镇、农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农业保险的知识、条款,并将宣传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做,以达到人人自愿参保,自觉转嫁风险的目的。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灾害事故频发,且保险业发展也相对滞后。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主要影响因素,不利于当地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的农业保险应该切实担负起积极推进乡村治理、进行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的职责。本文在论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广西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阐释了其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保险,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1] 韦如柳.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7):122-123.

[2] 邓瑜.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9):174-177.

上一篇: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探究下一篇:预应力加固技术效应分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