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困境,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1:

从律法视域管窥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方向

【摘要】随着文化、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方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建设上呈现出新特点。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和个体法律意识的加强,法治理念逐渐融入至高职学生管理中,法治理念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创新,如何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进程是高职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分析法律视域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管理方法;法治化;创新

高职学生管理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高职实施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学生及教育理念的发展,高职学生管理亟需改革创新。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和个体法律意识的加强,法治理念逐渐融入至高职学生管理中。法治理念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创新,如何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进程是高职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首先,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过度依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忽略管理的民主、法治化。例如一些高职将制度和规范作为学衡量学生行为、表现的唯一标准,在管理中不仅缺乏尊重、关怀、宽容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将平等、公平、民主等观念搁置一旁。这种学生管理制度的最主要特征是管理者的意识主宰,制度规章体现出管理者的意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合理需求,学生长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能够有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成为管理制度的约束者,失去在学生在高职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学生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服从者,但这并不能证明制度就是完全合理的,应给予学生对制度评判的权利,而不是只关注制度的执行情况。在管理制度内容的制定上,强调刚性而缺乏弹性,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过分强调对整体利益的管理和维护。

其次,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一味追求民主、公平,忽略管理的法治化,使管理工作走向放任自流。例如一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忽视法治的民主,管理者在学生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认为大学生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成年人,过分强调大学生管理的自由和民主,注重发挥学生的自由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在片面的认为传统规章制度是落后的、过时的,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体利于而忽略集体利益,长期以往会使学生多规章制度的忽视,管理制度丧失本身具有的权威。放任自流的高职学生管理会造成教育教育局面的混乱,再加上学生的思想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易形成偏激、惶恐等不良思想、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开展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通过研究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充满信心。在管理工作中无时不刻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例如针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信任。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未来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社会人才。高职应明确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的内涵,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维护学生主体的公平、民主等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出法律中对学生权利的规定,保障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顺利落实。

2、制定法治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制度的制定体现出法治化特征,运用法律化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更加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开展制度管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坚强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最后,要落实司法审查制度,为高职法治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高职具有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学生的权利,但近些年来高职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也出现侵权的行为。司法审查是对高职管理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其中立性、权威性和独立性有利于保障高职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这种监督要适度,避免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为高职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法治化环境。

3、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时对文化也具有规范作用,主要利用高职学生管理文化的创新提升学生的整体管理层次水平,从内在规范学生管理的创新。首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展各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调节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内感受到法治化管理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促进学生配合学校管理。其次,要寻找校园管理文化的创新载体,例如运用校风、学风等文化形式,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传播下去,促进学生形成争取的精神取向。最后,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和管理,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室,开展各项关于学生心理活动的校园活动。

4、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养

定期举办法制教育研究会,提高学生管理者的法制素养。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制教育,运用创新精神推动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举办法制教育研讨会,制定详细的法制教育开展方法和步骤,有效提高辅导员等学生管理者的法制素养。例如开展专题学习法律知识的活动,对当前时政法律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更好的指导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定期组织高职学生管理者参加安全教育报告会,可以聘请社会法制名人做为讲师,走进高职校园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将具有实践性的法制教育及管理方法带入高职管理中。除此以外,还要完善高职学生管理队伍,培养出具有法律意识、先进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的管理者,为高职管理工作的创新打下人才基础,不断创新管理工作,形成科学、规范和法制化的管理方法。

5、创新高职学生管理的方法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应用至各个领域的管理中,高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高职学生法治化管理。首先,要充分重视高职校园网的作用,校园网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平台,也是管理者开展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校园网是高职工作的基础,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提高职园网功能的扩展性,建立起覆盖整个高职,并能够为高职教学、科研、管理提供软硬环境的校园网平台。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各项学生管理工作,还要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强化高职网络环境的建设和校园网的管理。除此以外,网络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地平台,管理者利用网络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管理工作提供直接参考依据,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依法治校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高职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并在法律视野下对高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高职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法律理念缺失、法律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因此高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法律视域下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并通过创新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乔广才, 车德琦. 我國普通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法制化创新研究[J]. 学理论, 2013(20):311-312.

[2] 王小玲. 法治价值视域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研究[J].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5.

[3] 李乃蓉. 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实行法治化管理[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3).

[4] 李 克, 吴立忠. 民主与法治相互作用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1):85-89.

【作者简介】

赵倩(1987—),女,满族,都匀人,本科学历,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关系学。

作者:赵倩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合作背景下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困境及路径

【摘 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困境,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学生 教育管理 三全育人

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更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实用型人才。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寻找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可能途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着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三大板块之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为重要途径与特征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国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提供新的载体,也提供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與方向,同时也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统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任务,对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管理形态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启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新阶段。为满足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学生教育管理主体、对象、情境、领域、方式等方面从以往的“全日制管理”模式发展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全过程,形成育人合力,将学生教育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由局限化扩展到开放化

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校企合作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以往的教育管理通常仅限于教育领域,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领域已经延伸至行业企业领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场域。以往高职院校之所以出现“学术漂移”,其主要原因就是照搬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避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严重脱节,高职教育管理本着开放的管理理念与行业企业合作,扩展管理领域,打通由学校到企业的管理屏障。一是与企业深化合作,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延伸至企业生产一线,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帮助学生缩短职场适应期,尽快实现角色和身份转变;二是专任教师、辅导员与企业师傅紧密联系,以保证质量为核心,在线上线下教学、校内校外教学、理论实践教学中,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三是通过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切合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形成规律,设计学生管理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形成对接产业需要和新技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实现校企双方的目标融合。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从传统化转变为信息化

信息化是在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促成业务模式战略转变的过程。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成为高职自身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由于学生在企业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存在个体差异、不可控因素较多,导致出现学校教学组织难、学生管理难度大、过程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建设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契机,能确保学生信息收集完整和规范。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资源管理中还是在教务与行政管理中,都离不开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功能。应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学生行为可观测、学习情况可分析、综合信息可统计和可量化、学业效果可操作和可评价的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方式针对性不强造成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心。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灵活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培养模式,因此,需要对高职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工学交替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将高职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管理方式虽然有助于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反观现实,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尚存在如下问题:校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寻找合作企业难;校方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常常不相符;学生成绩评定、纪律管理存在弊端等。教学管理方式不灵活,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低效甚至失效。

(二)主体的多元化造成教育管理主体力量涣散

职业教育管理主体,指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使学校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运行而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主体既包括学校又包括企业,二者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管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力量的涣散,没有形成管理主体合力,现行学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往往很难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作,从而导致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因此,学生在学校或者企业中不同身份角色发生改变时,很难落实责任的主体方,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主体力量的涣散,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优化路径

(一)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则进一步凸显。学生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唯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有意义地生活”和“终身学习”。而学习意义的建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基于此,校企合作背景下,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学校和企业协商成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工作小组统筹学生培养工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框架,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在第一课堂的主体教学中要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制度等,采用德技融合培养、赛教融合培养、双创融合培养的模式,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第三,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从学生大一入校到大二工学交替再到大三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就业跟踪等,在上述各环节中都要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实现“双导师制”培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由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场人的转变。

(二)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发挥好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尤其需要发挥好企业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整合学生教育管理主体合力的关键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即将企业管理要素引入高职院校。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为产学交互学习与协同创新“场”的作用。因此,引入企业管理要素,不仅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目的是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融入,这可以从贯穿学生的培养过程着手。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安排“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打造“职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职业培训体系,融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职业再教育培训体系。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参观走访、企业工匠典型代表访谈等方式,推动校企资源深度融合、人才共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毕业班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要明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师傅的工作职责,完善对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发挥企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合力,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是跨越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跨界协作,因此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即使高校加大对学生的管理,仍不可避免会有疏漏。而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其在管理中更多的是聚焦于学校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权益。为此,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这对提升学生骨干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骨干在“企业师傅+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而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针对学生“学员+学徒”双重身份特点,强化学生骨干的身份意识,培养他们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向企业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二是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培训”,强化学生骨干对服务学生的认知,通过他们的榜样引领和服务意识影响学生群体行为塑造,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引领作用。

学生骨干参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直接反映高职学生自身的管理诉求,而且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关键平台与直接窗口,以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协调好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诉求,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将校企合作机制与“校园职场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学校辅导员与企业师傅协同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在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完善校企之间的资源互通配套机制,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实训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以培养现代化高水平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各领域、各环节育人的力量和资源,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行为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汤敏骞.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逻辑和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6).

[2]丁廷发.论人本化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7).

[3]郝芳.工学交替模式中教学管理方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3,32(6).

[4]罗利琴.全人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4).

[5]宿哲骞,宋柏林,盖笑松.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

[6]翁偉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现实诉求和推进策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

[7]陆群,王从容,汤昕怡.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注: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2021DSZ001)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

作者:林燚宁

高职校科技管理论文 篇3: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研究

摘要: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建设对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各大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制。由于每一届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职学校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本文首先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现代化

新时期在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注重高职生的自我管理。为此,各大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新时期高职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对高职教育的考核是来自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高职的教育关乎到一个高职生的一生,因此,学校不能因为高职生已经是成人,而忽视对高职生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理解的是高职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然而,现阶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新时期的高职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在心理上与之前的高职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很多学生在社交生活中一方面在亲朋好友面前表现得开放活泼,另一方面在陌生人面前较为沉闷。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流,在宿舍极少说话,使得性格越来越孤僻。此外,由于这些高职生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进而表现为心理承受力不强、责任意识较弱,但是他们往往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喜欢寻求刺激,求新求变。对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立足于现阶段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避免因使用传统的过于严格的管理方式而引起高职生的反叛心理。

其次,很多高职教育管理者认为高职生已经是成人,学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强调人性化管理。但是,在中國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业余活动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进入高职校园之后,学校给学生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会将其作为自己放松的理由,在学习上逐渐懈怠,甚至很多学生在上高职的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所以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高职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很多新生,一定要立足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方法。

再次,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不高。加之,很多高职学校的教育资金不足,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比如,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筹划扩建,但是却都面临着学校占地面积少、规模小、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很多只重视数量,轻视教学质量,重视学校收益,忽视学校教学实效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最后,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墨守陈规,囿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头脑,势必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诸如工作缺乏激情与创新,缺乏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等,都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阻力。教师是学生的精神领导者,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间接动力。但是,如今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诱惑,高职院校为了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就读学生的数量,大都给自己树立了奋斗目标,比如非重点学校要变成重点,重点学校也努力拔尖,这样学校的教师被动员起来参与其中,然而并不是每个教职工都可以把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做到完美结合,不免出现有人未能有足够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不注重自身素养提高等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2.1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之间的合并和重组越来越多,很多学校也由原来的专业型学校向综合性学校发展,为此出现了很多学校专业多而不专,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出现脱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不高是现阶段社会对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普遍评价。为此,为了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校专业进一步划分,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创设特色专业,进而提高学校专业人才的质量。此外,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想调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则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堂的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各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监督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向更加开放、更加自主和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体系,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制定多层次、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2.3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建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让三者有效结合。在教育管理的决策层面,为了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应该由相关专业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决策委员会。在执行管理方面,由学校的中层管理部门组成,确保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在监督管理层面,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监督作用,并组织专门人员形成固定的学校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三维一体式的教学模式,确保学校制定的决策具有更高的可实施性,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管理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作为教学中主体,一定要从自身角度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和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应该通过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每个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更好地认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更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标准以及完善的培训机制,让教師可以主动接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还应该努力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的环境中,教师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校内部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的管理。高职教育作为一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再创作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而且很多学校都针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特点,转变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

3 结语

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各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正视自己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学校内部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金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

[2]李亚杰.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李新宇,赵丹.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

[4]张丽荣.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9).

[5]蒲海.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

[6]邸卫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确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3).

作者:赵志强

上一篇:公司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消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