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职校数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3-02-24

在总的教育指导方针和课改后的具体目标下, 我们需要思考: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效率?如何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储备必需的数学知识?有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能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借鉴、让学生的知识链和谐发展?

首先, 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老师“亲密接触”, 哪怕最初学生被吸引的缘由只是为了凑热闹。事实上, 学生学习中是特别渴望被肯定、被赞誉的, 希望自己有成就感、满足感, 这正好为老师吸引学生、展开教学, 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切入点。

其次, 数学课程改革后需要有非常明确的训练目标:

(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

虽说高职校学生是分专业学习, 但在数学内容选择上并没有特别专业的数学学习。我们需要改革创新, 这创新的闪亮点则非常可能会成为极大吸引学生眼球的兴趣点。此外, 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且注重学习结果。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把学习过程作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及学会做人的过程, 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并注重对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另一方面,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 能力有很大差异性, 但却面对单一的、统一的评价方式, 有可能基础薄弱的学生努力了并且获得了很大提升, 但依然不能通过“一卷式”测验。这样, 大大打击了学生渴望进步的信念, 如此一而再, 再而三地打击下去, 信心全无, 甚或给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带来消极影响。因而在课改中, 需要努力创建一种比较客观科学些的评价方式, 即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成长记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在评价目标和方式上遵循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 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并为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的借鉴

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数学研究成功并不能仅限于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 而且也应该包括了所谓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努力学会“数学地思维”。在思维训练中, 提高直觉猜想、空间想象、归纳发现、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反思构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将来必定要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学习来说,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 并逐步上升为数学意识, 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现给出一个在教学中效果不错的训练方法, 如下。

课前预习, 教师给予细致的预习步骤、规划及方法指导。对于要预习内容给出明确的范围, 查找的资料内容, 筛选出重点, 找出自己理解时的难点, 并作出相应标志。这样, 学生可以找出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 而带着的问题就成了听课时的悬念、对知识获取的动力。

课堂教学, 需要学生主动起来, 这样才能让师生互动交流得以实现。为此, 需要学生预先准备一个正规的练习本 (并不同于课堂笔记) 。对于要求记忆的公式, 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 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下来, 再能够默写出来;要求练习的题目, 从最初的临摹式练习逐步训练到最后的完整正确书写。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 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能力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

能写, 会表达。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理论的, 背背看看就差不多凑合了, 在学习时很会偷懒, 笔都不愿意拿。其实这种学习方式在数学中特别要不得。因此, 为避免眼高手低, 必须先拿起笔来, 能够写出来, 表达出来。数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表达, 能不能写, 会不会表达, 这是数学训练的基础的第一步。训练好了, 其它学科知识学习都可以从此中获得很好的借鉴方法。

书写层次清晰, 训练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在学生能够拿起笔来书写表达之后, 我们要求把表达的层次结构书写清晰。能用数学符号表示的部分尽量避免文字的表述, 在此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语言的言简意赅。当然, 此刻我们要求的还主要是字面上的工整。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要求学生意识到表达要清晰, 要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至少字面书写让人感觉到有条理, 有层次。

内在论证中前后因果推理关系正确,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这一个层次的要求已经很高了, 需要时间的训练, 仔细地规范。对于训练的题目, 形式上的检查, 学生是能够辨别做到的, 但对于这一要求, 做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 训练的题目, 教师要提前充分作好筛选, 少而精, 有针对性, 并能够认真评讲, 特别是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要做出一些预见性地指导、提醒。

书写表达的整体内容正确、不累赘, 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密性。这是最高一个层次的训练要求, 需要在前几个环节得到充分有效训练后, 最终可以用数学语言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创新和应用意识, 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浑然天成。

数学作为理论基础课, 在设置上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备的数学知识。但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 过于强调其独立性, 忽视了学科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常听到专业课老师来问, 什么什么知识点数学上是不是没讲过?用的时候学生一问三不知, 说数学课没讲。而实际上, 早学过了,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科知识之间本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 为便于知识的掌握, 现行分成了各门课程, 结果却越来越被强化了课程的不同, 知识的联系性被大大地割裂开了。举例来说, 数学中关于复数、三角函数的知识讲授得并不少, 但讲时纯粹是限于复数、三角函数数学算式以及数学性质的讨论。到专业老师讲课时, 是涉及到复数、三角函数的数学知识, 但被披上了专业的外衣, 被“掩盖”了, 学生就不认识了。这就暴露了严重的问题:知识的联系性太差, 不利于学生知识链的链结。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方面理论基础课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 则非常需要专业课老师与基础理论课老师的交流与研究, 从内容到方式, 从理论到实践动手。这样, 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数学这样基础理论课开设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中作为理论基础课的数学, 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希望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希望数学的学习思维, 为其他科目的学习给予一定借鉴, 最终让学生的知识链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知识链,数学思维品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 幸克坚.数学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 2002.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工作探究下一篇:大型施工企业EPC项目财务集中管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