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校园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校联合校园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家校联合校园管理论文 篇1: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现状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对当前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北京市已形成以中小学的市级、区级、校级和班级的四级联赛体系为核心,以校内竞赛、校际四级联赛、选拔型竞赛为主要竞赛活动形式,以普及型赛事、交流提高型赛事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分析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资源保障现状,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完善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推进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京市;校园足球;足球竞赛;竞赛模式;竞赛体系;运行现状;资源保障

自2015年以來,北京市陆续创立了254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个校园足球试点区和2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竞赛体系日臻完善,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文件,不断完善校园足球竞赛制度体系,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财政局等多方联动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先后成立了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校园足球协会等机构,共同推进北京市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5年以来,北京市努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1346”战略布局,不断完善竞赛体系,核心是构建中小学的市级、区级、校级和班级的四级联赛体系,广泛开展足球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北京市要求足球竞赛机制要不断完善,开展校园足球比赛活动要以强身健体和享受乐趣为导向[1]。构建四级竞赛体系(市级、区级、校级、班级),完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四级联赛体系,形成“校内有比赛、校际有联赛、市级有选拔”的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新格局。

当前,北京市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已迈上新的台阶,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在逐步完善。

目前,学者已展开了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研究对象有针对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构建、发展模式的,也有针对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视角有放眼全国的,也有针对个别省市自治区的。从已有研究来看,尚未见到针对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现状进行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对当前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完善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推进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现状

2015年,北京市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并紧密结合全市中小学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以校内竞赛(班级赛)、校际四级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选拔性竞赛(区组队赛事、冬夏令营、满天星训练营)为核心的3大类赛事,以及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支持的零门槛、重参与、普及型赛事(国安小比赛、公开赛)、面向国内外学校及青训俱乐部共同开放的交流提高型赛事(百队杯、国际邀请赛)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笔者对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3年来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1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总体情况

北京市打造了北京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北京市中小学足球冠军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赛事,开创了北京市小学生世界杯、北京市校园足球班级赛、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传统校)联赛、北京市校园足球公开赛等一批富有新时代特征、具备传播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赛事IP。目前,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分类如图1所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已可见雏形,如图2所示。

1.2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构成分析

1)校内竞赛及代表性赛事。校内竞赛是指在中小学开展的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在高校以院(系)为单位参赛的校内竞赛活动(见表1)。自2016年以来,北京市已组织开展了校园足球校内、区级和市级班级赛。班级赛是青少年参加足球活动的基础性赛事,对于推动北京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赛共分3个级别,即校内班级赛、区级班级赛、市级班级赛。首先是校内班级赛,这一级别赛事重在普及,由学校组建班级足球队,开展校内足球比赛和足球文化活动。其次是区级班级赛,这一级别赛事重在交流,主要是北京市各区组织开展的区内小学、初中、高中3个组别的比赛,参赛队是各区所属的每所学校校内冠军班级队。第三是市级班级赛,这一级别赛事重在引领。市级班级赛全市共有16个区参与,小学组每个区4个参赛队,共64队,参加人数为640人,分为16个小组;初中组每个区2个参赛队,共32队,参加人数为320人,分为8个小组,各小组第1名晋级进入淘汰赛;高中组每个区1个参赛队,共16队,参加人数为160人,分为4个小组,小组经过第一晋级四强;共有近1 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总决赛。2016年首届比赛就有221所学校参与,参与的青少年学生人数达2万9 592人(如图3所示)。

2)校际四级联賽体系。北京市校际间的比赛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主要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如图4所示)。2015—2018年,北京市先后举办了多项校际四级联赛(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2015—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足球冠军赛、2016年北京市校园足球五人制比赛暨小足球比赛、2016—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2017年北京耐克校园足球联赛、2017—2018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暨冠军赛;2017—2018年北京市谁是球王“新时代”杯中小学生五人制足球赛;2018年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足球传统校)联赛暨耐克校园足球联赛。2015年以来,北京市校际四级联赛参加人数经费来源见表2。由表2可见,2016年参加校际四级联赛的人数是2015年参赛人数的2倍多,2017年参加人数达1万3 600人。2015—2017年北京市校园足球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都在增长;2016年较2015年校园足球财政资金投入增加了66%,社会资金投入增加了100%;2017年较2016年校园足球财政资金投入增加了4%,社会资金投入增加了100%。可见,校园足球校际四级联赛参赛人数在逐年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中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无论是财政资金投入还是社会资金投入都在增长,社会资金年投入增长的幅度比较大。

3)选拔型竞赛。选拔性竞赛是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的、以培养北京市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为目的、通过组建校园足球训练营等方式、由一定区域内的青少年学生联合组队参与的竞赛活动,包括市、区、学区的训练营竞赛(夏、冬令营)和全国训练营竞赛(夏、冬令营)。目前,北京市已制定了“5816满天星”北京市青少年精英训练计划。其中包括5个市级青训中心、8个大区级青训中心、16个区级青训中心和“满天星”学区青训中心。其以品牌赛事穿插精英集训,完善北京市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青训体系、保障体系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竞赛、训练、保障体系,为后备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图6和图7所示)。

在全市普遍开展各类小学、初高中联赛的基础上,每学年以学区、区级、市级为单位,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满天星”精英训练营,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高水平足球运动技术训练和竞赛,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少年组队参加各级足球夏令营、冬令营等精英训练营。同时,每年选拔全市小学男子甲组和乙组、小学混合组、小学女子甲组和乙组、初中男子甲组和乙组、初中女子甲组和乙组、高中男子组和高中女子组共11个组别的市级最佳阵容,参加全国举办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夏令营。

小学、初中夏令营的举办时间为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全国各设8个分区分别举办。分区训练营的最佳阵容参加8月举行的小学、初中全国夏令营总营,全国高中联赛分区赛选拔出的高中最佳阵容参加全国夏令营总营。每年寒假组织全市入围小学、初中全国夏令营总营最佳阵容的学生参加全国冬令营,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教育部的选派下于第2年赴国外俱乐部接受为期1周的集训(如图8所示)。

近几年,北京市先后举办了2016年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冬训营、2016年国际青少年足球训练营、2017年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冬训营等活动,组织了2018年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等活动。北京市积极培养北京市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并组织相关人员赴足球发达国家学习先进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对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交流提高型竞赛。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北京市校园足球协会、北京市足球协会、首都体育学院及众多社会力量等共同助推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的发展,先后组织了2015年北京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2016—2018年北京市小学生世界杯、2018年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京少联赛”)等交流提高型赛事,这些赛事的共同点在于有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图9所示)。参赛球队既有学校足球队,又有专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梯队成员队和业余足球俱乐部的青少年足球队。

首先,2015年北京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共设置了6个组别,吸引了52支国内外高水平青少年足球队参赛,参赛人数近千人。邀请赛将原有的北京杯、奥城杯、腾龙杯赛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新的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如图10所示),并且赛事规模有所扩大,参赛人数等有所提高。

其次,2016年北京市小学生世界杯比赛完全模拟世界杯赛制,并通过邀请制选取参赛球队。32支球队包括22支小学校队和10支足球俱乐部球队,基本上代表了北京市小学足球的最高水平。2017年第2届小学生世界杯传承前一年“高水平、高品质、多元化”的主题,通过邀请和高标准选取参赛球队,32支球队中有10支均为北京市知名足球俱乐部球队,其中包含3支外籍俱乐部球队。北京市小学生世界杯足球赛为北京市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搭建了展示球技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三,2018年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京少联赛”)共有来自36家俱乐部及8所学校的140支足球队、2 059名足球运动员参与。其中甲级队共有79支、足球运动员为1 131人;乙级联赛队有61支、足球运动员为928人。赛制采用主客场双循环制,其中:U7、U8、U9为5人制比赛;U10、U11、U12、U13为8人制比赛。赛事采取主客场赛制,有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锤炼意志、训练运动心理技能,有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5)普及型赛事。北京市校园足球普及类赛事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兴趣。为解决场地少、青少年学生踢球难这一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瓶颈问题,北京市先后举办了北京校园足球公开赛、国安“小比赛”等一系列创新型普及类的足球赛事活动,这些足球活动重在普及、淡化成绩,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如图11所示,2017—2018年“梦想杯”校园足球公开赛开设了小学3个组别,即U8/U10/U12,赛事5人制、网上自由组队比赛,通过竞赛系统后台数据来确定参赛球队的积分排名。2017年“梦想杯”北京校园足球公开赛共设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4个赛区。每周末平均有近百支球队参赛,截至2017年赛季结束,除特殊情况,周末均进行比賽。青少年报名踊跃,约有2 800多名中小学生自由组队参赛,约有400多支球队进行了700余场次比赛。2018年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与北京市教委共同开展了“小比赛·大梦想”活动,从2018年9月1日起在全市116所小学推广,参与学生人数达2万5 000人次。这次比赛活动采用移动围栏将一块场地分隔为多块小场地,有效地解决了小学场地不足的问题,还增加了学生的触球和射门次数。这些校园足球比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参与度,并促进了校园足球赛事活动的普及。

2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资源保障现状

2.1 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概况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国家级和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校为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2015—2018年共完成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54所(见表3)。其中:2015年创建国家级特色校34所,延庆区获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2016年创建国家级特色校100所,海淀区被评为全国试点区;2017年创建国家级特色校80所,全国试点区为丰台区;2018年创建国家级特色校40所,朝阳区和门头沟区被评为全国试点区,同时海淀区和延庆区设有全国“满天星”训练营。

北京市254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中,小学、初中、高中、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数量总体符合校园足球特色校遴选中关于学校类型比例的要求,见表4。具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建设有助于统筹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北京市级特色学校数量保持在50所左右,2017年通过特色校遴选和复核,对8所市级校园足球特色校进行了摘牌,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

校园足球特色校是开展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重要抓手,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遴选和复核指标体系中,特色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均被赋予近10%的权重,可见,开展和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对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2 北京市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2017年北京市各区学校足球教师普查显示,共有专兼职足球教师1 795人(如图12所示),其中男性1 334人,女性461人。足球专项国家二级运动员有190人,一级运动员有40人,健将有15人;持有D级教练员证书的教师有198人,持有C级教练员证书的教师有88人,持有B级及以上教练员证书的教师有10人。大专学历有54人,本科学历有1 620人,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有121人。目前北京市足球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求,但是师资数量仍有待补充、师资专业素质仍有待提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北京市校园足球师资数量不足和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选送了一批优秀教师赴英、赴法参加教育部校园足球师资海外留学计划,与北京市体育局加强合作,委托北京市校园足球协会和北京市足球协会先后举办了北京市校园足球骨干教师培训班、教练员培训班和裁判员培训班,有近2 000名教师参与了继续教育学习,以此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为助北京市中小学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教法娴熟、技术精良的优秀足球教师,选拔了56名大学生组建了首届“北京市优秀中小学体育(足球)教师英才实验班”,并且在师资配备、场地及装备方面都给予充足保障。

2.3 北京市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概况

《北京市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平均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7块的目标。目前,北京市足球场地面积为110万2 100 m2,足球场地数量为817块,11人制足球标准场地165块(见表5)。北京市校园足球场地数量逐年提高,即将改造和新建校园足球场地不少于960块,其中维修改造不少于850块、新建不少于100块。

北京市要求因地制宜、逐步改造,充分调动现有场地资源,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拥有1块以上足球场,非特色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适合足球活动的运动场地。北京市各中小学要结合自有场地实际情况,为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场地保障,鼓励各中小学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能够在节假日向校内外青少年学生开放,满足青少年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需求。

2.4 北京市青少年足球竞技人才成才通道建设现状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有资格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运动项目”中,共有279所高校、28个项目,其中有资格开展校园足球的高校由2017年的77所,增加到2018年的152所,增幅近100%。2025年,校园足球高水平试点校力争达到200所[3]。目前,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中高中、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共有66所。北京市[4]要求拓宽青少年足球人才成才的通道,要建立跨界、跨部门和跨体制的培养路径,从普及、提高到成为优秀职业运动员,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为此,要充分发挥北京市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开展校园足球后备人才训练营,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和交流活动,发现和选拔足球竞技后备人才,选拔组建北京市各学段市级足球代表队,提高北京市足球竞技水平。建立教育、体育相互融合的竞技足球人才成才渠道,拓宽青少年学生进入北京市和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梯队的通道。

3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的现存问题

近3年,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局良好、竞赛模式日趋成熟,但是,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向“强不强”发展的过程中,竞赛体系运行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

3.1 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各项投入不平衡

北京市有的区对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经费投入较大,足球竞技水平区域差距存在,且较为明显,例如,北京市运动会曾有2支校园足球队踢出过大比分。近3年来,北京市已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在校园足球师资、场地、政策等方面有的区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3.2 对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学生学业评价仍然存在一些成见或误区,对校园足球活动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担心子女踢足球会影响学业成绩,或者认为参加足球竞赛活动在球队对抗过程中易受伤,抑或担心输球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3.3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制度化有待加强

受到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限制及陈旧观念与思维定势等的影响,尽管与校园足球竞赛相关的政策已经出台,但是,部分学校对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抓而不实”仍然存在,推进校园足球竞赛活动还需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措施,加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的制度化。

3.4 校园足球人、财资源仍有待加大投入力度

自北京市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以来,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举办条件明显改善,但是,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仍十分突出。虽然各区在专职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方面逐渐配齐,但这仍然是制约校园足球竞赛广泛开展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各学校在校园足球师资、资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缺口,需要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4 促进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展的策略

4.1 强化校园足球竞赛制度体系建设,以评估督察促落实

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初具规模与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强化竞赛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校园足球试点区和特色学校遴选标准和考核评估体系在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在足球专项教学、训练、竞赛、师资和足球场地等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竞赛机制与竞赛相关规程。强化对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评估和督察,将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作为重要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评估标准和要求,联合相关部门,每年组织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督察来促进落实。

4.2 推动特色校、试点区校园足球竞赛建设,以点带面促平衡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应统一标准、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解决各区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试点区全面落实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任务,推动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整体水平提升。统筹规划,推动全市再创建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一步打牢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基础。

4.3 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实现有效运行

进一步完善“校内竞赛—校际四级联赛—选拔型竞赛—普及型竞赛—交流提高型竞赛”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加大竞赛普及力度,推动各区开展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建,让优秀足球运动员在联赛比拼中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并以此促进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有效运行。

4.4 强化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选拔性功能,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才成长

规范北京市校园足球夏令营和冬令营的竞赛组织程序,将青少年学生的品行表现作为最佳阵容选拔的重要依据,公正、公开、透明地选拔人才,做实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选拔作用。加强“满天星”训练营的建设,搭建高水平校园足球训练竞赛数据平台,创造条件促进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涌现,开辟北京市优秀足球人才成才成长新通道。

4.5 统筹规划全市校园足球赛事活动,实现整体推进

在调研摸清当前北京市已经开展的各项校园足球赛事的基础上,强化与北京市足球协会、体育管理部门的合作。一方面,要互相支持、互通有无,加强足球专项教学、训练和竞赛、教练员培训等;另一方面,要目标统一、分工协作、整体推进。每年年初提前整体规划年度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推动北京市校园足球管理机构统筹全市青少年足球赛事,整体推进北京市校园足球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展示足球运动技术、提高竞技水平和育人的综合作用。

4.6 畅通升学通道,突破校园足球人才发展政策瓶颈

打通校园足球优秀运动员升学渠道,加大對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扶持力度,畅通在本校校园足球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的通道,进一步激励全市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探讨建立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队员可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机制。

4.7 加强校园足球竞赛资源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从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运动员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加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在校园足球运动风险防控、校园足球竞赛安全风险防范、校园足球竞赛运动员保险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激发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保障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期间的安全,免除家长和学校相关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5 结束语

纵观近年来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竞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北京市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发起组织的,也有北京市各区组织的,有学校间联合自发组织的,还有青少年学生自发组织的。有联赛、对抗赛、友谊赛和挑战赛。这些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设。面对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活动,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有利于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竞赛规则,规范竞赛活动形式,建立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建立以中小学的市级、区级、校级和班级的四级联赛体系为核心,以校内竞赛、校际四级联赛、选拔型赛事为主要竞赛活动,以普及型赛事、交流提高型赛事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这是符合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运行现状实际情况的。

在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校园足球竞赛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包括培养不同技术等级的校园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对足球文化的学习。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是方法和杠杆,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足球运动,通过足球运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陶冶情操。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坚持扩大参赛学生数量、提高竞赛品质、贴合新时代校园足球发展的方向,在确定以构建中小学的市级、区级、校级和班级的四级联赛体系为核心的基础上,北京市有关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对赛事类型、竞赛规程、竞赛组织办法等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场次和数量日趋合理化与常态化,这将有利于缓解“教与学”“学与训”“练和赛”之间的矛盾,将会为青少年学生通过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实现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成长为足球运动员奠定基础和建立通道。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委等6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京教函[2016]17号[A].2016.

[2] 北京青训·一个也不落下[EB/OL].[2018-10-08].https://mp.Weixin.qq.com/s/robxvDxdxOm/S8tbD3sRtg.

[3] 李小伟.2018年足球招生高校由77所增至152所:未来,踢足球或可踢出美丽人生[EB/OL].[2018-10-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201/mtbd/20

1802/t20180205_326666.html.

[4] 张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的注意问题:以我国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学校足球发展情况为借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24.

[5] 周敏.日本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运动,2012(19):155.

[6] 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6.

[7] 高佳.北京市部分初中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调查及其教育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8] 冷嘉彬.河北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9] 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10] 刘金飞.山东省高中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 李威.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2):54.

[12] 刘世宏,陈海.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113.

[13] 冷嘉彬.河北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4] 段博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1(10):96.

[15] 刘建.北京市初中校園足球联赛开展现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 梁维兴.昆明市校园足球联赛开展保障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17] 刘刚.哈尔滨市小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

作者:骆秉全 庞博

家校联合校园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

[摘要]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校企文化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田芳(196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企业管理。(湖南 长沙 410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校、企文化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为适应企业而培养的准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二者主体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时间过程节点中的名称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结构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协调和辐射功能。这种主体一致性和结构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也是重构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

(一)职业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吸收、融合企业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重构中应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与企业贴近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则,坚持自身特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完善高职学生人生品格,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互补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文化互补、管理互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说,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及对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文化的互补,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荣③。

(四)先进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园和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凝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凝聚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特别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摒弃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要盲目引进和全盘吸收,要遵循先进原则。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四维度”指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内容维度进行重构;“五载体”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育、实践教学、校园环境、课外活动、顶岗实习五个载体实施重构路径;“四体系”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能动、“双师素质”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外部合作关联等四个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重构有效运行(见下图)。

(一)“四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内容

1.以精神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根本着力点是保持和企业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④。高职院校应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初步的印象和积极的认同感,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使学院的校训、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过“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到工厂感受企业的各个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员工责任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体会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⑤。

2.以物质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建设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从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盘考虑,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广大师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建成“火车站”形式,设计有电子屏幕、铁轨、站台⑥;建设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设置中外经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墙、优秀校友墙等,时刻激励师生。通过教学和学生管理融入“职业标志”,如以企业名称或项目名称给专业教学班冠名、按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样式制作学生的实训服装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职业的亲切感。

3.以制度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落脚点。制度文化是企业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理念及各种规章制度⑦。优秀企业具有得到社会实践检验和认同的,经长期积淀和合理继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自身的制度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加以结合和改造,建设具有企业管理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引进优秀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监控;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特色管理规章制度,如PDCA循环管理模式、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以行为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关键点。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各项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为生产实习、社会服务、课外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⑧。因此,校园文化应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实行学生职员化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提前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引入企业规范,推动教学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五载体”——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路径

1.课程教育。课程是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通过课程教育这个载体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的重构。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库,使其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职业性特征;通过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衔接;通过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受职业心理辅导。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认识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载体。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与生产第一线相同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实践环境的企业化;将学生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组织的企业化;将实践教学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业的薪金制,用企业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3.校园环境。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设施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都可以作为凸显企业文化的环境载体⑨。通过设计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标识,营造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视觉型环境,让学生在充溢着职业氛围的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室,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4.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⑩。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家报告会和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节假日参加科技下乡、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职业角色、清晰的职业权责,实习成果也是真实的有形或无形的劳动产品。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一要做好岗前企业文化认知教育,可邀请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结合思政课到企业观摩参观,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二要做好岗中企业文化体验教育,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的“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教师分组分工到各实习点,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三要做好岗后企业文化再教育,建立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三方交流机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

(三)“四体系”——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保障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顺利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重构,从而丰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优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重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内部管理能动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重构组织系统。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认真检查有关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设校企文化对接办公室,研究、制定、执行校园文化重构各项具体工作,协调高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全面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重构工作;成立二级学院校企文化对接工作小组,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和计划,对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2)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重构制度系统。系统设计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实施校园文化重构的指导意见,编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时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重新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仿真企业职场文化环境,在院校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中注入企业形态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保障校企文化一体化育人制度的实施11。(3)建立校内各部门联合联动的校园文化重构运行系统。合理调配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达到功能联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任务责任机制、对话协作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12,实现全程全员联动,更好地响应行业以及企业的动态。(4)建立全面监控的校园文化重构控制系统。在设定控制目标和确定控制对象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重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确立正确的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基础13,保障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工作顺利进行。

2.“双师素质”队伍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又要有实训、技能指导能力,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重构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已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下企业锻炼制度和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其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高职院校应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在教学、实训指导和各种活动中的作为,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各专业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实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场所,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校园文化重构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参考目标,确保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操作流程化、实训内容岗位化、实训管理责任化。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具备初步的职业素质14。(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靠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努力实现校企结合最优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作为“企业人”参与生产实践,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而且会真切、客观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4.外部合作关联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外部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企合作、文化互补的保障。(1)国家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从源头解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2)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控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3)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台,共享校企文化的优秀成果。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价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以职业、教育、互补和先进原则重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以积极的文化张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11张弛.校企文化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8.

⑤⑦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0.

⑥⑧应晓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87-88.

⑨张宇晴.企业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研究[J].学理论,2014(12):242.

12孙秀兰.高职校企文化对接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18.

13张祎,管中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9.

14孙静华,胡冬艳.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34.

作者:田芳

家校联合校园管理论文 篇3:

家校合作创建中职学生管理新生态

[摘           要]  中职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学生心理、抓住关键时机给予学生适宜的教育。建立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家校联合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他们焦虑、迷茫,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陪伴,以帮他们度过这一段艰难的行程。了解、鼓励、包容、欣赏他们,是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现处于两难境界,教师和学生之存在沟通上的隔阂,家长和学校之家的隔阂导致中职生在学习上怠慢、在生活中自卑,反映在学校管理中通常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情绪波动较大、处理问题简单化。应对以上管理问题,应该建立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倾听者

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入校的第一个月是了解他们的最佳时间,因为中考结束之后,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同学拿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而自己却没有,那一刻大部分孩子心中的失落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们感谢职业中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成高中教育的机会,当得知上职业中专也可以参加高考,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坐到同一个大学的课堂时,他们兴奋不已,此刻便是捕捉他们内心曙光的最佳时间点。谈话、聊天、写周记、填档案卡等都是了解的有效方式,利用这个机会建立学生的学籍卡片,在不露声色的情况下掌握学生家庭情况,以便日后顺利地开展工作。比如,家庭贫困需要资助、单亲或组合家庭、留守需重点关注等的学生。尤其是和学生的交谈,既要注意保密性,也要注意艺术性,有的学生不愿意在人多的场合和老师交流,会保持沉默;有的学生对不喜欢的老师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和老师交流;更有甚者,害怕老师,无法和老师敞开心扉交谈。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和喜欢的老师在合适的场合进行交流,加强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学习动态,为班级管理工作做好铺垫。

二、培养班委,创建得力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和培养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所有优秀班主任的共识,观察这些班主任,他们身边必有一群“得力”的干将。入校的第一学期就应该培养班委会管理班级的能力,让班委会成员感受到你的工作作风,将你的做事风格体现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将点滴的习惯加以督促和坚持,班委会成员就会将班主任的做事风格带到管理、学习和生活中,这一艰难的过程要求班主任“正”“真”“诚”,即班主任必须要有正直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教育方法,充满正能量;拥有真实的自我,用真实的心理和学生交流,帮他们分析、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不逃避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夸大现实,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学生;班主任在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必须诚实守信,好的榜样是最好的教育。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正直、真实、诚信的班主任带给学生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自然而然就成了学生的榜样。同时建议家长尽可能在“正”“真”“诚”这几点上给学生做好榜样。

班主任需做好一个观察者,适当的时候,加以督促和提醒。还记得2014年的招生会议从某天下午的3点开到了6:30,我心急如焚,因为第二天早上负责高考工作的老师要到教委核审学生的高考资料,许多资料需要按顺序整理,同时还要加盖学校的公章。会议结束后,我急忙赶到办公室拿资料,当我的手伸进柜子里的时候,学生的资料——所有的原件、复印件都没有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当时我的心里只有“完了”两个字,经过片刻的冷静后,我给负责高考工作的老师打电话正准备解释原因,他告诉我,资料已经被我的班长盖了章按要求排好顺序交给了他,在那一刹那,惊喜代替了惊慌,我一屁股坐到凳子上,眼泪止不住——是幸福的泪水。事后我问了班长,他说我开会不来,就请教了其他老师把所有的资料都上交了。当然这也是长期培养班委的成果,通过这件事让我相信学生是一块璞玉,经过雕琢后必会成器。

三、允许犯错,在错误中成长

日常的学校工作已让班主任疲惫不堪,学生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更让人揪心。但学生的“犯错”时间就是最佳的教育时间,学生的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是之前的点滴积累,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当然打架,顶撞老师,这种错误是坚决不允许的,一旦发生了就应严肃批评教育,至于处理小毛病、小问题时教会他们担当就可以了,不要过于纠结。只要不是故意为之就行,对于习惯性错误就应注意了。其实,大部分学生在迟到或上课不小心睡着了,他们内心也很害怕和愧疚,只要问明原因,下次别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了。学生犯错的机会,就是最好的教育机会。反而是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让人难以捉摸。我现在所带的班里就有一位学生,他的作业整齐正确,上学不迟到,基本没有“犯过错误”,但我能感觉到他“乖”得很辛苦,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这种“乖”学生反而应该是受到关注的学生,引导不当,学校反而会成为他浪费光阴的地方。

目前,手机问题一直是困扰家庭和学校的棘手问题,疏和堵的呼声都很大,疏缺少监管机制,堵对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实在太难了,为了将手机带进校园,学生可是想足了办法,百密总有一疏,手机还是被带进了校园和课堂。有一次,一个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在教室里玩着游戏,连我进教室他都没有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中,希望他能在学习上也这样专注。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他抬起头看见了“笑容满面”的我,手足无措地都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我,手机真成了烫手的山芋,扔掉舍不得,拿着实在是惊恐,我没有生气,让他拿着手机和我到了办公室,在去办公室的途中脑子里开始运转到底该怎样处理,冷静思考了一下,我用“手机怎么被带到学校”这个问题缓解了当时的尴尬,没想到他很干脆地说是从墙上扔过来的,他还告诉我,有的学生把手机埋到校墙跟前的土里。但保持“不放弃就能成就优学生”的信念,我提议他不要带手机到学校里,在学校里的时间以同样的专注用在学习上,他将是我班的一匹黑马。虽然他周末还玩游戏但行为习惯和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自己最讨厌老师和家长发脾气,老师没有凶他,所以他决定听取老师的建议。我把他的变化分享给家长,家长肯定了他的转变。

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成长过程,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遇到问题先找原因再解决问题,推卸责任是不明智的选择,还会将自己带进死胡同,冷静、快乐的班主任带出来的是优秀的学生和积极向上的班级。

四、三方联合,共创教育环境

学校、家庭、任课教师强强联手,共同管理才能有好的效果。在管理中,任课教师的作用是强大的,任课教师的学识、品德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的氛围,他们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要经常请教、咨询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上课、作业收交、学习表现等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配合任课教师,为任课教师的课堂保驾护航。对于任课教师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任课老师才会有热情共同管理班级。辱骂、顶撞等不尊重任课教师的事是绝对不能发生的,这样任课教师才有信心、诚心和耐心为班级服务。班主任主动联系任课教师,让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周围。同时,班主任必须和家长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无法解决且必须由家长参与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取得家长的绝对支持,不要让问题复杂化,矛盾扩大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让家长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班级管理工作打好“地基”。在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和家长的沟通,对班级管理做法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对孩子的生活、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适时指导。

五、鼓励支持,做学生的“点火者”

老师是授业解惑者,也是“煽风点火”者,班主任更如是。通过授业解惑、主题班会、学习先进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身边同学、老师、模范标兵、校园里的环境等都是素材,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做正确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并及时制定下一个奋斗的目标,培养他们不气馁、不骄傲的优良品质,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记得2009年成人高考结束后,所带2008级石油化工班学生有20人入围,正逢家长会,上大专需要交学费等诸多事宜,部分家长因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不好或因经济问题,不愿意让学生继续深造,学生的情绪很低落,我如数介绍了本班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动员家长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都是孩子的责任,更多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追求,我们能做的只有支持、支持、再支持,不要一味地扼杀和打击,虽然我们的学生成绩不好,但为什么不好,这值得班主任去思考和挖掘其中的原因,后来我诚恳地开导家长大力支持孩子们继续求学。一位学生曾扑过来抱住我说,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妈让我继续上学了。我们要坚信,中职学生本质上是好的,只因家庭、学校、自我习惯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做好“煽风点火”,让家长做学校坚强的后盾,引导孩子们制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我们通向终身学习的起点。

六、学会欣赏,提高班级的情商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难教、班级难管理。为了让这些孩子有个好的发展,再难也要迎头而上,虽然他们有诸多问题,但细细想来仍有许多地方令我们感动。班主任不要犹豫和羞涩,及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变得自信、乐观和积极向上,一个人的思想积极向上,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在一次卫生大扫除中,女生卫生间长期堆放杂物,甚至还有许多没有清理掉的建筑垃圾,可班里只有五个女生,任务明显完成不了,男同学主动承担了搬运工的角色,将杂物和建筑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看着他们磨破了的手、糊脏了的衣服,之前的不认真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显得微不足道。有同学感冒了,呕吐物洒在了教室地上和楼道内,衣服上也被沾上了污物,后排的几位同学立即起来清理干净地上和楼道的污物,两位女同学帮他洗干净了衣服,还有一位给生病的同学倒了一杯热水,这些事情很自然地被孩子们平静地解决了,没有人指挥,坐在讲台上的我除了给家长打电话接孩子回家就医外,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感动和欣赏,我把我的感动和欣赏分享给了孩子们和家长,他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快乐溢于言表。教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就是为孩子为人处世播下一颗种子。时间久了,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开花,让每个孩子的心灵温暖而明亮,整个班级的种子汇集在一起,就是班级情商。

七、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学校管理为教师管理指明了方向,学校层面需要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学生管理是抓手,教育法规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就要严格执行,让日常管理制度化、宿舍管理军事化、教育管理精细化落到实处。全校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每周的班会课和卫生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摸清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洞悉学生心理变化的良好时机,在和学生学习主题的过程中陪伴他们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和他们做卫生的过程中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真切体验生活中的老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的真朋友,让主题班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坚决杜绝核心时段将班主任撤出工作岗位,避免学生游离于管理之外。

教育是一件良心事,中職学生的学校管理更要“捧着一颗心来”,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需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需要给予学生基本的德行规范指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做好指路人。当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需要家校之间的合力,家校共同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 张 慧

作者:邢少军

上一篇:电力调度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软件项目估算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