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债务探析论文

2022-04-16

乡村债务探析论文 篇1:

甘肃农村债务现状、成因及有效化解分析

摘要:农村债务指的是农村地区人民政府和所属的事业企业单位、村委会与相关公益机构及企业等,凭借借贷款而生成债务统称。最近几年,农村债务比较沉重,对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党与政府对该问题也更提高了重视,已经明确指出要对农村债务积极稳妥化解政策方针。想要更深入探查清楚甘肃省农村债务情况,本文作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同甘肃省财政厅、农牧厅的调查,对甘肃农村债务进行了一番深入分析,接下来本文便对经调查研究以后,所得到的观点与结论陈述如下,以供相关人员商榷参考。

关键词:甘肃农村债务;现状;成因;有效化解

国内有关农村债务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而税费改革时期农村债务问题尤为明显,伴随社会主义下新农村构建政策提出,各级政府财政方面加大支出与受债务治理方面所迫,农村债务问题也就处于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最近几年某些地方农村债务大有反弹趋势,同时上升幅度显著。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彻底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通知》颁布起,关于农村债务的问题便引起了学术界大量专家学者兴趣,其研究成果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农村债务再次大批量出现,则证明了农村债务相关问题还没有被有效化解掉。此次研究主要以甘肃农村债务现状作为突破口,着重分析了债务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化解对策,希望为包括甘肃省在内的众多地区农村债务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一、甘肃农村债务现状

按照《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当中指出:要将2006年1月1日作为界限,进行全面清查,将债务数额锁定。对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防止出现新农村债务的政策方针,此次调研将2006年以前农村债务作为调查主要对象。通过调查数据表明,由地理分布角度看,尤其城乡面貌有巨大变化,发展快地方债务更多[1]。河西高台、肃州两县下属两个村镇,其债务总额便已积累至5281.41万元,而乡均是1452.66万元,村平均是1189.53万元;在中部位置靖远县一个村镇,当地债务总额为399.39万,乡级为47.32万,村级为351.09万元;而陇东地方西峰、徽县与秦安五个乡镇,其债务总额已高达1776.37万左右,乡均为247.28万左右,而村均为108.21万元左右。通过调查不难看出,2006年之前乡村两级的财务管理严重缺少规范性,同时会计账务比较混乱,断头账、本本账与包包账等情况严峻。2006年前农村债务进行重点清查同时,针对2006年之后新增债务同样也予以清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2006年之后农村债务上升快速。秦安县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可得,在2006年前此县农村债务是8419.21万左右,而在2006年到2010年,新增农村债务已经高达1.26亿元左右,新增债务额度至2006年初前1.5倍左右。根据2013年甘肃省农办针对30个村调查结果,仅2010年到2012年三年,调查农村新增债务就已到8368万左右,当中乡镇有7162万左右,占据比例为约85%,村级为1197万元左右,占据比例为不到15%;而乡村负债是266万左右,村平均负债为47万元左右。只有4个镇、6个村未有新增债务,其它乡村都或多或少有部分债务,并且连年上涨。而到2016年1月1日,甘肃农村债务累积已经至3.28亿元左右[2]。二、甘肃农村债务成因

有学者指出村级组织对外借款为其收不抵支直接后果,因此由村级组织支出或收入角度探索借款成因便显得理所当然。同时大批研究也由债务资金的用途探索债务成因。在债务使用方面包含有村庄支出各方面内容,比如税费垫交、公益或义务教育等[3]。而本文观点则是上述内容与其归类为农村债务成因,不如把它说成农村债务表现形式,这样反而更恰当。有些专家由制度设计方面着手,对农村债务成因加以深入探讨。而本文也同时认为,当前造成甘肃农村债务现状也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上级政府和村组织责任划分相关问题;其二,行政体制与财税制度方面看,对问题追根溯源。(一)上级和自身责任学说

很多研究都更加偏向各级政府责任问题。有学者指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如农村基金合作组织与乡镇企业先扬后抑情况,就使得基层蒙受很多损失,进而导致巨额债务生成。温铁军等向全国人大呈交有关化解农村基层债务代表提案,同样是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中国村债大部分责任是需要各级政府担负的。另外村级组织纪律松散,造成贪污腐败行为,也是构成农村债务一个主要成因[4]。也有的学者由农村组织的内部入手,探究农村债务成因,比如他们认为农民的行动能力造成国家不同地方农村债务不一样。(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的责任学说

可以说当前公共财政在农村投入还是相对比较少的,为农村很多问题形成根源,也被视作农村债务形成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虽说农村税改后上层政府加大对乡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对税费负面效应却没办法全部消除。税改客观而言又导致债务偿还遇到困难。最近几年几项专家学者所做的实证研究,也同样证实相关配套机制为农村负债连年上涨主要原因。压力体制即行政层级被领导与领导关系机制导致事权下移情况,某些学者指出该情况也是农村债务的一个主要成因。打个比方,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各类达标升级项目,特别是普六、普九,让村组织担负了大量债务。从农村债务成因分析来看,很多原因还停留在经验描述上。同时很多观点是针对农村很多问题普遍解释,可以说对农村债务研究不够深入。有些研究虽说结合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但采取数据仍然为简单结构研究,某些观点还缺少严格验证。总体上来看,现如今针对农村债务成因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需要加强。三、甘肃农村债务的影响

甘肃农村债务问题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数额过大,明显超过农村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因此已有研究更加重视农村债务构成不利影响,政策方面也大部分指的是对农村债务有效限制。当前,农村债务给甘肃构成消极影响主要如下:首先,对村庄影响。集体资产很多是被用作还债,缺少累积,对于村集体的经济平稳发展构成极大阻碍,这势必会影响到公共服务与产品投入。当前可以说集体经济的力量不够强大,这也意味着它会十分依赖于上级政府,而村庄的公共事业也更多要靠外部干涉,村委会缺乏自治能力。其次,对甘肃农村地区影响。大批债务被欠着不还,导致甘肃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十分不理想,特别是在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发展方面构成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使得甘肃农村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多年时间使得甘肃农村债务债权关系复杂,同时使干群关系也更加恶化,给社会冲突矛盾提供了滋生土壤,对甘肃农村社会稳定性也构成极大威胁。

再次,对农民构成影响。缺少偿还能力前提下,甘肃农村负债对农民也构成了极大影响,使得甘肃农民负担存在加重可能,对税改成果构成侵蚀。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处于工作与农村债务重压下,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会一点点消失殆尽,或者引发债务冲突。原因是初期村干部因为借款困难,或者想要取得高回报,可能对村组织主动贷款。而当前债权没办法收回来,导致村干部利益与农民利益相互捆绑,也很有可能导致村干部对于村组织某些事物自由决策权加大,进一步对村民利益构成侵犯。需要注意以上很多影响是以往专家学者经验之谈,某些结论是本文根据特定前提推算正确的,但是还有更多因素本文可能没有考虑到,而且这种影响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因而相关人员在未来还是需要做更为深入的研究的[5]。四、甘肃农村债务有效化解策略(一)转变理念认真对待

当前甘肃农村债务没能有效化解,某些方面来看是因为相关人员认知上存在根本错误,不但村干部与财务人员,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等对甘肃农村债务相关内容持有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村账务不够透明,村干部理念当中,对债务的化解为村集体事情,而并非个人事情,如果得到妥善解决,自己不会得到更多利益,而如果没能妥善解决,对于自己也不会有丝毫消极影响,这也就导致了甘肃农村债务越积越多。对甘肃众多村民而言,参与化解农村债务意识没有形成,他们把债务化解看作村会计与村干部的事,自己也没能力解决,相应监督体系不完善也让甘肃农村债务化解困难重重。所以,要着重注意宣传工作,多下乡做些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定期培训与再教育,从而更新村会计、村干部与村民思想理念。(二)内外合作解决问题

当前甘肃农村债务化解为多方面结果,而并非是某些个别村干部的事情,原因是甘肃农村债务为复杂问题,存在历史遗留,也存在当前原因,全部这些融合,对有效化解甘肃农村债务有决定性作用,因而要依赖各方面条件,相关财务人员与集体干部带头,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集体内部偿债能力加强,另外积极获取上级财政扶持,包含政策方针引导与财政不科学扣款,确保村集体应有上级拨款扶持。(三)将责任机制落实到位

对于甘肃农村债务解决,并非是一时片刻之事,因为其形成也属于长久累积过程,如果以往存留债务都归当前村干部解决,显然是不公平的,这对现任干部的工作热情也会给予严重打击,生成再遗留观念。而且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村会计、村干部离职时,交接手续不够完善,对各项债务的清查也不够彻底,如果以后发现了,也很难把责任落实到位,追究当事人责任[6]。因此,要对交接手续严格完善,对于前任要对下任交代清楚各种债务和资产,对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化解,也要将债务化解同前任业绩考评相挂钩,不可以不负责任将全部难题遗留后人解决。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调查与分析,本文以为甘肃农村债务具有管理杂乱无章、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波及范围比较广泛及数额庞大等特点,同时表现出连年上涨态势,这对农村经济社会持续有效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将农村债务积极稳妥化解掉,防止农村债务快速上涨,是目前为止农村基本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总而言之,想要把甘肃农村债务真正有效化解掉,并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也不是单凭一己之力便能够实现的,农村债务形成,历史成因众多,当然也包括现实原因,本文从多角度入手,紧密围绕长时间农村债务追根溯源,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化解策略,希望可以给目前甘肃以及全国化解农村债务问题做出一定贡献。[参考文献]

[1]张莉青.农村债权、债务成因分析与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工程,2012,02:106-111.

[2]文宏,丁东铭.我国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分析——基于对五省六市乡镇基层干部的抽样调查[J].农村经济,2012,06:125-129.

[3]史耀疆,杨小磊.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5省101个村的调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1:75-80.

[4]成涛林.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4,42:46-52.

[5]续竞秦,张林秀,罗仁福.乡镇债务的现状、体制成因及其治理——基于税费改革后对5省50个乡镇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0,01:60-63.

[6]赵锐,王心雨,孙伟.村级债务形成症因与治理对策探析——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

作者:胡春晓

乡村债务探析论文 篇2:

2018年总目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杨 松(第12期)

试析习近平“两山论”对建设美丽江西的启示

文蓉辉(第12期)

习近平周边外交理念及其实践效应李 杨(第24期)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改革开放40年人民军队传承红色基因的自信自觉

卓爱平(第20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赵华伟(第24期)

改革开放40年江西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顾惟雨 刘 娥(第24期)

改革开放视域下农村法治建设成效及路径分析 熊文瑾(第24期)

【思想政治研究】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共享”之维 熊来平(第2期)

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难点及破解途径

宗 辉(第2期)

新媒體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刘 倩(第2期)

试论国家的起源、维系与毁灭

——兼对契约论的批判

梅 畅 罗丁儿(第4期)

乡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探析

李冬凤 谢红玉(第4期)

浅论“95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路径

阙伟康(第6期)

守好红色阵地 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纪念馆如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赵福超(第8期)

浅析弘扬延安精神对老区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

赵巧茹 庞邦财(第8期)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意义

张梦瑾(第8期)

民办高校“党建+心理教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索

熊淑萍(第8期)

新时期高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王 渊(第10期)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引导策略 汪吉珍(第12期)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获得感

康璐俐(第12期)

论湘江战役红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李 杨(第12期)

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应把握三个维度

邱君帝 尹 诵(第14期)

八条目的道德蕴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康璐俐 程 娟(第14期)

立德树人视阈下特殊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江西XX大学的实证分析

赖运荣 李水明 林 武(第16期)

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工党组织建设策略研究

曾 毅 张凤英(第16期)

高校“三型”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机制建设

黄生成(第18期)

浅谈新时代如何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娄 澜 高云朋(第18期)

“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常建宝(第18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红色文化育人相结合研究杨 帆(第18期)

中央苏区文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启示探究林 巧 张文标(第18期)

大数据环境下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基于场域理论视野下的探究

詹建英 李玉龙(第20期)

论中央苏区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彭杏龙 付建龙(第24期)

【“三农”研究】

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钱 芳 卢楚琼(第2期)

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郑庭义 黄靓彦 陶 丽 丘俊超

逯浩奋 王宇丰 向安强(第2期)

我国农地非农利用制度的探索陈 晋(第20期)

县域农产品上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日思(第20期)

基塘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应用研究

周志勇 卢梦捷 伍 岑(第22期)

赣抚平原灌区农户农业水价承受力博弈中的补贴效应分析陈 颖 吴九红(第22期)

【反贫困研究】

推广集体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程 蹊 陈全功(第4期)

生态移民迁移自愿性的影响研究

郭 颖 邰秀军(第6期)

金融支持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 郭伙生 冯振中(第6期)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多维贫困测度分析

张丽颖 朱虹宇 李胜连(第10期)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产业精准扶贫

巫德富 谭雪燕(第10期)

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浅析

原 芳 武文风(第10期)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扶贫的路径研究

张丽丽 吴小龙(第10期)

广西马山精准脱贫困境研究 吕翠丽(第10期)

关于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周宝砚(第12期)

资本视角下贫困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方 芳(第12期)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扶贫对象脱贫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李胜连 赵 晨 张丽颖(第14期)

论精准扶贫对农村秩序的重塑

余军毅 范国盛(第16期)

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刘忠林(第16期)

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移民生计恢复研究

——以D县移民易地搬迁社区土地流转为个案 蔡萌生(第16期)

社会保障统筹对提升贫困治理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孟 岳(第16期)

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凌海波(第18期)

内地西藏高职班教育扶贫研究刘 娜(第18期)

贫困地区生态移民的搬迁意愿与搬迁后的生计重建焦虑:移民期望达成的中介作用

邰秀军 高爱香(第22期)

【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财政支农效能分析

张丽颖 何 莹 李胜连(第8期)

城市依托型乡村建设与民宿产业的融合

——以溪霞镇新支村为例倪傲霜(第8期)

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 推动乡村振兴

龚齐珍(第10期)

提升老区村级治理能力 奠定乡村振兴基石

唐 敏(第12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价值的考量

许晨敏 刘 祁(第12期)

修水县旅游资源评价

田 磊 黄庆华 陈亚云 谢冬明(第14期)

江西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刘晓东(第14期)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江 婧(第16期)

从更高层次深入推进江西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以寻乌县为例贺伟华 邓省亮(第24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贫困妇女思想教育研究

杨 帆(第24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回流的意义、影响因素、现状与助推政策

——以中部地区为分析对象

彭 愉 邵芬芬(第24期)

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思考 贺胜兰(第24期)

【历史学研究】

“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公债”刍议

魏烈刚 陈 涛 余忠阳(第2期)

明代江右王门惜阴会研究 邓惠兰(第2期)

近代广西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动因探析

黄彪虎 樊正强 程 波(第8期)

媒体动员与金融支持:中央苏区“公债运动”的传播学考察戴利朝 黄楚莹(第10期)

晚清江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探微郑 畋(第20期)

关于1940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的考证与分析

邱君帝(第20期)

晚清江西财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郑 畋(第22期)

乡情戚谊:从《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中的商人传记谈起唐金瀚(第22期)

【法学研究】

赣州市社区矫正监管制度实证考察谌莎莉(第2期)

双层股权结构下股东的利益冲突与解决机制

姚 瑶(第6期)

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与完善路径

陈 宁 叶 扬(第20期)

脱贫攻坚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法律援助

邹 亮 熊文瑾(第20期)

论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第三人提供保证的性质与时效问题周 丹 王玉珍(第22期)

【社会学研究】

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出路

——基于江西省新余市X村的个案研究

张 琴 梁淑平(第2期)

论岗前培训对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赖小华(第6期)

江西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陈 琳(第6期)

江西省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探索

叶丽红 于海洋(第6期)

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阅读服务的思考 余凯璇(第6期)

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新特征及其应对措施胡静丽 李娇娇(第6期)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四省调研的数据

聂志平 姚兴安(第10期)

废墟影像中的上海城市更新 钟璇宇(第10期)

中国劳动力供给抑制与解除 匡小明(第12期)

大学校园课桌文化的社会学解读郝婷婷(第14期)

提升旅游体验度的路径研究

——基于游客心理容量分析

刘忠林 熊淑萍(第20期)

试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完善于盼盼 钟于民(第20期)

残障人士生存状况及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查

趙悦彤(第22期)

湖南人行系统“母婴关爱室”建设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向 莉(第22期)

学龄前儿童看护问题探究与解决对策

——以赣州市城市双职工家庭为例

赵昕乐(第22期)

身心障碍人士家庭支持研究简述王雪莲(第24期)

【社会心理学研究】

从人文视角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伦理

何翠媛 吴 伟 张艺泽(第4期)

浅谈抑郁症的现况 颜刚威(第4期)

【经济管理研究】

南昌共享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黄小平 范树青(第2期)

九江乡村养生旅游发展规划探究 钟小根(第2期)

临川温泉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肖海燕 顾艳艳(第2期)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职能转变实现路径分析

——以江西省为例

刘红芳 朱 青 余 英 刘子新(第2期)

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汤倩妮(第2期)

分级诊疗体系下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赣州市为例

梁建明 王静雅(第2期)

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张 维(第4期)

抚州市经济空间集聚对污染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

张 帆(第4期)

浅析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王慧君(第4期)

白鹿洞书院旅游分区与协作发展研究

乔秋敏 魏伟新(第4期)

食人以五味 造福于八方

——陕西小吃的考察调研及对江西小吃产业化发展的借鉴魏烈刚(第4期)

互联网模式下石榴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安徽淮北塔山为例

周晓钰 徐雅靖 田雨心 蒋卓一(第4期)

县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研究

——以龙南县为例

王静雅 梁建明 谢楠慧(第4期)

关于抚州“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张 燕(第6期)

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陶建蓉 赵建彬(第6期)

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哲学的变迁

——读《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的启示刘 宇(第6期)

证券行业并购绩效评价分析及其启示

——以方正证券并购民族证券为例

侯俊华(第8期)

生物医药行业资本结构分析吴翠霞(第8期)

河长制实施困境及完善对策

——以抚河为例王 燕(第8期)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吴婉奇 杨 涛 吴飞飞(第8期)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廖敏霞(第10期)

消费税对遏制自然资源开采与消费的实效分析

周志勇 雷轶超 陆友财 柏海锋(第10期)

基于心理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与讨论

熊淑萍(第10期)

企业生态成本预算管理相关研究综述与展望

程 怡 李兴平 程月明 李瑞琳(第10期)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唐辉亮(第12期)

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实证分析施 永(第12期)

企业存货管理之价值与优化对策

——以G公司为例

程 怡 黄倩铭 程月明 李瑞琳(第12期)

抚州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绩效研判与提升路径研究 熊 玮 郑 鹏(第12期)

新常态下抚州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付树农 黄 晨 宋月婵 梁海波(第12期)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江西话语权机遇

刘俊燕(第14期)

“一带一路”与化解江西过剩产能的机遇

袁青燕 匡 娟 葛 江(第14期)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探析潘伟芳(第14期)

江西省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江 婧 曾 浩(第14期)

基于POT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沈克慧 沈世超(第14期)

金融支持影响江西省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

张 玉 狄春玉(第16期)

江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研究熊 玮 郑 鹏(第16期)

赣州市石城县打造“温泉养生之乡”的路径选择

叶 萍 刘晓农(第16期)

基于GEM模型的抚州市创新创业环境分析

侯志才(第16期)

抚州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曾 浩(第16期)

“互联网+”视域下鹰潭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思考

张兵红 曹桂香(第16期)

浅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几点思考

王丽君 盛志强(第16期)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杨一帆(第16期)

江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导向路径与机制研究

侯志才 兰 敏(第18期)

重点项目融资模式与创新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第18期)

抚州市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邹 静(第18期)

全域物联网下鹰潭建设智慧新城的新思考

曹桂香 张兵红(第18期)

智慧物流仓储中心建设策略浅析傅 俊(第18期)

赣南脐橙O2O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李姿丽 万小毛(第18期)

浅谈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保密管理工作黄秋萍(第18期)

美丽生态迈向美丽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以江西共青城为例王洪欢(第20期)

大数据视野下的江西省酒店服务业人才需求研究

田 磊 沈春阳 黄庆华 袭著高(第20期)

江西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管理创新研究

衷 欣(第20期)

昌抚一体化背景下南昌抚州旅游经济联系度研究

胡婷婷(第20期)

瑞金当前红色旅游产业问题及出路探讨

刘双双(第20期)

江西省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建议

邓晨霞 叶张煌 谢冬明(第20期)

昌九地区房车旅游发展研究

江 红 乔秋敏(第20期)

食品安全视阈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何 艳(第20期)

浅析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方向

彭怡彬 刘智霞(第20期)

电站服务业控制外包费用分析方 宏(第20期)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的先行实践与启示

钟贞山 王 葳(第22期)

保持江西工业平稳增长的思考顾惟雨(第22期)

江西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罗元大 熊国保(第22期)

浅谈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

李 婵(第22期)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探讨王日思(第22期)

组织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入职适应性的关系

——基于性别调节效应的研究

朱嘉蔚 吴志成 邓 琪(第22期)

高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

衷敬华 郭青山(第22期)

生鲜超市与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商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 李 岚 陈天恩(第24期)

基于跨国电商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与风险识别谢 军 田 凯(第24期)

抚州市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周美玲 夏 虹(第24期)

我国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唐林仁 宋楚云(第24期)

抚州市产业政策对产业布局与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

王玲玲 齐 玉(第24期)

【文化与传播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品牌建设分析

——以江西新余为例 赵晓丽(第2期)

刍议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余凯璇(第2期)

从村文化室建设入手 夯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基础崔 芳(第2期)

基于微信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以南昌大学图书馆为例吴青松(第2期)

居住区景观中的禅意美李培元 庞勇奇(第2期)

关西新围的象征主义研究

王 增 黄 琳 吴 江(第2期)

新形势下博物馆新闻宣传的对策曾锐冲(第4期)

公共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浅谈

余凯璇(第4期)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掘 徐友坤(第4期)

赣南客家围屋与北京四合院基于建筑文化与风格的比较研究王 增 黄 琳(第4期)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策略况宇翔 吴 群(第4期)

基于海昏侯国遗址的公共旅游设施及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刘 帅(第4期)

论赣南老区工业设计的“地方性”建设

肖 龙 毛 舒(第4期)

网络环境下的在线翻译模式语篇翻译效果研究

陈满娥 林心虹 刘 瑶(第4期)

凝聚社会共识:新媒体时代党媒报道模式面临的

挑战与策略

——以《人民日報》十九大报道为例

刘 丹 于龙广(第6期)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九江市浔阳区为例 熊文瑾(第6期)

文化产业政府补助路径优化研究

廖礼平(第6期)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模式与发展研究

廖敏霞(第6期)

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精神义理 武立敬(第6期)

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

——以瑞金密溪古村为例

刘 玢 林 杰 张志博(第6期)

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关系研究

——以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吓通村为例李 瑞(第6期)

塘坊乡木偶戏的非遗价值研究

张维刚 何颖川(第6期)

基于人性化的卧室LED灯具设计研究

曾昭瑞(第6期)

城市古村落人文活化创意实践研究

——以广州黄埔古村“人在凤浦”项目为例

李从余(第8期)

神道合之 人天感应

——对蒋士铨戏曲中神道思想的再认识

上官涛 熊文瑾(第8期)

论抚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

何建华 王 丹 李梦嫄(第8期)

实现“双效”统一 打造出版精品周 玄(第8期)

基于文化精准扶贫的“农家书屋+电商”模式研究

刘玉婷 姚慧君(第8期)

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朱 珺(第8期)

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发展现状与经验

李 鹏(第8期)

《鄱阳湖历代诗词集注评·元代》增补

刘凤玲(第10期)

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台建军90周年专题新闻节目中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陈 莹(第10期)

新闻传播实践教育的调研模式及效果考察

曾振华 胡沈明 康国卿(第12期)

江西农村业余演剧现状探析陈丽芬(第12期)

探析戏剧类书籍装帧设计

——以侗戏为例 杨政之(第12期)

《红楼梦》中情志致病探讨及心理治疗

赵 顺 罗 茜(第12期)

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淑平 邓琼飞 方礼刚(第14期)

论赣傩角色的扮相与表演特征朱莹莹(第14期)

儿童绘本插画的要素分析潘依华(第14期)

论红色歌曲的数字化传播梁 威(第14期)

浅谈“618”网购狂欢季广告对大学生购买行为的

影响申世轩(第14期)

中华民族精神视阈下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传承

武立敬(第16期)

浅谈鲁迅编辑出版思想吴子明(第16期)

红色音乐资源及其相关概念属性辨析

梁 威 谢林玲(第16期)

原著·2016版赣剧《邯郸记》艺术初探

邱 青(第16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其时代内涵演变

李小红(第18期)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吉安文化振兴

——关于吉安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罗查森 卢岷君(第18期)

南宋江西文学家交游概述

吴万和 姜 媛 王胜奇(第18期)

论孟子的“仁学”思想 周春艳(第18期)

江西高校微电影叙事语言研究熊 玫(第18期)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以江西赣县白鹭村为例黄 秀(第18期)

试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邱 青(第20期)

心外无理,人民即天理

——略谈王阳明主政庐陵的经验与现代价值

杨彩霞 李伏明(第22期)

农耕用具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运用与表达

——以南昌市新建区仙里新支村为例

余雯婧(第24期)

客家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相似性初探马社林(第24期)

《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元素探析史育婷(第24期)

新媒体语境下做好新闻发布网络直播的思考

——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直播为例

张 愉 邵 晚(第24期)

【教育與教学研究】

基于科研创新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究

朱卫东 蔡德清 兰月华(第2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彭程宇(第2期)

红色资源在党校现场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探析

朱一华(第4期)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的若干思考

刘宏韬 赵美岚(第4期)

高职院校营销实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以《汽车营销》为例 李泽宇(第4期)

“校园贷”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研究

——基于广东省独立本科院校的调查数据

周志勇 邱芳萍 冯志荣(第6期)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张吉瑞(第6期)

辅助沟通系统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

付忠莲 叶思思 胡金秀 刘永萍(第6期)

凸显行业特色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汤文君 夏 虹(第6期)

大学课堂教学氛围优化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朱卫东 兰月华 蔡德清(第8期)

基于VR+CDIO工程模式下的成人高等工科专业远程教学改革研究 徐东辉 徐新仁(第8期)

“课程思政”视阙下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丁良喜 苗 杰(第8期)

动态生成性教学理念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究

倪誉丹(第8期)

探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校园网络文明养成

刘文艳(第8期)

校企合作订单班学员流失问题研究

——以广州赛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为例

秦 明(第8期)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究

余 丹(第8期)

入党积极分子述职推优入党工作模式探索与启示

王 雄(第10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视野下的江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刘 珍(第10期)

激励教育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成效探析

卢丽丽 万琴华 陈 冲(第10期)

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现状调查及“多层渗透”培养策略汪燕春(第10期)

“小组积分免考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崔玉霞(第10期)

赛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职教的探索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赛时订单班为例秦 明(第10期)

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探讨

——以江西为例

王 昆 李兆千 刘立刚(第12期)

理工类独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新模式

——历史人物专题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古红梅(第12期)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探究周秋华(第12期)

网络时代美剧字幕翻译与大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研究陈满娥 谢 萍(第12期)

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讨陶礼军(第14期)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冯 润(第14期)

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

李冬凤 张文标(第14期)

古代文学课程中人文演绎教学模式应用及效果研究

李姣玲(第14期)

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思考

周 露(第14期)

与时俱进 顺时施宜

——关于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胡立多 吴尧天(第14期)

基于美剧字幕翻译训练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陈满娥(第14期)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徐 龙 胡立多(第16期)

中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实训课程的策略研究

——以车削加工实训课程为例

陈志平 刘赣华(第16期)

JF标准can-do评价体系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于智颖(第16期)

输出驱动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浅析

胡佳佳(第16期)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张凤英(第18期)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路径分析

刘志元(第18期)

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探析

罗 萍(第18期)

“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朱军平(第18期)

“打卡”湛江:中学历史作业创新的有益尝试

陈 涛 周丽梅(第18期)

微课辅助的英语问题式学习探讨

洪佳君 鄢文娟(第20期)

高职院校冷链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傅 俊(第20期)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周礼芳 宋友荔(第22期)

“两学一做”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党课教育实践研究丁良喜(第22期)

关于制约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研究

——基于抚州的调查与分析

彭杏龙 付建龙(第22期)

新常态下高职高专学校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龙婷婷 万英敏(第22期)

基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张凤英(第22期)

浅谈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李宏彪(第22期)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教融合”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以D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为例

刘红芳(第22期)

论职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周素琴(第22期)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宋友荔(第24期)

高校思政案例式立德树人教育探微

朱天济(第24期)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领域中高频词汇分析操维琦(第24期)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郭佳琪(第24期)

【学术动态】

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熊文瑾 熊紫瑾 上官涛(第14期)

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王 玉 程文燕(第14期)

国内图情领域农民工群体研究综述

唐雅琳(第14期)

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 符晓媚(第20期)

【书 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评析

朱金祥(第14期)

乡村债务探析论文 篇3:

论新政策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和转型升级

摘 要:地方融资平台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但是随着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还款压力,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金融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开始施行,最终明确了地方发债的相关权责。在新政策的冲击下,地方融资平台迫切需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政策;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一、新政策出台对地方融资平台带来了冲击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预算法修订启动于2004年,历经十年,经过四次审议,最终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预算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1依据修改后的新《预算法》,地方政府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发行债券筹措建设资金,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并无直接发行债券的法定权力,但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仍然通过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手段,变相非法举借债务,比如向银行贷款、发行城投债、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等。所以,虽然地方政府没有举借债务的法定权力,实际却造成了事实上的巨额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而允许地方政府债券自行发行债券的新《预算法》条款,正是在中央和地方博弈的背景下推出的,目的是“开前门、关后门”,所谓关后门主要是指关闭以前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蔽举债的门。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来配合新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内容的具体实施,该意见规定:“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2同时该意见还明确了新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些模糊提法,例如它明确了公益性项目既包括无收益的纯公益性项目,也包括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3而此前在预算法修订案中,对“公益性”的外延并没有明确。公益性项目延及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意味着不仅原来主要为纯公益性项目筹措建设资金的融资平台将受到冲击,而且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融资平台也将受到冲击。

2014年10月28日,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确定了将地方融资平台存量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的原则和方案。这实际上是在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后续清理整顿做前期准备。2014年12月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清理完成后,对于未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预算范围且不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已入库企业债券,将采取措施,分批分步压缩清理出库。毫无疑问,这实际上是对地方融资平台所发城投债的流动性的重大阻击,严重削弱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新《预算法》及其地方债管理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实施必然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未来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二、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种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最大的一部分,存量巨大、层级过低,且资金投向多集中于长期项目,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同时县级平台占绝大多数,若需举债,只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难免造成手续繁琐、交易费用增加。而且地方政府尚无独立举债经验,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发行渠道等尚未建立,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框架尚需时日。综合分析看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和可能引发一定风险。

(一)地方融资平台存在层级低、运作不规范等风险。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层级逐渐下移,最开始只有省级政府设立融资平台,紧接着,地市级政府融资平台和县级(含县级市)政府融资平台相继成立,甚至有的集镇、乡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有一万余家,其中县级平台占到了70%。而受政府财力的约束,融资平台层级越低,其潜在风险就越大。过低的融资平台层级设立使得融资过于分散,负债很严重。部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同一笔资金作为几个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项目资本金,甚至有的挪用贷款,将通过融资平台承接的资金又转入关联公司作为资本金。而融资平台的高管中以官员居多,缺乏必要的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经验,并且一些平台中存在着资本金不足或资本金不实以及抽逃资本金的现象。据审计署2011年调查披露,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由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较长的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盈利能力较弱,有26.37%共计1734家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与主要资金供给者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不透明,不仅商业银行难以对融资平台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部分地方政府自身尚不清楚各融资平台之间挪用资金、交叉担保的具体情况。在当前财政预算体系下,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落实,这些信贷资金存在相当的信用风险。自2011年以来,个别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信用风险恶化,一些地方融资平台相继出现违约,尽管经过当地政府与银行的协调,风险均得到化解,但是一些县级融资平台潜在流动性风险依然较大。从未来偿债年度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分别占17.06%、11.58%和7.79%,由于一些债务的期限结构与所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不匹配,偿债高峰期的到来会使部分地方政府资金面临流动性风险。

(三)地方融资平台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首先,《预算法》方面早就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地方融资平台的设立本身就是对《预算法》的规避。 值得注意的是,2015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更是规定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可见,在未来融资平台的运行和筹资渠道都需要做进一步整理和规范。其次,《担保法》方面,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融资平台贷款提供的担保方式主要是保证和质押,而两种担保方式都存在瑕疵。《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得为保证人。当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会导致因不符合《担保法》的规定而无效的情况。 而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的,如果债权人和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应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金额的二分之一范围内承担责任。就质押的种类来说,地方融资平台由于有地方政府支持,主要以收费权、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提供质押。上述权利质押中,“公路收费权”和“农村电网收费权”因符合《物权法》和《担保法》的要求,可以作为质押标的,但是其他诸如“车辆通行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等,相关立法没有明确规定。事实上,当上述权利难以变现的情况下,最终还款还是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再次,公司法》方面,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大多以国有独资公司的方式存在, 而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设立董事会,实践中大多是行政官员来担任公司董事,负责公司筹资经营活动。行政官员担任融地方融资平台存在道德风险,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和自然状态是无法观测的,但是上马大型项目的产出水平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支持地方融资平台扩张是地方政府当然的选择。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以增加政治晋升的机会,地方官员会动用一切政策手段(包括财政和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和其他商业扩张,这种只重数量而非质量的扩张很容易形成企业经营绩效低下和政府财政赤字与负债。

三、地方融资平台未来的转型升级

根据新《预算法》及其相关政策的规定,地方融资平台未来的转型升级应按照分类解决的原则来进行。根据融资平台承建项目的特点和还贷的来源及其收益回报情况,通常将地方融资平台的经营项目分为三类:一类为完全覆盖型的融资平台;第二类为半覆盖型的融资平台,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或收益的公益性、半公益性融资项目。第三为完全无覆盖的公益性投融资项目。

首先,对于完全覆盖型融资平台,应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者直接私有化将它改制为普通公司。因为对竞争性项目的经营,国有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更不用说由没有企业经营经验且不关注企业经营效率的政府官员来经营了。其次,对于半覆盖型准公益融资平台可以转型成类似西方国家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地方公营机构或者我国国家发改委在其《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里所称的项目实施机构,在吸纳民间资本入股的同时,克服官员控制经营的各种非市场化弊端,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地方公营机构或项目实施机构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转型后的地方公营机构或项目实施机构在接受政府特许经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政府付费的情况下主要负责以BOT、BOO、BOOT、委托运营、政府购买方式等PPP模式承接有一定项目收益的地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或者接受政府授权发行收益型地方政府债券。地方公营机构或项目实施机构的政府委派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半覆盖型准公益融资平台向有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公营机构或项目实施机构的转型有助于该种融资平台的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其明确为政府所属融资平台或公共设施建设平台,还可以大幅度改善财务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最后,对于完全无覆盖融资平台,建议撤销或纳入政府机构,作为公益性政府债券发行的具体操作或辅助操作部门,如《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所称的行业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 吉富星,张玲.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重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1).

[2] 杨正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和运行中的法律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0,(12).

作者:肖海艳 陈亮

上一篇:幼儿教师培训论文下一篇:环保宣传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