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务管理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增强政府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文章就对政府债务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来提升政府债务管理,从财政风险防范的角度,针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风险性,提出政府债务风险应对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债务管理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政府债务管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府债务管理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家的政府性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无法维持其支出。于是地方政府大量举债,使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并在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对完善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体制;投融资平台

所谓地方政府性债务,是相对于中央债务而言的。二者均是以公共部门作为债务人,并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向另一个经济主体即债权人承担一定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二者的不同体现在政府的举债主体的不同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借入、提供担保、欠账等形成的,最终必须由地方政府偿还的债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地方政府或下属机构以地方政府的名义通过各种手段举债、融资。这种行为较快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并提高了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在稳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民生工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政府性债务规模的日益庞大,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相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拟从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现存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问题存在的成因,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1.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较大,其还贷压力极大。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由于国家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国政府性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地方政府在自身财力不足且没有合理估计自身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大量借款,不断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地方经济也的确获得一定层次上的增长。但是随着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可持续性的负债模式使政府偿债资金难以得到长效保证,政府面临较大的还贷压力,只能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垫付或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来偿还债务。

2.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性。本文提到的规范性缺乏不仅表现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一般性的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缺乏规范,而且表现在地方政府对于举债行为随意,缺乏科学性。中国现在并未对地方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纳入到同级的预算管理中,即存在大批的债务项目是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并且缺乏相关的债务管理机构及债务偿还制度的约束。审计结果显示,7个省级、40个市级和107个县级政府及所属部门,2010年在国务院明令禁止政府担保的情况下,违规提供了担保了464.75亿元债务;部分地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采取虚假或不合法的抵(质)押物通过高估抵押物价值等方式违规取得债务资金731.53亿元。

3.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主体多元化,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有效监管。目前,地方政府除了由各级财政部门管理一部分债务外,大量债务分散在政府的其他部门(机构)、单位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从举债主体来看,政府部门举借债务占主导地位,一些事业单位也占有一定比例。从债务来源看上,既有银行贷款、又有发行债券,还有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这些单位多渠道、多方式的举债方式,使地方政府难以全面、准确的把整个债务运行情况把握清楚。这样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主体较多,举债形式较复杂,不利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有效的监管。

二、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大量财力向上集中,地方财力倒越来越小,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却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生项目的重点投入,并且为了满足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其自身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地方政府支出需求并没有得到有限的财政收入满足。为了解决财力缺口,当地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弥补。

2.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目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方面着重GDP的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及本年度上缴上级资金的完成情况。而债务的负担状况,债务的偿还情况等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相关指标却不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这样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量的举债甚至以高贷款率为代价贷出资金来发展经济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个别政府的相关部门提出“负债经济”、“先上车,后补票”等口号,他们不关心经济成本,不关心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只要主要领导拍板同意的项目,就坚决使项目上马。但相关的资金负债如何偿还等事项却没有太多考虑。这些地方政府官员只关心政治前景,对相关债务产生的经济成本不过多的考虑,导致中国地方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

3.配套资金的问题也导致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长久以来,上级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扶植往往是给项目,但却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往往需要地方政府针对特定的项目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这种方式对于地方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更是雪上加霜。这种“钓鱼式”的支持政策往往使一些贫困地区政府陷入“积极争取项目,但却无相应的配套资金”的尴尬境地。这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靠举债来筹集配套资金。

4.相关投融资体制、制度不健全。中国虽然在完善相关投融资体制方面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但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的投融资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投融资还是以政府为主,各级政府融得的资金不仅进入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涉及到一些竞争性领域。这样会使政府需要承担由市场机制带来的风险。(2)地方债务资金缺乏有效管理,造成相当一部分资金的闲置,其使用效率并不高,投资收益得不到保证。(3)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部分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且自身实力不强,难以满足地方对资金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债来解决支出问题。

三、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高效的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利于政府提高其公共服务质量的,但超过一定范围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产生的各种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意见:

1.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合理规范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范围。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的财权与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经常是出现“钱少事多”的情况。要解决这一矛盾应从两个方面来改革:第一,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逐渐使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匹配,从根本上改善政府举债的状况。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中央应承担较大责任。相关的转移支付应提前、全额的发放给地方政府。减少地方政府对债务的依赖程度。第二,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对省级政府发放公债的程序进行严格规定:对发行公债主体、发行公债条件、发行公债的步骤及相关监督体制都要在制定的制度中得到明确的体现。

2.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应该注重把官员任期内本级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或相关民生项目而举债的规模及债务偿还情况纳入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考评体系中,以降低其政府举债规模恶意增加。对于地方政府无视相关规章制度大量举债的行为,应给予主要领导不得提拔晋升甚至降职的处分。并责令其在一定时间内把举债规模降低到合理的范围。从制度上对地方政府官员这种通过过度举债达到经济发展,增加自己晋升机会的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约束。

3.进一步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中央给予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其立项意图是相当科学、合理的。但专项资金的配套问题一直困扰着地方政府。因为这些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并不是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的。地方政府在收到相关专项资金时,为了解决其配套问题,势必要挪用其他项目资金或者依靠举债,造成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举债的事实。

4.进一步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通过将国有资产注入快速包装出资产和现金流的方式,使某一个或几个公司达到融资标准,实现融资目的的企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自身的管理:(1)部分地方政府应尽快整合辖区内数量较多的投融资平台公司;(2)充实注册资本,不得把公益性资产作为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注册资本;(3)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严格规范,使真实反映融资平台的经营状况;(4)完善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功能,使投融资平台公司真正变成具有企业性质的组织。

参考文献:

[1] 杨英龙.地方政府性负债的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J].经济师,2011,(7).

[2] 禄茵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防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2).

[3] 漆颖斌.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及其管理[J].审计月刊,2010,(10).

[4] 李京城,孙文基.试论化解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对策[J].财政研究,2007,(7).

[5] 徐佳.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中国财政,2008,(11).

[6] 毛军华,罗景,鄢耀.在发展中动态解决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R].中金公司研究报告.

[7] 樊丽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 李萍,许宏才.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 大卫·N.海曼.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吴延君,王玲

政府债务管理分析论文 篇2:

如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摘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增强政府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文章就对政府债务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来提升政府债务管理,从财政风险防范的角度,针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风险性,提出政府债务风险应对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债务管理能力。

关键词:政府债务;债务管理;财政风险;防范

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政府负债主观性;另一方面是政府負债客观性。因此,政府负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在财政风险防范过程中,做好负债管理工作,做到严格控制新债务的产生,管理好旧债务,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政府债务的特点

(一)规模较大,重心下移

从政府的经济情况和财政体制来分析,可以使用的资金基本都在工资、教育、机关事业单位运行等方面的支出占了很大部分,而余下极少一部分资金用在城区的旧城改造、城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样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政府为了弥补城市建设方面资金不足,政府成立专门机构,采用举债的方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了追求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资金多多益善的思想左右,从而造成该地区政府的负债远远超过了偿付能力。

(二)政府债务融资复杂,风险性强

我国现阶段融资体制尚未健全,虽然按照不同的主体、范围、渠道,对融资进行了规范,但是我国融资主体并没有实现多元化,很多企业有政府背景的,实际上它们为政府部门进行融资,由于融资平台形式多样,缺乏统一的政府债务资金使用和偿付制度,导致资金被政府部门擅自挪用。而在融资过程中,各部门权责不明确,没有建立债务预警机制。政府债务融资复杂,在加上融资过程中风险意识淡薄,政府的举债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约束。

(三)偿债能力低下,违约率提升

政府举债得到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这样的公益项目缺乏经济的回报率,因此很难偿还本息,基本都是财政安排来偿还资金债务。地方政府属于负债运作致使财政收支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使偿债能力降低。而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采用举债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在加上政府债务每年持续增长,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混乱,大量债务使政府失去偿付能力。

(四)管理松散,难以落实偿债责任

市级县级由于级别不同,政府债务的规模与内容也不同,级别越低政府债务问题越突出。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主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负责,一旦县级债务发生危机必然由市级政府承担起债务清偿责任,这样最终引起更大的债务。

二、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长效的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政府偿债压力增加

首先,多部门举债,加上不够明确的部分债务主体,使债务偿还变得更加复杂;其次,政府的部分公益性项目,按照约定用公共事业收入来偿还债务,但是等公益项目建成后,项目的收入不能偿清债务。最后,没有提取偿债准备金,降低了政府的偿债能力。在加上欠缺完善的偿债机制,使偿债资金的筹集举步维艰,在加上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偿债保障能力缺失,这样的情况导致政府出现了信用风险。

(二)债务管理监管机制缺失,债务收支处理缺乏科学性

行之有效的债务管理监管机制缺位,助推了政府性债务的增长。在相关的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现阶段的经济体制发展存在差距,因此缺乏法律约束力。债务管理和债务化解机制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不难看出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现在经济的发展;管理机构方面各方面职能分散,没有明确指出政府债务划归到哪个管理部门,使政府债务的管理弱化;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债务资金没有被纳入财政预算,债务不属于预算监督机制的管理范围。另外,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在加上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工作不完善,出现政府部门多头举债的现象;在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政府性缺乏债务统计报告,债务收支处理缺乏科学性,政府很难从宏观角度掌握政府债务总体运行情况。

(三)过分追求财政收入,没有考虑预算资金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不足的状态下,采用举债的方式建设经营性项目。现阶段,一些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区在项目建设中存在财源不足,在加上财政收入不够合理,使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税收增量中,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采取投资兴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增加财源建设项目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但由于这个地区以前处于经济落后的地区,社会与民间的投资总量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采取举债和担保举债方式,扶持新建项目,在地方财力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的同时,没有考虑预算资金不足,政府性债务逐年增加。

三、提升政府债务管理的措施

1. 要制定长期政府债务举债还款计划

将政策性的所有债务都纳入预算管理中,每年对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编制的时候将偿债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中,根据各地区财力以及项目建设情况,综合平衡政府预算。将需要举借的政府债务分为举债数量、举债项目、举债投向、举债效益纳入本级预算管理中,从而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靠政府预算机制强化对政府债务的举借、使用和偿还行为的约束,保证债务收支管理透明,从源头上控制政府债务。有效的保证债务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偿还,有效的防范债务风险,从而政府信誉得到提升。政府要充分利用好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安全性,做到实时的监测和评估,从而有效的减少债务资金的闲置,资金应有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 要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

作为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对贷款的审核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对于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项目,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推进项目建设。要坚持按照信贷审慎管理原则,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明确项目法人公司的借债承贷责任,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加强贷款风险控制。

3. 要建立合理规范的政府融资机制

要建立与现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额的政府债券,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融资平台公司以前在经济建设和投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充实注册资本,规范账务核算,加强审计监督等措施,促进融资平台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还有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资金的经营机制,对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等市政项目、公益性建设項目,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债务风险应对策略

1. 要转变理念,按照规划要求应对债务风险

我们要认真落实上级部门防范重大风险决策部署,积极采取土地出让力度、清理处置闲置资产、盘活优质资源、严控新增项目、落实好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置机制,坚决打击隐性债务增量,切实做好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

2. 认真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科学合理的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债务问题。有的项目表面上看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商业价值,都是由政府主导。但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否要政府承担,是否在规范的框架内将其转变为市场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如果我们转换思维模式,走向市场,将项目采取使用者付费的形式,通过PPP项目进行运作,便可以减少政府付费,减轻政府债务,解决了地方债务风险。

3. 调整政府项目资金的支出结构,尽可能压缩支出的金额,有效降低项目支出标准

不断强化债务限额管理,作为政府的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对日常债务信息监控和风险评估预警做好监督工作,做到早发现风险早报告上级作出适合处置方式,真正的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超出限额、没有预算举债;举借债务与资金使用情况需要主动向上级进行回报,自觉接受上级领导的监督。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控制政府债务的不断增长。

4. 加强财源培植和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保证偿债资金有稳定的财力作为保证

进一步盘活资产资源,优化资产资源配置,用好土地储备资源,增加土地出让收益的同时提升偿债能力。做到新增财力优先保障清偿到期债务,将存量债务逐步消化掉。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赢得利润,贡献税收,为地方财政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为最终地方政府偿债提供帮助。

五、总结

政府债务问题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的发展,政府债务管理一旦失控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探讨政府债务风险,做到有效的防范,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汪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到底有多大[J].金融发展评论,2011(07).

[2]成晖.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与风险控制[J].审计与理财,2011(07).

(作者单位:临沂市财政局)

作者:杨丽丽

政府债务管理分析论文 篇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文章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偿债资金来源、债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完善财政体制、梳理隐性债务、加强实体经济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债务风险预防和化解对策。

关键词:政府债务风险;债务偿还;财政体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央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放宽货币政策,加大对国内基建、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拉动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同时提出了十项措施,预计投入4万亿元。地方政府结合中央的投资计划,在地方财政支出短缺的情况下,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融资活动,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10月,我国政府债券的存量达到44.8亿元,超过整个债券市场的40%。2020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值为45.8%,低于国际警戒线60%;根据各省份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政府债务余额占政府综合财力的比重,得到的政府债务率显示,2020年末,有17个省份超过了国家制定的100%警戒线,而且债务率均值在97%左右,整体趋向于警戒线。

根据财政部6月公布的《2021年5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7.19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3.47万亿元,专项债务13.7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剩余平均年限为7.0年,平均利率3.52%。

在现有数据统计中,部分平台公司融资但由政府担保或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数据未被统计,形成了隐性政府债务,有限的数据显示,2020年,部分省份城投债还本付息金额占政府综合财力的比重超过50%,偿债压力较大。

二、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分税制下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根据税种划分税收收入,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地方税收主体税种营业税应税项目,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财税体制的变革使得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基础建设需求不断提升,地方政府财力无法自给自足,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弥补政府财政的不足。

(二)地方政府偿债资金来源单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资金来源基本依靠公共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随着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手中可出让土地逐年减少,近年来国家对“住房不炒”理念的推行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还需拨出部分用以支付土地拆迁补偿等刚性支出比例逐年增加,使得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减少,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债务规模与财政收入不匹配

在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方面,一般债券还本付息支出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但部分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面对到期债务,尤其是本金的偿还上,采用“借新还旧”的办法,重新进行债务结构配置,将时间短、偿债压力大的短期债务转化为时间长、利率低的长期债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短期政绩,过度举债,债务投资项目收效甚微,不足以支撑债务还本付息,如独山县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的情况下盲目举债发展,债务存量与经济发展极度不匹配,不仅无法通过举债发展基础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导致多个项目烂尾,让地方陷入发展困境。

(四)隐性债务规模大

2014年颁布的新《預算法》提出,地方政府可在一定的限额范围内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的形式进行公共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发行债券形成的债务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公开承诺,以及由于政府履行救助责任所形成的或有隐性债务。此部分债务规模较大且监管力度不够,缺乏透明度,融资项目收益能力评估系统不完善,对底层资产的获利能力认识不足,在融资期限及利率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城投债的偿债压力增大且化解成本较高,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债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不完善,债务资金使用信息披露完善度不够,资金往来渠道透明度不够,偿债制度制定不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能及时的全口径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在融资项目评估和经营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政府只编制年度预算,容易导致政府只考虑短期利益,在举债时不考虑长期因素,在项目融资事前评估时,理想化项目收益,融资项目建设经营过程中多头管理,导致项目运营效率不高。此外,政府债务借、用、还对应部门的权力和义务责任分配不够具体明确,职责范围界定不明,未完全纳入干部考核范围,致使部分领导管借不管还,只顾眼前,随意举债发展。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策研究

(一)完善财政体制

梳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在国税和地税合并后,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弹性调整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的事权,科学划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政府权力、责任和财力相统一,控制政府债务增长规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算编制形式,由定期预算改为中期滚动预算,预算时间由1年延长至3~5年,实现财政资源的科学配置,便于收支政策的调整,避免地方政府出现短期盲目举债的情况。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备案机制[1]和融资项目评估机制,在地方政府进行融资前,需进行融资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和收益性评估,对于非必要收益低的形象工程项目融资需求不予通过,对于有一定商业价值的项目尽量引入社会资本,减少政府债务规模;通过项目评估予以融资的项目,在进行融资前,需明确债务主体和还本付息资金来源,设立偿债账户,对偿债资金进行单独管理,避免偿债资金出现挪用问题,实行“谁举债谁偿还”制度,力求按期还款,减少债务积压。

结合不同地区地方政府GDP增长速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红线”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风险收益的动态平衡,避免以单纯的地理位置划分确定债务限额,对于债务资本利用率高、管理能力强、融资项目带动投资效应大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多债务发行限额;对于债务规模占GDP比重较大、政府过度投资出现社会资本被挤兑从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2],可适度压缩政府债务配置限额,避免政府债务过大抑制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

(二)梳理隐性债务,确定地方政府实际债务规模

隐性债务规模大、化解难,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显性债务化解的同时,隐性债务的梳理同样需要被重视。对隐性债务的梳理可通过对地方国有资产抵押情况登记排查、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法,确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规模。隐性债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的来源之一,可引入经济附加值(EVA)模型对隐性债务运营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若EVA指标为正,则该项目税后净营业利润大于债务资本成本与股本资本成本之和,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于EVA指标为负的项目,可进行项目性质认定,若为公共服务类项目,则需要加强政府监管,让项目资金流动、使用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若是商业性项目,则加大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提升偿债能力。

(三)加强实体经济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实体经济相对服务业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抗压力,对于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负债率较高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产业转型[3],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引入高新科技设备,由传统工业、农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化农业转型,将污染重、价值低的初级工业产品向高精尖现代工业产品转变,加大招商力度,灵活招商政策,由“土地财政”向“税收財政”转变,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项目投资企业,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地方税源,拓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同时可以拉动就业,让受疫情影响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进一步拉动当地内需,增加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偿债本息保障倍数,缓解地方债务偿还压力。

四、结束语

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是完善地方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较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可能还会导致金融风险,在政府债务风险预防上,我们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管控机制,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昕,政府债务管理治本思路[J].财会学习,2019(22):165-167.

[2]昌忠泽、李汉雄,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文献述评[J].财政科学,2021(4):76-79.

[3]梅芳,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8):43-44.

作者:邓洁

上一篇: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险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