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影视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代码:120210)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纪影视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纪影视文化管理论文 篇1: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举措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文化产业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强弱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始关注本国的文化发展问题。美国是当前世界的文化产业大国,为了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独特的文化管理体制、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这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 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 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世纪之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崛起最快的产业之一,很多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视,并使之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当前的最大出口商品不是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而是美国制造的文化产品。据《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14)》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9217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比例达到11.44%,而且美国的版权产业出口额已经超过了飞机制造、汽车及配件、农业等产业,成为出口大项。以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其三部曲在全球收获18亿美元的票房,以《星球大战》为主题的玩具、图书、游戏和唱片等周边产品的销售总额超45亿美元。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任何一个产业都很难独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如艺术活动会带动服装、饮食、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影视产业带动影像、家电、旅游、演艺市场、玩具制造等产业发展,很多电影、电视拍摄基地都是旅游景点,这是影视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在带动就业方面,文化产业自身就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而且由于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间接又推动关联产业的就业。如在美国,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数近2000万;10%的澳大利亚工作者从事文化产业。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吸纳就业人员达204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6%,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能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最后,发展文化产业将起到引导人、规范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蕴含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又将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大众在享用文化产品的同时,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文化产品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并以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作为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所以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熏陶大众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对于引导、规范个体行为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们能够从文化产品中快速地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这无疑提高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水平,从而缩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举措

独特的文化管理体制。美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文化发展的部门,政府认为设置文化部会影响艺术创作的自由和活力,将之体制化。为此,美国在文化管理上选择了“去中心化”模式,对文化产业进行直接和间接管理。在直接管理方面,美国采取直接干预文化领域事务、直接资助文化事务、以公私合营方式资助私人文化艺术机构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如政府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州、镇、非营利组织等开展文化事务。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建设。美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它也是较早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将之写入法律的国家之一。美国宪法在制定之初,便将版权与专利保护写入其中,并明确提出这将“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之进步”。当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文化知识保护法律体系,这包括《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等。这些法律对促进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米老鼠”形象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此美国多次修改版权法来保护米老鼠的版权,如将公司版权的保护期从原来的75年改为95年,个人著作权保护期也从著作人死后50年延长至70年,保护了文化公司以及个人文化创作者的利益。

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美国文化产业能够快速在世界崛起还得益于其引进和培养了大量优秀文化人才。二战后,美国依托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全球范围内网罗文化艺术人才,有统计显示仅在1990到1991年间,移居美国的文化界人士就超过3万人,其中1500人为著名文化界人士,这些移民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美国好莱坞不断从世界各地引入最优秀的演员、音乐创作者、电影制作人等,创作出大量经典影片。除了引进文化艺术工作者之外,美国还重视国内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全美有超过3。多家大学都开办了文化管理专业,为应对游戏产业的日益繁荣,美国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如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就开设了游戏技术、动画制作等课程。这些举措都为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美国文化发展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首先,我国要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同时,还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监测和统计,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使之具备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条件。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建设上,我国需要设置一个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公共部门来管理文化产业,这样其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将根除保护主义弊病,为文化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向美国学习,形成宽松的文化管理环境,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其次,我国要加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立法。从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完善的法律保护维护了文化主体的利益,有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电影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文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行业种类日益繁盛,这些法律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除了应在宪法中明确公民个体的文化权利外,还可以根据文化产业的不同门类制定具体部门法,扩大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覆盖范围。

再次,我国需要在文化产业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美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拥有大量优秀的文化人才。我国应借鉴这一经验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体来说,鼓励高校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文化管理人才、文化创作人才、文化技术人才等;政府可以设立基金奖励对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鼓励人们进入文化产业;打破地域界限,保障人才的自由流动,使之根据文化产业的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最后,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注重对外文化交流。一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是其文化实力的重要表征。美国正是通过迪士尼、好莱坞等文化品牌向全球輸出文化产品。我们要想在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必须重视打造中国的文化品牌,如我国可以将传统音乐、京剧、绘画等打造成民族文化品牌进行对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要注重与国外的文化中介机构合作,创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国际一流高校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学者来中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这也能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知名度。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院课題“慕课时代农林类高校专业英语人才修辞能力之培养与建构”(项目编号:FJJKCGl5-154)研究成果]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作者:姚静

世纪影视文化管理论文 篇2:

管理学类专业速览

文化产业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就业前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也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隋庆洋

世纪影视文化管理论文 篇3: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摘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解决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把握文化变迁的终极走向,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国民素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文化;改革;体制

大量的史实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进一步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业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许多人所忽视。其实,从价值判断看,文化既是政治,又是经济;既是生活,又是形象。有的人所以被称为“土豪”“新富”,就是因为其文化内涵的缺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之所以说中国不可怕,是因为她看到,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只会生产和出口“电视机”而不是具有“传染性”的学说。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文化衰落而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汉唐之所以成为“盛世”,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化的发达与繁荣。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建设先进文化上下功夫。任何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都应该被革除。

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需要”:

1.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迫切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现在,中央成立了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省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各项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与以往进行的改革不同,这次改革的目标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所谓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这次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六大领域缺一不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缺失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就不能算是“全面改革”。另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生存发展的现实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结果,必将使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计划经济、半计划经济时期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发展机制必须改变,否则,文化发展、繁荣的目标将不可能实现。

2.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现实,迫切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推动三个“全球化”:一是政治全球化,这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出现了所谓的“世界公民”,多以议题为导向,如环保、人权等。西方国家对此可谓不遗余力,大力推销其价值观。二是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如东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经济区以及美国正在力推的TPP等。三是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主张的文化多样化予以抵制。“三化”中最为成功的是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二:一是国际话语权问题;一是文化产品竞争力问题。我国文化的现状是“硬实力不硬”,“软实力太软”,文化产品难以与人竞争。据统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构成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而中国则不足4%;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来看,美国占GDP的25%,日本和英国都超过15%,中国不到4%。而我国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许多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因素,如孔子学院所遇到的尴尬(俄、美、越等国持不欢迎的态度);国有文化单位缺乏活力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这样表述:“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1]强势文化的需求与弱势文化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3.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反思近2000年人类发展的历史,有四次科技进步,给文化生产方式带来了堪称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是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第二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三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出现了音乐、电影、广播、电视等,使视听产品的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出现,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由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又给文化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课题,比如网络文学的规范与管理。Internet本身没有国界概念,网络文学网站如何管理?网络文学的内容如何把关?值得思考。最近,多个知名网络文学网站涉色情被查,再比如:我国对网络游戏业的管理,也一直困难重重。由于管理机构众多,带来了职能交叉、业务界限不清、政策协调性不够等问题,被人调侃为“八龙治水”。互联网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业已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层出不穷的文化业态,对我国现有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了许多挑战。

4.解决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最近30年,我国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众多的文化问题中,最突出的是社会思潮问题。以引入市场经济和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导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不断产生冲突。新自由主义、历史修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于“13亿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应往哪里去”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社会思潮问题事关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首先出问题的就是意识形态。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中国的危机根本上是价值危机,当代价值危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是“亡国”与“亡天下”的问题。其他文化问题,如道德滑坡问题、文化“三俗”问题、国民素质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等也不容忽视。我们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与挑战

1.近30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我国对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改革创新。30多年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出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30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理论。尽管业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论著存在诸如轻视甚至忽视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文化秩序、文化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等问题,但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三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人们逐渐改变了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进而明确地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伴随着近年新闻出版、影视和演艺单位的“转企改制”,众多国有文化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从过去的“管文化、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3],过去从属于文化部门的管理机关和直属单位现在统一面向全社会。同时在管理上放宽准入,开放权限,完成了从管理微观事务到管理宏观事务的转变。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展望。

从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的文件精神看,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大课题。要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不懈努力。

(1)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既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发展文化产品市场。打破市场分割,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二是培育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培育产权市场。强化对文化产权交易的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机制。四是培育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保障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公信力。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此,一是要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用性与便利性。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贫困地区倾斜的做法,加快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有效对接。当前,各地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管理轻治理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在规模上,更在效能、效率、效益和质量上与服务对象需求差距甚远。三是要加强工作效果评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要引入文化治理的理念、方式和手段,通过科学的评估求取更大的工作效果。

(3)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善治转变的关键环节。客观地说,我们当前的文化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民众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合拍的地方。共同的价值基座有待夯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文化发展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同时存在。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文化管理由传统的文化管理向现代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善治转变。从当前看,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是实现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就管理体制现代化而言,主要把握两点:一是推动政府文化管理从管制性向服务型、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二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共治。从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来讲,主要是实现四个转型:一是从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向主要依靠依法管理转型;二是从粗放式管理向分类化、精细化管理转型;三是从遵循政治规律为主向更加尊重艺术规律转型;四是从行业规制向融合规制转变[4]。

(4)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相比,中华文化由于主体性缺失和跨文化传播乏力,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中国“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地位远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文化并未取得与政治、经济大国相称的国际地位,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大量存在,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意图也常被误读、误判。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二是不断创造具有民族文化活力的新成果;三是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5]。

3.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一是思想观念问题。思想不够解放,过分强调文化的特殊性而忽略文化生产经营的一般规律,不能与时俱进;文化单位改革后职工身份转换的顾虑。二是部门利益障碍。一些党政部门为了既得利益,不愿意让文化单位转制脱钩,或者是明脱暗不脱,阻碍了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使之不能做大做强。三是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已有所改观,但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制约。四是文化创造力匮乏问题没有明显改观。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大多粗放低端,其重点不是放在内容创意而是放在生产制作,主要依托地方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主要的突破口。五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活力问题突出。文化单位机关化倾向严重,缺乏进取精神。六是媒体管理面临挑战。我国现阶段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制度急需调整变革。最近有一个韩国人在微博上发了韩国人不喜欢中国的十大理由,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影不实行分级制。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我们的观众也在分层,年轻人看的东西老年人不喜欢看,小孩也不喜欢看,男人喜欢看的东西女人不喜欢看。试行分级制的提议,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关乎民族与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要依靠“科、教、文”协同合作的顶层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具体地说,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握文化变迁(或固守)的终极走向。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与国家政权形态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建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事关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我们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好改革的方向盘,确保改革不走偏。为此,一要做到 “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6]。

2.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归是文化的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牢记自己的文化使命。守住民族文化之根,凝聚民族之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不断扩大社会思想认同。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紧紧抓住“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提升中国文化境界,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3.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诚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既要协调好国内文化市场,又要协调好国际文化市场;既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调节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对文化内容的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理清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源流和现实路径。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同时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国民素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鸿斌.浅析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EB/OL].求是理论网.2013-12-09.

[2]李宝善.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N].人民日报,2013-09-12.

[3] 蒋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J].求是,2012,(24):18—22.

[4]祁述裕.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完成三大任务[EB/OL].人民网.2014-04-15.

[5]魏佐国.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考[J].求实,2013,(07):75-78.

[6] 徐京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展望——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EB/OL]. 新华网,2014-03-11.

责任编辑 刘云华

作者:魏佐国

上一篇:淮安文化旅游产业论文下一篇:氮化镁的问题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