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19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思路1、提出动因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如何参加科技创新;如何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科技创平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学精神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精神创新管理论文 篇1:

高中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摘要】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凝练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态度,也显示其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励学生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精神  哲学  价值

一、聆听经典哲学故事,点燃学生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锐意进取。笔者在哲学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且启迪智慧的经典哲学故事,使学生在聆听先贤圣哲的精彩记述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点燃科学精神。

在唯物论教学中,笔者引入“庄周梦蝶”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无论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有思想。存在是现实的,思想在现实中产生,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接着引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感知”的观点,以及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物质的客观性。最后引入“上帝被猿颠覆”的故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管理自然界的。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然后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进化出今天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受到《物种起源》的启发,经研究提出了“人猿同祖说”,与当时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激烈辩论。面对尖刻讽刺,赫胥黎毫不示弱地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没有动物性的身体,人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而经典哲学故事以其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培育人的科学精神。在辩证法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一系列经典哲学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点燃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故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后来,赫拉克里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却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事二,赫拉克里特强调万物皆变,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强调万物皆异。莱布尼茨在当“宫廷顾问”时告诉皇帝,任何事物都有共性,而且“凡物莫不相异”。皇帝不信,派宫女去御花园寻树叶验证,结果大失所望。莱布尼茨找到了树叶的共同点,而宫女们却找不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充分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迎刃而解,通俗易懂。故事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动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故事四,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曾师从苏格拉底,有过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著名的是“谷堆辞”和“秃头辩”。每增加的一粒谷子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都不会形成谷堆;掉的每根头发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成为秃头。“谷堆辞”“秃头辩”与“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形成鲜明对比,经过正反论证有力地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故事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和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记述,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两种观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化了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理解。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一分为二地观察事物和分析社会现象,用居安思危的意识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云雨雪,以聚沙成塔的积淀去實现厚积薄发的质变。从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积极的行动促进自我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二、感受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拥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实践创新精神,它所表现出的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社会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智慧行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感受当今中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面对个人成长困惑和社会矛盾冲突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采取智慧行动的能力。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笔者讲述了樊锦诗的人生事迹。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北大毕业后至今,把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为了敦煌,她和丈夫两地分居19年,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节目组给樊锦诗的颁奖词就是对她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最好注解。在公义与私利面前,樊锦诗毅然决然舍弃私利,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无需过多空洞的说教,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并为自己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指南。

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深藏战功、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事迹,并配以生动讲解。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偏僻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被人们发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老英雄张富清战时不顾生命安危奔赴疆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平时期顺应时代潮流为脱贫攻坚倾尽余热。老英雄的足迹为我们青年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无需多余渲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已得到有力诠释,赞同和钦佩之意已在同学们脸上跃然显现。

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带领同学们走近不同战线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默默坚守的时代先锋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精神取向,学习他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智慧行动。84岁的钟南山,老当益壮,坚决逆行。17年前,“非典”肆虐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在新冠蔓延的当下,他一边建议公众“不要去武汉”,一边第一时间坐上赴武汉的高铁,奔向防疫第一线。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这位临时上车被安顿在餐车拥挤一角、仰倒在座位上、闭目凝思的老人,让所有人看了直呼心疼。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在武汉,他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解读最新情况……没有片刻停留,所到之处带来的都是鼓舞和力量。面对媒体,他的回应只有一句:“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和共和国勋章,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逃离疟疾的魔掌。武汉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几十年一分一毫积累而来,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贈1000万元,自己却生活简朴,守得了心灵的高贵。还有,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的排雷英雄杜富国;与孤独相伴、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从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的乡村教师干起,且一干就是17年的80后张玉滚老师。这些时代先锋的事迹个个展现了新时代应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感受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积极承担对自己、对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关怀和伦理责任。

在哲学的浩繁卷帙中撷取沧海一粟,可以通过逻辑的训练让学生无限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时代的滔滔洪流中致敬楷模先锋,可以通过灵魂的洗礼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境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的智慧行动,任重而道远,需我们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储开林.中学哲学教学培育科学精神刍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22-125,131.

作者简介:

闫向清(1968年10月-),男,汉族,甘肃山丹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高中政治教学。

作者:闫向清

科学精神创新管理论文 篇2:

高等农业院校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思路

1、提出动因

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如何参加科技创新;如何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科技创平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院,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相结合。“四个紧扣”即紧扣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紧扣教学科研,突出人才培养功效,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紧扣传统活动,焕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注重学生层次,扩大活动的参与面;注重社会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探索培养模式。

2、建设目标

形成具有特色的“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 1条主线;“科学精神培养”为1个主要目标;“基础科技创新、专业科技创新、综合科技创新” 3个服务体系,“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团队组织”3个保障体系;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空间、不同组织体系6个创新模块,工科类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到课堂、实验室再到科技创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1336”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方法,即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其后对活动提炼总结,发现问题与不足,形成新的适合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检验并完善新模式,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做法

1、形成师生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将科技创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科技创新形式与不同专业教学互相促进。加强学生创新知识教学和创新活动指导,鼓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的主体。励师生互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素质,形成创新意识的良好循环。

2、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从保障体系、服务体系、活动体系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舞台逐步变大,团队逐步增多。进入科技创新的“四种境界”:团队开始时觉得“行”;研究展开后觉得“难”;深入研究时觉得学的知识“浅”;项目完成后觉得收获较“大”。

3、完善制度是保障,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是目的。应制定规章制度,对建议立项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服务,建立激励机制与第二课堂学分、科技创新单项奖、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道德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运作模式

1、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如图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聘请专家为顾问,专职辅导员具体协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考核表》等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有计划的开展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与思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挑战杯、力学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技能竞赛等),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科技实践相关学分。

形成了领导小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部,科技创新社团,学生班级团支部、学创委员,社团成员多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日常性的开展小创意、小论文、小创新、小研制、小发明“五小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作品严格考核,筛选优秀作品进行立项。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基地,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调动专业优势不断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校内外资源,实现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基地获得人才的双赢目标。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学生签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议书》,促进科学行为养成。基地重视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如学院在国家“863”计划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泰市风龙王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并成功完成了大学生风力提水项目的实施,让更多学生亲身目睹科技创新实例,增强了学生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强化措施、加强指导,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如图3。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规划计划、项目培育、立项资助、培训指导、活动实施、交流总结、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重视宣传发动,努力搭建舞台与组建团队。为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重视“面”上的宣传,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大会,突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发动。同时重视“点”上选拔、扶持、培养工作。通过宣传橱窗、学院简报等多种媒体,介绍以往成绩,激发学生的热情,选拔优秀团队,在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工作到位。科创活动开始前期,指导教师为学生科技创新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融会贯通。在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题、调研、运用文献等;指导学生研究选题,开列参考文献;带领学生外出调查;认真审核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向学生传递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每年有几十个科技小组活动在实验室。

3、突出特点、注重实效,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如图4、图5。科学规划活动内容与方式。活动内容主要有: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科研考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等。活动形式主要有个人和团队两种,个人活动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多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团队方式主要在寒暑期、学期内课余或节假日。人员一般在五人以上,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固定的实践场所、明确的指导教师、预期的成果、集中性开展活动,活动时间在一周以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历组队(团支部团队、学院团队、校级团队)。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水院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立项3项,获得9万元资助,其中一项在考核中名列第一。校级大学生SRT研究计划立项24项。在全国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得奖励14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11项。获学校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3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路达杯”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院投入2万余元完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风力提水喷泉的实施。科技创新社团“行知学社”表现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社团,山东省“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

2010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29项;获“第三届山东省结构设计大赛”等省级奖励38项;校级奖励4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赛、“路达杯”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2011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第二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49项;等省级奖励61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二届“仪兴杯”艺术设计大赛、“路达杯”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1、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经验。通过科技创新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了思想修养,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激发了专业情感,提高了学习热情。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学习更加努力。科技创新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有收获,动手有感受、结束后有感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

3、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了校院影响,促进了学生就业。今年华昌集团专门来学院招聘,就是因为我院在山东大学“华昌杯”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一次获得了7个奖项,华昌集团负责人说:没想到农大教学质量如此之高,农大学子如此优秀,使其对我校学生水平有了充分了解。近几年通过挑战杯及其他科技活动,有数百名学生在东营水利设计院等创新基地就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1、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提高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初步探索出一条扩大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影响,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3、把科技创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广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J] .2005(3)

[2] 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 黄婕.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 化工高等教育, 2006(2)

[4] 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 江苏高教, 2006(2)

[5] 曾德芳.王君婷.张焕德.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 . 交通高教研究, 2004( 4)

[6] 王科. 大学生学习绩效评估刍议[J]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4)

作者:冯国营 胡化坤 薛松 杨全刚 刘慧

科学精神创新管理论文 篇3:

双主体互动模式在信息类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信息类专业研究生课程具有内容多、复杂和抽象等特点,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保证了教学的“量”,缺忽视了教学的“质”,该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更不符合当面素质教学的要求。为此,对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到信息类研究生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双主体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日益壮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课堂学习时间占研究生总培养时间的40%到50%,因此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普遍具有知识点多、公式推导多、理论知识系统性强、复杂抽象的特点。我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授课学时较少(40学时),任课教师为了能完全地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同学,每堂课的内容都是满满的,上课时教师不停的讲,学生机械式的不停的记,学生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虽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授课内容的安排等,但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感觉教学活动完全与自己无关,甚至有的研究生在读研一年后感叹“没有感觉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本科生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要培育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个人见解的人,显然在提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今天,仍然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大批的高层创新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采取了“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从整体的教学模式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完全为了应付教师,达不到效果。

2 信息类研究生课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设计

2.1 基本概念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最早是由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来的[2]。“双主体”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的主体。“互动”指的是讲授知识时以教师为主体,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两个主体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交互作为主体出现,同时在讨论问题时两个主体互动出现。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指的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发挥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实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互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自学能力以及科学创新精神。

2.2 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掌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必须使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快速的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更好的适应社会。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不授课就是不负责,其实不然。教师授课虽然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新知识需要人们在没有别人的指导下独立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成为授课的主要目的之一。

(3)更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往往单一的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往往只顾做题、甚至背题,忽视了做习题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临近考试之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违背了学习的目的性。为此,采用课上学习状态、平时测验成绩、课下大作业、期末考试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评价体系应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目的而展开,强化学习目的。

2.3 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上述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和参考文献3的基础上,信息类研究生课堂教学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框如下图1所示:

第一步教师课上布置下次课授课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独立自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另一方节省课堂教师授课时间,提高授课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第二步上课之初通过提问的方法检查学生可课下学习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授课提供依据,此时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第三步教师根据学习检查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效率更高,更加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第四步学生对教师对问题的讲解进行反馈,教师针对学生仍然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能更好的解答学生的问题,此时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进行互动,学生完全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

第五步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巩固和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起到辅导学习和维持课堂纪律的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

3 结语

信息类研究生课堂教学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可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对所学知识的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陶玉萍,纪军.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28):64-68.

[2] 李雪.初中化学课堂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www.duk.cn/d-189384.html.

作者:赵立权

上一篇:古典园林审美文化论文下一篇:青少年积极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