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精神的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创新创业精神的论文

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实践,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形成“国家战略、政府主导、高校引领”的联动态势。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四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创新; 培养

知识的生产、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成了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很少有高校把“创业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甚至对创业型人才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十分局限,更谈不上把建设创业型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即便是部分院校将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写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对于“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那些素质,其目标定位、培养规格仍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

二是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目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做法主要有: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讲解创业的部分内容、开设KAB创业基础选修课、邀请企业家做创业报告等。浙江大学等部分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管理强化班,温州大学开办了创业先锋班、企业接班人培养班等。虽然有些学校已经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的学分,但这些零散的课程似乎并未形成体系。创业学课程的开发比较滞后,创业学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创业创新型教育手段、方法和目标基本上是“舶来品”、“洋为中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是创业创新教育尚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至今还没有列入对高校进行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原有的教育体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得到高校的真正重视。学校通常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办几个强化班,举办几场创业大赛,开展几次创业活动等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创业创新教育,这项工作分散于高校的学生工作口子,如团系统、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属于“课外”、“选修”活动,没有真正发挥经管类院系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业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或者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补充。

四是创业创新教育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以下几类:(1)经管类学科和法律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然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但由于大多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与平常的专业课教学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创业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2)KAB课程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由思政类(学生工作岗位教师、管理人员等)教师兼任的,既缺乏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业创新或企业工作经历支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业创新教学与研究。(3)企业家。通常以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的形式参与创业创新教育,尚未进入规范化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

五是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对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考核机制缺乏,这是全国高校都远远滞后的一项工作。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效、它的自我评估机制如何、该如何改进和完善等都无从参照。但事实上,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既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推动和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六是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目前各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开展各种创业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仅停留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上,从而导致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创新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一门创业课程,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创新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甚至存在忽视、轻视、指责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倾向。事实上,创业创新教育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

七是创业创新教育与政府的联动不够。目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多以学科竞赛,创建科研创新实验基地或科研创业活动基地为载体,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没有争取政府的支持,活动范围也局限于校内,与社会严重脱节,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远远不够。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1. 转变社会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创新教育,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注重创业创新,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2. 正确认识创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去自主创业,而是对所有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对有创业创新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创新教育,具备创业创新素质。

3. 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劳动光荣,创业更光荣。创业者承担着比劳动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岗位,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对创业者多加宣传和激励,更多地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对创业者和企业家要加以保护,不能苛求他们承担更多外加的社会责任。另外,企业家也要讲求诚信、遵纪守法,塑造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构建创业创新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融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弹性学制,完善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扩大学生的选课权。适当改革招生制度,人才的评价机制将由知识化走向能力化,探索建立过程性的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2. 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在专业设置中,我们应加大调整力度,努力形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围绕地方经济需求,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压缩社会需求小、就业差的专业。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加强专业的适应性,要建设一批有影响、水平高、有特色、起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

3. 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要将创业创新课程融入到各科课程教育过程中,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保持特色、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创业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 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工作体系。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基本上徘徊在正规教育体制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需要有效整合高校现有的各种创业创新教育资源。例如:依托商学院或经管类院系,设立创业学学科或成立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创业教材的编写和全校的创业创新课程教学以及创业创新研究工作;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中将创业创新放在与就业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将创业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创新基础知识的普及作为大学生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总之,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面向所有大学生进行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创业指导和模拟演练。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 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创业创新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把选拔与培养创业创新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方面以经管类院系为依托,加强对创业创新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推动在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培养本土化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3. 拓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服务平台。继续组织好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学生开办创业工作室等。高校应重点建立两大创业创新实践平台:一是大学生企业挂职和实习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等契机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既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直接感受和学习,应将大学生走进企业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项目。二是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以致用,创业创新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建立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可由学校免费提供场地,由学生7至11人自愿组合,自发组建。这种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既没有巨额的风险投资,也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注重由小到大的积累,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4. 建立科学的创业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国外经验证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增强了高校间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应该重新设定,应充分反映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的情况,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

1. 实施大学生创业创新辅导工程。建议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辅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大学生创业创新前的免费培训与咨询辅导。高校方面主要负责组织本校已经有创业创新项目、准备创业或有创业创新意向的学生参加创业前辅导。政府方面可以由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科技部门、金融部门、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在项目评估、融资途径、创业政策、成立流程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辅导。还可以建立创业创新指导师制度,由企业家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实施创业创新辅导工程,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有关政策,加强创业风险防范,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建议工商管理部门为在校大学生利用校内场地创业颁发营业执照。

2. 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上海市于2005年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来源为上海市政府专项拨款、高校配套资金和社会捐赠,主要用于资助高校毕业生以其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创办的企业,兼顾创意类和科技类咨询企业。可以参照上海的做法,由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 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议由政府统一资助,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可以建在高校附近的科技园区或大学科技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和研究条件设立创业基地,主要为在校或毕业后2年内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共性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4. 落实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目前各地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免去2-3年的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费用;一类是在申请小额贷款上给以便利和优惠。但这些政策基本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此外,大学生创业就是从创办一个小企业开始的,最需要的其实是准入和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因此,在准入方面可以采用适当降低注册资本或分期缴付注册资本的办法,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根据产业导向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2-3年内进行税收减免或全额退税,以减轻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负担。

作者:谢志远 刘元禄 夏春雨 应云进

第二篇: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为响应国家“双创”政策,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丰富多样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由此产生,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潮州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是与科学相关的双创教育,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的调查分析情况,最主要的是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价值和课程模式,以期帮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打开双创教育的思路,促进校本课程开放和建设,丰富我国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为强国和复兴中华民族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创”教育 中职生 校本课程 潮商创业精神

我国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课程体系革新政策,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受到广大教育管理和研究者的重视,当前,为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大学里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教育研究者投身其中,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如何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教师自身素质,开设丰富多样的“双创”教育校本课程,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本課题组选择以广东省潮州市陶瓷职业技术学校,该校未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我们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本次调查不分年级对中职生进行随机调查,围绕中职生的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素质、中职生对课程开发的期待程度等方面展开。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56份,共收回355份,回收率99.71%。结果显示,在创业意愿方面,大多数在校中职生对创业感兴趣,他们的目的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仅有12.5%的学生对创业不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在校中职生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创业是什么的问题上,20.5%的中职生认为创业是开创一份事业,19.8%的认为是开办一家公司,53.8%的认为是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的过程,5.9%的表示选择其他。由此可见,中职生们对创业的定义理解不一,但大部分认为创业就是创造出新颖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在询问到中职生是否希望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77.7%的中职生认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少部分认为没有意义。由此可知,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部分中职生认为自身创业精神不够强大,认为创业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关于自身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是否满足创业的要求,有八成在校中职生认为不满足,其中68.6%的认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欠缺的原因是自身没经过创业教育培训,22.6%的认为是接受的教育模式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育中职生的创业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在潮商创业的了解上,我们对在校中职生进行了调查,就潮商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上,45.6%的在校中职生认为是勇于拼搏的冒险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传统。其次是潮商的特点上,绝大部分中职生选择了“吃苦耐劳,饿死不打工,严密的利润核算方式,用人制度,不熟不做”。26.3%的中职生认为创新创业要具有持续创新和变中求胜的理念,由此可见,潮商创业精神对中职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整合,本课题组进行了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开发。

一、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潮商创业精神教育

潮商创业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下形成的,是新时代的产物。可以简单地概括: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创新、勇于拼搏冒险的精神、拥有变中求胜的理念、团结互助的传统和乐善好施的美德。潮商奋斗在世界各地,享有“东方犹太人”的称誉,伴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潮商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潮商的身影,流传的潮商创业精神是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潮商创业精神走进中职生创业教育课堂,为中职生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潮商创业精神走进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指把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有效地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职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教学大纲,在划定的时间内,由专门的教师队伍向中职生讲课,通过讲学激发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而掌握创业能力和知识。

2.潮商创业精神走进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中职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技能是在练习中锻炼出来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创新创业课程走进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中职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开展适合中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计划书的竞赛、设立中职生创业园等。

(二)现代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创业作为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实现自主择业的重要途径。创业体现出一种自强和自立的精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是一种理念;它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的融资、团队的组建、经营管理、市场研发、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创业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巨大的价值。

(一)促进中职生“双创”理念的建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吁下,中职教育理念应发生转变。建构主义表明,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通过潮商创业案例的学习,可以了解潮商们是如何创建企业、经营企业的,感悟其中蕴含着的创新精神。潮商创业精神中的案例体现的创新创业对中职生的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能帮助学生建构“双创”理念,领悟创业和创新精神。

(二)领悟创业的过程

中职生通过融入潮商创业精神和现代创业理念的校本课程学习,可以从中体验创业的过程。我国郁义鸿先生曾说:“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价值的过程。”通过课程让中职生知道创业是一个创造过程,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个人满足和自主性,创业具有风险,要承担相应的财务和社会风险;创业者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商机,并付出时间和精力实现创业目标。

(三)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

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业者必须承担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风险,成功与否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具有极大的挑战,要获得成功,就要勇于面对每一个困难,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坚强的精神素质,这就需要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指导。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创业教育通过特定的潮商创业案例对中职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一)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模式

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潮商创业精神和现代“双创”教育理念为载体,通过特定的案例解析、理论和实践结合形成相关的课程内容。

1.意识培养型

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校本课程中的案例剖析,可以开发中职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校本课程可以使中职生了解创业的概念,明白创业的要素和创业的特征,同时了解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让中职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需要的基本知识,在未来时间里懂得如何创业。

2.能力提升型

在校本课程潮商案例分析中,为让学生感悟创业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进行解析,从中培养中职生的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社会洞察力等创业素质,使中职生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将来从事创业。

3.环境认知型

环境的认知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孙子兵法曾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熟悉了才能做到运筹帷幄,而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当前企业、了解创业的机会、分析创业的市场环境和创业的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过程和设计策略,中职生只有认清这些,才能发现创业机会,并最终创业成功。

4.创业模拟型

中职学校在校内可以针对中职生开设创业园,同时通过引领中职生们参与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创业竞赛等。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鼓励中职学生参与体验创办企业流程。让中职生明白怎样做创业市场的评估、创业的融资和创业的风险管理等,通过实践让中职学生体验创业筹备的各个环节,感悟创业的过程,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决定着教育质量,在开展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下两种。

1.教师“传授”理论的教学模式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创新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充满着未知的谜,这就需要导师通过理论教育进行解惑。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理念的教育。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进行潮商创业精神的理论和现代创新创业理念等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同时储备创业相关知识,在将来创业时懂得如何创业、怎样创办企业、如何经营企业和决策等。

2.课堂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就是以潮商创业案例为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创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开发与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没有预设的结果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習的热情,同时在案例中讨论、辩论中明白是非与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团结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锻炼自身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创业知识。

(三)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校本课程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创业理念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1.传播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绝大部分会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生产活动,极少数会在校继续深造,所以对中职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价值的。学校通过潮商创业案例讲授,从中激发中职生的创业热情,传播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毕业后有相关的创业知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校本课程对中职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促使中职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种生动和形象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具体潮商案例,促进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增强,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3.帮助中职生树立创业目标

中职生创业目标的确立往往要经历由远到近、模糊到清晰、遐想到实际的过程,融入潮商创业精神的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到创业目标,结合实际潮商创业案例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市场创业情形和创业情景,帮助中职生科学合理地树立创业目标。

四、结语

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将大大提升中职生在社会、家庭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融入潮商特色文化的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校本课程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让中职生学习潮商案例中的精髓,深入的学习潮商创业精神,让中职生在校期间就能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个性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基于SWOT分析的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7).

[2]郑梦婕.王锐旭:潮商精神撑起创业梦想[J].潮商,2015(04).

[3]魏梦可,李超峰.论以创业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就业方式转变[J].2016(04).

[4]胡劲邦.潮商商业理念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7.

[5]黄俊生,柯东贤,黄景忠,郑文锋,郑学娴.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师范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06).

基金项目:基于潮商创业精神的潮州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广东省潮州市陶瓷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钟志文 陈成锋 陈杰鹏 吴伟玲 李凯儿

第三篇:高职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摘要】目前,工匠精神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高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前站,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极其重要。人社部2016年6月制定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学中,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企业发展,民族工业振兴重要保障,更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培养

一、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工作报告中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和我国制造业转型结合起来。2016年4月16日,李克强在清华大学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至此,工匠精神在国内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为了使工匠精神与教育的融合,人社部2016年6月制定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学中,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德育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工匠精神实践的摇篮,在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词语,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的较为充分,近代由于工业化大革命,手工生产被激起生产所代替,工匠精神渐渐被忽略。从概念来看,专家学者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内容一致,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对自己的职业专注、严谨的一种精神,其对工作或者产品精雕细琢,重视产品的质量,而忽视产品的价值。

从工匠精神的概念可以看出,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专,即专注,即对职业表现一种专注度,多年专注于一方面,做到技术上的纯属,不受外界的干扰。其次,是精,即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的品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为了产品的质量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再次,耐心,为了达到目标,具有较强的耐心,不打目的不罢休。最后是敬业,孜孜不倦的工作,对工作具有足够的热情,时刻保持敬业精神。

三、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题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人社部制定的《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中已明确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课,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阵地。为了灌输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德育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支撑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着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思想源泉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提出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中的专注、专业、坚持、精益求精等内涵,为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增强职场中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具有良好的品质,其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顺利完成学校和社会中角色的转变。

创新创业中融入工匠精神,一方面促进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更加专注,学到的本领也更加专业,为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敬业的精神和坚持的精神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畏不惧,且保持敬业的精神。

3、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掌握了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拥有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就是拥有了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筹码。对于企业来说,其不仅看重一个员工的能力,同时也跟看着员工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是其职业生涯健康延续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就业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用性,加强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附加值,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中工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思路

1、将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思想决定行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从思想着手,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对自己的作用。为此,对于高校来说,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将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队伍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说,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明确培养目标、灌输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掌握高超的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生涯打好基础。

通过思想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学习和实践中,并融入到工作生活中,主动理解和应用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2、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从学校层面,要建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明确工匠精神培养目标,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从教师层面,教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灌输工匠精神的内涵,将一件事做精做实,才可能有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源泉;从学生层面,学生要在不断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不断开拓思路、专注、专业、耐心、精益求精,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就会质变。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来践行创新创业中的工匠精神,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挑战,也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讨论,也足够引起重视,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战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不仅关乎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乎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受到学校的特别重视,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育中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队伍的关键。创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同样也应受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诠释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薛 栋.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 20l3(34):94-96.

[2] 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 2014(22).

[3] 朱佳丽. 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09(21):104-105.

[4] 陈昌辉. 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 职业, 2005(7).

[5] 张坤晶.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职教论坛, 2016(16):32-35.

[6] 刘冬玲. 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 职教通讯, 2016(14):47-48.

[7] 何文明. 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J]. 江苏教育, 2016(5):30-31.

【作者简介】

王文君(198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学。

作者:王文君

上一篇:社会工作相关论文下一篇:提高职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