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

2022-04-28

一、“狐假虎威”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发展、以往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教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基本内核。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 篇1: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

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实践品格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要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求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互动与平衡。哲学创新要注意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实现;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智能、释放人的能动性。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规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批判性和怀疑性本身只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还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一

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四、普遍联系观点贯穿着创新思维方法

创造活动是为了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这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发展,总是意味着人的思想的解放。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即解放思想的学问,而思想的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一切进步、一切革新,首先要解放头脑。只有解脱精神束缚,才能有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这一论断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每个人,都是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思维优化的重要途径。

辩证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思维的不断拓展,提高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和跳跃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一个结,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联系,已被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充分证实。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它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说明要创造就要善于联系,富于想象,就要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思维的特点是:(1)整体性。即从宏观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去考察对象,在思维中再现对象联系之网上的每个环节,因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2)多向性。由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因而人们必须从不同角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3)开放性。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们要想达到思维有序,就必须敞开思维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吞吐大量信息,激发创造活力。(4)动态性。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人们的思维必须追踪对象运动的轨迹,才能把握和预测对象的本质、规律。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运用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不能从整体的、联系的和运动发展的以及矛盾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其他的思维方式要么一筹莫展,要么就会顾此失彼。

五、唯有求实才能确保思维价值性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既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又指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人们的思维必须也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在新的事实、新的对象面前,用新的思路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创造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不是脱离实际的奇思奇想,而应尊重实践,注重实证,不崇拜任何权威和教条,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在求实中创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个别词句,而是通过哲学思维熏陶和教育,使思维方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全面地、联系地、动态地、发展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和原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框架,突破原有知识与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大量、繁杂的经验材料中,抽取出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潜能。为个体参与竞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作者:黎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 篇2:

生活与哲学教学必须克服的三个错误倾向

一、“狐假虎威”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发展、以往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教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基本内核。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考察欧洲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批判地继承欧洲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还包括古希腊哲学、英法唯物主义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等等,这都体现在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中。所以,从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欧洲哲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是在它漫长演变的进程中得出的逻辑结论。

然而,不少教师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的同时,忽视其他哲学,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的欧洲哲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它们的轻视、不屑,甚至是诋毁。这就是所谓的“狐假虎威”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将唯心主义哲学全盘否定,包括其“合理内核”。这是教师哲学素养不足的表现,严重制约了学生哲学素养的养成。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哲学时,会预设这样的观念,即“唯物主义正确,唯心主义错误”。例如哲学大师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黑格尔是错误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他非马克思主義哲学,尊重、理解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学习其中优秀的哲学素养及其哲学品质,而不是一味排斥,陷入“独断主义”。

二、“旧唯物论”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念的确定,即教材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后者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前者从主体及其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对象、形式、感性”,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必须承认,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教材分解为:唯物论、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只是被理解为认识论范畴的观点,而实践的观点从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抽身而去”了,具有凝重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旧唯物论”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世界的物质性”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的顺序是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他们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到自然”的思维运行过程,变成了“从自然到社会”,即“既然自然界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无中介”的直线式推演。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实践,但由于“唯物论”缺少实践的观点,不少教师从“自然发展规律”推导出“社会发展规律”。因为“唯物论”的教学缺少实践观点,这样在“认识论”的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在学生理解上就被削弱,造成一种“旧唯物论”与“新唯物论”理解上的混乱。因此,教师必须把实践的观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始终,绝不能在逻辑方向、逻辑出发点上回到旧唯物论的错误中去。

三、“保守主义”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哲学总是要给人以方法论上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指导人对不合理的社会存在进行批判并且投身于人类解放的献身精神,它在本质上是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统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变成联系、发展、对立统一这样几条简单结论相加的直观的辩证法,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局限在用“原理+方法论”解题的框架里,而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进行批判与创新。这就是所谓的“保守主义”的倾向。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哲学必须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哲学只有及时关注并回答现实世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存在、不完善的思想理论进行批判,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这些课程内容既是学生得以批判的资源也是批判的对象,通过对社会现实及其理论的批判、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同时,批判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以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以免从“保守主义”陷入“极端主义”,并与创新、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徐楷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 篇3:

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对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新常态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想信念定向、道德教化指导和科学方法训练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功能,而且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独立人格塑造、创新思维熏陶、创新方法指引和务实精神养成方面的创新素质培育功能,更要倍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交往能力和致用能力等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流价值 创新素质 实践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周年大会上,将“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并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不但指明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而且特别强调了高校在培育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肩负的特殊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对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新常态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尤其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创新素质的培育功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始终要守望的办学理念。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古人云:“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皆失谓之愚人,德胜才可谓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在“品德”与“才能”两端中,“品德”重于“才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重任,其中心工作在于加强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塑造,即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解决“主义真”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解决“品德正”的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法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伟大的理性力量,是时代精神最宝贵的精华,是关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相互关联的大智慧,对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定位、伦理道德教化、科学方法训练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理想信念定向功能。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失去理想,就缺失前进方向;没有方向,就缺乏前进动力。”崇高的理想、执着的信念,是青年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是攻坚克难力量之源,是创造财富、开启智慧之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功用就在于解答人生乃至人类的终极追求和终极关怀问题,就在于明确定位一个人的人生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逻辑,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是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解、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为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确立个人的方位,选择发展目标和道路,明确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提供了基本的参考系和指南针。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个人理想提升到终极关怀,将人生境界提升到社会责任,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定位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大量西方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境内,对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强烈冲击,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信仰缺失、信念迷乱问题,需要教育者及时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塑造功能。

道德教化指导功能。《左传》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是儒家成就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今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个体角度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心灵上的快乐和谐;从社会角度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社会有序运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受经济基础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特殊的社会规范。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还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唯物辩证法,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者与道德学习者互动的过程。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高校青年学生的道德教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一些青年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道德习气和某些领域“道德失范”的影响,出现功利思想严重、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失真、道德心态扭曲、道德理想淡化、道德意识冷漠、道德信仰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高。为此,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导向功能,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科学方法训练功能。著名科学家梅森认为,与任何特殊科学理论相比较,对人类价值观影响更大的恐怕还是科学方法。认识是行动的前导,认识真才能方向明,方法正方能认识清。思维能力高低,思维方法妥否,直接影响认识的成效。思维能力阙如,尤其是理论思维能力欠缺,思维方法机械片面,必然给认知带来障碍,导致认识上的错误和行动上的疏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塑具有独特的训练功效。“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认识与实践、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观点为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方法。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攻坚期,贫富差距、物价高企、环境受污、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凸显。面对这些社会热点,不少青年学生认识有些偏差,滋生消极情绪,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功能,科学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功能

育人为本、能力为重,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教育方略,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始终要坚守的办学理念。有学者指出:才德皆有为正品,有德缺才为赝品,无才无德为废品,有才失德为毒品。高校人才培育既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也要注重创新才能的培养。当今时代,是创新勃兴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渠道,肩负着培育青年大学生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务实精神等创新素质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对培养高校青年学生创新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功能。

独立人格塑造功能。马斯洛和吉尔福特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脊梁”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因为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不仅对事务有独特的视角和评价,而且具有强烈的创造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创新心理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学生独立人格塑造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实践,力求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下人的畸形、片面发展和人的异化问题,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依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个体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正是个体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启示我们,高校人才培养要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为规避和改变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造就的依附型人格,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创新思维熏陶功能。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重要前提。创新思维有助于人们更顺遂地解决实践问题,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技能,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知识再生产过程中去。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反思性、超越性与现实性。它要求人们对传统思维框架进行批判性反思,打破陈规,锐意改革;它要求对传统思维框架进行创造性反思,超越传统,创造新知;它要求以实践创新为终极取向,来自现实,又回归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熏陶功能。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反思品格。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事物,按其本性而言,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新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传统哲学包括西方哲学进行创造性反思建构的产物。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本质,它突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崇尚权威、迷信传统、故步自封等陋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功能。

创新方法指引功能。笛卡儿指出:“人如果没有方法,想去研究真理,那是绝不可能的。”人只有掌握了方法系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新方法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青年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蕴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既是人们科学认知宇宙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中介,也是人们正确开展理性思维和社会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实践主体需求而建构的思维规则和工具手段,对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1955年,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物理学研究,指出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从而成功预言了“毛粒子”(夸克)的发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教育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青年学生创新方法上的指导功能。

务实精神培养功能。周恩来认为,人们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创新是人类能动的高级活动。但是,进行创新需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创新需要积极探索,更要脚踏实地。创新在本质上反对一切虚假行为和形式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青年学生求真品格和务实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要求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时,不凭主观臆想和旧有结论,只根据事物本身所呈现的规律展开认知,从事实间的有机联系来把握宇宙世界。当前,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存在着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心理浮躁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功能,鼓励青年大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实际,尊重事实,成为理性、成熟的真理探索者和捍卫者。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

高校人才培育不仅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科学真理和创新思维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知”与“行”需合一,认识与实践要统一,青年大学生方能获得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挑战,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出的学会共存的能力和学会做事的能力,因为学会这两种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两大支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实践性,它特别强调不仅要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更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这对于培养青年学生交往能力(情商)和致用能力(智商)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

交往能力形构功能。社会交往是个体得以生存发展、社会得以存在永续的基础和保证。因为,对个体来说,人类本质中最为急迫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和认同;对社会而言,正是交往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群、社群与社群联结成有机系统。青年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维持和发展青年大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和谐与自我完善,而且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融入与社会营建;忽视、淡化或迟滞青年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使个体出现心理偏差和交往障碍,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堆积,而是人们交往互动的结晶,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任何人的存在都具有交往性,交往是人类集体性的存在方式,也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没有交往就没有健全人格,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明示,人只有通过自主的而非被迫的交往实践,才能形构自己的交往能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面对转型社会和网络社会少部分高校青年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关系封闭化、交往实践虚拟化、交往目的功利化引发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摒弃传统的无主体性教育和反主体性教育,积极推行主体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使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共存。

致用能力导引功能。荀子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其意思是说,懂得事理却不付诸实践,虽认识丰厚但必遭困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周年大会上和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共同强调:青年学生应坚持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可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致用能力,是我国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大力培养以致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也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更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对青年大学生的致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引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体系中的辩证决定论、社会本体论、阶级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观点,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论,是指导青年大学生制订科学方法和具体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导青年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有力的武器。针对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讲授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致用能力短缺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导引功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多方互动建构的教育场域中充分凸显实践主体的角色、地位和功能,科学设计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规范运用案例切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网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从而增强高校青年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对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新常态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创新素质的培育功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陶国富,王详兴.大学生创新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 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余源培.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的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5] 董德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要[J].学术研究,2008(10).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卢爱国 曾凡丽

上一篇:农产品销售税收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社会发展中市场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