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一所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跟随课程改革的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引领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三个问题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学生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教师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学校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学生发展的问题。学生发展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发展的障碍。包括思想障碍、身心障碍和知识结构障碍。思想障碍就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违章闹事、不守纪律等制约学生发展的思想问题。身心障碍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等制约学生发展的身心问题。知识结构障碍就是学科知识结构断层、年级知识结构断层等制约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强化学科建设,突出“文道统一”,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结构。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发展的制度。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制度就是制定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完善等方面的具体制度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制度就是有关基础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就是有关基础教育课程具体管理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从制度上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科学性,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制度,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主要指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教育发展、与学生的身心和知识结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前瞻性,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校特点,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预见性。

二、教师发展的问题

教师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教学过程即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也包括三个方面: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包括思想障碍、身心障碍、知识和能力结构障碍。思想障碍就是照本宣科、不思进取,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思想问题。身心障碍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导致的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身心问题。知识和能力结构障碍就是学科知识陈旧、不合时宜,学科知识结构断层导致的授课能力薄弱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强化师资培训,突出“知识更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爱岗敬业”。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个体不适应性问题,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良性开展。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約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在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结合区域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制度带动教师自我发展制度,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动和解放教师的教学力,引导教师自我发展,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个体被束缚性问题。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教师可持续性自我发展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主要指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教育发展、与教师的身心和知识结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另一方面,着力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师知识结构的相融性,力求贴近时代,适应未来发展,和国际教育接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和学科建设结合,努力为教师的可持续性自我发展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科研成果,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缺乏新课程实施后劲的问题。

三、学校发展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学校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校自身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障碍。包括观念障碍、制度障碍和教学设备结构障碍。观念障碍主要指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制度障碍主要指学校办学体制、管理制度、评估制度、发展制度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教学设备结构障碍主要指学校教学设施结构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学校的主动配合,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相适应,学校相关制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良性进展的相配套。另一方面 ,需要学校的被动参与,即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动学校自觉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理念,自觉调整和完善各种制度,使学校自身发展力求贴近时代,适应未来,和国际教育接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和学科建设结合,和教师、学生的发展结合,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校内部管理不能适应甚至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学校可持续性发展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校特点,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构,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面向”,努力解放和拉动学校教育教学力,推动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校发展趋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南辕北辙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恒荣,生于1967,山东东营市人。大学学历。现系山东省博兴县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刘恒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2:

由面及点,漫溯学校课程改革最深处

[摘 要] 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一所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跟随课程改革的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引领作用。校长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要全面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考察,吸收先进经验;立足实际,制定实验方案;举办论坛,营造浓郁氛围;校本教研,形成文化特色精心诊断,改进具体细节,确保各项措施由面及点,漫溯学校课程改革最深处。

[关键词] 中小学;课程改革;由面及点

中小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也同样是改革实验活动的核心战场。校长对上联系着上级教育部门,对下连接学校教职工人员,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所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跟随课程改革的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引领作用。作为课程改革主力军的学校校长,要全面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验,积攒丰富的理论依据,站在一定的教学高度上,由面及点,形成清晰的课程改革思路,制定方案,加强培训,营造氛围,在细节处内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

一、实地考察,吸收先进经验

校长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课程改革推行的初始阶段,需要重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已经推行课程改革政策的学校,使校长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了解课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吸收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自身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

例如,为了更好地推进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收已推进改革政策的学校的经验,我前往如东县双甸中学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通过深入如东县双甸中学的课堂,对如东县双甸中学的课程安排、课程开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如东县双甸中学坚持“讲方法重效率、讲质量重过程”的教学理念,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改革理念密切相连。无论在哪一科目的教学中,如东县双甸中学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讲授了解知识,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开放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地考察不在多,在于精,实地考察,有助于校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预知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保证课程改革的有力实施。

二、立足实际,制定实验方案

校长是一个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领导者和决策人,校长要形成清晰的课程改革思路,学校的课程改革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因此,校长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试验方案,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

例如,鉴于我校近年来刚刚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年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方面,以课标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解放思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积极转换课堂角色,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以教导处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指导组,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具体课改实验的方案如下:1.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召开课程改革思想宣传专题会议,向我校广大科任教师渗透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思想,共同探究课程改革的实施模式;2.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工作计划、分工,力争将课程改革落实到課堂教学中;3.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研组成员学习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畅谈心得体会,设计解决方案……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是“面”,通过与参与实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就是构成“面”的每一条线,有了方案,“线”就有了凝聚力,课程改革实验也就有了方向,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就能逐步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三、举办论坛,营造浓郁氛围

在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校整体追随课程改革的脚步,校长更要关注每一位教师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施的差距,选出一部分进入课程改革角色较快、实施顺利的教师作为典范,举办课改论坛、专题讲座等,营造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

例如,我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主管初一教学工作的李小华主任(化名)对相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推进的载体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借助我校每月的总结大会,由教研组牵头,举办“小组合作式”创新学习的专题论坛,由李主任讲授新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的经验心得。李主任讲:当我们看课程改革时,很自然地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课堂。在刚刚进入课改之初,我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这样。课程改革革新的是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更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很多知识点,不是学生学不会,是学生不愿意学……通过每一次专题讲座,教师们对课程改革都有新的认识,也通过专题讲座解决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如果说课程改革的环节为“线”,每一位教师就是推进课程改革的“点”,通过开展论坛、讲座,引导课程改革推进较快的教师介绍成功的经验,形成榜样的示范效应,有助于让其他教师在反思和学习中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强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校本教研,形成文化特色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启动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对在课程改革实际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讨论研究,不断探寻课程改革的规律和方法,形成具有本校风格的文化特色,从细节上完善课程改革的实施。

例如,为了在我校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活动,由分管副校长牵头,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根据具体制定的要求,依托教研组或者各年级组建立校本教研网络,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最重要的,我校教导处在实施的过程中重在“抓计划”“抓落实”“抓总结”,建立了“申报——审定——研讨——实施——成果展示——鉴定——推广——总结改进”的教研课题研究流程。同时,我校积极把校本教研活动纳入教师工作能力考评中,侧面督促教师积极思考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实施。多措并举之后,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为我校的课程改革实施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营造校本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相互分享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共同开展创新模式的课程改革活动,帮助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渗透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

五、精心诊断,改进具体细节

校长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必须深入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了解学校师生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意见,分析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情况,精心诊断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病理”,并及时予以纠正,以达到改进具体细节,完善课程改革实施的目的。

例如,为了切实发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具体细节的改进和完善,我与教研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仔细聆听课堂教学情况,熟悉观察课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全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与要求。通过多次深入课堂,探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中存在的问题,精心研究教育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与学生接受情况的适用性,对教师进行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全面促进课程改革由面到点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

作为校长,必须身先士卒地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去,潜心研究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使命,精心诊断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保持自身较强的敏锐洞察力,正确指导,矫正偏差,保证课程改革一直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总而言之,在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由面及点,完善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校长要首先认清自身的角色,培养自身的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实地考察,吸收先进的改革经验,从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同时,通过举办论坛和校本教研活动,为本校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此外,校长还需要深入研究,精心诊断,矫正偏差,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将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漫溯到学校的最深处。(责任编辑:朱福昌)

参考文献:

[1]马云鹏,王波,解书.校长课程领导: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0-33.

[2]余进利.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4(6):7-12.

[3]马延伟,马云鵬.课程改革实施中校长角色的转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62-65.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苴镇新光初级中学)

作者:陈建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3: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

我们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动员和部署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背景。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这一切都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挑战,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我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这场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从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和召开第三次全教会开始,我们就組织专家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发了20个学科、上百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制定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改革的有关配套文件,新课程研制阶段的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新课程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国家实验区的中小学开始实验。实验区的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广大教师、校长、教研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贵任感,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形成:不少家长理解、关心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给课程改革以热情的支持。这不仅为实验推广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

根据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部署,今年秋季我们将开始在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全国大多数地市级都要有一个县区、市作为各省的省级实验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入新阶段。2002年省级实验区将覆盖500余个县区、市级单位,约占全国县、区总数的17%,新课程进入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实验推广范围的逐步扩大,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抓住重点,扎实做好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

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各地要把课程改革放在教育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抓住重点,精心组织,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地进行。因此,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至关重要。省级实验区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工作主要依靠省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施新课程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必须贯穿在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之中,并适度超前进行。新课程师资培训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的全员培训任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新的重要内容,应该计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校长培训计划也要把实施新课程的要求纳入培训的核心内容。

第二,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师资培训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要主动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搞好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有效、健康地实施,并以此为契机,把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要确定那些了解新课程要求,具备新课程培训资源和能力,态度积极的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其他有条件的高校承担新课程师资培训任务。

第三,要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专项经费。新课程教师培训应以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为主,不足部分可以采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方式解决,不应向教师个人收取培训费。

第四,要抓紧研究开发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卫星电视、网络教育等远程教育资源。国家与地方联合开发,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开发建设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资源。教育部将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一批培训资源,包括建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网站、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实验区提供信息交流和指导服务。要积极探索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各地也可以开发补充性的培训资源,但要防止新课程培训资源的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开发,避免乱摊派和加重广大教师的经济负担等种种不良行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防止社会上的一些团体、私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用各种名义滥办各种培训班、研讨会,误导教师,骗取钱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发展教师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为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做出新贡献。从事培训的机构和师范院校必须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等师生互动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教师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培训机构、师范院校要和中小学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等不脱产的培训,要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要注意发挥校长、骨干教师在培训中的作用。各级教研机构要组织协调好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按照边试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

2.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指导。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并验证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和经验;要经过实验,探索并建立教材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认真研究少年儿童学习过程,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符合少年儿童学习规律的多种教学形式;要研究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体系。

推进新课程既要有饱满热情,更要有科学态度。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要为课程改革实践服务。要通过实验,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评价等问题,发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协同攻关。在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中,要建立专家工作组,培养、建立、发展各地的专业骨干力量队伍。

各级教研部门要以推进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为中心,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验中,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与各级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密切配合,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专业水平,形成本地区的专业支持力量,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中小学推进课程改革服务。

3.加强教材管理,规范教材选用的程序和行为。

在新的教材编写管理体制下,经过教材编写工作者的努力,2001年秋季有18个学科的49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完成编写,并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进入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这些实验教材由于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加强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引导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受到38个实验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同时,对现行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体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改革。改革后,教材价格明显降低。

为推进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省级实验区的教材管理工作要做到:

第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全部印发到各实验区,保证实验区的学校和教师了解今年进入实验区教材的品种。

第二,实验教材的选用要以县级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选用。实验区要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决定实验区使用的教材。要注意防止在选用教材上的不正当竞争,防止腐败。

第三,省级和地市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区选用教材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规范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行为和程序。特别要注意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鉴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各省在各实验区选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微调,使各套教材在本省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三、加强领导,确保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顺利实施。

做好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领导是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牢牢抓住基礎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领导。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建议请省、地、县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或由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要统筹当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二是做好规划。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课程实验与推广规划,确定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方案,做好组织工作。

三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基础教育部门、师资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教研室、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等有关部门和职能机构要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力,推动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展开。

四是提供必要的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可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以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要加强实验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五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要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对新增加的课程或做了重大调整的课程,要通过实验对师资配置、教师职称评定、教师工作量等做出相应的规定。要建立鼓励参与课程改革的表彰奖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表彰奖励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六是做好宣传、舆论工作。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的特点和意义,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家长、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让家长参与实验教材选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认真听取家长和社区对实验学校工作的意见,并积极利用和挖掘社区内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资源,使学校、家长和社区形成有利于课程实验的环境和氛围。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对学术问题宜主要以内部讨论方式进行。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还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随着实验区规模不断扩大,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希望大家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陈至立

上一篇: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研究论文下一篇:钢琴伴奏教师能力要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