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课程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合作的技工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社会对“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技工教育要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而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技工学校就业率,对技工教育改革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在技工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促进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技工教育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技工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课程改革是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和首要内容。目前的技工教育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等诸多现实问题。本文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能力为本位,从课程改革入手, 分析了校企合作对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为技工学校有效实施课程改革,增强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寻求新的突破。

2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技工教育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就使课程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如何能更有效的实施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分析如下。

技工教育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现行技工教育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多数学校以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本学科中许多在实践中没有用以及不知道如何运用的知识。当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各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现行老旧的课程设置思路致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需要脱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2培养目标内涵模糊,缺乏指导性。

由于各学校对高级技工应具备的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导致培养目标差别大,培养目标内涵模糊,容易出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的结果,满足不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3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缺乏校企合作的指引。

结合目前技工教育掺在的问题,课程改革要明确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以技能为本位的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改革中,缺乏校企合作的指引以及社会调研,多数停留在纸上谈兵、以相关任课教师的理解为基础上,造成同一专业不同学校课程改革方向大相径庭,各自为政的局面,培养出的学生能力结构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工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但改革过程中存在调研力度和调研方式的差异,大多以参与改革的教师的理解为基础进行,缺乏企业及社会的有效指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亟需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步伐。校企合作正是促进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

3校企合作对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及思路

校企合作一直是技工院校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手段,但校企合作目前的力度还不够,校企合作的作用还大多停留在提供学生实习场所上。在“以能力为本位”

的课程改革迫切实施的今天,更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潜在作用。

3.1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明确是开展课程改革的前提,而技工教育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以社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熟悉本地区本职业( 岗位) 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当然是来自当地企业或现场的技术专家以及有关管理人员。这就需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职业分析,确立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3.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深对“能力”的理解

技工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具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进行技工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就应该避免对“能力”的盲目和主观认识,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这就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3.3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引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是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线索,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的叠加,要根据职业活动中涉及到的知识有机地将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打破学科系统的束缚,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系列的职业活动,这些职业活动一方面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课程改革寻求典型职业活动提供依据,引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再者,可以对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有效的检验。

3.4以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技工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需要社会的检验,同时,企业的先进设备和良好的实习环境可以为技工教育提供宝贵的实践条件,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4结论及展望

技工教育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技工院校只有真正加强和实施校企合作,才能明确和及时把握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培养出的学生也才能真正的为社会所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能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2] 易荣贵.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改革初探.中国培训2005年第11期:28.

作者:崔金娟

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摘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课程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只有更新传统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新课程理念;突破单一的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改变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等方面入手,才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现状分析 发展趋势

人类已以崭新的姿态步入21世纪。21世纪的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改革,教育的改革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课程是造就和培养未开人才的蓝图,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等各个方面,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因而,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和发展趋势探讨就被提上日程。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该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效果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观念滞后

受传统影响,许多学校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课程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不少学校崇尚“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而不问分数代表什么,分数为了什么。仅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课程目标,以学生能否考上中学和大学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而无视课程实施中的“育人”、“成人”功能,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此观念下培养的人才,既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结构单一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一直是我国课程领域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我国现行的课程仍然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作为制定的指导思想,无视融合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课程理论在课程中应有的地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与学科课程相比,这些课程仿佛被打入“冷宫”,受到“不公正待遇”。且在学科课程中,也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很少甚至没有。课程结构单一,必然脱离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生活,埋没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天赋才能,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特长及需要,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

(三)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成为教师的“单一声音”和“一言课堂”。学生丧失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与机会,一切都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被看作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机器。此种课堂教学,既无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无视他们在课程实施中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是一句空话。

(四)课业负担依旧十分沉重

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虽然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三令五申进行减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解决学生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并未真正贯彻落实。学校下达给各班级的升学指标,教师超负荷地给学生授课、补课和布置作业,使得学生长时间埋于“题海”之中,加班、开夜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身心极其疲惫,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景展望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方可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更新传统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新课程理念

人的活动受其思想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行动。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课程观念,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先导。要推进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现代课程理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確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突破了以往单纯以“知识与技能”为取向的片面性,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为一体,反映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课程理念。

(二)突破单一的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面,需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根据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改的相关精神,课程内容应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合理设置融合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各学科内容的比重,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均衡、合理。所以,应建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积极稳妥地走向课程的综合化。只有这样,课程内容才能反映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才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 改变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淡化教师的权威和长官意识,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和创新意识。针对我国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一方面要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沟通和交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并学会学习”;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适当提高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比重。教师应设计由班团活动、体育及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的活动课程体系。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扩大视眼,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四)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课业过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试教育非常突出的弊端。所谓课业负担过重是指学生承受的课内外功课、作业及考试的压力过重,违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一些要求。如学习持续时间过长,投入精力过多,学习课程单调、沉闷、枯燥等。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但剥夺了学生从事其它活动的机会,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在社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如广泛宣传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造成”减负”势在必行的氛围;其次,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认识到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轨道上来;再次,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效率高,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基本掌握应学会的知识,课后就没有必要再做大量的作业加以巩固。因而,提高教育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冯永刚,吕萍.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探究[J].教育探索,2004,02□

作者:姜东菲

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篇3: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各领域都迅速发生着转变。教育改革也在深化以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其中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紧跟当前时代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性人才。但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实践导向;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创新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确实取得良好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输送了人才。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出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现象;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现象以及当前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现象。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好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事关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1]。在我国高职院校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将实践导向作为主要的改革发展方向,这是高职院校解决当前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实践导向的定义与意义

實践导向,也就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高职学生还要掌握好一定的实践能力,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实现“会做”“能做”相协调。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首先遵循了我国当前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在实践导向的指导下科学全面地进行高职教育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技术掌握能力,使得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够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发展与个人选择的需求。因此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践导向[2]。

二、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在相关课程设计与安排这一环节,缺乏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课程安排方面往往存在过于重视知识理论教学的问题。课堂的知识讲授与课后的作业都主要围绕着理论知识来展开,这就导致容易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无法满足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第二,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老师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观念意识更新不及时的现象,甚至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按照课程内容播放课件来代替授课讲解的现象。

第三,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普遍存在教材与所要掌握的技能之间不匹配现象。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没有与高职学生所需的实践相结合,教材的内容容易导致学生所学专业技术无法与当下时代技术的升级换代相协调。教材是高职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因此教材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基础掌握不扎实,从而妨碍实践能力的培养[3]。

三、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体实行方案

第一,在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构建出科学全面系统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就业能力需求,来对高职学生说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在高职教育中,学生选择和学习的专业各有不同。不同专业所需要培养的技能也存在具体差异,因此在建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的不同需求。将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有机结合,构建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护理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在就业时对于相关技能掌握的要求,像是对于学生静脉注射能力的培养;例如酒店管理专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专业就业时有可能遇到外国客人,需要考虑到对于实用型外语的课程安排;例如机电专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专业就业时对于相关技能掌握的要求,像是对于学生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就业能力需求,才能够构建出科学全面系统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在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高职院校要推进教师自身教育能力的增强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换代。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不符合不适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进行相应的知识理论的讲解,又要能够带动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果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在实践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无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相关的经验传授。因此在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中,高职院校教师要首先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丢掉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来带动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

第三,在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高职院校要提升教材质量,设计适合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新型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所在。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材的改革是事关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全局的问题。科学全面系统的教材,既能够符合实践导向的要求,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统一。高职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到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教材的改革编写中,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对于就业人才的需求,可以直接反映出教材编写中需要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通过适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型教材的编写,有力地实现当前高职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 。

结语:

本文围绕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的实践导向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论证实践导向的概念和意义来突出其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实践导向的必要性,以及提出具体的可运用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方案。只有坚持实践导向的原则来指导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通过高职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养出越来越多专门的技术人才,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3.

[2]王晓蒙.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讨[J]. 商情,2020(38):113.

[3]韩志永,刘莉.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 国际援助,2020(4):97-98.

[4]杨连洪.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 科教导刊,2020(20):47-48.

作者:彭静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网络化农业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