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更是中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明确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具体发展方向。本轮课程改革以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和课程管理体制为目标。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改革的目标努力。课程改革目标是我们研究和考察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课程改革最初确定的目标落实情况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重点聚焦《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以此为着眼点,考察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实施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有关课程改革进一步值得思考的方向。本研究设计的思路是一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课程实施评价。首先采用文件分析法,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二个关键要素,将这些关键要素作为本研究的考察点。其次在文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和中小学教师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编问卷并修订,共咨询了本领域40位专家和62名中小学教师,最终形成的正式版问卷对155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群体访谈加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访谈了22位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认为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三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三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一般,总体上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呈现中等偏上的实施程度。其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实施的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具体为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与情感等改革关键点。涉及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开发等目标教师认为实施程度中等,具体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内容适应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开发等改革关键点。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比较发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学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城市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课程改革后参加教学的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课程改革前参加教学的教师;省市级重点学校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一般学校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认为课程实施程度高,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实施程度不高。这样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不同群体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以及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实施程度也不同。在对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调查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本研究又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来聚焦于教师认为的影响课程目标实施程度的因素:一是文本课程的特征。当遇到需要调整、修订的文本课程时教师会认为是不实用的,这影响他们对改革实施的认同。二是教师自身及所处的情境。教师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知识、信念和态度来诠释课程,但又对这种诠释并不满意。三是学生的差异和家长的支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是研究者和教师们应该思考的,同时家长的文化与支持也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四是评价与高风险考试。当评价与高风险的考试相结合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他们又一起成为决定评价的因素。五是教学文化与资源。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是赞同的,但在实践中会受到多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制约,而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题。从整体上看,要进行有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强调不同团体的共同努力,如管理者、课程工作者、教师与学生、家长等的积极参与。应该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教师们更希望改革所带来的东西是一套可以操作的、实际的、已经经过论证了的材料。还应该强调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校长为领导核心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集体性地承担改善学生学习的责任,促使校长更好地完成塑造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文化的责任,并有效地引领学校朝改革的目标前行。同时,可以建立明确化、公开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教师被动培训、被动评价,主动去经历不断被确认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课程改革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试图要达到的结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明确方向,目标的坚定性是课程改革需要在教育工作者之间达成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约定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清晰改革的目标,还需要处理和实践“如何进行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课程改革目标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 有关课程改革引发的争鸣

(三) 课程实施研究应聚焦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一) 课程

(二) 课程改革

(三) 课程改革目标

(四) 课程实施

(五) 课程实施程度

二、课程实施的理论和方法

(一) 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 课程实施的模式与策略

(三) 课程实施的过程

(四) 课程实施程度的检测模型

(五)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 从宏观理念和方向的视角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 从推进进程视角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 从实施参与者的视角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 从实施程度检测工具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

(五) 从学科课程的实施及教学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

(六) 有关农村课程实施的研究

四、小结与本研究的思考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分析

一、“课程功能”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课程功能及目标来源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功能方面“改”在何处

(三) 课程功能改革关键要素的确定

二、“课程结构”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课程结构的内涵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改”在何处

(三) 课程结构改革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确定

三、“课程内容”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课程内容的内涵

(二) 课程内容的改革与特点

(三) 课程内容改革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确定

四、“教学方式”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建构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 教学方式改革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确定

五、“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 课程评价改革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确定

六、“课程管理”改革目标及关键要素

(一) 课程管理的改革: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

(二) 课程管理改革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确定

七、课程改革目标关键点及问卷指标体系设计

(一) 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点

(二) 基于课程改革目标关键点的问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基于改革目标的课程实施评价

二、研究方法

(一) 文件分析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三、问卷的编制与调试

(一) 问卷编制的方法

(二) 问卷咨询的结果

(三) 正式问卷的调试:问卷项目的分析

(四) 问卷效度分析

(五) 问卷信度分析

(六)问卷编制路径及实施程度界定

四、研究对象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状况总体分析

一、课程改革目标的总体实施状况

(一) 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总体状况

(二) 改革目标关键点实施的总体状况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

三、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状况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实施状况

(一) 课程功能的实施状况

(二) 课程结构实施状况

(三) 课程内容实施状况

(四) 教学方式实施状况

(五) 课程评价实施状况

(六) 课程管理实施状况

五、小结

第五章 不同教师群体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状况比较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二、不同教龄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学校类型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四、不同学历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五、不同职称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六、不同科目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文本课程的特征

二、教师自身及所处的情境

三、学生的差异和家长的支持

四、评价与高风险考试

五、教学文化与资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 教师认为课程功能、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较高

(二) 教师认为课程结构与内容、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度一般

(三) 改革关键点的实施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四) 不同教师群体课程实施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难点在农村

二、推进建议

(一) 不同团体的共同努力

(二) 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

(三) 强调校长领导力,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

(四) 建立明确化、公开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程度因素分析结果统整表

上一篇:高中生论文提纲下一篇:护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