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从治理理论出发,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的探索实践,就政府治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乡镇行政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行政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 篇1:

行政管理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行政事务规范化管理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益,加强行政化规划道德建设,改善行政事务的发展建设途径和管理措施,明确行政道德标准的调整过程,改善行政道德建设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行政规范建设水平,确保行政管理道德建设发展的合理性。本文将针对行政管理道德发展建设标准和行政对策方式進行分析,明确行政管理的优势效果,规范行政道德建设标准,提高行政发展道德建设效果。

关键词:行政管理;道德建设;对策

引言:

行政道德建设标准中需要明确实际约束条件和服务标准,建立良好的行政价值观,道德标准,逐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效果。行政道德管理中需要不断促进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需求,明确社会法律制度中存在的滞后和不足,对行政道德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进行处理,充分认识道德建设标准,采取有效的科学方式进行建设,确保整体建设效果的完整性。

一、行政规范道德建设的标准含义及必要性意义

1.标准含义

行政道德标准建设是以有效地政治管理发展为前提,明确道德管理的公共事务价值,确保实际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和谐型,调整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公私关系,合理的遵守实际规范标准原则,确定行政道德调节效果和标准,确保行政事务活动关系的合理性,明确行政规范调整范围,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效果。

2.行政管理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按照实际行政的发展目标,结合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实际有效健康快速发展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明确实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好经济发展供需标准,尽可能的提升整体经济指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需求。明确道德规范反腐倡廉制度审查标准,确保现代社会政府的指导需求,对社会资源和价值意义标准进行分析,提升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完善行政规范过程和内容,保证行政规范过程中各类资源的准确调节,确定行政主体与社会各个方面利益的有效结合,解决利益问题中的特殊性,解决各种突出性利益问题。一旦发生利益冲突,需要即使的解决。强化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建设水平,按照整体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好政府行政能力范围及标准,构建完善的行政组织发展职能标准,以最小的社会经济利益和代价,明确集团组织行为能力范围,对社会的各项腐败现象进行处理,客观的分析实际经济转变的道德建设标准以有效的行政体制进行分析,管理行政事物中的各种漏洞,明确就体制,处理新体制,建立有效的规范标准,提高对行政管理漏洞的治理,解决各项腐败问题,利用行政过程中现有的武器提升行政的执行效率,确保权属利益的准确划分。

二、完善行政规范建设的有效性

1.提升行政道德建设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职能标准,对政府行政方式,市场竞争标准,公正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完善行政制度标准的操作原则,提升行政道德的利益完善水平,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明确社会行政市场发展的需求标准。

2.强化行政道德建设,严厉打击反腐道德的缺失

我国现代社会主导受各种资源和分配的调整,明确行政规范管理权力的分离标准,对行政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各项特殊利益进行判断,明确普通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冲突性,确保行政主体利益之间的道德抉择标准效果。

3.强化行政道德建设的政府规范管理能力标准

按照行政职能的组织规划标准,明确政府的行政能力标准,明确实际计提行动采集的能力过程。例如,咱照有效制约标准合理的分析我国经济的转型和过度阶段,明确新旧体制运行标准,对客观的道德现象进行弱化,对不健全的行政体制进行完善,分析管理上的各种不合理问题,采用有效的行政规范标准进行全力规范。按照行政规范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提升政府道德规范管理的标准建设。

三、行政规划建设的实施推进与对策比较分析

1.建立良好的行政导读规范约束标准

按照有效的行政规范标准进行具体内容的分析,逐步增加行政管理中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工作服务、工作责任的准确划分,明确行政组织规划建设标准,以科学化的组织行为进行完善,明确组织规章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有效地实施效果。

2.建立良好的行政建设考核规范标准

根据建设行政考核规范制度标准,采用有效的科学方式进行指导分析,确定考核制度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标准的合理性。尽可能有效的组织行政道德建设标准水平,确定实际道德的目标指导特征,对其进行量化、细化、具体化,提升软件和硬件任务的有效调整,确保真实考核的明确性。

3.强化行政道德规范的培养效果

按照行政道德规划标准,加强整体学习效果,明确行政理论知识内容和业务内容,明确道德学习的规范性。根据实际宣传标准和力度,逐步提升道德评价过程,尽可能的完善我国行政能力的有效实施。公共道德行为的有效规范中,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道德信念标准,对行政人员进行有效执行的约束和管理,建立良好的行政能力培训标准。按照公共道德与精神转化过程,对实际的道德信念和到底标准进行分析,提升行政人员的有效约束和克制效果,不断提升情感利益的追求,完善对公务人员利益的有效考核,明确实际工作利益的出发点和出发标准要求,严格的规范并坚持群众发展路线,认真的与群众进行沟通,进而形成道德自律管理过程,将道德义务与道德标准进行完整的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行政道德标准的规范性。

4.强化行政道德整体监督规范效果

按照行政道德规范监督标准,明确实际行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问题,及时有效的制止各种违法行为,不断修正和调整,完善各种道德规范标准,明确社会的发展需求过程,确保我国行政道德制度的有效推行和发展。

四、提升行政管理的综合发展模式建设

1.建立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以有效地企业发展标准,不断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建设,充分提升行政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水平,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建设。

2.运用有效科学的管理方式建设

明确实际绩效考核、成本评价标准,明确实际目标建设的引导过程,确定行政管理过程中整体责任化的建设,通过有效科学业绩建设,逐步提升行政效率的发展。

3.提升行政规章制度的建设

完善行政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有效地行政方式进行效率规范,明确行政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各个部门需要有效辅助建设,提升各个行政制度的岗位划分,确保整体工作程序化的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图表建设,明确行政制度规范标准内容。

4.建立完善的行政人才管理

需要根据实际的行政人才规范建设标准,不断完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发展水平,尽可能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建设,努力完善企业评估管理体系,明确系统综合考核过程,确定企业实际发展方向,确保行政制度规范的目标建设。

5.完善服务合作的规范性

按照实际规范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实际的定位标准,明确行政服务的定位意义,深化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明确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规范,确定整体有效合作标准和合作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道德建设中需要明确实际有效可执行的道德基础,按照社会主义综合行政规范过程,以有效地道德强化约束标准,不断激励培养优秀素质的员工,以合理的监督方式入手,准确的分析行政管理的全面指导思想和规范标准,明确实际规范监督过程,对实际的情况进行管理和限制,确定有效可实施的方案,对行政道德中的各种缺失问题进行避免,为社会营造其良好的行政道德规范建设标准范围,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建设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安菲.行政管理道德建设思考[J].科技资讯,2015(26).

[2]路钐.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3]周汉清.浅谈加强机关行政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

作者:陈莉佳

乡镇行政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 篇2:

从台州实践看治理背景下的行政审批深度改革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从治理理论出发,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的探索实践,就政府治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治理;改革;创新;标准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从治理的对象和客体而言,包括了政府本身的治理,行政审批是其重要内容。近十多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在行政审批和服务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改革,从创造“全程办事代理”、全面打造“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到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完善行政审批和服务的“标准化”,充分体现了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也充分展现了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合作性以及治理结果的有效性。

一、“代理制”和“全覆盖”

台州市的行政审批改革,从“全程代理制”开始,随后“全覆盖”地建设基层便民服务中心。

(一)首创“代理制”。针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授权不充分、老百姓办事不够方便的情况,2001年2月,台州市玉环县龙溪乡将乡政府主要服务职能集中在一个窗口,明确了代理办事项目、整合了服务内容、简化了审批程序,具体办事流程就由窗口和职能科室衔接,经过受理、承办、回复等若干环节,为办事申请人全过程代理服务。这在全国首创了全程办事代理制,简称“代理制”。随后,台州市在服务内容、方式、范畴、体系、成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全方位授权打造阳光政府、全程办事打造法治政府、全面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

一是全位授权。通过机关内设机构职能整合,明确各职能办公室不再直接受理群众办事项目,全部审批和服务项目授权到全程办事服务中心窗口,由窗口人员直接面对群众受理。公开审批服务申报材料、办理流程、责任科室、承诺时限等,实现审批内容公开、办理程序规范、办事责任明确、社会监督有力。

二是全程办事。实行“窗口受理、内部分办、窗口反馈”的服务模式,服务窗口受理群众申请后,能直接办理的在窗口直接办理;不能直接办理的,窗口确定该事项的全程承办人,由全程承办人代表办事申请人负责全过程办理。代理办事完毕,全程承办人复核签字后交回窗口,再由窗口将办理结果通知申请人。减少办事环节,做到依法高效规范办事。

三是全面服务。树立大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将与民生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服务体系。全程办事服务中心不仅提供各项办事服务,还要为农村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等提供服务。机关工作人员在做好为窗口提供支撑服务同时,必须深入各村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解决民忧,真正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二)“全覆盖”:便民服务的模式创新。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观念,更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是台州市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改革创新工程,也是浙江从实际出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台州市走在了浙江前列。台州市目前共有5190个行政村,在2011年10月实现了乡镇、村居便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目前不仅“代理制”建立到村级,而且所有的服务项目整体“下沉”到村级,实现授权的“零保留”、流程的“零障碍”、受理的“零拒绝”、对象的“零差别”、事项的“零积压”,实现了“无缝衔接”。一是建立了三级之间联动服务对接,二是加强了中心与部门审批项目对接,三是加强了站所与便民服务体对接,四是加强了重大项目办理的对接。

二、“权力清单”和“标准化”

(一)“权力清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简政放权”是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深度改革中的重要方面。“权力清单”是实现“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3月开始,台州市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将原来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46个市级部门扩展到49个,清理层级从市县延伸到乡镇一级。目前,市直49个部门共上报权力事项8375项,经市权清办审核确认,将1679项纳入常用权力清单进行管理,作为部门日常行使行政权力的依据,813项行政权力取消下放,剩余的5883项作为非常用权力进行严管,实行“一事一审一授权”。

台州市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通过“减、并、转、放、存”等多种方式把行政权力大幅度精减下来,促进部门转变工作方式,倒逼权力流程再造,实行规范用权、阳光用权。目前政府性投资项目合并审批环节5项,减少前置审批8项,房建类项目审批全流程时间由386日提速到186日;市级有727项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承诺时间也大大缩短。

(二)“标准化”:审批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标准化”是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现。台州市的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为浙江省树立了一个标杆。这场改革始于2010年的宁波市,稍后,上海、安徽、江西等地亦陆续推进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建设进程。台州市以“审批最快、服务最优”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台州市实施行政审批改革的标准化治理措施主要有:一是权力要素标准化。这是对“权力清单”的进一步的、具体的规范。其基本要素为:事项名称、事项编码、事项性质、设定依据、适用区域、适用的申请主体、法定实施主体、实际实施主体、项目生效及失效时间、重要说明及注意事项等。二是审批流程标准化。在法定界定的基本程序基础上,积极推动审批职能归并,并充分授权,推广“一审一核”和“即审即办”,实现最短审批流程。三是裁量准则标准化。按照“便民、精简”的要求,主动清理审批条件和内部裁量依据,取消无法律依据的审批条件,减少申报材料。四是服务方式标准化。包括公开审批服务信息;健全服务制度;开展网上审批服务。将全部审批事项统一纳入政务平台规范运行。把标准化处理后的行政审批具体要件、流程予以固化,实施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批办理等。五是操作文本标准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要根据行政权力规范化工作要求,结合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工作安排同步推进。每个保留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要制作一份详尽的标准化规范文本,以电子文档和书面形式,由市审改办会同审核,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各责任单位印制后,统一向社会发布并施行。

与此同时,台州市推出“1+7”组合模式,即在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基础上,再出台7项重大措施,包括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发展环境的意见、实施商事登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办法、企业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办法、《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服务管理办法、网上行政审批实施办法和建立联动机制实行工业企业投资项目提速审批的实施意见等7个政策文件,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行政审批的实体性、程序性、时限性等改革创新的做法和要求。

台州市实施“标准化”后,市级48个相关单位766项行政许可和非许可项目中,有727个项目的承诺办理时限达到浙江省内最短,最短比例达到94.9%。

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充分体现了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也充分展现了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行政审批标准化是一项将先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标准化理念引入行政审批流程的改革创新。

三、总结与启示

在治理的背景下,台州市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从“全覆盖”到“标准化”,其中包含着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代理制”和“权力清单”,逐步深入,善于创新,深度改革,成效显著,值得很好地分析和总结。

(一)“全程代理制”的首创,打造了服务的“无缝隙政府”。“代理制”围绕公民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为申请人无偿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代理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服务时间和服务环节,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办事。实现了便民、高效、优质之目的,以连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服务较灵活地满足了公民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无缝隙政府”。

“代理制”做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许多基层党员干部通过一些具体的为民办事细节,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有效化解了群众因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

“代理制”获得了群众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随着“全程办事代理制”,不断完善,办事从以前的“群众跑”变成了现在的“干部跑”,从以前的“多次办”变成了现在的“一次办”,实现了“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支持、欢迎和高兴。

(二)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方便了基层群众。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把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延伸到基层,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全覆盖”实行的“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把服务平台,搭在基层的农村、居民点,政府在农民和居民的家门口开展“零距离”服务、“零障碍”办事,这比之于“全程办事代理”,解决了空间和时间距离带来的问题,克服了众多代办员的“单打独斗”,从而降低了办事成本。“全覆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理顺各审批单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简化审批程序的目的,并运用“联合审批”将以前的“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审批时限有了很大缩短。“全覆盖”服务重心下沉,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下基层接地气,同群众打成一片,改变了机关作风。改变了过去“给单位能带来利益的你争我夺,对纯服务性的审批项目,推来推去”。以前搭车收费、乱收费的问题比较严重,吃、拿、卡、要等为政不廉现象比较常见,现在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增进了群众的信任。这样,思想上更加尊重群众、感情上要更加贴近群众、行动上更加深入群众,主动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可以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亲民、利民、便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三)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可以“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通过“减、并、转、放、存”等多种方式把行政权力大幅度精减下来,以行政废止了数以百十计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条件,也在条件设置上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考量力度,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理念,使“全程办事代理”和“全覆盖”的基层服务能够“轻装上阵”。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有助于群众的监督。让人民来制定权力清单,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在制定时一定要让群众参与,并由法律授权,向社会公开,不仅体现人民意志和民主化,也可以极大地增加透明度。公开化和透明化是防止权力暗箱操作的前提。有了“权力清单”,群众就可以立刻查到与相关部门对应的职责权限,以及有无权限,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职能部门之外的、全程监督权力运行的力量。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能有效地遏制腐败。遏制权力放纵的重点应该是限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明确了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够有效地建立透明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够按章行事,不敢胡作非为。

(四)审批“标准化”建设是政府“治理”的创新,行政审批“标准化”是规范行政权力审批和服务方式的有力举措。台州市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台州市的行政审批“标准化”,规定了“权力要素的标准化”、“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裁量准则的标准化”、“服务方式的标准化”、“操作文本的标准化”等几个方面,非常细化,显得很完整、系统、细致、规范、严密和科学,并且有其它配套措施,一环扣一环,形成组合力量,审批服务速度整体全省最短,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很高。

“标准化”建设,是“治理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现。在缺乏标准化的前提下,行政审批的主观性、随意性、变动性大,行政审批过程存在较多的徇私情、设关卡的现象,存在各种“潜规则”,严重损害行政审批服务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行政审批标准化有力地规范了行政审批权力。“标准化”建设,打造“善治”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改革试图“不留一个死角”、“不留空白点”,通过对行政审批的各项条件进行细化、梳理、公示,一方面压缩了寻租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减少了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推动了透明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的建设。

作者系浙江台州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卞吉赋

作者:张岳顺

乡镇行政服务规范化研究论文 篇3: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路径探析

近年来,广西梧州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简政放权不到位、政务服务工作仍需优化、监管“短板”问题仍比较突出等。针对以上问题,梧州市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拓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深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一概括,既对发挥政府职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总结,又结合新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重要理论观点和重大改革举措,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行政审批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来源于服务型政府理论

服务型政府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政府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来源于市场决定理论

通过多年发展,发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政府需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交给市场,但在放权的过程中,并不是政府做甩手掌柜,而是要为市场创造条件。“放管服”改革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在坚持“简政放权”的同时强调“放管结合”,其中“放”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有效的市场”;“管”是为了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有为的政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把握方向和纠偏的职能,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来源于整体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协商、合作,着眼于公共部门纵向、横向间的整体性运作,强调公共部门为了完成共同目标而展开跨部门协作,政府管理追求问题取向,而不是过程取向,按照公民的需求提供完整方便的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管理碎片化和公共服务空心化的问题。近年来,梧州市不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是在政府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下一步需针对现状,对焦目标,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梧州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和成效

(一)以“一枚公章管审批”为方向,全面完成机构设置

一是设立行政审批局。2017年梧州市成为广西第三个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地级市,并颁发第一个盖有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的营业执照,标志着梧州市“一颗印章管审批”成为现实。二是顺利划转行政许可事项。顺利完成26个部门226项审批事项交接工作,并进一步优化完善审批系统功能。同时将未划转事项的15个部门66项行政许可事项成建制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对外”。2018年以来,落实国务院、自治区行政许可事项的相关政策,共分7批取消、承接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目前,梧州市现保留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共341项。

(二)以“提速增效”为目标,不断优化审批流程

一是组织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编制。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依法依规逐项编制并优化运行流程,共梳理形成42个部门的权力运行流程4627份,使行政权力“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上下对应、有效衔接”,持续推动审批提速。二是自集中承接审批事项起,依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放管服”改革有关精神和文件要求,先后五次调整行政许可目录,确保简政放权落到实处,现由行政审批局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共225项,保留为行政审批必要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36项。三是充分授权压实审批权限。通过调整审批授权权限,将审批权限和职责下移到审批科室,使一个审批事项的办理基本控制在两个层级以内,实现65%以上的事项可由审批科室直接办结,科室和分管领导两个环节审批办结的事项占比达到了91.4%,大大提高了审批效能。

(三)以“严密规范”为要点,逐步完善审管机制

一是健全审管制度。制定《梧州市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多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审批、监管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构。二是规范实地核查。制定实地核查工作规范,明确流程,以督察和廉政告知书的形式严控行政审批实地核查环节廉政风险;提前介入监管,在审批事项进入实地核查环节时,由行政审批局组织审查员、观察员开展核查工作,形成审批与监管工作合力;制定完善行政审批审查费用支付管理规定、审查员管理规定、项目推进服务制度等,加强监督管理。

(四)以“一事通办”为重点,持续提高审批效率

一是加强网上政府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同时还开发手机移动端掌上大厅,可以线上了解咨询办事流程、递交办事申请、查询进度等,基本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二是实施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审批项目,在申请人书面承诺按时补齐全部材料后立即办理相关审批事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印发了《梧州市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直接落地改革方案(试行)》,调整取水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等13项审批事项为后置审批事项,企业在承诺后可立即开工建设附属工程。承诺制这种“边施工边审批”模式,不仅加快项目建设进程,还大大提高企业资金有效周转率。三是以办通“一件事情”为标准,率先将关联性较强、群众受益较多的审批事项进行整合,作为“一件事情”办事清单。四是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服务新模式,代拟了《梧州市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方案》,统筹部署“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根据“一件事情”办理流程关联度分类设置投资建设、注册经营、社会事务、不动产交易完税登记联办类综合窗口,企业和办事群众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供一套材料,即可享受“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市本级46个部门完成“一事通办”事项清单编制1248项,“最多跑一次比例”97.44%;7个县(市、区)225个部门完成编制5056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4.68%;67个乡镇完成编制5810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6.75%。

总体而言,梧州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审批材料不断精简,审批时限不断压缩,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制约梧州市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的瓶颈

从调研结果来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

(一)简政放权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后事项下放难。市级层面采取行政许可相对集中后,由于县(市、区)没有行政审批局,造成行政许可事项出现下放难,县(市、区)不愿承接市行政审批局下放的审批事项,离“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精神还有一定差距。二是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不彻底,此类情况在市辖区范围内比较突出。如“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以前按照企业首次登记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由市工商部门负责登记,注册资本50万元(含50万)以下的由市辖区工商分局负责登记。梧州市设立行政审批局,并将该审批事项换转到行政审批局实施后,市辖区所有公司形式的登记工作均由行政审批局行使,各城区市场监管局仅负责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工作,这种形式不利于企业群众办理相关业务,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又如梧州市目前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共341项,而明确乡镇政府可以实施的仅有4项而已。三是基层承接能力不足。其一是基层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主管能动性不足,就行政审批事项来说,除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相应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外,更多的任务是承接上级下放或者授权的行政审批事项,而且存在很多承接不到位的问题。其二是业务不熟悉。对一些基層承接的事项,上级部门与承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对接,缺乏审批操作流程等相关方面的学习培训,导致业务办理不够熟悉。其三是审批人员不足。随着行政审批事项的不断下放,市、县层面所需承接的审批事项越来越多,各承接部门无法及时配备相关人员和设施,导致不能满足新业务的办理需要。其四审批资质不够。部分下放的审批事项需要较高的检验资质,目前大部分基层部门的审批人员资质不够,导致审批事项无法办理。其五是下放的事项“含金量”不高。目前,对于推动基层社会发展或园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建设类审批事项,如建设规划、建设施工、人防等审批权限目前多数由市级办理,基层审批的范围较少。

(二)政务服务工作仍需优化

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存在某些政务服务事项,名义上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这种情况在县、乡镇级政务中心尤为突出。个别行政审批事项还存在办事流程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资料重复提供等问题。各审批部门的审批信息数据库或业务系统接口等结构化共享数据较少,导致数据规范程度不够、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功能亟待完善。目前梧州市各政务服务部门所使用的业务系统大部分为纵向业务系统,且多达20多个,各单位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各部门无系统数据开放权限,需要通过以文件的形式共享数据,数据库表或业务系统接口等结构化共享数据较少,导致数据规范程度不够,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深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梧州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6.65%以上,但大多事项只能进行审批表格下载、查看办事指南、流程等,与群众理解存在误差,网上办事的深度不够。当事人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还要到行政机关进行办理,还要提报审批文件、图纸等,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也增加了审批时间。

(三)监管“短板”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是“审管分离”的责任尚未彻底厘清。自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局权改革后,审管分离转型相对滞后。虽然配套制定了《梧州市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六项制度,但文件对“审管分离”的界定仍然不太明确、“审管分离”的责任尚未彻底厘清。二是事中事后监管不够。在实践过程中部分行政许可取消后,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的职责仍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出现,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协作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行政审批局审批业务的指导机制有待完善,行政审批局作为改革的新生事物,缺乏“职责同构”格局下相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而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对行政审批局审批业务的指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

针对问题,对标先进,需继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

着眼“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目标,深化和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整合优化审批服务机构和职责,推进有条件的县、城区逐步设立行政审批局(如柳州市),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市县两级协同推进。根据“能下放的尽量下放”和高效便民原则,加强审批事项下放前期调研摸查工作,结合地方人员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下放审批权限范围,确保审批权限放得下,接得住。派出精干力量加强对审批权限下放过渡期及后续工作的跟踪指导,使下放后的审批权限经办单位人员充分掌握下放审批事项的操作程序和相关业务要求,确保下放权限用的好、管的牢。

(二)拓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深度

1、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因此,需整合现有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减少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录入,提高基层窗口工作效率,打通各部门审批系统与政务服务网的通道,实现基础数据库实时交换、共享,推动“一次录入、大家共用”和“一个数据用到底”。同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不断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2、进一步推进“只进一扇门”和“一事通办”改革工作

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推动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向本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实现政务服务大厅“多门”变“一门”。本级政务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应进必进”要求,严禁“两头受理”和“体外循环”,严禁出现已经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回撤、倒退现象,确保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同时,继续推进“一事通办”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等审批流程,扩大容缺受理范围,加快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重视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加强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进一步梳理各部门对信息共享的数据需求,逐步扩展信息共享交换范围,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1、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上级法律法规尚未修改的情况下,利用地方立法权,在市级层面上制定相关厘清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和事中事后监管权责边界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区政府规章(如南宁市已经率先出台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和问责追责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要以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为契机,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和问责追责机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强化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工作会商、联合核验、业务协同和信息互通的审管衔接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大数据分析,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纪录、监管数据可共享。

作者简介

龙笑梅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教育管理

作者:龙笑梅

上一篇:国际信用证业务法律性质论文下一篇:前期策划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