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分析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科研综合实力薄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提出加快构建江苏农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研究论文 篇1:

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维度分析及对策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也由20世纪末期的“单维”目标发展到21世纪以来的“多维”目标。多维目标包含了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的目标体系。通过对相关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总结和发展规划梳理,建立了包含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的农业科技创新目标体系,并对这些目标进行维度分析,进而测算了农业科技进步对该目标体系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并不明确,各目标维度发展不均衡,有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农业科技也不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唯一途径。提出了按照短、中、长期分别制定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目标体系,同时,积极采取财政投入、农民培养、制度创新等其他手段来共同完成这些目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维度;科技进步贡献率

收稿日期:2013-06-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编号:12YJC790244);黑龙江省教育厅问题专项重点项目(编号:1252z009);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JSCX2011-059HLJ)。

作者简介:马丽(1981—),女,山东金乡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管理政策及相关法律研究。Tel:(0451)55190839;E-mail:malimary_2000@126.com。

通信作者:贾利,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451)55190297;Email:jiali@neau.edu.cn。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了5.000×1011 kg以上。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2%(2011年达到了53.5%),虽然距发达国家的70%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与大多数农业政策一样,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从20世纪80—90年代的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发展到了现在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等多元化的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重任。而在这个多元化的目标体系中,哪些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实现?而其他一些目标未能顺利实现的原因又在哪儿?我们试图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维目标发展现状的维度分析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解答,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给出对策建议。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维度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一直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体来说,可以将其目标变化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可以说是“单维”的,也就是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1];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以来,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为主要标志,将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于“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农业科技问题”,之后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由“单维”转向“多维”(图1)。

参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定位,并考虑之后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里面的阐述,我们将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义为5个方面的目标——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

1.1保安全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里面提到,“在水、耕地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保持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里面更是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成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来,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即使如此,政府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特别是在粮食连年增产之后,如何继续保持粮食增长的态势,依靠科技创新成为了必然选择。

1.2提效益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要通过培育专用、优质新品种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这里看,提效益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包括3个层次,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二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三是依靠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1.3促增收

我国实行的各种农业政策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里提到“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这就说明,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从而一方面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另一方面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从事非农劳动,获得非农劳动的收益,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1.4调结构

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的农村经济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在经济结构里,一般是以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来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的程度;而在农业生产结构里,目前是以畜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来代表农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的单位资源生产率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去,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使得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率提高,从而达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

1.5稳生态

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急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里也提出,“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因此,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化学用品的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维度及科技贡献的实证分析

2.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维度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2.1.1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5个方面目标维度的实现情况,需要建立起一个全面、具体、可比的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由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维度指标体系,每个方面选择2个最重要的指标进行描述(表1)。

2.1.2数据处理本研究的各指标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中国发展报告2012》、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维度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

2.2.1标准值的确定与归一化处理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所造成的不可比性,需进行指标的归一化处理,这就需要对各指标的标准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区间)进行界定。

根据界定好的标准值,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归一化数值:

归一化值=(原指标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归一化之后,各指标数值就都转化成0~1之间的数值。

2.2.2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了对历年农业科技创新的情况做一个对比,本研究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6]。利用AHP法,运用MATLAB7.0软件编辑程序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各子系统内各指标权重(表1)。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公式计算,可得出5个目标维度的权重分别为:0.368 2、0206 5、0.206 5、0.109 4、0.109 4,特征值为5.013 3,一致性比率为0.003,具有满意一致性,因此权重是可信的。

2.2.3加总求和通过加总求和,可以得到5个目标维度下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同时根据权重计算,可得到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综合效果(表2)。

通过表2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目标得分值的变动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从5个方面的目标维度来看,“保安全”目标完成情况一直较好,而“促增收”的目标完成则较差;“提效益”目标和“调结构”目标,也就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总产值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产业机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生态效益目标稳步发展。

2.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体系中农业科技贡献率

对农业科技创新5个目标维度的完成情况的测算为我们了解农业科技创新目标完成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完成并不都是由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还包括农业投入、制度改进和人力增加等因素带来的贡献[7]。需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在上述5个维度的目标完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维度建设的评价

年份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综合得分19800.546 20.234 40.185 30.096 30.347 30.336 319900.766 40.316 30.262 10.416 90.389 00.489 820000.868 20.449 00.387 60.670 50.469 90.617 220100.711 50.746 20.470 70.766 40.627 40.665 7注:限于篇幅,此处只给出1980、1990、2000、2010年4年的评价结果。

2.3.1计量模型建立本研究拟采用的测算模型来自于《新帕尔格雷夫(Palgrave)经济学大辞典》[8]介绍的核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速度的方程式进行变形,得到:

2.3.2数据处理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需要4个数据,分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综合评价值、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土地投入。其中,农业资金投入由农业财政支出代替,农业劳动力人数由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代替,土地投入由历年年末耕地面积代替,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分别是104人、108元和103 hm2。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对农业财政支出数据以1978年为基准进行平减处理。

2.3.3测算结果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估计,可以得出:

3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由20世纪的“单维”目标发展到21世纪的“多维”目标。在多维目标下,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其目标的表述也更为清晰、全面和具体。但是,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维度分析,发现在多维度的农业科技创新目标体系下,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各目标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保安全”的目标完成情况一直较好,“提效益”目标和“调结构”目标进步较快,而“促增收”和“稳生态”的目标完成则较慢;二是各目标维度发展方向并非一致的,甚至存在着矛盾。例如“保安全”与“提效益”有时会存在矛盾,“提效益”和“稳生态”也有时存在矛盾。在这种矛盾下,各目标维度的主次关系不好理顺,虽然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第一要务,但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仍不明确。

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维度分析,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并不是完成相关5项目标的唯一手段,并且该贡献率低于36.1%,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手段。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的5个方面的职能。但是,这些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只是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提效益、调结构方面作用较小,而在促增收、稳生态方面作用更小。特别是由于基础科学和工业体系的落后,造成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非常弱,国外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威胁到了我国

粮食、经济和国家安全。因此,现在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在当前的五大目标维度中,应该确立保安全和提效益为主要目标,其余目标可以适当延后实现,或者根据钟甫宁等[5]对于我国粮食政策方面的建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根据近期、中期和长期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体系,这样就可以突出重点,避免短期内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多头性和盲目性。

(2)由于各个维度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应该首先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多元目标体系的重要性程度,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和功能,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万能的,而应该将其仅仅作为实现多元目标的一种手段[1]。许多目标的实现依靠的并不仅仅是农业科技的创新,还应该有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社会组织变革和管理方式的改变等。

参考文献:

[1]旷宗仁,梁植睿,左停.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目标设定与实现情况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59-68.

[2]陈百明,周小萍.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3]邓大才.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J]. 岭南学刊,2003(1):55-58.

[4]郭燕枝,郭静利,王秀东. 试比较我国粮食自给率和谷物自给率[J]. 农业经济,2008(1):22-24.

[5]钟甫宁. 粮食储备和价格控制能否稳定粮食市场?——世界粮食危机的若干启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0-26.

[6]Thomas L 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80:18-23.

[7]刘春香.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6(5):33-34.

[8]约翰·伊特韦尔. 新帕尔格雷夫(Palgrave)经济学大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13-714.

作者:马丽 贾利

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研究论文 篇2:

构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摘要:分析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科研综合实力薄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提出加快构建江苏农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专项资金(编号:BR2014077。

作者简介:刘继红(1966—,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工作。E-mail:ljh8169@163com。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江苏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但又没有完全丧失;新的竞争优势正在积累,但又没有真正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粗放的发展模式已行不通,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凸显,研究如何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驱动,引领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构建江苏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江苏近年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重大创新成果并不多,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有关资料也显示,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左右,江苏略高一点,但与发达国家超过78%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江苏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自主和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表现在成果结构上,则是单项技术多,综合性成果少;增加产量的技术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的成果少;低水平重复技术多,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

1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资金来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1]。和其他技术创新不力的原因一样,投入不足也是困扰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难题。[JP2]由于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江苏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较低,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就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健全

拥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江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条件。然而,江苏目前的情况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一方面,农业科技项目中涉及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外向型、复合型、高科技等急需的人才比较匮乏,而且,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县、乡(镇工作的很少。同时,由于农民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4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苏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譬如,原有的基层推广体系队伍不稳、机制不活、条件不佳、待遇不高、推广效果不好;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定位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果和速度。

2江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然而,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江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与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相结合,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为一体,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为实现江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1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改善农科教条块分割现状,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的合作,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尤其要加强农业前瞻性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大生物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抢占农业高新技术制高点,同时还要围绕引领支撑农业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突出品种、技术、装备创新重点环节,在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2研究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关系密切,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充分发挥已制定的人才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培养,加快制定能满足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需求的新政策,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农科教结合的推广机制。同时,还要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对涉农企业,则要注重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应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以贴息、投资或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首先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持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应着手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在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科研成果评价、个人业绩考核、生活待遇提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应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JP2]尤其是要通过人事管理、薪酬管理、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再次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应把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点,作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民科技教育,应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农民上网培训,等等,着力提高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

2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应打造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围绕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才交流以及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需求等内容,构建以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为基础的公共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政府出资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库(圃、农业数据库等科研设施与科技资源,要建立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制度。其次应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协作组织化程度。以农业重大推广计划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实施主体,统筹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分专业技术领域设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新机制,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第三应逐步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同时,也可打造科技服务超市,将品种、技术、成果、信息等全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到一起,为基层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科技成果信息、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示范应用、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农业科技服务。

[HS22][HT85H]参考文献:[HT8SS]

[1][(#]李丽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2]原宁 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N] 人民日报,2012-03-21

[3]王平 以科技服务平台支撑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J] 群众,2011(6:70-71

作者:刘继红

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研究论文 篇3:

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养困难、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薄弱是制约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来增强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问题;对策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1]。可见,国家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湖南省作为我国一个农业生产大省,享有“鱼米之乡”的声誉,尽管在一些方面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系列科研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湖南省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不佳,仅排在第16位,落后于北京、山东、江苏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其农业科技产出能力全国排名第10位,属中等水平,而农业科技投入能力排名全国29位,是比较落后的[2]。由此可见,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是不够强的。如何挖掘出制约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增强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创新人员进行科技創新,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强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偏少,湖南省的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仅有7.4人,而且作为被誉为“鱼米之乡”的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更是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高达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由此可见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所担任的为农业生产、农民劳动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是一个亟需改善的问题。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增加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南农业科技人员从2008年的26174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26941人,数量5年累计增加竟然不足1000人[3]。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难以稳定。根据陈东林教授的调查来看,有50.9%农业科技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有63.2%的农业科技人员表示如果有机会改行从事非农职业,虽然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停薪留职或者下海经商[4]。农业科技人员责任不明确也是妨碍了农业科技人员一心一意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部门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但在一些基层乡镇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有的担任领导的农业方面的秘书或者成为了专职行政工作人员,自己的本质工作却搁置在一边。

(二)农业科研单位实力不强

根据湖南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湖南省拥有省级农、牧、渔、农机等科技研发机构19个,市级35个。省农业科研单位整体实力不强,“十一五”期间全国评估排名,湖南省进入百强名单[5]。与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等农业科研单位实力较强的省份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高水平农业科研成果不多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是衡量高水平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指标。1999年-2012年全国累计申请9725件,获得授权3791件。湖南省1999年-2012年累计申请386件,获得授权185件,申请量和授权量仅占全国的3.97%和4.89%。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远远低于山东省、河南省、北京省、四川省等省份,排在全国第12位(包括台湾地区)。

(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不够顺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个业科技园区,但是现在很多园区还处于初期粗放经营阶段,对于培育自身特色优势并不看重,品牌意识也很弱,缺乏自身形成的科技文化氛围,科技成果试验条件也不成熟。政府部门也缺乏对园区的有效管理。很多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不明确,配套政策建设统筹协调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作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特别是针对科技转化企业吸引力不够,以至于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往往在科技园区的企业建成后,由于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结合相对放松,科技园区只是重视农作物培植过程,忽视企业所需要的市场急需产品。管理方面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困难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帮助和解决,也会对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中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制约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原因分析

(一)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总体上来说近年来湖南省每年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逐年是少量增加的,2012年湖南省R&D经费内部支出2876780万元人民币,比2008年1127040万元增加了近3倍,财政科学技术专项拨款也由2005年的1.27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4.45亿元。但是R&D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不高,2012年仅占GDP总量的1.3%,甚至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湖南省尽管近年来出台了各项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来拓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但收效甚微,主要农业科研部分和机构的研发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农业企业及其他来源相对较少,特别是很多基层政府的农业科技站运作困难,基本无法获得科研经费来承担相关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湖南省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单一模式,造成了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度低的局面,不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阻碍了湖南省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养困难

近年来,湖南省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客观上来讲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增加缓慢,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平均每年仅增加两百人左右。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培养结构不合理,湖南省是劳动力的比重人口较多多的省份,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低,缺乏农业技术和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的方式来教育却很少。农村人口中,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46.6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38.78%,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从未进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口占5.86%[6]。事实上,很多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创新劳动的农民是创造者,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农村人仍在运行在该领域工作的老养殖模式。因为增加城乡差距,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希望和。大多数农村,毕业后全省的大学同学,不想回到农村,真正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的工作流程。这已经引起了很多农村的高科技就业机会缺乏一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累积和湖南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成为,也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三)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湖南省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为核心的职位晋升机制,另一种是以科研成果效益提成的现金奖励机制。少数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科技创新人员更看重前种奖励方式,因为晋升及职称的提升与工资待遇、奖金福利挂钩,促使其为了追求晋升便利通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成果、或者复制学术垃圾来争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情况的直接后果一方面使得科技成果本身的转化利用价值降低,另一方面严重挫伤了真正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影响了高科研水平的创新成果产出。

(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队伍薄弱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人员总量少、密度小。根据相关调研研究,湖南省全省平均每7587农业人口仅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人,每966.7公顷的耕地才有1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7],而农业发达国家每一百名农业人口就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总量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基层农技站的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除了本职工作外还额外承担法、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就更加紧缺,每名基层农技推廣燃油的工作都十分的艰巨。由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很多农业高校毕业生选择改行留在城市里,也不想到乡镇基层农技站参加工作。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伍人数小、素质差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才断层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基层农技站工作条件艰苦且待遇偏低,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普遍低于同级别、同资历的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晋升困难、子女就业渠道少等现象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吸引力,一些地方推广站的工作人员也普遍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技术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而无法想农民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

三、提升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湖南省可以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经费的规模和持续性,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每年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尽量满足创新的需要,并且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长期稳定投资机制,争取以后每年科技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1.30%增加到2%以上。尤其是对于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重大科研项目和农业科技创新科研课题要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以法律或者政府政策方式固定下来,为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二)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员

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适合湖南省创新实情的人才。依托袁隆平院士等农业专家的科研团队,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任务带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从优秀的科研团队中选中一批富有创新热情、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首先是要发挥湖南省各农业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省内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湖南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充实和完善农业类专业设置,增加农学类专业的吸引力,积极开展为农业服务实践,在活动实践中激发社会成员和高考学生的爱农热情。其次就是激励好在校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多举办有意义的田园式的实践竞赛,让在校学习的本科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巩固自己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再次就是引导学生对口就业,大学生毕业对口就业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最好体现,同时政府、社会、农业企业应当确实提高农业毕业生的工作待遇,政府可以适当把就业政策向农业毕业生倾斜,鼓励毕业生对口就业。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传统家庭农户,其热点依然是规模小、成本偏高,这些特点对实际生产中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重视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进行培训,选派省级科研机构的高层次的专家定期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陪训,逐步提升基层农技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制定并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为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在职称评定时多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适当地将评定职称人数向基层倾斜。(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增强我国县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130070)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19/c_119033584.htm.2014-1-9.

[2]朱玉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区域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8,9(377):134-136.

[3]湖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4(2):1.

[4]陈东林.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8):6-8.

[5]湖南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hunan.gov.cn/.2012-7-1.

[6]李青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以湖南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4):

[7]欧阳涛,向萍.湖南省“两型农业”建设目标及其实现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4.

作者:乔治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定格偶动画制作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