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7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自2000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多部委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经历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等不同阶段,目前已经迈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推进创新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进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该文阐述了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创新驱动;问题;对策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n Mei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Fuzhou 350003,China)

Key words:Innovation drive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农业科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第十八大第三次全会强调,要把农业科技放在整个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农业科技今后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1]。

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数量下降趋势不可扭转等巨大挑战,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以及低成本勞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可持续。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以及人们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农业科研单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必须责无旁贷,切实承担起以科技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计划和措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国际跨国公司已在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开发、生物制药等重要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并逐步加大对我国农业产业的渗透。在世界各国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抢占中,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将有利于赢取主动,以保障中国经济安全以及维护国家利益。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农业科研院所必须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和潜能,调动内在活力与动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市场需求、农民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而且科技成果单项、零散,相互之间不配套,熟化不够,实用性不强,能够工程化、产业化的成果严重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较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2]。科技成果能转化为较强生产力的不多,科技支撑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的能力还需加强。

(2)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农业科研机构之间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各自为政,使得一些项目交叉重复研究,科技资源难以得到高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科研、推广、教育的合作由于部门分割,未能达到真正无缝协同创新[3],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评估机制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等现象。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尤其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之间缺乏联合协作机制,未能有效地显现创新激励的合力。

(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我国的科技投入只占GDP的0.2%,而发达国家已超5%[4]。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难留,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不能適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

3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创新体制不完善、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3.1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并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开展全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和农业高技术研究;按照自然生态区划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一部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生态代表性强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设立具有地方特色区域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发挥其在地方农业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充分挖掘和整合科技资源,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快调整科研任务,明确重点学科和方向,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学科集群。通过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科研创新团队组建、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组织等,健全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开放、集成原则,整合院所资源,加大协作攻关力度,避免重复研究,实现设备共享、研究信息共享和试验材料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责权利明确、层次分明、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3.2 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深入推动产学研用协作 要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内外科研组织、企业、高校的联合协作,采取共建机构、合作培养人才、联合承担科研任务、共同推进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学科、跨体系、跨区域深入合作,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协同,形成集成优势。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链的布局,精心谋划好科研、推广、开发,把科技创新与地方需要、群众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搭建院地、院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起市场、企业、科研、推广、转化单位协作平台,形成合作互利链条,加速创新潜能的释放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3.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按照新的历史时期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农业新兴学科发展的需求,加紧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改善科技队伍结构,依托重大项目攻关、优势学科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能进入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国内领先、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充实一批紧缺的跨学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选拔扶持力度,让优秀青年人才更早地脱颖而出;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引领,促进产学研结合,壮大一批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基层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队伍。

3.4 完善激勵措施,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激励成果产出的引导机制,根据创新环节贡献度大小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真正体现研究成果与个人贡献、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等挂钩。完善职称评聘政策,树立重科技创新、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导向。建立激励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多元化考评体系,对科研、推广等各类人员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强完善科技项目获奖成果奖励机制、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导向,健全产学研用结合激励措施,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探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以及推进人才、成果、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对接,使科技人员更加乐于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3.5 加强投入,构筑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的氛围 建立由政府主导、以企业及其他社会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创新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5]。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向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倾斜,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力量,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制等形式进入竞争性强的农业科技领域,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有机结合。此外,构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大力培育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充分发掘广大科技人员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285-287.

[2]李文琦.浅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J].农业经济,2016,4:5-6.

[3]肖卫东.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与驱动机制[J].理论学刊,2016,1:69-70.

[4]李茉莉,岳铭鉴.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6,7:50-51.

[5]王雪,刘家轩,郭燕枝.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及“十三五”展望[J].农业科技展望,2016,1:53-56.

(责编:张长青)

作者:林梅

推进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篇2:

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自2000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多部委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经历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等不同阶段,目前已经迈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5年获批以来,主动对接都市农业发展需求,以现代农业物流为核心,整合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以万邦物流为引领、食品加工为主导、生态休闲农业相融合的中部特色园区,实现了智能生产、现代物流、科技孵化、“三产”融合的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核驱动、分区示范、区际辐射”的空间布局,为郑州市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的成效

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聚集整合、集成创新、示范带动、服务都市”的功能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条件,以园区总体规划为蓝本、创新要素聚集为路径、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管理模式优化为保障,聚集“人才、技术、资本”三大创新要素,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优化“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协同体系”三大支撑体系,圆满完成了园区规划各项建设任务。截至2018年,园内“三产”融合度和企业聚集度分别达到77%和47%,实现产值2585亿元;“三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数量分别达到371个、15个、13个和52个;园区研发投入年均增长接近30%,2018年达到4.65亿元,先后建立研发平台177个,完成研发成果180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良种实现全覆盖。3年来,园区科技培训72万人次,建成科技创业孵化器13个,创办科技创新企业243家,选派科技特派员834人,信息化服务水平达到100%。

(一)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产业集群创新链

园区通过集聚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推动农产品现代物流创新驱动发展,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

1.引智入园,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园区紧盯产业发展方向,谋划人才规划战略,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园合作。以“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支撑,先后引进创新领军人才21人,培育创新创业团队30个,组建研发中心92个、院士工作站9个。

2.引资入园,打造园区产业优势特色。3年来,园区财政科研投入累计达到9481万元,引导企业科研投入13.1亿元。为培育物流业骨干企业,市财政设立了3亿元的物流业基金,安排5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并對物流行业的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和贴息支持,鼓励农产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3.引技入园,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水平。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枢纽型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大型物流集成商、货运货代企业和多式联运经营商建设多式联运基地,形成集聚效应。园内的万邦物流已经发展成为集农产品交易、市场调控、安全检测、电子交易、科技研发、仓储物流功能于一体,立足郑州、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二)加速产业融合,延展产业集群产业链

园区以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为主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形态、拓宽产业空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物流为节点,向前推广特色种养、品牌农业,向后延伸精细加工、定制服务。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中牟大蒜、陈砦花卉等品牌农业日渐叫响,三全食品、思念速冻、四季胖哥、金苑面粉等辐射全国。其中,三全、思念产销量稳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前两名,市场占有率达到50%,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

2.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拓展产业形态。园区构建了种植基地、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多业态发展的产业集群,把特色种植与体验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有机结合,实现了多业态复合发展。其中,休闲农业聚集美丽乡村30多个,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带动农户就业15万多人。核心区一二三产比由2014年的9.4:55.6:35转变为2017年的8:31.2:60.8。

3.围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拓宽产业空间。在农产品物流配送、冷链产业迅速发展的助力下,园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域外市场。“好想你”将标准化生产车间建到河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思念食品通过收购在美国洛杉矶成功投产,万邦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农业自由贸易区合作议定书。

(三)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产业集群价值链

园区依托郑州市的战略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联动、产城互动、园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1.依托战略优势,壮大农业品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园区建设主动融入河南承载的“五大国家发展战略”,以物流园建设为载体加大食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批发、流通等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新培育龙头企业41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1家,入驻小微企业2500多个,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10个,在孵创业实体300户。

2.依托交通优势,协同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多式联运。借力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和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联动”的集疏运体系,把农产品空、铁、公、海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无缝衔接”。以万邦为龙头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已经形成电子商务、电子结算、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体系,年交易额稳居全国首位,实现了由“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买全球、卖全球”。

3.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共享平台。把郑州市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植入园区建设,引导园内万邦物流、三全食品、新郑大枣等龙头企业主动对接郑州市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技术研发平台、国际合作基地,推动园内企业平台互通、数据共享。园区先后组建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各类研发平台132家、建立国际合作基地8个。

(四)创新运作模式,分享产业集群利益链

4年来,园区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提高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效益,促进农业增值、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园区获批之初就组建了市县分级、上下联动、政学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决策有组织、管理有主体、指导有力量。为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增值,郑州市先后出台了《河南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郑州市人民政府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利益联结,培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同时,郑州市把园区建设纳入郑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整合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科技研发、产业融合和土地治理等项目,构建多部门参与、全方位支撑、多主体分享的发展模式,3年来,综合效益持续放大。截至2017年底,园区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年交易额超过1140亿元,带动食品加工业产值1410亿元、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值35亿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15%、52%和46%,其中,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 969元,比2014年增长30%。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5万个,辐射蔬菜果品等特色基地2万hm2,带动农户10万户。在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的同时,园区把生态建设和环境友好放在突出位置,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市先后建成环城都市生态农业面积1万hm2、都市湿地农业面积0.07万hm2、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0.67万hm2,速冻面米食品生产能耗从160 °/t下降到140 °/t。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经进入了资源大整合、空间大联通、业态大融合的新阶段。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创新驱动相对不足的背景下,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降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需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和集聚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仍然面临着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不显著、创新驱动不强劲、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一)产业价值链不够丰满

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普遍偏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根本选择。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发展思路,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增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园区产业链条延伸与价值链条提升都面临外部的环境制约和内部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一方面,由于创新不足,导致园区一些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规模效应不强;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发挥不够,市场空间偏窄。

(二)投融资机制不够优化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园区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从数量规模来看,财政对郑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投入逐年递增;从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财政对农业园区的投入仍然不足。同时,财政对农业园区投入的渠道和管理相对分散,影响了投资效益,涉农资金和项目都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另外,园区投融资担保和保险相对缺失,投融资风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三)各创新要素协同不足

园区围绕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要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构筑载体,促进园区创新驱动发展,但从园区目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看,各类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不足,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各类资源状态分散,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同,不能发挥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一些創新资源流动性不足,不能在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之间自由流动。

三、优化策略

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既存在诸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创新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把推进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力推进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需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河南承载的五大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持续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产业技术创新

围绕花卉产业、石榴产业、水产养殖业、大枣产业、食品加工业等基础产业,打造从品种选育到生产、储藏、加工、物流全程现代化技术体系,以技术创新链支撑拉长产业链、提升品质链、拓展价值链,为强化产业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围绕弘亿高效设施农业创新创业园,加快种业创新能力,加大力度提升草莓、特色蔬菜的育种能力和水平,加快选育一批优良作物新品种,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中部种业产业集群。围绕都市农业创新创意体验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果蔬和水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耕、种、管、收的绿色生产模式。依托郑州万邦国际物流园,以创建品牌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等形式健全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与终端销售商合作,发挥国际物流园和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生鲜农产品的带动作用。

(二)加快主导产业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各行业上下游环节的相关性,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完善价值链、共享利益链。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物流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4个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所和园区创新人才,大力推广新技术,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深度挖掘园区龙头企业创新潜力,提高园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化龙头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加龙头企业的科技内涵,加快专利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组织链、服务链,提高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推广新技术,发明新专利,创建新项目,形成新品牌。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或单位的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农业科技园区的专利授权数量和园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提升园区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2.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市场与技术融合、产业与创新对接。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3.按照合理性、公平性、标准化、有效性的要求,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农业研究方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确保科研人员待遇公平。

(四)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1.以园区现有的专业人才和“双创”基地为技术支撑,开展内涵丰富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培训人次,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深入推进万名科技人才包万村服务行动,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农业创新创业总额合体项目基地,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生产实际,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农业市场、农业信息、农业投资、农业风险等多方面知识,培养职业农民。

2.以园区现有的高新技术核心区为辐射中心,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小规模经营农户同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的创新绩效。积极培育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环保化方向转变,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

郑州市2018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88PRKXF0777)】

作者:李国权 胡素娟

推进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篇3: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战略高度,必须具备创造性,要紧密结合经济快速增长目标、新型工业化战略,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及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创新 机制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学研联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围绕市场、技术、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实质性的深层次战略合作等问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战略高度

当前,我们已经积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利条件,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要问题是要具备战略高度。

具备人才支撑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调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优势互补。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链需求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企业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加强大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具备开放共赢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引导支持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上,必须树立大开放、大合作观念,扬长补短,互利互惠,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优秀人才或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创新中实现共赢。

具备产业化发展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切实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思想,牢固树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理念,按照“自主创新、集聚辐射、开放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抢占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高端和基础产业技术链高端,实现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

具备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树立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意识,坚持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我国产学研结合虽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且比较分散,还局限在“点对点”合作,缺乏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因此必须强化学科链切入产业链的意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多形式合作,实现多元主体之间“零距离”的大联合、大协作和大创新,形成在更高层次上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格局。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具备创造性

实践证明,抓好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抓住了自主创新的关键,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快速增长目标。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以实现全民经济快速增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多方面培育和积累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我国的区域特色明显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要立足我国人与资源矛盾尖锐、就业压力大的实际,突出有利于就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特色产业基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实际、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战略,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普及水平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建立完善体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重在整合国内外科技要素资源,实现三方的优势互补。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导协调机构。各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考核办法。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年度考核,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变单纯倾向技术导向为技术导向和产业化导向并重;改革科技人员评价制度,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面向或进入企业创新、转化成果。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高科技人才储备战略”。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鼓励企业引进境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要从立法层面确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二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力度,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投入,要按市场机制,遵循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二是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三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建立“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金并重、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融资体系,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政策支持,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产学研三方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合作的法规政策体系,消除合作障碍,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完善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大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切实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信息不对称和科技资源共享难等问题。要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方面职能,有效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

结语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国对经济、科技发展现状与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规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做出的决策,也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共同选择。

作者:谢静波

上一篇:数学情感培养教学论文下一篇:工程招标农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