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政策解读,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和特点,分析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典型案例并总结经验,为今后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 篇1:

浅议对我国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者们的争议以及借鉴国外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的特征,分析出我国正逼近“刘易斯拐点”。基于此,探讨了“刘易斯拐点”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提出了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企业;劳动关系

一、“刘易斯拐点”的涵义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供需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很低;另一个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由于农业部门的边际生存率非常低,因而会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工业部门扩张又需要大量劳动力,此时工业部门只要支付稍高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个时候如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就会出现供不应求,此时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所以,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二、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争议

当中国出现“民工荒”现象后,其争议焦点是中国是否进入了“刘易斯拐点”。这时,就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我国已经达到“刘易斯”拐点;另一种则认为我国尚未达到“刘易斯拐点”。但是,这些学者并不否认“刘易斯拐点”将在中国出现的这个事实。蔡昉(2007)、吴要武(2007)、云宏伟(2009)等学者认为,2004年以后出现的民工荒,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他们主要是通过测算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变化、非正规就业模式变化等角度检验了推论。王诚(2005),认为即使按照我国目前9.5%的高增长率下每年1%的城市化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完毕还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樊纲(2007),中国经过30年的大发展转移出了2.5~3亿的农民,中国仍将长期处于劳动力过剩阶段。孟昕(2008)认为,“民工荒”不能作为“刘易斯转折点”的表象,其主要是由于制度和人口结构原因造成的。从国际经验上看,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的主要表现为: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农业劳动力人口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开始出现上升。笔者认为,我国近几年出现“民工荒”以及普通工人工资上涨较快,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这表明出现了拐点的迹象,“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但还没出现。

三、“刘易斯拐点”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对于吸纳劳动者的主体——企业来说,刘易斯拐点的临近更是不可忽视。它的出现,意味着企业難以继续以较低的成本雇佣到合适的工人,对利润本就微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制造企业。在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供求关系逐步转变,劳动力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劳动者在工资和薪酬谈判中的话语权渐趋增强,企业的谈判力量有所减弱。所以获取和维持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取胜的重要环节。

四、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1)转变观念,实施人本管理。近些年,劳动争议纠纷的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为68.4万件。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企业面对日益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实施人本管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所以企业能否招到人、留住人,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外,还要看企业能否尊重人、关心人。(2)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在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中,调整薪酬是一项操作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技术性问题,也是一项棘手而敏感的工作。(3)强化企业责任,加强培训。从表面上看,这个提高他们技能水平的责任在于政府。毋庸置疑,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起主导作用,但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也有责任给予他们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员工通过培训,技能得以提高,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来说,这是一种福利、一种报酬,它会起到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作用;同时,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收获,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减少离职率,间接地减少企业成本。

参 考 文 献

[1]蔡昉.“刘易斯转折点”近在眼前[J].中国社会保障.2007(5)

[2]刘先雨.“刘易斯拐点”的迫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陈雪女.浅谈“用工荒”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应对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

作者:杨成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 篇2:

新型研发机构内涵及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政策解读,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和特点,分析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典型案例并总结经验,为今后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 内涵;特点;新型研发机构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2.01.037

Connota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HE Yu

(Liaoning Province Importa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nter,Liaoning Academy of Analytical Science,Shenyang 110015,China)

Key words: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new R&D institutions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传统科学研究是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眼国际前沿开展创新活动。科学研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涌现,企业亟须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将二者有机衔接是科技界和产业界多年来亟须解决的难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为主线,深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2],从而推动科技经济更好发展。

1 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特点和必要条件

1.1 新型研发机构概念

学者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观点各異,没有统一的定义,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采取政策激励和股权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或研发团队参与进来,形成真正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全新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全新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进而形成可以全面复制推广,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以稳中求进的方式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3-6]。

1.2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

1)主体多元化

主体可以是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7]。

2)运行机制市场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企业亟须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和科技服务,实现市场与技术的有效对接,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3)管理制度现代化

以合同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运作,采用现代化的用人机制、薪酬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中的配置作用,自主公开面向社会招聘人员或研发团队,合理确定人员薪酬,逐步建立与绩效收入相匹配的分配机制。在新型研发机构中以项目形式兼职的高校、科研机构人员,双方以事先签订的项目合同为依据履责。

4)创新协同化

科技创新以“政、产、学、研、用”为纽带,政府根据创新发展需求,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打造一个环环相扣,创新通道顺畅、有序、高效、协同的研发团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形成知识跨组织的转移流转,以实现各自的价值[8]。

5)走向国际化

从国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和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辽宁省已经出台了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国外比较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9]、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10](FFRDCs)等,其中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已有72年的发展历史,于1999年在北京设立了弗劳恩霍夫北京代表处,为中德两国的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国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先进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壮大。

1.3 新型研发机构的必要条件

新型研发机构一般应满足以下五方面要求: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内控制度健全完善;2)主要开展的业务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研发服务等;3)具有研发、试验、服务等必需的条件和基础设施;4)具有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5)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出资方投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收入、政府购买服务收入以及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的经费等。

2 典型案例分析

2.1 中心组建

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2018年7月,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心”)挂牌成立,中心是由省科技厅下属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中心(辽宁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辽宁省科技人才服务中心)、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辽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辽宁省科技档案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所属辽宁省引进俄罗斯专家工作管理办公室整合组建的无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中心由内设机构和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11]、辽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三个外设机构组成。

2.2 主要开展的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业[12]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积极促进科技服务发展为我省创新主体服务。分析方法研究、标准制定、分析测试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可以帮助创新主体解决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文献查新与检索服务、辽宁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服务共享信息平台、高级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科技三链着力解决技术(技术储备)、资金(科技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的难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对于研发合作形成的科技成果有专门科技经理人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科技要素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释放潜能,为我省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科技服务。同时承担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围绕“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第一、二、三产业科技创新需要提供支撑,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提供服务保障。

2.3 阶段性成果

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开拓进取、大胆尝试、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化的契约关系,为分支机构发展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供服务,共同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撬动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并以分支机构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生产科研成果、经营科研成果、利用科研成果进行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并占领市场实现各方收益的科技创新道路。

截至目前,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初步评审、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已组建分支机构41家(研究所和联合创新中心)涵盖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农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研院为每个分支机构均设置了科技服务专员,为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同时,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优势资源,为各分支机构提供查新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竞争情报咨询、政策辅导、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信息等公共服务。

2.4 运行模式

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辽宁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服务共享信息平台和高级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所和联合创新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为辽宁经济振兴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承担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提供服务保障。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突破原有科技体制机制的束缚,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层皮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避免重复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法规,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让创新链条有机重组,让科技资源充分释放能量,为科技创新主体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科技经济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作十九大报告 八次提到互联网[EB/OL].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7/1018/c120837-29594814.html.2017-10-18.

[2] 李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7):37-41.

[3]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性研究所2014年统计分析报告.产业科技创新改革举措[EB/OL].http://www.jitri.org/list_12.html.2015(1):7-8.

[4] 赵远亮,敖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1):39-40.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粤科产学研字〔2017〕69号[EB/OL].http://www.gd.gov.cn/zwgk/wjk/zcfgk/content/post_2521555.html.2017.6.15.

[6]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EB/OL].http://kjt.ln.gov.cn/tztg/gztz/201905/P020190521545617156612.pdf.2019.5.21.

[7] 科技部.《科技部印發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2019〕313号[EB/OL].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19/201909/t20190917_148802.html.2019.9.17.

[8] 任志宽.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16-23.

[9] 付岩.发达国家科研创新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点及启示——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院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9(3):97-103.

[10] 丁明磊,陈宝明.美国联邦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举措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109-112.

[11] 何宇.全国地方分析测试中心在教学科研中作用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9):30-32.

[12] 何宇.科技服务业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中国科技产业,2020(10):54-56.

【作者简介】

何宇,男,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分析测试研究等。

作者:何宇

科技情报社会保障论文 篇3:

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信息量呈几何数字增长,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我们已迎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现代信息社会,个性化倍受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为了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用户对高度集成和更加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图书馆,应能够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主动向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和服务,有的放矢地为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将其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给用户,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人类信息需求一直存在着个性特色,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在于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职业、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以及研究方向等,同时,信息的增长与分布、现代信息环境等外部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知识或信息的鉴别与选择。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爆炸式增长,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不同兴趣爱好、专业、职业、学历层次的个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而同一专业、研究课题的用户群体也有着共同的信息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用户特定的需求,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的一种服务。它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它的互动性、自主性强,相关度高,正日益受到信息服务业和全社会的关注。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简化的、直接的用户界面及专深的信息内容,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信息检索环境。

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服务理念在信息服务领域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级信息网络,构成了各种浩瀚无际的信息资源库,形成了全社会保障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个性化信息服务既是一种个性化服务,又是一种信息服务。首先,个性化信息服务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个性的丰富程度与其占有的信息量成正比,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要求及时获取内容新颖、准确、系统的多类型信息。其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展现信息服务业个性的服务,只有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方能吸引用户,为用户定制满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也成为数字图书馆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资源使用情况的窗口。它通过智能代理可以自动跟踪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中的某些规律,即时地捕捉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从而改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目前,国内一些期刊或数据库应经在人性化信息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的期刊网可以根据客户设置的关键词来进行文献搜索,帮助客户找到需要的资源,能够一对一地满足用户特定信息需求。有的数据库可以根据客户阅览的习惯和关注的特点问题进行备份记忆,一旦有新的文献资料出现会第一时间发E-mail到用户邮箱,这对提高效率非常有帮助。由此可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不仅仅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问题,也是整个信息产业需要思考的课题。

2.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2.1 加强对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研究

信息需求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研究和分析既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起点,又是终点。没有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没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因此用户的需求行为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只有加强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特点的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开展优质高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依据。

2.2 贯彻以用户中心的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要求图书馆将信息服务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用户的需求上来。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与设施,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二是要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按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时要确保这种服务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切实从用户的实际的需求出发,用户能从中获取较大的便利,而不是麻烦。同时,要尊重用户。一方面要确保其数据的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不被滥用,另一方面,要尊重用户的选择,如果要自动跟踪用户的需求以建立动态需求模型,一定要征得用户的同意,不要擅自进行。

2.3 建立用户信息库

每一个个体用户都具有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多方面特征需求,而每一个特征需求都能够激发相应的信息需求,如果条件允许,人们会将每一个特征所激发的信息需求都转化为实际的知识行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对以知识单元为基础进行知识组织和控制的需求日趋迫切。通过对用户信息库的分析,可以获得用户的需求爱好、使用习惯等非常细节化、具体化的结果,从而准确把握用户的个性和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的角度和内容。

2.4 借鉴国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沿成果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全面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契机,其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因此,应关注国外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动态,借鉴发达国家个性化信息服务网络的成功经验和前沿成果,及时开发、利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增值性强的信息服务,以多种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保证用户利用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由工作人员素质决定的。高校图书馆要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人到个性化服务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深学者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力量,但是他们的图书馆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往往脱节,影响到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水平。个性化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后台工作,主要是对馆内及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过滤,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开展的资源集合;另一部分是作为参考馆员或是学科馆员为用户解答各种疑问。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全面综合的知识,并在某一学科有所专长,这也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3.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用户呼唤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的出现。对当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图书馆领域还处于初步的探索和发展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然,要求每个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人员都成为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专家,样样都精通,这是不现实的。但个性化需求者所要求的服务却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建立有效的专家顾问保障体系,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开展面对面咨询,在线咨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咨询服务,为用户和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借用外脑弥补图书馆智力资源的不足,尽最大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凌,鄢百其.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文献保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4-25.

[2]谭梅.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93-95.

[3]鄢百其等.网络信息检索技巧及析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3-108.

作者简介:李翠香(1964—),女,1985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训练学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作者:李翠香

上一篇: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安装调试数字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