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篇:农业创新论文范文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合作和联合。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应更注重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扩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使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创新。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把发展农村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其中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此则必须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现代农业也就是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农业。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已经被纳入全球的框架之中,与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发生密切的联系。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务农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已逐步显现。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04年的6.2%;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3年的3.8%。根据商务部统计口径的测算,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从1995年的265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512亿美元,增长了9 3%。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 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5年增长,均创造历史新记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若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我国列世界第4位;若按国别排列,我国列世界第8位。

但同时,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却是急剧下降,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5.8%;燃料和矿业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也从13.0%下降到8.2%;中国工业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55%提高到85.2%,上升了30.2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我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2004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高达2484万吨,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与中国粮食生产量的比率已经达到5.29%,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粮食进口的品种来看,大豆进口量占到粮食总进口量的67%,小麦进口量占到24%。

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出口2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进口28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的46.4亿美元减少至1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31.7亿美元。2005年,按照中国的粮食口径,全年谷物和大豆合计进口量3286万吨,出口量为1059万吨,净进口2227万吨。据有关部门资料,2006年前5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了2005年的逆差总和,2006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比2005年扩大已成定局。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尽管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近560亿美元,但农产品贸易在中国总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9%。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在人世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牺牲。

我们同意一些学者提出的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保护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掌握贸易自由化进程主动权的政策建议,这是治本之策。但在发展模式和大的贸易政策尚未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首先还是要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出得去。

二、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应该看到,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与农业的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承受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也更大,收入预期上的不确定性也增大。新的形势下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其对应的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双层经营体制基础(农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根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报告,全国农村住户合计21382.8万户,87377.2万人;其中纯农业户12671.9万户,占59.26%;农业兼业户3901.2万户,占18.24%;非农兼业户2735.8万户,占12.8%;非农业户2073.9万户,占9.70%。时隔10年后,现在农户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的农户构成的最新数据要等2006年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出来后才能知晓。但我们的一个有待检验的判断是:当今中国农户的构成是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从变动趋势看,纯农户不断减少,兼业户大量增加,专业户正在兴起。中国农村出现的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在农户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从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是中

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应该说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分析中国农村的经济现象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青壮男劳力外出打工,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出现空洞化的现象,同时也要看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兴起的现实。

(二)双层经营中“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在包产到户后,中央决策部门提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当时寄希望于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能成为双层经营中统的那一层的组织载体,抓那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但20来年的实践证明,大部分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未能有效地担负起统的职责。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的需求不再仅是生产过程的统一,除了要求原有的还具备一定实力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继续承担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功能外,他们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力的金融支持;他们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捷的市场信息,更好的市场营销渠道;他们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产业从劳动密集转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为满足农民市场化导向的需求,近几年大量突破社区界限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形成了各类由从事农产品生产或营销的专业农产组成的超越社区界限的专业合作组织与社区集体组织相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使“统”的内涵更加丰富,这为发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集约农业和规模农业提供了可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

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有的同志认为小规模的农产经济无法发展现代农业,除非极大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农村留下少数农场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换个说法就叫做农场主的社区,住的是农场主,不是小农户。应该说,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要形成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农场主的局面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即使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三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探索规模经营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经营的规模如何界定。列宁在1991年前分析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路线就是按土地面积计算仍然是小规模的小经济,变成按生产的规模、畜牧业的发展、使用肥料的数量、采用机器的程度等计算的大经济。”“土地的数量只能间接地证明农产的规模,而且农业集约化进行的愈广泛,愈迅速,这种证明就愈不可靠。只有农产的产值能够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证明农产的规模,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证明”。列宁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现今农业的规模经营仍有指导意义。一个农民原来种3亩地,以后扩大到种20亩地,种植的作物不变,投入只按比例增长,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外延式的规模经营;一个农民还是种3亩地,但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降低劳动投入的比重,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导致产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收入,这就是内涵式的、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规模经营,这种规模经营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可能更有应用价值,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专业户的发展实际上走的就是这种内涵式规模经营的道路。

三、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则要扩展农业的产业链条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是确保务农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但如果只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的收入无法有较大增长。现代农业的发展,受消费者需求驱动,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影响,围绕着农业生产,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农产品的供给走向必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即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这个趋势与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的趋势是相一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消费者在食品和农产品上每消费100个货币单位,到1980年,农业后所占份额已从1950年的35%上升到60%。农业前所占份额从10%到20%,农业中所占份额从55%下降到20%。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或分享初级产品进入二三产业后的增值利润,这是保障初级产品生产者经济利益的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下降,而以农业为轴心的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农牧业与食品经济仍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2000年,美国单纯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约为1%,而食品和农牧业部门二项的增加值合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在就业方面,虽然在纯农牧业生产领域就业的人数仅占全美就业人数的1%,但美国食品、服装纺织和农牧业就业人员年所占比重达到了15%。尤其是美国零售行业就业人员的54%从事食品零售。

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按照小口径为26000亿元(注:小口径的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木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计算为0.72: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大约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为80%左右,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一般为2~3.5:1。根据一些地区的资料,2002年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55:1;江苏为1.68.1,2004年黑龙江省提出,要将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7:1提升到1~1.5:1。这些数据既表明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意味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农业产业链条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扩展农业产业链条也就是增加农村就业的过程。在农产品加工业中,许多产业往往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但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生产鸡肉、牛肉菜卷或肉串,一方面是现代化的传送带,速冻车间,需要技术、设备和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将肉用生菜叶子包起来,各种肉用竹签串起来,这道工序只有用人力进行,这就把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在扩展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每多一道

工序,就多一道增加值,多一层就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形成才意味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这种扩展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展农业产业链需要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产物。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载体。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本质上讲即是农业的垂直一体化经营。美国的约翰·布莱克(JohnD.Black)是提请人们注意在合作社组织结构中一体化的必要性的最早一批农业经济学家当中的一个。1924年,在他的前瞻性研究“合作社中央营销组织”中,他极其关注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的概念,认为这涉及到大规模营销组织的效率。他在文中列举了16个问题,认为都是基层合作社独自没有能力来令人满意地加以解决的:①质量控制;②生产的标准化;③调整生产以适应消费;④稳定生产;⑤控制消费以适应生产;⑥控制(产品)向市场的流动;⑦产品的分发;⑧监测;⑨分级;⑩销售;金融;⑾购买政策;⑿消除竞争性的废料;⒀改善企业实践;⒁利用副产品;⒂研究。

约翰·布莱克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信念,即在农业营销方面提高效率的最大的机会蕴藏在垂直一体化的路径中,无论是合作社的垂直一体化,还是非合作组织的垂直一体化,或是二者的结合。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前苏联,莫斯科合作社出版社1925年出版了本国农民学家A.恰亚诺夫著的《农民经济组织》一书,恰亚诺夫在该书中指出,“表现为合作形式的农业纵向一体化过程比起资本主义的纵向一体化来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是农民自己将农场生产的一些部门交给了一体化的合作组织,而这一点是资本主义在经过多年努力之后都未能做到的。这就是我们对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农业生产纵向一体化的理解——它既可以表现为纯资本主义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合作制形式。”

尽管中国与美国及前苏联的农业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但约翰.布莱克和A.恰亚诺夫80多年前提出的多种垂直一体化的联结形式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客观规律,美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在美国,农业的高度专业化是农业一体化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在高度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上,农业同产前与产后部门(相关联的工商企业)通过经济上、组织上的结合,或通过相对稳定的业务联系,形成一种经营形式或经营系统,被称为现代大农业或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农业的垂直一体化经营,依照农业关联企业与农民结合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可分为三种形式:

①农业关联企业与农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实体,构成农工商综合体。②合同制。农业关联企业与农场主签定合同,在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原有工商企业和农场仍保持各自独立的实体不变。③另一种替代的方式是农民组成合作社,直接参与到农业垂直一体化的进程之中,成为一体化的主体成分。如19世纪后半叶,丹麦对英国的火腿出口激增,农民看到私人企业和商人从中赚了大钱。农民决定自己拥有屠宰厂,不再是仅仅销售原材料,而是共同销售加工产品,利润通过更高的产品价格的形式回到农民那里。1897年丹麦建立了第一个合作社生猪屠宰厂。

(二)如何看待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或契约联结方式

1.中国的公司加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前面说的农业关联企业与农民结合的前两种方式,尤其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也就是所说的定单农业。公司加农户在联结农民与市场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契约联结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当地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农民通过定单农业或其他契约联结形式或组织形式,使自己的产品提高了科技含量,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收入相对有保障。农民通过与公司交易不仅能获得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能实现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如何遵守市场规则,注重信用。

2.我们认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龙头企业,甚至农业的跨国公司在联结农民与市场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正视公司+农户这种契约联结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是希望自己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在初级农产品通过储藏运销、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形成的新增价值的分割上,二者显然是有矛盾的。由于初级农产品的供给正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阶段,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很低,公司掌握着技术、信息、资金、市场销售渠道、网络、产品品牌,在剩余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的和支配性的地位,在交易中公司处于强势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谈判地位严重不对等,双方的利益格局在很多情况下是失衡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互利关系,在劳动与资本二者的关系上,仍是资本支配劳动。

3.如果认可以上分析的话,那就应该承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个命题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能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农民之间能建立较为平等的伙伴关系,通过公司的企业行为,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并帮助当地社区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这样的企业行为才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只有扶持这样的龙头企业,才真正算是扶持农民。

(三)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可行的发展途径

1.农民合作组织自我开展农产品的初加工,并培育产品品牌,将产品直接推向终端客户,以增加利润的获取空间,这也是垂直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有一种合作社理论将合作社视为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形式(as a form of vertical in—tegration),被称为“农场的延伸”(extensionof thefarm),这也就是前述的农业关联企业与农民结合的第三种形式。我们认为,合作社自身成为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我们希望农户组成的合作社能够扩展到农产品加工、营销等行业,发展成为合作社性质的公司,把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后增值的利润都保留在农民手里。但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清醒地看到,在现阶段,“合作社(公司)十农户”(即合作社自身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的模式还很难成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主导形式。当前农民自发组成的合作社或协会往往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除了资金融通遇到困难外,它们在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搜集以及经营网点分布等方

面,都与专业化的大公司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就加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难度。

2.我们希望分散、弱小的农户能够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或协会,在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交易中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谈判地位。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也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收入的可行的和现实的途径,要着重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较为平等的伙伴关系以及双赢的局面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增强合作社的实力才能实现。作为合作社社员的专业农户对技术、资金、信息、销售渠道、品牌等“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龙头企业来满足,这就使农户组成的合作社在与企业打交道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但龙头企业也需要规模化的、质量有保证的原料基地,以避免与单个农产打交道的一次性博弈的弊端。如山东宁阳县磁窑镇的生猪合作社,繁育的仔猪远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2005年,合作社向上海销售仔猪5万头,他们做出的承诺是保证不用瘦肉精。在这方面,如果合作社能在某种或某些种农产品的销售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在市场上形成“合法的垄断”,既可以满足龙头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也增强了合作社的谈判地位。

3.国外农民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应有地区一级的合作社以及全国性的组织体系,这也是一种规模。农民在地区或全国有自己的代言人,可减少交易费用,同时,合作社的地方及中央组织,可以承担下级合作社(包括地方合作社)的某些其自身无法履行的特定功能,并可产生更好的效果。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某种共性的农民合作社在较高层次组织起来,可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及对市场的预测也将更容易,同时可以增强与农业龙头企业谈判的实力。这样的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协商对话、沟通信息,政府也就找到了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抓手”,最后组成政府有关部门、涉农企业、代表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农民合作组织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理事会,建立起一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有关的商业性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布局、结构和数量,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的大政方针,贸易政策和战略的调整才有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来促进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应该看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中,任何一种组织形式或契约联结方式都不可能独霸市场。农民组成的合作社或协会也同样不可能包打天下,垄断市场。我们鼓励农民的各种类型的合作和联合,农民可以选择合作社这种形式,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也可以在选择合作社之后转而选择其他形式。只要能有利于农户节约交易成本、其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组织形式、契约联结方式或制度安排,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必要。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应更注重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扩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这样的合作组织如能发展壮大,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组织体系,就有可能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较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甚至进而使合作社发展成为农民自己所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一种新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我们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也就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

(责任编辑:李北伟)

作者:张晓山

第二篇:创新农业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摘要: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2]王月然.构建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10).

[3]郭金彪,田允波.论农业产业化与新技术革命[J].农业经济,2004,(05).

作者简介:刘艺玮,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作者:刘艺玮

第三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作,强调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着力构建科学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当前还要正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存在的问题,加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需求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针对性的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更好发挥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实现农业经济深化改革,满足农业市场需要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因素;方法

农业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长期以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步入了近现代,我们在工业、商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显得非常的一般,發展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阶段,面对于这样的情形,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更多的融入科学技术,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这篇文章从很多方面进行讨论,希望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多地启示。

1 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

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区域性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 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 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1.4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 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相关的农业技术站进行技术的推广,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很多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

1.6 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 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 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面对于政府的扶持,农民应该正确的看待,应该更好地把这笔钱用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政府的号召仅仅是一部分。

2.2 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 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发布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方面对于农民来讲,认为是好事,但是有吃有怀疑的态度,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利益。

2.4 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进的技术,技术的推广以及研发都是来自于时间的工程,也就是说农民的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农民自己意识到,然后在进行改变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一定要正确的定位,这样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挺多,怎样做好相应的工作成为研究的重点,上文对于现阶段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实践的部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进行推广,我相信只要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邬德林,刘凤朝.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7(02):115-119.

作者:袁青

上一篇: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