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1

【摘要】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文章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链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当今农业发展科技创新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考评机制,健全现代农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完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链的体系结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1:

农业部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本刊讯:2月8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回良玉副总理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推动“科技促进年”活动深入实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构建体系、提升能力、建设队伍”为总体要求,以实现农业科技自身跨越发展和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为主要目标,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张桃林副部长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 农业科技创新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及高新技术和农业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防灾减灾、稳粮增产等重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具体来说,要做好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三个调整”。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研究向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材料、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相融合的调整。二是由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并重的调整。三是由注重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向农业生产与农业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技术相统筹的调整。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适应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加快构建“一体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与服务新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要在遵循一般科技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科技的产业特征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有体无系”的突出问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实行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的科技组织模式,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确保农业科技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尤其是对基础和公共性研究与经营性科技开发活动的分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分别改革,创新机制、完善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运行制度。三是要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立项的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农业科技立项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四是要创新科技评价奖励机制。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考核、分类评价、科学奖励。与此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创新主体及产学研结合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的经济弱质性和生产经营的风险性,以及现阶段涉农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及成长性,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科研成果发明人的相关权益。同时,要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商业化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要与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相挂钩,防止引起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要切实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分工与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2: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摘 要】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文章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链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当今农业发展科技创新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考评机制,健全现代农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完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链的体系结构。目前,科技创新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想将农业问题解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创新科技,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全民进行创新,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发展路径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是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要想农业发展得更好,就应该大力支持“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发展。从现在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都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运行整体,涉及的要素多,功能性复杂,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如土壤、农作物类型、农作物所生长的环境等,还有农业科技的风险率较高,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创新所具有的特性。农业技术也会和环境有关系,比如良好的创新环境可能会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发展;相反,农业创新科技的发展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创新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农业管理体制的僵化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缺乏,以及农业科研经费的不足和缺乏相应的政策的激励。

根据调研显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东部水平较高,西部较为落后,中部发展水平一般。位于西部的广西的现代农业化水平较低,但近年来,广西生态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农业发展仍然是缓慢的,尤其是深山区及边远山区等交通不便利的地方。相反,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形成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传统农业正在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1]。

1 我国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

1.1 现代农业化的提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赞扬了科技在生产中及生活中的重要性,科技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农业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生产机构,农业中也饱含着很多非常重要的科学因素,因此要坚持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创新,种子、工具、肥料等劳动所必需的因素也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就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历史唯物主义观观察世界,我们了解到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革命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学术者从农业生产角度过程概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为“四化”:凝噎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2]。然后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术人员又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从农业、农村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及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来观察、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應该更具有特色,它主要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现代化科技,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1.2 现代农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的发展进步,邓小平主张农业的发展应该先加快科技发展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的关键部分,用尖端技术来创造生物工程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的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因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同时指出,坚持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的出路。农业发展道路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为了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加快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利用、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及促进新型农业机制的发展[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问题的解决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也要适时地调整农业发展政策,以便更好地实现科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3 现代农业化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2012年科技部牵头启动了“121工程”,帮助推进了农业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探索出有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统筹推进了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行政资源等服务[2]。在2014年广西科技厅下达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科技厅关于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的通知》(桂林农字〔2014〕136号)的背景下[4],广西兴业县在自身农业发展的良好的基础之上开启了关于农业科技园的统筹规划建设。建立了许多模范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水果、中药材等园艺产品、蔬菜种植、三黄鸡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在立足于区域市场和农业政策及当地园区的特色优势下,农业产物链的完善、农产品的精细加工等,都促进了产学研和农业结合的深度研究,成为一个农教科级相结合的示范区。

2 我国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我国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得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变少,土地减少,但人口数量是在增加的,这是导致我国农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农业科技现代化就是要解决人口问题与人地矛盾,现在水资源污染、森林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的频繁发生,我们就更加需要利用科技来推进农业发展,推进生态发展,减少污染,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5]。

2.2 农业科技体制和政策的僵化

长期以来,西部的农业滞后发展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西部农业的发展严重脱节,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反差。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是受到阻碍的,原因可能在于农业科技体制和政策的僵化和不足,对基层人员的生活照顾、工作条件的关心不够。虽然农业技术可能是在慢慢地进步,但是基础仍然是很薄弱的,农业技术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并且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远远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2.3 区域发展不平衡

研究发现,现今广西的农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后期,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经观察发现,广西的各项发展指标目前还不是很均衡,比如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的投入水平、城乡收入比、恩格尔系数及单位的耕地面积明显不足,但是也有优势方面,比如农业环境保护。广西的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及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的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所以广西地区应向发达地区学习,加大学习力度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广西现代农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及发展[6]。

3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创新的发展需要“政、产、学、研、金、介、用”的支持,有了以上7位主体的支持与密切配合,会形成强大的财力、物力、人力、环境等,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7]。政府就是以上7位主体中的一位,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克服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缺乏相关的政策,随意性比较强。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考虑设立《农业投资法》,规定各级政府农业投入的最低比例,规定各商业银行按存款和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承担相应的农业贷款义务等。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从中央或者是当地政府经营性企业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农业资金来源。

3.2 发展创新农业技术

要想全方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就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生产方式转变为内容,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4个方面:劳动、自然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实现农业的发展,其根本途径还是科技。从科技的角度出发,我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落实在以下两个层面:一个是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利用土地、阳关、雨水等自然资源或者是通过推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链,使农业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更加丰富。另一个是在农业生态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技术,利用生物工程,提高农作物的适应度,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范围向大自然要食物。

3.3 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准则

首先,农业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有准则、规范,这些准则、规范可以是法律层面的,也可以是价值和道德层面上的。只有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准则,才能规范约束农业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主体,从而确保现代农业创新的正常構建与实施。其次,我们还需要执行相应的规则要求,确保各个主体都能在正确的条件下遵守自己的规范,发挥自己的所有功能。

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冲突与矛盾,比如主题的功能发挥得不到位,又或者某一个环节对接得不是很流畅,资金、人力等方面调节调用出现问题,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并且农业的科技发展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的所有的需求、条件等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政策的变化而变化[8]。每个环节都是密切相连的,这就体现了规则与规范的重要性,只要有一个标准,有一个正确的流程,外界环境再怎么变化,我们都是有应对方法的。

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可以通过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建立相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考评机制及建立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数据库来完成。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相应的政策的鼓励也是可以促进农业创新发展的,可以继续扩大政府对农民返乡的支持力度,对返乡的农民的创业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农民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相应地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完善惠农、富农、扶农的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留住人才,才能最大化地创造利益。同时,可以深入地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比如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打造农业生态馆,这些都可以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促进全农村的产业链的发展,真正地帮助农民实现富裕。

参 考 文 献

[1]张治会.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丁亮.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郑夏榆.论智能经济与农业现代化[A].第一届智能经济论坛(2017)论文集[C].2017.

[4]曹春江,鲍开锋,李星漫.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A].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二:农业[C].2018.

[5]赵颖智.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6]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7]刘军刚.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方式 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

[责任编辑:邓进利]

作者:邹源

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3:

基于“藏粮于技”的粮食生产实施策略

[摘要]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其中“藏粮于技”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贡献率。同时,必须前瞻性地加速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和智慧农业探索,奠定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生态智慧农业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粮食总量不足转变为粮食结构性矛盾,粮食安全形势依旧相当严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事关基本民生和国家安全。中国农业面临“四面夹击”的困局,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生产成本增加、农业补贴政策逼近WTO约束“黄线”、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党和国家全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精准农业实践,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兼具生态思维和人工智能的生态智慧农业。

1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再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用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高等农业院校、中国农业科学院、省级农业科学院、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现代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种质资源应用基础研究涉及面广,包括种质资源保存技术、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演化、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优异种质创新利用等[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的新品种在生产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新品种选育引入市场机制,现代农业企业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向现代作物生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领域的专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实现粮食丰产、优质、增效。农业新材料的研发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相当重要,研发过程顺应新材料信息化、智能化、低碳、高循环、绿色等发展趋势,有效推动了特色资源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2]。此类新材料具有更好的工作性能,同时也顺应了现代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2 加速数字农业建设进程

数字农业依托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遥感技术采集、积累农业大数据资源,奠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基础。

大数据是相对传统的计算机数据而言的,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更新速度快、数据真实可靠、多样化、低价值密度和高应用价值等特点。农业大数据是指数据农业领域采集的大数据资源,包括资源环境大数据、农业生物大数据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数据。通过融合农业的地域性、周期性等自身特征,收集、鉴别、标识各类有用数据,这些数据通常难以应用普通方法得以处理。对此,要进行数据归类,并且建立数据集,通过更为复杂的高标准模型与参数来系统分析数据、优化组合类型,把系统多样、极为复杂的数据简化,使之更利于处理与分析,标准化的数据更方便决策者做出农业决策,并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自动化控制与操作。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农民需要测量和了解诸多数据,如天气数据、GPS数据、土壤细节、种子、化肥和作物药剂等,这些数据与他们的耕作质量与产量关系密切。获得数据后,把数据按照一定的关系模型归类,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再进一步整理出有序、有效的数据对土地进行短期模拟和长期管理,在模拟与管理期间严格按照分析的优化组合方法种植,以期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除农户外,有关农业工具制造商、种子和肥料以及药剂的供应商也对这些数据有很大的需求,通过采用专业算法,使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得出标准化的参数,从而制造出最实用的农业工具,构造农业生产分析决策平台,为农民提供尽可能优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近年来,农业传感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智能温室已具有很成熟的技术体系,大田物联网也开始发挥作用。农业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以多样化的农业传感器、网络互联和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以采集和积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备设施、农业生物等大数据资源,实现以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调度和自动控制、远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服务平台集成、标准体系制定等方面为重要应用发展领域的新兴产业格局[3]。采用这种新兴的系统获取各类信息,经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可断定土壤适合栽培的作物种类,采用气候环境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作物成长环境数据,通过自动分析得出具体的适宜气候条件,从而实现科学栽培。农业物联网的构成与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紧密联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4]。但由于需要以硬件设备的投资和联网为基础,因此投资额较大,在普通农户种植过程中推广仍存在问题,目前主要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操作。

遥感技术利用人造卫星、飞机等运载采集数据信息的遥感器,对田间种植情况与区域分布进行整体识别,利用高分辨率传感器,采集地面空间分布的地物光谱反射或辐射信息。还可以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内实施全面监测,根据数据进行空间定性、定位分析,为选择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与规模提供大量有效信息[5-6]。农业遥感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包括农作物长势监测、种植面积遥感监测、遥感估产、病虫害遥感监测、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遥感监测、农业灾害遥感监测等领域。GIS能监测农田土壤养分、水分、虫害等的变化情况,根据获取的农田信息的实际情况绘制地形图、农田信息分布图,制定施肥、喷洒农药、灌溉等科學管理方案,做出田间的智能决策[7]。GPS即全球定位系统,简单来说它是由24颗覆盖全球的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在农业生产中通常可以利用GPS进行土壤养分调查、分布区域调查等,取得大量的信息与数据资源,为田间精确管理和农作物增产提供可行的方式。

3 推进精准农业探索实践

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核心在于“精准”二字,摒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作业和模糊式经营,积极开展精准农业实践探索,是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肩头重任。国外学者将农业时代的传统农业称为农业1.0,将工业时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称为农业2.0,将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投入品高效利用的精准农业称为农业3.0,将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智慧农业称为农业4.0。农业3.0是正在探索的精准农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关注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所谓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农事操作与管理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精准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环境本底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根据农业生物生长发育需求,精量、准确使用农业投入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资源高效利用。精准农业目标状态,可以概括为营养供给精量化、环境控制精准化、过程控制精细化、农事作业高效化。

在营养供给精量化方面,植物生产应根据土壤养分供给情况和农业植物的需求情况,研发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养殖领域则应研发根据动物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化配方和差异化日粮标准,或研发能自动生成个性化配方及日粮标准的专家系统。

当环境因子处于生物需要的最适状态时,生物生长发育就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实现环境控制精准化,并在智能温室和设施养殖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应用。通过农业物联网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环境控制精准化,智能温室可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素控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佳范围。露地生产依托传感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实施基于环境状态精准调控的农艺措施。

任何生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和营养供给的要求都不同,过程控制精细化就是根据生物生长发育进程和资源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实时生成基于精细化过程控制的农艺措施并自动实施,同时根据实施效果的实时监测情况,实施随动精准化调控优化方案。

目前,农事作业高效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与实践:一是轻简化栽培,适当减少效率较低的农事作业,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消耗,又能减轻对农业生物的物理损伤。二是靶标化作业,害虫防治领域的靶标施药可省工、省药,提高防治效果,靶标施肥也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三是农事作业一体化,基于滴灌设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基本成熟,播种覆膜一体化作业的农业机械也已推广[8]。

4 生态智慧农业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将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赋予巨大能量,展现了未来智慧农业的美好图景。机器学习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使计算机具备了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使计算机具备了一定的交流互动能力;依托数学模型、专家系统、机器推理和多层感知器技术,计算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已表现出较高水平,计算机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成果;机器的自主决策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实现途径,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是目前的应用领域,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作业和自主行为能力,类似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人。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进而发展到通用智能,体现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研发实践。智慧农业领域的农业机器人可能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主流方向应该是研发面向专项任务的多样化智能机器。

生态智慧农业就是高度体现生态思维和人工智能的现代农业新范式,遵循客觀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农业发展演化过程也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式发展过程,未来发展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的提升或升级。目前,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等领域已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智慧农业探索也初具规模,未来农业发展不可能只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应该整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智慧农业,与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思维的生态农业,走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道路。

5 结 论

“藏粮于技”的实施策略,不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粮食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为国家粮食安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更重要的是,还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最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的大数据资源基础。同时要加速精准农业探索实践,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速智慧农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融合生态思维与人工智能,探索生态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和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 阳文龙,李锡香.我国蔬菜种质资源工作70年回顾与展望[J].蔬菜,2019(12):1-9.

[2] 杜壮,崔立勇.《“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到2020年形成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20.

[3] 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7):222-230+277.

[4]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张浩然,李中良,邹腾飞,等.农业大数据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4,41(S2):387-392.

[6] 沈仁芳,王超,孙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2):135-144.

[7] 佟彩,吴秋兰,刘琛,等.基于3S技术的智慧农业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6):856-860.

[8] 王锡桐.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J].重庆社会科学,2005(4):10-15.

作者:郭恬 高志强

上一篇:大学拉丁舞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化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