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2022-04-23

摘要:思维导图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潜在的教育应用价值,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在普通教育中进行应用的探索。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尚为空白。本文在介绍思维导图涵义与绘制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对智力落后孩子的特殊教育中,对教学模式也做出了一定的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1: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探究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对有效性的考虑关键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是有效果、有效率。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就如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有效的语文课堂;人格魅力;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圆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教学效果不同于生产效益,它并不取决于教师教学内容多少,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 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一定要学会改变角色,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是我觉得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师生沟通无碍,轻松活泼,是很富有诗意的。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一步一步无懈可击的证明,应该是那种沐浴着阳光,倘徉在浪漫的沙滩上慢慢去享受的感觉。虽然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有条件的,也是应该做得到的,那就是让我们教师的脸上多一点微笑,多一点温和,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多洒下一点灿烂的阳光。新课标下的老师,如果还是板起脸孔,视教参为圣旨,去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获取知识和所谓的能力,还是把教学建立在功利的目标上,去替学生慢嚼细咽,生怕漏过任何一个考点,把语文课当成了应考技术的演练场,这样,语文原先那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将丧失殆尽,语文课也会因此而变得僵化机械,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语文课首先是没有多少学生会欢迎,其次就是用来应付越来越重视迁移运用的中考、高考也是要大打问号。

还有对学生的爱要铭刻在心里,但更要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慈祥的教态,是建立吸引力磁场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尽量不带不良情绪去上课,让自己上得幽默一点,风趣一点,知识性强一点,构建起富有亲和力的亲情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老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虽然你的知识有所欠缺,你的文化底蕴还不深厚,你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但学生愿意聆听,能热情地与你沟通,主动的进入你给创设的气氛去思考,去解读文本,能带领他们进入轻松活泼、诗意浪漫的语文课堂,获取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相反,你如果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一味奉行“打是亲,骂是爱”,自视甚高,故意与学生间建立起一条鸿沟,即使学问再高,其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为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亲近学生,容纳学生,包括他们偶尔地犯错,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学生接纳了你这个教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你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具体做法是每天微笑着进入教室,合理安排课堂结构,首先语文课前的3分钟演讲是每一节课都要坚持的,通过学生的登台演讲,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变化,以及近期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适当的讲评,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其次认真钻研新教材,在课堂中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引导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课前精心备课,备自己,备学生,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课后进行一定反思,通过课间时间,或者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逐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注重自身人格培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一个健康的人格不是本身就具有的,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和合作。世闻凡是智者贤人。常把人格的特征极力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令我们喜爱的“人格”特征,是他人身上放射的一种魅力。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是一种具有令人尊敬、爱戴的凝聚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长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关注社会现实,把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正能量”的事件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比如把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编成读写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视频,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感动。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事件编进读写材料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地沟油”事件,小悦悦事件,以及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等等,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名教师,面对生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我很喜欢现代诗人何其芳说的那句话:“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一个教师如果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保持教育的纯洁性,就会更好地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教师的心态是平和的,学生也会平和地去对待生活。教师的心态是阳光的,学生也会很乐观地对待生活。教师的心态是美好的,学生的世界更美好!

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繪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以往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作为一个新课改下的语文老师,只有不断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培养,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林吴编著.《决定你一生的人格魅力》.中国华谊出版社

[3]王馨编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发法》

作者:牛跃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2:

思维导图对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思维导图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潜在的教育应用价值,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在普通教育中进行应用的探索。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尚为空白。本文在介绍思维导图涵义与绘制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对智力落后孩子的特殊教育中,对教学模式也做出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特殊教育;课堂教学

1思维导图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可行性

1.1特殊孩子在思想和记忆方面

特殊孩子在思想和记忆方面一般落后于其他孩子的思想方式直观而具体,特殊学生思想抽象力量较薄弱,一般以表象思想居多,思路容易散乱,不具备时间连续性,其思想方式没有目标、灵活度、独立度和批判性,思想方法比较刻板,学习过的知识也无法迁移。在记忆方面,特殊儿童有时记忆能力差,对事情的认识没有目标,对感兴趣的事或感觉很新奇、强烈的事情容易回忆,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则不易记住,儿童短时记忆力量较差,对看到的内容往往很快就忘掉。

1.2思维导图具有思考和强化记忆的特性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人记笔记的主要方式都是依靠文本、线条、数字、逻辑和次序。而这些表面上看似整齐的笔记,从信息方面来说,实际上是很混乱的。由于一些重要细节和大量不相干的词汇交织在一起,无法辨认。同时使用单调的色彩和直线,就会压抑头脑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发展,大量的汉字就无法记住。

思考导图在开发之初被设计用来记笔记字,是一个可以让前后脑一起工作的全脑思考工具。它通过简短的词语、线条、色彩、字符、图形来表示信息间的联系。记的步骤虽然简短、迅速,但却能准确记忆重要信息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因此信息量丰富。记的结果直接、形象,对信息内容间的关联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思维导图,人们能够将瞬间进发的思想火花及时的记录下来,并且允许思维没有一定的时间顺序,让头脑不受任何束缚,将无限的创意激发起来。同时这种将思维过程显性化的方法,也有利于人们梳理思绪,进行沟通和反思,让思维的过程更加可控制。

1.3思维导图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好处

一个学者说,"思考导图"最可能惠及的人实际上是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图形与色彩的魅力远超过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采用绘画的形式引发思考,从形式上也可以抓住儿童的关注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智力落后孩子和一般小孩一样,在知识领域出现:缺陷,纯文字的认识和记忆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起到不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性,缺乏学习的自信和积极性。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思想空间无限的发散,也可以使智商较落后孩子们看到了其没有意识到的巨大的创造力,重拾自信,重新建立学习的动机。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落后孩子们而言,将产生极重要的意义。教学上与同伴、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导图,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创意和想象力,可将它用作复习的材料。日常生活中和父母共同进行日常事务的思考导图,进行一天的活动,会让日常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并且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圖对一些现实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显性化,如购买衣服、邮寄、储蓄等,从而让智力较低的孩子们可以更顺利地加入社会社区,并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

2思维导图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教学的重中部分,是的重要内容。在朗读中应用思考导图等分析方法,可以将困难、繁杂的材料内容超级清楚、系统地突显出来,从而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得读的材料内涵,从而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阅读的材料。阅读课堂中,把阅读材料中关键的信息加以组织梳理,并通过特殊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转换成各种图表式的形象,使概念之间建立体系和层次联系,并能方便相互交流。如此,就可以帮助学生咱们更快速地掌握整个篇章的要紧内涵,从而明确了文章的创作思路。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阅读。

2.1.1课前绘制,能够用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总体掌握能力。"那么怎样提高特殊学生总体掌握的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重视的,在课堂中咱们既要使特殊学生学会单篇课文阅读的总体掌握,更宜从主体单元内容动身,提升特殊学生进行总体掌握的水平,将归纳和辨析等才能激发起来,为以后关于整本书、一种图书,甚至是几种图书的总体掌握打下基础。思维导图也能促进这种目标的实现。

2.1.2课后绘制,用来巩固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某个课文之后,学生需要将有关知识点构建成整体的系统架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将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重要知识点系统化,贮存于之后快速的温习。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利用节点和连接,将从语文中所写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在一起,避免语文知识在人大脑中没有头绪、杂乱无章地堆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建立特殊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单清楚的方法展示知识点的要紧内容架构,将新知识和既有知识点加以融合。对学习的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进程,对关键点和内容的搜索可以更好的帮助特殊学生,从而加深对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得从而对学习内容更好的推进。

2.2思维导图在温习课中的利用

2.2.1在温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以理清特殊学生的思想思维

在语文温习中,由于知识点太多且零碎,易引起特殊学生经历的混淆和目的性的偏差。这时,就可以通过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特殊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网络,明确层次,找到关键点。

2.2.2在薄弱环节中运用思维导图,以促进特殊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

在语文温习课中,几乎每个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语言薄弱环节。这些细微地方因人而异,但这时特殊学生可以够针对自身的思维缺陷,与和自身也有同样情况的同学们一起绘制思维导图,从而逐一攻克。画完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别人的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尝试、经历、分析,修改后如此含糊不清的题目也就更加明朗,而特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知识点,也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协作练习的能力。

2.2.3在冲破重难点中利用思维导图,进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在现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均根据专题分组编排。但有些主题离学生还比较遥远,理解得起来也有些难度,学生即使好不容易理解得了,但整体思路也就停在对书本的认识上,缺乏创新,而经过思维导图的启发,特殊学生不仅抓住了课文中的重要教学关键点,同时还将课内知识點作为第一级的重要支点,向课外学习进行拓展,从而生成了第二级第三级,直至神经末梢即最细小的重要知识点,而拓展得越细,课外学习知识点就积累的更丰厚,而制造性思维也就更发达。

在语文课堂中温习与使用思维导图,将有助于特殊学生理解各个语言基本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特殊学生的高级思考技能与认知建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温习效率,逐步走向轻负高质,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语文温习与课堂教育更有效地探索的方向。

2.3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利用

2.3.1作为课件利用。

老师也应该在课间或在课堂上做思维导图,来显示教学内容。课堂上自制,老师就会有较充足的时候做好导图的制定和完成工作,也节省了大量上课时间;而课堂上自制虽然占用了老师必然的大量上课时间,却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在"头脑风暴"中产生具有创新性、有效性的思考导图,并使学生建立集体活动意识,从而实现了课堂的双主题。

2.3.2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

特殊学生可以利用思考导图作笔记,遵循托尼巴赞关于创制思考导图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特殊学生理解,也没有必要因为记笔记而无法听到老师的授课内容,它还有利于特殊学生养成挑选意识,把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经过筛选,提炼出关键词,作为上课笔记。

3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思考导图在当前特殊课堂中的运用效率,并不是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一种经验逐步累积的过程,在当前特殊语文课堂中,老师们需要通过进一步剖析当前课程中的语文经验,并根据当前特殊学生的特征,以及当前特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状况,不断创新思考导图的使用方法,并在课堂实际中加以运用,从而推动课堂经验的逐步累积,以便于逐渐形成完善地在当前语文课堂中运用思思维导图的课程系统,从而提升语文知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欣.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文渊(小学版),2019(3):100.

[2]刘英辉.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讨[J].成才路,2021(24):127-129.

作者:宋玲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3: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模式要有所改变,不能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理念。现有的小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理念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应当从教学理念、分层教学、学习氛围等方面入手。从“双减”政策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必然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变革,即不能够再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心理学习能力采取分层式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现有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设计解决,构建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从而保证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稳步提升。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时,课堂互动性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对教学理念深刻地反映。因此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往往集中于让小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字词、拼音、语句等固定化的内容,课堂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成绩展开的。老师的教学内容上往往都是根据考试的内容进行针对性、机械性地授课,并没有很好地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路径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规定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并不会依据教材内容同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从而导致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只能机械掌握学识,难以理解教材中内容,不利于小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同样也不利于双减政策下“提质增效”目的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忽视学生学习地位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实现是建立在学科老师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深度讲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点拨,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然后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往往都集中于学生的成绩分数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采取“文本式”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依据考试的重点,将教材内的课文知识点化,让学生掌握老师规定的知识点即可。因此,在教学中部分语文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课本内容进行人文式、思想式、探索式的嵌入。这种知识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是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不足。比如,在学习《有的人》这篇具有深厚思想性和层次性的文章时候,老师仅仅从文本出发,告诉学生“有的人”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而没有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出发,深层次地讲解“有的人”是怎么来的,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课堂互动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教学的质量,适当增加教学的深度,而不是依然保持已有的对学习内容数量上的追求。通过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促使“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有效课堂互动。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改变以往学生成绩提高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将相和》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的内容展现出来,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政治面貌,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采取分层教学,深化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因此,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往往也会呈现相应差异的态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分层式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首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而进行区别化的对待,应当一视同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次,分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公平公正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采取同质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有效课堂,保证“提质增效”。最后,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应当注重拓展性的训练,而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注重基础性的训练,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1]。

(三)营造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主体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必须要建立在比较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之中。通过塑造相应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来尊重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权威是来源于教师这一职业身份或者人格的魅力、专业的技能,而不是来自对学生严厉的批评和严格的管教。对学生采取严厉的教育、言行的控制或者“一言堂”式的教学,违背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容易造成心理上对于老师的恐惧和排斥,从而不利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学习压力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主体心理发展规律这一现实性的要求,要通过外在环境的控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由探讨[2]。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必然要求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所改变,突出“提质增效”的目的和课堂的高效性。有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发力,共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有效课堂的构建中,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积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91-92.

[2]馬登科.“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增效减负[J].新课程,2022(03):54.

作者:程小敏

上一篇:语文教学视觉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产业视域下微电影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