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2024-04-24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精选14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在古代,我国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这在孔孟、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有所体现,只不过在当时人文教育更倾向于道德教育。但是,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功利性的发展趋势,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却没有给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足够的重视。但是,经过高速发展之后,现代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人们越来越看到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不断地改革过程中,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渗透进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一、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都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其教学内容更侧重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课程标准的逐渐完善,使得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了重视,从而实现人文教育和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促使人文教育的快速回归。在高中语文开展人文教育,不仅是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向着世界文化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阶段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也是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弊端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都将人文精神充分凸显了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采用人文评价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人才的塑造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它作为学生灵魂的重要启迪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强化自己的人文索养。首先,应注重自身人格素养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其性格、素养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思路的拓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指的是维护人文价值和尊严,关注他们的追求,注重人类的精神文化内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将课堂的人文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在高中语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是对人的描写和表现,将人们的喜怒哀乐都真实再现出来,学生可以在这些作品中体会人生,收获人生感悟。因此,我们说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促进个人成长的力量。比如,在讲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节课的时候,深入挖掘烛之武对国家的大义和担当精神,以此来对学生开展爱国的教育,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明白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

即便教材内容再丰富,学生也无法获得全部的人文体验。生活作为文学的源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楣樯活,因此,教师也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体悟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说,语文中读和写的应用,无不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等待着学生去领悟和体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民俗,让学生从学习中靠近生活,进而关注人生,从而实现大语文教育观。

(四)采用人文评价方式

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评价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学习观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再把分数评判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应首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要给予评价目标动态性和层次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其次,教师应努力实现量化评价方式向着质性评价方式转变,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再次,应多使用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信心。最后,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文精神对我国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文精神不仅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影响。我国作为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国家,更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篇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人文精神毫无关联,但是通过实际的分析以及对物理发展历史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密切相关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进一步提升了物理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一代代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例如张衡、爱因斯坦都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只有将人文精神和学科发展相联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实用性,才能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能够切实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同时,教师就如同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效果也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1.1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兴趣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人文精神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先导,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的调动关乎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高中生还未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尚不发达,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相比初中较为复杂,知识体系庞大,难免存在知识抽象、知识晦涩难懂的问题,学生一味机械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而缺少对物理知识的反思及运用,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因此,教师不能一味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适时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向学生传递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针对“凹透镜与凸透镜”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即首先配备一个凸透镜和温度计,而后带领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指导学生将凸透镜对准太阳光,使光线在凸透镜表面汇聚成为一点,此时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仔细观察温度的细微变化。通过此次物理实验,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凸透镜及凹透镜各自的物理作用,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感悟到了实验的重要性,而实验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1.2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举措,也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物理知识较为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较高,求知欲十分旺盛,学习效果较为理想。随着课程深度的加大及教学内容的增多,物理知识逐渐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理论性的特点,物理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物理学习遇到了瓶颈,物理教学工作很难较好的开展,物理教学收效甚微。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物理教学方式的单一陈旧和物理教学环境的枯燥无味。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增强物理课堂的人文气息,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扮演工作,营造公平、自主、自由、大胆的物理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方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难题,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及劣势,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创新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科学的思想观念。

1.3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强化是进行物理学习、改善物理学习现状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抽象、物理知识研究的基础性能力[2]。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于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自由活泼的学习与思考环境,不能将物理问题的解答模式单一化、固定化,而要善于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发散性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对物理知识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及掌握。此外,教师要注重对物理发展历史的反复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深厚文化背景知识的保证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强化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养成学生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智慧。

1.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善物理学习效果、改革教学模式,使得物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服务,彰显物理学科的现实性意义和人文价值。因此,要改变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物理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物理知识灌输,使得物理学习切实有效。物理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外出开展课外活动,深入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应的物理知识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师应多多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及物理发明创造,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此外,高中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上,而要拓展教学视野,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产实践。

2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及教师要从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等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将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恒.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14:63.

篇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语文被视为教育工具

从根本上说,语文作文一门基本学科,蕴藏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语文知识沦为一个考试升学的工具。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为了能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某些教师过度肢解文章,使文章的精神完全被剥离,过度重视语文学习的抽象理解等,对于文章的感情和态度往往考虑不够,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人文教育出现泛华倾向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在一些教师语文课程的教学上却是过度地、泛化地表现人文性,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被弱化。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背景,大主题使得语文课完全变为人文课,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情感和意境。

(三)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

在传统教学中, 文章的出现仿佛就是一定要表现出一定道理,按照一般的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道德和政治理念,脱离对实际的考虑,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就像是在给学生做思想教育。

(四)人文教育脱离文本实际

高中语文教学上有着很大不足,在语文学科教育上,过度重视文学的思想内涵,而对于作品的情感、实际性和作者人格操守缺乏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枯燥乏味,降低了语文学习兴趣。

二、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的教学措施

(一)提倡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分学生会因为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其能自主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的自主地位要在实际中体现,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 相互促进学习, 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此期间,教师应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并加以指导。

(二)以终身学习为主旨 ,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贯入人文精神的教学为主,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民族思想,感受民族文化,体味民族感情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个性,培养正确的感情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升华精神,提高素养,快乐、主动地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文化价值和学习过程的快乐。语文作为生活中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和文化进步发展的相互作用, 从平常的课程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认识、了解、学习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优秀文化的品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美,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体验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与语文的学习,理解,提升对优秀作品的品位,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四)构建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

在应试教育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与考试挂钩的语文知识,从这方面来说严重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一切都以考试为目的,使学生背负巨大压力,失去学习兴趣别谈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通过新的评价机制保证教师的多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只有做好教育 ,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将人文精神引进到课堂中, 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将其与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通过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立足于时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语文课程,丰富学生的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现阶段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仍然受到功利性教育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中,人文精神一直被忽视。文章针对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为讨论对象,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方法。

篇4: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7-02

人文精神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人性的自我关怀,也常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和追求等的维护。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塑造理想的人格,它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构成相应的影响。因此,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渗透是不可被忽视的。

一、人文精神基本内涵

1、人性的展现

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人性的展现。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一个探讨有关人类生存价值及生命取向的哲学问题,它推崇人性的真善美,而摒弃人性的假恶丑。它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人生。

2、人与人、社会、自然

人文精神的另一内涵应该是注重人与人的、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与统一的发展。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连结是通过“爱”来实现的,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对自然的爱,这就是人文社会所启迪的人类生存的智慧。

3、人类的文化

人文精神还有一个内涵就是人类的文化。人文精神的形成是经过人类文化所教化过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它包含了人类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博爱等优秀的精神品格,是对优秀精神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高中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对课程本身的内容进行理解,而且也要对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吸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1、语文课程的合理安排

现行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就以提高学生成绩作为目标,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也都采用题海战术,将学生淹没在各科各种的习题练习中,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幸免于难。但实际上,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语文涉及大量优秀文章的阅读、赏析和自己的写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优秀的文章,培养自己的兴趣,对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刻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就需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对语文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合理的整合学习资源,将文章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中,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也有利于他们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建立。

2、重视美文阅读

高考作为高中学生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失去了太多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进行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仅有的一些时间的缝隙也被大量的习题填满,学生缺少交流、沟通,也缺少了课外书籍的阅读,知识面很窄。作为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提前帮助学生筛选一些优秀的美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不少优秀的美文都以大量的人文精神作为思想上的支撑,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这些美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的影响,获得思想上、情感上的熏陶,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古至今,贯穿中外。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师,就应该将充分利用好这学习资源,将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来对学生的自身精神体系进行培养,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教材中《伶官传序》为例,其中青蛙效应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一只青蛙被扔到了开水里,它立马就跳了出来,因为滚烫的热水给了它很大的刺激,但当把青蛙放进一池温水中,青蛙并没有立刻跳出来,当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也没能感受到危险的来临,直到最后,水温到达了一定的程度,青蛙终于因无法跳跃而被滚烫的热水所烫死。这一个寓言故事包含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文内涵,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学习到蕴含在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堕落的道理。

4、丰富授课的形式

在应试教育这一大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往往会出现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或讲解,这就常常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此时就要丰富授课的形式来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据有关心理实验的证明显示,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既有兴奋的时候也会有低谷的状态。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一特点,在上课时动静结合,既要有与学生互动讲授的环节,也要有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以《窦娥冤》为例,文章不少地方充分表现了窦娥的遭遇的悲惨,如在刑场的那一场泣天地鬼神的情节就是充分的体现,在进行这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模拟情节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是情境再现,再让其他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使他们最大化地感受和体会书中人物真实的遭遇和情感,以此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渗透人文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应采用情境交流的方式,即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要结合时代的背景,这样,在对一些人物的评判上就可以更加的全面,如果单纯的从我们的视角出发,就往往会显得狭隘,同时也难以挖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因为忽视了文章所处时代的特点。采用情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转换立场,对文章中的人物重新审视,

加深对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应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先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一系列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美文阅读、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丰富授课的形式等。希望对教育者优化教学质量能产生一点帮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  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 廖朝晖.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养成[J]. 语文天地,2014,19:77-78.

篇5: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人文教育均缺少必要联系,从而制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降低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人文教育概况

人文素质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繁琐与宽泛,对个人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文教育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其理性人格,以此促进其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人文教育蕴含着人文精神,其实质为人性教育,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为时代性。高中语文具有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通过有效教学,可完善人的知识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日常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与健康的人生观。在社会经济交融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有效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需要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借助语文课文及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内涵,正确的价值观,激起共鸣,进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其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侧重于文章背诵及语句分析,而对语文文字美、情境美、结构美及精神美的关注度偏低,抑制了人文内涵的传播及人文教育的渗透。第三,教学评价。当前,教学评价仅关注考试结果,缺少全面性与发展性,不仅会影响教学的高效开展,也会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观。还要重构基本价值体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评价及教学考核等内容。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二)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人文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借助愉悦、平等与轻松的教学氛围。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竞争意识。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组别,让其朗读精彩段落,以此营造真实、激动的教学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语言人文素养的认识将更加准确与深刻。例如屈原的《离骚》,通常情况下,古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结合屈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等,以此降低文章理解难度,保证教学质量[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可知,教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性与全过程性,在教学开展时,考察学生的表现与发展,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经多因素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课业成绩,还可明确其情感动态。为了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借助分层式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诱惑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当今,高中生紧随社会风气步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过于关注个性化发展,轻视了团结、合作等精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教学实践中应收集、整理与毛泽东有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等,在丰富的信息支持下,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将更加全面[3]。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借助实践活动,以此展现生活的多彩性与丰富性。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分配、角色扮演,也可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组织等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对人物的把握。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从而促进人文教育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二、对中职语文阅读与人文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一)生命意识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饱含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追寻;而《邓稼先》一文,则充分体现了“把个人生命与祖国命运相融合,并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私赤子之情”。再如《寂静的春天》一文,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批判,又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理性张扬;而《我与地坛》则警示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在教育人们应珍视生命,如何思考一种更好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生命意识教育的丰富元素。

(二)责任与爱的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侧重在于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在于把建功立业作为自身追求的崇高境界。这与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性区别。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翁,劝喻虽然委婉,内中却充满了不计个人得失、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六国论》一文中的苏洵,奉劝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应苟且偷安,而当竭力御侮”;而《左忠毅公轶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则反映了“匹夫之死、忠于社稷”的责任意识。人常言“大爱无声,真爱无形。”诸如《梦和泪》《邓稼先》等文章,那些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的真爱与大爱能够震人心魄、荡涤灵魂,确是人文教育的美妙教材。

(三)理想与意志的教育

“自古雄才有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与意志是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实现理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失相应的意志教育,不是空有理想,就会半途而废。现代学生大多成长于优越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特别是职校生天生患有“理想意志欠缺症”,更加需要对他们注重“精神扶贫”和“意志补钙”。如《过万重山漫想》充分赞扬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为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等,都可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

(四)审美意识教育

篇7: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试管婴儿”、“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教师、学生、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生命学科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学科中包含着中华博大的人文精神, 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 以便于学生运用汉语去交流, 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而且是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 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运用语文学科中多样化的文化和语言内涵,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文本。传统课堂中教师在传递人文精神的过程中, 总是不自觉地维护和保证自己的权威地位, 将自己放在最高的层次上, 使得语文教育中的公平、平等、尊重等人文教育思想与课堂实践中的教师中心、教师权威、学生被动形成矛盾, 人文精神的传递受到现实的冲击, 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也质疑。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该以尊重、关心、包容学生为主, 把平等、宽容的人文精神融入课堂氛围中,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由交流、自主学习人文精神。例如, 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采用讲授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人文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吸取, 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自觉地交流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明确文本的思想内涵, 并结合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活中存在哪些拿来主义的现象, 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他们各抒己见,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表达的观点是多元化的。不同观点的争锋和交流, 使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这些文化是专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筛选的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文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文化,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和探索。例如,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通过视频《你手机里有父母的照片吗》, 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反思,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之中。然后根据文章层次的划分, 结合文本内容, 8岁以下是被爱的意识,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记忆中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 当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8岁至青年期, 逐渐有了爱人的意识, 说一说自己为父母做过的最让父母幸福的一件事;成熟时期, 逐渐学会去创造爱, 说一说自己长大后会怎样去爱父母。在交流中, 逐渐唤起学生对父母爱的感恩, 回想父母付出的艰辛;感受自己最初的纯真, 最初表达爱时带给父母的快乐;最后思考对日益年迈的父母, 怎样的行为才是真的爱父母。在讨论中, 学生的思想处于活跃的状态, 并有了自己的认识, 教师通过播放演讲《做怎样的子女》来深化学生的认识, 并引发学生的反思和更加长远的思考。

三、结合生活实践, 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

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 要引导学生明确是非, 但更加需要的是实践的磨炼,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并通过实践用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 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马丁 ·路德·金的演讲视频, 引导学生感受现场的气氛, 分析其在阐述自己理想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结构。在学习文章内容后,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组织“我有一个梦想”的小组演讲活动, 小组成员共同设计演讲稿, 包括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树立这样的梦想, 为实现梦想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如一个小组的梦想是“还给城市一片蓝天”, 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学生提出的措施包括种五棵四季常青的小树;距离在1千米内的路程, 由走路代替坐公共汽车和打车;保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行为, 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 高中语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 具有发展人文精神的丰富素材, 具有渗透人文素养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形成多元化的观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结合生活实践, 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 引导学生用行动展示人文素养。

摘要:人文素养是高中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高中语文中丰富的中国传统故事和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素材。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学生主体,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张学勤, 孙春华.润物无声终须细——浅谈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 2015 (30) .

[3]吴凤英.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篇9: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学生主体交流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2

人文精神是人性,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具体来说,一是对人类特有的文化教养的珍视;二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础上的人格尊严和感性经验,是一个人运用其理性权利的自由;三是建立在教养有素基础上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

语文学科中包含着中华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以便于学生运用汉语去交流,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是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运用语文学科中多样化的文化和语言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文本。传统课堂中教师在传递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维护和保证自己的权威地位,将自己放在最高的层次上,使得语文教育中的公平、平等、尊重等人文教育思想与课堂实践中的教师中心、教师权威、学生被动形成矛盾,人文精神的传递受到现实的冲击,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也质疑。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尊重、关心、包容学生为主,把平等、宽容的人文精神融入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由交流、自主学习人文精神。例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讲授课文内容,告诉学生人文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吸取,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自觉地交流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明确文本的思想内涵,并结合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理解,生活中存在哪些拿来主义的现象,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他们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的观点是多元化的。不同观点的争锋和交流,使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文化是专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筛选的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文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文化,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和探索。例如,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视频《你手机里有父母的照片吗》,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反思,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之中。然后根据文章层次的划分,结合文本内容,8岁以下是被爱的意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记忆中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当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8岁至青年期,逐渐有了爱人的意识,说一说自己为父母做过的最让父母幸福的一件事;成熟时期,逐渐学会去创造爱,说一说自己长大后会怎样去爱父母。在交流中,逐渐唤起学生对父母爱的感恩,回想父母付出的艰辛;感受自己最初的纯真,最初表达爱时带给父母的快乐;最后思考对日益年迈的父母,怎样的行为才是真的爱父母。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处于活跃的状态,并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通过播放演讲《做怎样的子女》来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反思和更加长远的思考。

三、结合生活实践,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

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要引导学生明确是非,但更加需要的是实践的磨炼,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实践用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现场的气氛,分析其在阐述自己理想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结构。在学习文章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组织“我有一个梦想”的小组演讲活动,小组成员共同设计演讲稿,包括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树立这样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如一个小组的梦想是“还给城市一片蓝天”,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学生提出的措施包括种五棵四季常青的小树;距离在1千米内的路程,由走路代替坐公共汽车和打车;保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具有发展人文精神的丰富素材,具有渗透人文素养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多元化的观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结合生活实践,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引导学生用行动展示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张学勤,孙春华.润物无声终须细——浅谈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2015(30).

[3]吴凤英.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廖朝晖.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养成[J].语文天地,2014(19).

篇10:职教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思考论文

摘要: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得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职教语文在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教师渗透做人的价值与意。

关键词:人文精神;职教;语文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对学生在某种教育水平上进行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育。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但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乏出现一些偏差,例如过于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了基础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语文教育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一、人文精神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一味地重视分数和升学的价值。其次,过于关注知识的灌输,使学生成为教育与考试的机器。最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现象。其实,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物质条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而物质方面的渴求与需要逐渐膨胀,导致其精神方面逐渐空虚。与此同时,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明显缺乏。能够说,目前的学生比其他年代的学生都拥有多的知识与信息。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的整体降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以及多种恶习普遍出现。这时,科学的处理这些问题显得特别重要。通常情况下,语文学科具备其他学科所缺乏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内在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职教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其较好地面对人生,也有利于其在将来更好地面对社会。这一系列内容都属于隐含在语文知识当中的深层次内涵,正是由于这些内涵,才可以赋予学生一种人文精神方面的熏陶与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二、人文精神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挖掘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目前职教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且过于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追求,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教学科目中,语文属于基本学科,并且能够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提供话语权,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想法。例如,在职教课本《项链》一文中,有学生并不认同文章对马蒂尔德夫人的定位。该学生认为在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对自我幸福的追求,不能够被视为爱慕虚荣。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应该进行赞赏,并且需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同学生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因此,在职教语文课堂中,不仅应该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互相分享心得感受,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个性,通过正确引导,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2.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写作本身便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不仅能够将自身思想表达出来,还能够通过写作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反思。因此,应该充实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为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作为写作,促使学生的思想有所提升。在对作文题目进行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与思想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将自身真实的感受、体会等想法表达出来。针对其中的观点,不能够简单的归结为“对”或“错”,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思想,并且采用平等的方式正确引导其思想。

3.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精神,感化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能够通过简单地说教便能够实现,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体会,相互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作为职教语文教师,其自身人文素质对学生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尤为重要。教师的.良好作风、优良品质能够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传递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补充自身知识与情感,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一定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应在语文教育中,通过知识以及能力训练,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当中,促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其中必定存在个性差异,尤其是职教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更为突出。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时,需要对每个个体进行关注,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时时关心学生。关心本身能够起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因此,在该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重视,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同之处,及时进行表扬与引导。尤其是职教学生未来将参与到不同行业的普通岗位当中,所以更需要尊重其个性,引导其发挥特长。促使学生能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总结

语文学科的意义并不只是教授学生某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凭借一篇篇融合着作者灵感、激情以及观念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以及情操,同时积累沉淀为精神世界中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与人生观。一般情况而言,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栖息地,语文教育就相当于人文教育。教育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紧密联系,其能够内化学生的思想感情,这种内化的过程就属于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就属于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同时其培养的途径是比较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谷莹.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学大众,

篇1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部分内容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科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

新教材设有阅读”、“读图”、“思考”、“讨论”等栏目,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金属冶炼”时,可以适当介绍“高炉炼铁”的知识,简说钢的冶炼过程。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篇1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教学思想是引导教学过程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是执行历史新课标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下面两点:转变应试教学思想,积极地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切实把握历史新课标的本质所在,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重视学生学习技巧的把握、学习过程的参与,特别是让学生塑造社会认可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态度、方法;树立综合发展、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史为鉴、情理统一的新教学思想,从而使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发展、注重规格一致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通过如此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2有效地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素材

培养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选择和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仔细地探究文本,从而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人文精神跟历史的结合点,启发学生由历史当中吸收能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只要跟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文本素材,以及表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特点的事件、人物都可以在历史教学知识中渗透,且加以拓展与进一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离骚》之名,那么学生并不清楚离骚之事;倘若教师在讲解屈原的过程中,为学生多介绍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和屈原投江的事件,并且有效地联系端午节的由来,那么学生肯定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看待社会跟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实施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改需要教师不再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历史教师应创设一种合作互动和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幽默性、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历史教学知识的主导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的史实,这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乏味和单调感。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在史实当中增加叙述性的展示,在分析当中应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在总结当中应用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那么就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人文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像是案例教学、扮演角色、探讨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使学生积极地建构、感受、生成。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落后是不是一定会挨打?”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能够征服先进的观点,且以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作为证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未必挨打的.结论,且以19世纪晚期强大的意大利被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进行论证。这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3.4教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倘若教师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难以体会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倘若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胸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那么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实施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务必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下面几点:在关注人类以往、现实社会、人类未来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广泛地学习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人文精神和历史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灿烂辉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实施适宜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3):410.

[2]王秀芹.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10):14.

篇1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论文

现代教育强调, 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同时也必须学会相处、学会做人, 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会做人。其中“相处”和“做人”实现的就是人文教育目标。

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工具性的技能培养, 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加强情感责任、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同样提出了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机、兴趣, 要有自信、意志、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 要有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 这些都体现了人文教育观。

在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中, 有大量的人文教育材料。以Unit2 The environment为例,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must we choose?该单元主要探究的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案。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办法。对于身边政治、经济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有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必需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际全球视野, 这对于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教育的材料, 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深刻地渗透着人文教育观。

一、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 是培养人, 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显然, 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中强调人文精神, 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人文主义认为, 学习英语不是简单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 学生也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灌输知识和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记录语言信息的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知识的构建者, 是积极主动参与信息交流者, 是学习过程的调控者, 是个性、潜能、创造性能力获得主动自我发展的主人。学习英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自由交际的目的, 老师只是一个研究者、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纠错者。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 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有激情、有活力、有竞争的课堂教学, 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 询问学生在自学、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 及时科学地纠正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和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和不足。如学生在学习模块六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中, 我就引导学生小组学习, 了解世界各地的礼仪文化、风俗和禁忌, 再让学生模拟表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际场面, 最后给予评价评选出优胜者。这样一方面使得教学过程就很“人文”, 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通过各种体验经历, 学会了跨文化交际中宽容理解是平等交流、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基石。

二、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机制、动机、兴趣、困难等出发, 设计和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不仅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教材分析、教师备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也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获得英语运用能力为中心。教师要先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的英语现状、实际需求、兴趣爱好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删减、调整等达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以学生为中心, 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和发展, 学生的年龄、心智、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要基于这些差异和发展, 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题型, 激发学生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 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都能有成功体验。在学习模块六Unit 4 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的精读文章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时, 我就根据学生对于联合国的了解现状, 略讲了WHO和WTO等耳熟能详的一些组织, 重点介绍了World Bank Group下属的IMF (International Montrary Fund) , 因为最近关于该组织的新闻比较密集, 而学生相对又比较陌生。相类似的组织还有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因为保护世界遗产和促进教育文化就是这一组织的主要职能, 而源自昆山600年的昆曲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人文教育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包括积极情感 (如振奋、愉快、自信、动机等) 和消极情感 (如焦虑、紧张、挫败、羞涩、厌恶、怀疑等) 。情感态度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情感教学贯穿英语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过程中, 采取以下措施, 培养积极的情感, 排除消极的情感,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1. 强化动机

树立语言学习目标会产生动机, 培养学生动机才会激发兴趣。动机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动机, 运用全身反应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

2. 赏识教育

以欣赏和夸奖为主导,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英语课堂中, 多说good, excellent, well done, a good job等鼓励性词语往往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强化自尊心。

3. 积极疏导

中学生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 由于学业成绩, 和父母、同学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焦虑、厌学、怀疑等不良情绪, 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教学中, 教师要多观察, 和学生沟通谈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将消极情感扼杀在摇篮中,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4. 移情教育

即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移情作用。英语教学中, 老师地道流畅的英语发音, 得体的体态语言, 关爱学生的眼神, 激励的话语, 坚强、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

5. 真实性评价

老师公平、公正、多元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长进, 情感态度的变化, 创新能力的强弱等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 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长进和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6.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促就小组成员的情感交流, 增进自信和自尊, 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 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听说机会, 尤其是害羞、内向、胆怯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研究表明, 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能从合作中受益。英语课堂中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 discussion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

四、人文教育注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人文教育注重师生情感, 注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 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挖苦讽刺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充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特别关爱学困生和潜能生;赏识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使学生从老师赞赏鼓励的眼神中感到自豪, 感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夸奖声中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创设情景, 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课堂中,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积累, 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 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愉快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探索。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 以促其建立自信,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处于宽松、愉悦的状态时, 其视觉、味觉、嗅觉、触觉都更加灵敏, 记忆力大为增强, 联想更丰富,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得到更大发挥。

总之, 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灵魂、方向、核心和根本。英语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人文精神贯穿于英语教育的全过程, 体现在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学生既要掌握英语知识、发展智力, 又要熏陶情意, 扩展世界文化意识,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习惯, 学会学习, 发展学习策略, 形成人格。

摘要: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灵魂、方向、核心和根本, 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牛津高中英语有大量体现人文精神的材料,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丰富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中英语,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2 (4) .

篇14: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07

在我国不断的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划归为重点,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致力于使他们成为更加全面的人。在语文教学中,于无形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歷史发展时期,需要全面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但是我国的发展现状却有所缺失,例如各大高等院校频发的血案,正警醒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提高其精神世界建立、人文素养充实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精神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三观,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丰富内心的精神花园。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首先,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以应试教育为前提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考试密切衔接,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仍旧以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主,将记忆、理解和抽象性的概念知识教学放在重点位置,忽视了以情感、意志和兴趣为主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培养理念导致语文学科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缺失,语文沦为应试的技艺型学科,丧失了其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教学缺乏人文思想。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已经过多地植入了唯科学化的观念,教学目标以语法、修辞等知识系统为主,教学材料也以理性知识为组成重点,忽略了对于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这种唯科学化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和教师片面地将知识训练作为语文学科的重点,忽视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人文美的真谛。最后,语文教师人文精神缺乏,出现教学程式化现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难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材实行之后,教学仍旧是分析时代背景、写作特色,在授课过程中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语法分析,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赏识和审美解读,忽视了对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讲授,导致学生无法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课本教材和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时要具有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传播人文精神。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高品质的教学工作者,具备人文精神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2.在课堂上灵活渗透人文精神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例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语文教师仍用批判的眼光死扣小说主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点去分析课文,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可结合现在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或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现象去评价像菲利普夫妇一类的人。这样的探讨既升华了文章原有的内涵,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索精神。

3.注重在课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课后,应该培养学生用日常的课余时间记随笔,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不是一种任务,而是自己对新学习到的知识的一种体会,它可以充分反映出自己的心态。教师在审阅的过程中,应该留意每个学生的不同认识,遇到偏激的想法,及时给予修正和疏导。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白居易为基本视角,写出诗词蕴含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境。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真正体会诗文中所描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文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面对的是许多将要成年的学生,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不同的问题有了直观和客观的想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让这无形的精神资源进入他们的思想中,将他们带入到一个精神层面丰富的大路上。这个目标才真正是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身体和心灵完全健康自由的个体,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创新的快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涌动生生不息的澎湃。

上一篇:儿童比赛赞助方案下一篇:线路工程验收标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