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4-18

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用9篇)

篇1: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黄渠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10几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1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

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篇2: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篇3: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作文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学生作文现状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访谈高中部分教师和学生, 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 总结出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出现的一些共有的问题。

1. 文体不明确。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规定:议论文章, 议论性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可是,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文体意识不明确, 明明是议论文可是记叙性的文字过多, 所以就导致了自己的作文属于文体不明确类。

2. 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和谋篇布局的意识。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由于没有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 所以, 在行文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 没弄清题意重点, 不符合要求; (2) 中心主旨不鲜明; (3) 缺乏整体的谋划, 文章的结构不够严谨。

3.“三段论”的“套路式”作文普遍。

这主要是由于平时教师在训练作文时灌输了固定的写作套路, 因此, 导致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提出问题—举例分析问题—结尾呼应问题”类文章, 缺乏结构上的创新。

4.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较为单一。

在学生作文中用的最多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 且都是很老套的事例, 缺乏新意。

(二) 原因分析

笔者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发现出现这些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造成的。

1. 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指导。

教师对写作的指导基本上是缺位的。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张, 所以在教学中, 不少教师对待作文指导不够重视, 仅仅发上几篇文章给学生阅读了事。

2. 平时作文课上, 教师没有对学生典型的

问题作文进行详细的讲评, 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问题所在, 下次的作文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时间久了, 学生就认为自己的那种写作是正确的, 从而更不会想着改正了。

3. 在课堂上, 特别是在课文中, 不少教师

没有意识到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 使学生为自己作文时积累一点文学语言或是片段。

4. 用教来代替学。

多数教师还是倾向于“一言堂”, 特别是在课堂上。调查表明:课堂60-80%话语是教师话语, 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 这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方式, 使得学生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 没有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贫乏, 想象力不够丰富, 词语使用也不准确。

5. 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很多教师在作文的选题上是不多加考虑的, 特别是在作文的学习初期时, 选择的很多作文题目离学生生活很远, 不仅会使学生觉得无话可说, 还会对学习写作有何用处比较困惑。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有种抗拒心理, 其他的题型都愿意练, 就想少练作文。

二、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 不仅要看学生学得怎样, 更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生受用的知识, 重视“将来效应”。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议论文写作教学。

1.开发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体验。一方面教师要学好、用好课本资源, 另一方面还要开发和利用好课本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深入社会实践, 以及广泛收集资料, 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来拓展学习空间, 增长智慧。在引导学生写作时, 教师应尽量选一些贴近学生思维的内容, 让他们有话可讲, 有观点可表达;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内容, 让学生去拓宽, 自己查找资料, 自己总结, 让学生参与整个写作过程, 体验过程, 获得成就感, 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扩大阅读量,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学生有了对写作的兴趣, 就要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充分体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让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书刊报纸去大量阅读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只要学生能充分利用起从高一到高三的课本以及选修课本和读本, 就足够了。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名篇。阅读方法要依据阅读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精读,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学会谋篇布局的方法,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是泛读, 单纯通过阅读让大脑涉猎到丰富的语料信息。还有一种是写心得、体会或者是收获。哪怕学生只写读书中读到的几个词语或是句子, 日子久了都能积少成多。

3.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喜欢给学生出一些写作的套路, 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这种套路中, 使得所有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课堂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 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 以《逆境出人才》为题时, 一些教师会给学生说一些所谓的方法, 将学生限定在某几个实例上, 或是某个特定的结构上, 让学生不能真实表达自己, 使学生缺少了自己思维的过程。这样貌似可以让学生少犯错误, 其实是忽视学生的错误, 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也错失了对宝贵的课程资源的利用。所以, 教师应尽量将作文的选材定位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上, 让体验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 成为学生有效学习和智慧的增长点。

4.提倡学生自主批改评价, 教师及时讲评。在学生自主批改与评价中, 我们要关注对写作后的反馈、交流与评价。小组或同伴的交流与互批互评不仅可以实现语言表达、不同观点的共享, 更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监控能力, 关注方法、关注语篇结构合理性等方面能力。在评价他人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找出自认为正确或错误的字词,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表达方式等, 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元语言意识。

我们还要强化批改后的错误订正。订正错误也是个学习得机会。针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提示语, 如“语病”“不够简洁”“引用不当”“结构不合理”等。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习作做到及时讲评, 对审题问题、语篇结构问题、语言错误或其他一些普遍性的错误, 必须讲清、讲透, 并给予必要的举例说明。

三、结束语

要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改变观念, 像苏格拉底那样, 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 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 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让课堂生更有价值。针对高中生书面表达的实际困难, 教师应从吸引学生兴趣入手, 选择贴近生活的题目, 并从语言、阅读、自我评价和批改以及读、写、思、研的综合训练导入, 使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得到巩固与提高,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探究 兴趣 智力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篇5:有效性教学小学语文的论文

一、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教学氛围更加动情、活跃、开放。

生成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空间、思维都可以看作是动态和变化的,教学环境或曰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学的保障,它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起到强烈的催化作用。因此教学氛围要更加动情、活跃和开放,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拘泥于文字和固定、标准化的思考模式;提高教学环境的活跃度,能够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实现教学的动态性。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变化教学的地点,调整教学的时间和结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和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

2.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更加灵活化、多样化的模式,不能再仅仅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要师生站在同样平等的立场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教学的人性化思想。比如要实现课文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通过视觉性的教学效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可以带领学生去游玩,不断地启发他们的学习智慧,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实现新型化教学的需要。语文的教学就是不断开启学生心灵成长之门的关键,实现生成性的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3.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延伸性。

小学语文的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具有具体性、多元性、互动性等优势,其关键意义就在于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本身的高附加性,以此来不断地延伸教学内容,能够给予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更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是无形的,它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地渗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形势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所教授的课程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督促学生来吸收,直接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储备,提高语文素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1.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朗读诗歌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诵并记忆相关的诗歌。《诗经》是经典、优美的诗歌,美丽的意境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地投入进去。《春夜喜雨》、《西江月》、《天净沙·秋思》,以及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等,不需要刻意地教会学生理解这些诗的含义,而是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让他们自己来认识和体会,这就是语文生成性教学最有效的实现形式。语文感悟能力的提高毕竟是一个较慢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2.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

语文是一门相对来说灵活度很高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穷人》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描写,那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来进行练习对话,这个过程学生就会充分地揣摩主人公的心理,这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课文《草原》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里面独具特色的语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蒙古情怀,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这个过程就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教学更加灵活。

3.将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增加思考空间。

篇6: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新课文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感情与主旨。在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将课文中的重点句进行标注,合理的划分段落中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感进行声调、语速的变换。例如,在朗读《母亲的恩情》这一单元时,要适当放缓语气,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之情,以及感动之情;在学习《欢乐的泼水节》时,语调应适当明快,体现心情的愉悦。不同课文表达着不同的主旨,有不同的情感,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热情,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课文。2.教师示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事物,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从而爱上朗读。小学生的思想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被外界所感染,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进行示范阅读,将课文以饱满的感情深情地朗读出来,带动学生进入文本所表达的情境之中,学生受到这种朗读方式的感染,自然会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春晓》为例,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后清晨图,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将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的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的情感。教师在朗读这首诗的过程中,通过透露着愉悦之情的语调来展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带动学生融入诗中的情景,打动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春晓》这首诗。学生在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打动之后,会领悟到朗读是如此的美妙,可以展现一首诗歌的情感,便会爱上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与作用

1.朗读教学可以规范学生对词句的发音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还处于学习积累阶段,掌握的字、词语、句子较少,对许多字词的读音还处于学习阶段,并没有完全掌握,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与发音的准确性。一方面,通过朗读教学,教师可以辨别学生对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的发音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加以感情指导,由此使得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获得重要进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句》教学为例,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来让学生辨别鹂、鹭、泊、鸳鸯等字词的读音,通过朗读,使得学生可以准确的记忆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加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2.朗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知识掌握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总体内容,深入的理解文本知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通过对《二泉映月》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阿炳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与顽强的精神品质。通过对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所遭受的磨难,同时被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品质、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通过对《江雪》的朗读,学生可以看到一幅白雪皑皑的.江景,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孤寂。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描述感受课文的美感,可以通过语句的传递体会感情的复杂,由此,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掌握能力增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为了应对小学阶段的课业考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段落和诗句都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诗句《元日》、《江南春》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将诗句正确的划分不同情感,进行适当的断词,通过提高音调强调重要的词语,由此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诗句的结构,背诵时就会更加轻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率的朗读教学对于规范学生字词的发音、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读来把握文本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河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毕 业 论 文

2012

年 级: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2012级

赵 风 云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2届 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文秘)赵风云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积十几年的经验,我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尝试开展自学式教学科学化研究、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心理品质引进教学这五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性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课堂作业 自学式教学科学化研究 心理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应聘工作时较好的通过了笔试,但到了面试的时候却木讷慌张、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最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加快提高孩子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速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将自己从教十几年来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整理,现归纳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以飨读者。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把握和处理教材,设计教程太重要了!“居高” 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教学设计是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的能力最大的考验了,我们要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提倡积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状况,更要根据《语文教学标准》的精神,独树一帜,百花齐放。这里,仅仅是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摸索而已,仅作参考。

1、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一般说来,过去的语文教学设计,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因而显得比较单薄,较片面。语文知识部分,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则较为笼统;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就可管可不管了。而新课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3、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 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优化除了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作业上进行优化设计外,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关注角度,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

四、尝试开展自学式教学科学化研究。

自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阅读过程是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就像别人为你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要靠你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营养一样,需要自我反省,即自我反馈、内化活动。学会自学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举一反三。

四.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毋庸质疑的人文作用。当然,它一定是在语言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实现的,所以,人教版第九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重点就一直贯穿于高年段的学习之中。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要想提

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始终应以文本为先,以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感情为先。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文本作为客观事物、社会、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内涵,都包含着许多的真、善、美,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材的编者也是精挑细选,斟酌再三才将其选入。反过来说,一旦教材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就会因为其生命力的耗尽而消亡。

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心理品质引进教学

有经验的老师一定都有深深的体会,课上得好固然重要,但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作笔记习惯,良好的书写、检查、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以及兴趣、动机、情绪、意志、自信心、独立性,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坚强勇敢等等非智力因素,在一个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中占有相当的一席之地,成为学生有效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仅学生是这样,即使是老师,我认为也同样不可缺少对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较好的素质和表现力能上好一节公开课,也能自觉地,默默地,不厌其烦,吃苦耐劳地批改每一个作业本,进行每一次作业讲评,辅导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要有效性,绝对少不了学生和老师都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我体会很深的一点。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教学质量较高,一个好的作法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把课讲精讲到点子上;一个是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严格要求,自己也精心批阅作业。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们应循着这个话题探索到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是什么?还得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能对“有效性”的问题作一些探究。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应该引起语文老师们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吕显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2、杨静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3).3、朱红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成功(教育版),2011,(04).4、唐晓云.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7)

5、宋丹丹.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5期

篇8: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5 分钟要效益”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和老师们最常提的一个口号。因此, 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来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学会、会学和乐学。

1. 学会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层次。学会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会了所要学的内容, 能解答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相关的问题。一节课有没有效, 最基本就是的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特征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答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 会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中等层次。会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学会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体验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实现学习的一次飞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特征为: 提供学习素材,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既要找到问题的答案, 也要知道这个答案是如何得来的。

3. 乐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高层次。乐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还能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乐意学习的状态。在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就要加强巡视和个别指导, 要发现一些学习状态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在交流质疑阶段, 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如果是老师给大家讲解问题, 学生会不以为然: 老师肯定讲得清楚。如果换成学生给大家讲解问题, 学生就可以以挑刺的心态, 认真听, 学生的专注程度就更高, 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在上台展示中体验成功, 会进一步提高学习这一门功课的积极性。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为3 个层次, 旨在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怎样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 教师要树立威信。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这样学生才愿意听你的话学习语文。树立威信并不是要学生怕你, 而是要学生敬你。树立威信的办法有三个: 首先, 教师要说话算数。比如, 完成作业, 完成得好的怎样奖励, 没完成的又怎样处罚。老师一定要兑现, 否则学生会认为你说的话可以不听。时间久了会降低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其次, 教师要能驾驭课堂纪律。有的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一味地讲解, 根本不在乎课堂气氛。对课堂上突发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及时处理, 掌控课堂。第三,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布置作业, 不可布置太多的学习任务。比如, 一个晚上就让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和一张单元测试卷。这样学生怎么会听你的话? 怎么会愿意学习语文?

第二, 语文课堂要有成效。学生不愿学语文 ( 成绩不好提高) 很大原因是语文课堂没有成效。教师要想课堂有成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1) 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上课时, 如果部分学生没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要随时调整, 可以故意停下来等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后再讲解。 ( 2) 教师讲解题目要注意方法。试卷分析课、作业讲评课一定不能从头讲到尾, 一题不落。教师要抓住学生试卷、作业中的典型错误重点讲解, 指出错误的原因。讲完后还要布置类似的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 3) 结合考试试题上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和常见题型讲解, 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如教会学生怎样解答选择题, 怎样赏析精彩语句…… ( 4) 反复检查课堂效果。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反复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开始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课堂中间检查前半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检查整节课的内容, 这样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奋中。

第三,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的学生优点, 及时表扬。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优点有很多方面, 比如作业完成得正确或字迹整洁、课堂上积极发言、发言见解精辟独到、朗读时声音响亮有感情……教师都可以表扬, 这样学生学习的劲头才更足。教师应该尽量做到: 不挑学生七分错, 专挖学生三分优。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教学隋景——有效课堂的起点

美国哈夫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之前,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应放在视管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事物应放在听管跟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启动情感。

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与大家分享印象中的北京的景色,在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北京,感受文中北京的美景。就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活泼而流不息。”

2播放感人音乐,调动情感。

创设语文情景,借助音乐是渲染情景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文字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欢庆》一课时我播放多种欢庆的场景音乐,让大家置身于那种热闹高兴的氛围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再现感人场景,表达情感。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生机,情感健全丰富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短暂,接触面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与他们生活实际较远,这时就需要教师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因此,通过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课堂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对某一学习活动而言,兴趣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兴趣的激发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从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工作着眼,我们还必须把兴趣的培养作为一种教学的目的,使它成为学生的个性形成物。因此,促使学生产生并培养强烈的认识,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有鉴于此,我在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作了尝试。

1、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儿童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观察实物、实验演示、动作表演、游戏比赛、讲述故事、录音像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启发思考、深入探索,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演示,电教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多是由内容和形式的新异而带来的直接兴趣。随着对教材的熟悉,产生兴趣的情景的消失,学生的这种兴趣往往会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为了维持兴趣,我们必须以教材自身的内涵,以学习这种智力活动的自身所具备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形成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十分注意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开动脑筋,找到学法规律,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处于定向积极性层次的兴趣上升到求知欲的高度。

3、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深入,配合语文学科的学习,我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实践活动,开扩他们的眼界。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习惯就是动力。在教学中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信奉“搜之以鱼不如搜之以渔”教学理念,所以在培养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之后,便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可是只凭有限的课堂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只能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与课内,得益与课外”养成在课内学习方法,到课外去运用实践的习惯。既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既要完成举一反三的任务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实践,体会,才能完成善于学习高效学习的习惯,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其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低下。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又只重读,而轻听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老师再讲,一味的搞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缺少听说写的机会,久而久之,老师的能力上去了,可学生的能力下来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而退化了主动索取知识的习惯。因此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自己练,养成自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讲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了,语文能力就有了,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有很多,我重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日记习惯,练字习惯,阅读习惯,背诗习惯……

上一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课下一篇:1骨伤科中药制剂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