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作为高校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工作的内容及特点,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尊重学生的班主任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重学生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1:

以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写现实

要培养学生的中国信仰,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有归宿感和荣誉感

钟燕(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高中新课程也好,新的高考改革也好,都是当前全社会非常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围绕着高中改革,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新的举措。为什么高中改革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中阶段尤为重要。

张新洲(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的现代教育,从1905年算起,到现在也不过百余年。这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学校硬件的建设上看,许多地方已经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教育是育人,是要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待进步。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我们的人口占世界20%,GDP占世界的8%,投入研发经费占世界的12%,但是我们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知识产权只占全世界的1%。这说明,我们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反思,尤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中应该有所作为。

鲁善坤(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高中对于一个人来说,第一要打下好的基础。我的父亲是天津大学毕业的,他老跟我讲:我大学时候没有学过什么东西,我的底子全是高中时候打下的。哲学家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第一是骆驼,第二是狮子,第三是婴儿。高中就相当于骆驼阶段,要获得知识,获得技能,人就要承受,就要勤学苦读。承受之后人才能获得思想、技能,然后人才能像狮子一样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到老年的时候就圆满了、安静了、和谐了,如婴孩一样。

第二要培养家国情怀。教育是什么?就是使人成为好人的过程和方法。什么叫好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般来讲,学校教育第一要让学生有审美的情怀,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第二要让他们有道德,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第三个层次才是精神的、信仰的,可能有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层次,但家国情怀要有。一个老师教了三年书,你班上五十几个学生都说你好,这就是德。什么是德?仁义礼智信,做到了就是德。所以说立德树人是重要的。如果你把天下的书都读完了,学问很好,但你看到好的不知道是好的,见到坏的不知道是坏的,那有什么用呢?我曾经到美国去,到他们的教室里,看到他们的学生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宣誓;我离开美国的时候,房东说送我一件东西,是什么呢?一面美国国旗。你看他们的国家意识多么强!家国情怀、国家意识,这是立人之本,由此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信仰层面,人才立得起来。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谈到高中教育,应该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推进高中改革,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立德树人,这个提法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从树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首先要立身。立身第一个就要让人获得一种健康的生活。学校生活应该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支配,获得良性的休息。否则,在疲惫状态中成长的孩子,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现在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疲惫,跟疲惫相关的就是浮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体育类的课程要增强。

其次是要立命,就是要让生命获得和谐的发展。高中的课程体系要有合理的框架和结构,既要有科学的,又要有人文的;既要有学科性的,又要有实践活动性的;既要有校内课程,又要有校外的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和谐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使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平衡发展。

再其次要为学生立业作准备。高中阶段,学生的就业选择意识开始萌芽,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课程,让他们有所体验,这一体验可能就会奠定他终身的专业兴趣和择业方向。你要让学生将来做科学家吗?那么他的中学就要有科学研究的体验。你要让学生将来做文学家吗?那么他高中就要有写作的体会。

最后是要立德。这方面很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中国信仰,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必须要共同阅读的一本书或几本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有这样的书的,但是现在大家不共同阅读了。不共同阅读代表中国精神的书,我们的精神可能就会涣散。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中国精神的凝聚。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忽略了学生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塑造,那就是不够的。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我们学校是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校长就把欧美先进的课程引进到了学校,还提出高中教育的主旨: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学校的课程结构对体育高度关注,在留存下来的3千多张照片里面,光是体现体育课的照片就有2000张左右。当时学校对体育课分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技能运动、出勤考评、体育精神、体育常识和卫生习惯。这让我们很感慨。对历史进行一番梳理、一番阅读之后,我们发现今天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到育人为本这个常识上来。一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回归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条件。

刘信生(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高中改革,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在机制体制创新上要有一些举措,要有所作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那么高中首先要有活力。一所没有活力的学校,一所仅仅按上面的红头文件办学的学校,是绝对培养不出有活力、会创新的学生的。我接触的学校比较多,对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现在政策层面的约束越来越大。怎么样让高中有活力?希望有关方面重视这个事情。我们是大学的附属中学,比一般的高中拥有更多的空间。有了这种空间,我们就可以稍微从容深入地思索一些问题,可以把一些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拿到学校来实践。我们要相信校长们的教育情怀,给了他们空间,他们会把学校办好。

另一个问题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洋高考”,对此,我们应该主动做好引导,而不是阻止。我觉得,是在中国上大学还是在美国上大学,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去教育高中生,让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情怀。只要他有中国情怀,不管他到什么地方读书,他还是爱国的。我们学校办国际班,我提出8个字:“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非常注重中国情怀方面的教育。比如,国际班的班主任多数不是英语教师,而是语文老师。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不要把中国的根丢掉。

郭洪(重庆巴川中学总校长):作为一个初中校长,我非常关注我们的学生在高中干什么。我先举两个特例。1998年,我到北京,专门把我在初中时教过的当时在北大、清华等大学上学的学生叫在一起,问:和全国其他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比较,你认为自己跟他们差异最大的是什么?一个学生讲:如果从学习知识、考试的角度,我不比他们差什么。但是有一个困惑,我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而我的一些同学在高中对职业规划就已经有了思考,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还有一个我教的学生,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高考,我相信他无论怎么努力,只能成为一般的学生。但他选择出国,他收到几份录取通知书,其中一份是耶鲁大学的,一份是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从传统的眼光看,肯定首选耶鲁,可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了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帕森斯设计学院。

这两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不知道咱们的高中校长有没有追踪过:这么多学生现在读的大学尤其是所学的专业,真与他们的潜质匹配吗,真符合他们的个性和爱好吗?由此,我们对高中办学有一些思考。第一,我们提出,补课不如“补读”。我们新办的高中要求,每个学生三年之内必须读100本名著。今年假期,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两场报告,教会学生怎么读名著,同时给他们限定了基本的阅读书目,有必读,有选读,真正把读名著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第二,用三年准备一次高考。我们想,能不能从高一开始,就对每个学生的潜质做个性化评估、分析,比如哪类人适合学建筑,哪类人适合学医,等等。我们的课程也围绕这一个性化的分析来设置。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将和重庆大学合作,让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完成100个实验。除了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外,还对接重庆大学的实验室,让学生去体验、发现、创新。此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每个学生高中三年至少要听100场讲座。

我们今天谈课程,一定要把一个字放大,那就是“人”

唐江澎:高中改革,课程是首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程是构成学校教学基本框架的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第一,课程是实现学校一切教育主张的核心,没有课程我们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没有新课程和旧课程之分,在中国,只有为了人的课程和为了“分”的课程。在设计学校课程时,如果是为了“分”这样一个主旨,课程就会变形。第三,课程要有丰富性、可选择。要变革课程,就是要让课程体系变得丰富,让课程俯下身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鲁善坤 :搞课程改革,有两个东西要抓住:一是核心课程要开好;二是学业水平考试要做好,学生可以选择两门或者三门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没有学业水平考试,可能会乱。

关于课程,我们也做过实践。20年前,我当时是巴蜀中学的校长,就把英语和物理拿出来走班。走了一年不敢走了,为什么?评价问题解决不了。后来又在语文学科进行试点,语文老师不是以班级形式讲课,而是以单元为模块讲课。不久又出了问题,还是出在高考。对于课程改革,高考这个东西确实比较硬。后来我们开设了选修课,对中西课程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要搞选修课?第一,可以养成民主的习惯。我们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选修课里面就比较活跃了,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了比较灵活的小组教学,大家来自不同的班,围绕一个课题比如长江水污染的治理,各抒己见。第二,获得科学的方法。

唐江澎 :现代课程制度建设有三块基石:一是课程必须体现社会的需求,二是课程必须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三是课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研究。比如我们的中学语文课程,之所以现在出了问题,就是在奠定学科基石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即由几位令人尊敬的语法学家主导了中国的语文课程,他们企图把没有什么用处的一个语法结构强加在中学语文课程里面,作为学科的基石。因此,我们只有回到原点上把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才能够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刘信生:谈课程的时候,要处理好课程和课程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时我甚至觉得课程的组织更重要。不要看一个学校开了100多门课,有的学校只开了几十门课,只有学校在课程组织方面非常有效,课程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但我们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机构设置都有问题,缺乏课程开发研究、科学设置课程、指导学生选课的机制。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引起每所学校的高度重视。

国赫孚(天津中学原校长):最近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认为这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在实施新课程中,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这属于理念层面。在操作层面要解决“怎样教”和“教什么”两个基本问题。我重点谈谈价值导向的问题。

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导向要实现3个转变。第一,课堂教学目的要实现从追求高分向育人的转变。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高分。追求高分将导致民族的创造能力的低下,国人对此缺乏忧患意识,学校也在为高分学生而弹冠相庆。

第二,课堂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灌输向对话的转变。当前,课堂教学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普遍。课堂是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课堂下的定义是:“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地方。”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定义修改了:“课堂是交流的地方。”这一修改是颠覆性的。现代教育为什么对交流情有独钟?其一,语言与思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个人独立从事活动时,经常使用的是内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内在的语言”。这种内在的语言在结构上是省略的,几乎只有谓语,跳跃性大,结构简约,优势在于速度快,缺点在于不易保存和加工,也不够丰满完整。如要上升为完整清楚的思想,就需要向外部语言转化和提高。可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的。明白了,未必能够表达出来,清晰的外部语言的表达,意味着深刻的理解。交流中学生多次地使用外部语言阐述基本概念,实现了语言对思维的促进。其二,交流蕴含着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课堂教学最终要落在育人上。交流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比如倾听,就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一次我在班级听课,一个小组四个人的发言次数依次为12、10、7、4,其中发言12次的同学两次打断别人的发言,抢着说话,而且被她打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她,这说明学生在心目中已经按照学习成绩把同学分成了等级。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如果做了领导,可能就是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独裁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也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无论成绩高低,在交流中都拥有平等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民主意识。杜威对民主的解释:大家围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意见通过辩论求得共识。通过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树立民主的意识,这既是对国家和民族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又是我们可以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在课堂中实现的。小组交流是学生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今后每个人都将在一个小组或团体中工作和生活。交流还有很多的意义,如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兵教兵”使得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障碍能够及时解决,等等。

第三,课堂教学内容要实现从重视习题训练向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给教师的挖掘、拓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应试教育导致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造成了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三维目标”精练地概括了学科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目标。如对知识与技能,要通过问题化、情境化和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力求避免死记硬背,追求为理解和迁移而教。过程和方法要形成程序性、策略性和反思性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追求人文性与生命性的感悟和体验。这些要求对教师都具有挑战性。

我听过一堂高中语文课《品质》,小说通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歌颂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坚守人类传统美德的人们。而教师并未能够把握这一主旨。学生说:“如果我是鞋匠,我一定找一家大公司合作,既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又能够成为百万富翁。”教师对此充分肯定。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不都面临着功利诱惑与坚守道德情操的矛盾吗?如果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价值观的引导,我们的民族精神还存在吗?

唐江澎:围绕高中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价值,刚才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如果还需要总结一下,那么应该是这么一句话,课程是我们教育理想对现实的改写,课程是学生个性成长基本的土壤。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课程开始。而实际上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价值追求的问题。雅斯贝尔斯说,如果只谈原则,我们就会陷入空泛;如果只关注实务,我们就会失去目标。紧要的是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和终极价值关联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视界里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我们今天谈课程,一定要把一个字放大,那就是“人”。

大学招生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反过来还带坏了高中的风气,误导了孩子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关于高考,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高考改革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复杂性。先谈重要性。其实大家都很清楚,高考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事关教育改革全局。高考不仅仅是考试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有时候是社会问题,偶尔还会变成政治问题。很多国家招生考试只是一种测量手段,只是少部分人关注的问题,但在中国变成了一种全民的动员,变成一种社会事件。高考如果改革不当,会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为它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第二是敏感性。这个大家更理解,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管高考怎么改,总有一些人认为不合适。

第三是复杂性。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试制度。它涉及的范围广,从不同角度看往往见仁见智。同样的高考,不同省份比如高考大省和不是高考大省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群比如有北京市户籍孩子的家长和没有北京市户籍孩子的家长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其矛盾很难解决,从历史看,可以说是千古难题。

刘信生:我认为,教育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一种改变,也就是说是一种进化的过程,高考更是如此。我是学数学的,数学上有的问题按人类的智慧是没办法精确解决的,就像高考这个难题一样。对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用的是找近似解的办法。高考改革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不断求近似解,以不断地靠近准确的解。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觉得高考应该慢慢去改,希望变革来得小一点。其实可能就是一个小的变革,有时候也会产生“蝴蝶效应”。

辛纪坤(河北省衡水中学党委书记):高考改革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1998年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两个侧重:一是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二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说作为示范性高中,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是法规性的要求,绝对不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行为。而且国家从来没有说反对升学率,要反对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高中学校,我们只能适应这一改革。这次改革更加突出了人文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增加了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学校、选择考试的权利和机会,这是之前历次高考改革体现最不充分的地方。这也为高中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更宽松的政策空间,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性保障。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高考改革涉及的核心元素有四个: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录取方式。我的观点是,第一,高考改革一定要把“985”工程大学乃至“211”工程大学摆进来。为什么?首先高校要有办学自主权,要以其办学特色、办学风格进行人才的遴选,由此对高中教育起引领作用。遗憾的是,近年来,大学招生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反过来还带坏了我们高中的风气,误导了我们的孩子。每年高考后,大学就是见分选人,从来不问你孩子素质怎么样、能力怎么样,他们就只是盯着分数,这对有教育良知的中学校长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其次,要重塑大学精神。

第二,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高考改革,游戏规则的设计者都是成人,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可是高考改革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围绕成人,而应是围绕孩子,围绕未来。围绕孩子的核心是什么?应该让学生有选择权利。为什么所有的科目不能一年两考,一年三考呢?还有孩子对专业的选择权也需要落实。

第三,要玩一点好玩的东西。比如,能不能实行考教分离?高考和高校的自主招生应该是社会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看学校的学术水平怎么样、课程落实得怎么样、课程的深度和形态怎么样,至于考上了多少清华、北大,这不应该是重点。

葛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大家都很关注高考整体层面的改革,其实高考命题的质量非常重要。命题者对教材的理解一定要到位,才能够命好题,才能够真正体现高考的评价导向,以引导高中的课程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允许有一个平台,对当年或者近几年各个学科的高考试题开展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真正明白高考到底会考什么,并反过来思考应该教什么。

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这次高考改革的思路我感觉有三多:多选择、多维度、多方向。多选择:考试科目可以选择,考试时间也有选择。多维度:高校招生要看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方向:满足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满足升学与毕业的需要,等等。

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关系。第一个是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我们期望高考变革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但事实上仍然脱离不了高考就是社会分层的功能。高考的社会分层功能,在早期的时候还能反映学生的自然状态,但现在由于高考异化了,导致学生不是自然生长,而是异化生长。如果有一天教育能让每个人自然生长,选择他自然存在的状态,高考也就不需要承担那么多负荷了。第二个是考试和评价的关系。考试实际上呈现的是学生的认知行为指标,但其背后的认知心理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甚至有时候是迷茫的。“等分”不“等人”,分数相同,但各自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可能不同,所以考试和评价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是升学和人才的关系。升学了的一定是人才吗?不一定。因为升学靠的是分,选拔人才靠的是能。第四个是文化背景与理性的关系。功利文化客观存在,但教育不是为了竞争,而应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对此,功利文化是有阻碍作用的。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个是试题变革。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高考考得越新的内容,孩子们越做得不好,因为能力不行。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设计一个六进制,2+6不等于8,答案没几个对的,什么原因?能力的问题。我们的试题能不能变革一下,比如探索像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基本上基于能力的考试,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

第二个是人才的甄别。还是要给大学一点权利,让大学在人才甄别的过程当中有自己的选择,同时对这种选择建立多维的、长时间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三个是高中文化自觉。首先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中学就能明白到底什么是他人生合理的选择。其次要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包括课程门类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最后是教学要多效。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课程不在于多,任何一堂课都有若干的教育要素,这些要素如果在学科教育当中充分挖掘,应该说学生不仅可以升学,也能达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四个是探索出科学的学分评价体系。学分不是简单的分数,如何科学认定学分直接影响教学评价的推定。

第五个是适度推进走班,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实施。

高中教育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的评价,二是面向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评价

李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对于评价,如果前面加一个前缀,就是高中评价。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的定位有两个核心词,第一个提高国民基础素质,第二个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如果不以升学作为高中教育的根本目标的话,那么我们追问一下,国民基础素质到底是哪些?如果高中是一个基础素质阶段的教育,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育,既面向社会、高等教育,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它就有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点,一个是自主性,另一个是选择性。因此,从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高中教育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的评价,二是面向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评价。从评价核心原则来看,高中教育评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教育可见的公平就是考试。对于高中来讲,初中升入高中的机会要公平;从高中发展的本体来讲,教育过程要公平。

我的另一个观点是,目前的评价方式无论是校内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外部的评价,在高考招生的评价中都应该有所体现。

此外,关于课程改革,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课程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是非常少见的。课程结构是不能够轻易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八个领域,最低也要保证六个领域,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是必须保证的。但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用两个领域占那么多课时吗?课程改革一定要在领域上做减法,但保证核心的课程结构不变。同时,个人认为,推进高考改革,首先应该出台《考试法》,基于中国国情,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还是要与高考改革方案挂钩,课程方案应该在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之后统筹考虑学业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功能来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改革方案做完后高校招生录取的方式也应作出相应改革。我们期待,如果这三个方案能够顶层设计、系统研究,同步分批推进,那么高中的内涵式发展就有了保障。

葛军:我理解新时期高中教育的评价,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是学业水平评价。第二个叫进步性评价。每个孩子进校之后,每个学期应该给他一个进步性评价,比如哪些学科的成绩在上升。第三个是发展性评价。有一些孩子有很好的想法,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但别人做不到的事,对此应该有所评价。

王昱(江西省临川一中校长):高中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于学校的评价。这一评价不外乎这几个层面: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或者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老百姓如何评价一所学校;还有教师对自己学校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评价问题。我们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是人民满意的学校?可能老百姓最满意的就是让他的小孩子在你这所学校学习能够有所进步,能够考上一所他认为理想的大学,反之就不怎么满意。教师对他所任教的学校的评价,我想主要取决于他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否有归属感,是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有没有成就感,对个人的成长是否有利等。

我重点要说一说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最好的评价我认为就是来自学生。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他后期的发展来看。比如今年我送走了一届学生,这届学生后期的发展怎么样,我们学校办学行为怎么样,恐怕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也不能光从高考成绩来看;这种评价可能要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再回过头来看,它是滞后的,需要办学者有长远的眼光。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我们特别看重两点: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比较轻松愉快。只有身心愉悦,才可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保持求知的斗志。二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是对老师的评价。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有的老师很用功、很敬业,整天加班加点。比如说我是教数学的,人家布置4道作业题,我布置6道,最后可能效果也会好一点,但毕竟占用学生的时间多。这样的老师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又比如,有些老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很高,素养也很高,他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能够条理清晰地告诉学生,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最顶尖的创新人才却非常贫乏,所以才有“钱学森之问”。如果教师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学生事先设计好了、想好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恰恰是不利的。我们教得越来越狠了,学生越来越没有想法了,他们的天赋可能被我们扼杀了。所以,我们学校这些年在评价老师时,特别注重一个问题,就是在同等的时间里,大家都做了些什么。

第三个是如何评价一个学生。以前大家觉得,一个孩子循规蹈矩,听话,老师说什么他就干什么,很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确实,他可能今后会是一个好公民,但不太可能有创新精神。反过来,倒是平时不那么循规蹈矩,或者不那么听话,甚至有时还有点调皮的孩子,今后更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名现象”。所以我们评价学生,就特别注意正确的导向。比如说学校十佳学生的评选,就不完全按照成绩来,学生自己要提出申请报告,阐明自己凭什么申请,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贡献,还要演讲。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能对一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伟国 赖配根

尊重学生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探究

摘 要:作为高校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工作的内容及特点,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学生 素质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引者和引路人。”[1]高校辅导员担负着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组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对学生最了解,因此辅导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也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声誉和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

政治素质是辅导员的根本素质。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唯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结合起来;具备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正面引导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2]

(三)培养执着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辅导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发现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二、优秀的道德素质是做好辅导员的关键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础

1、要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3]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关爱学生,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工作中,投入情感,投入爱,从“情”的渗透入手,诚恳的态度,温和的方式,真挚的情感,拉近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所有工作都必须源自内心的“爱”,辅导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心实意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辅导员通过爱的传递,关注、信任、尊重、鼓勵学生,不仅促进学生进步,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同时帮助搭建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形成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

2、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学贷款、就业指导,涉及到大学生的安全、卫生等,可以说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学生工作,就有辅导员;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又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繁琐性的特点,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辅导员必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3、要勤学、勤思、勤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辅导员就应该继承古人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追踪科技发展的步伐,更好的适应知识、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习的同时,必需认真思考研究现实问题,努力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习的事物充满活性,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勤于动手,亲身感受学生的生活,经常性的深入学生宿舍、课堂,搞好调查研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辅导员还要亲自起草各种文件、报告等,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凭想当然办事,大事小事都让别人代劳,要把点滴时间都利用起来,勤奋思考,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持之以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二)优秀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保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教育者、引导着、管理者,是塑造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等人才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是辅导员不可或缺的。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宽以待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影响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了解学生所需,做学生所愿,帮学生所求,解学生所急。[4]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高尚的修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号召力、感染力、教育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石

(一)业务素质。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健身者的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管理、服务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1、辅导员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合理的知识结构;

2、辅导员要掌握系统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原理,提高自身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3、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工作经验,有效地处理问题,做到临危不乱、化险为夷;

4、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与学校的各个机关部处打交道,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关系,辅导员还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之走出校门后,更快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5、辅导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口功和笔功。辅导员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讲话和谈话的水平要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才能够春风化雨、深入人心;良好的笔功就是要求辅导员经常写一些文章、论文等,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总结工作经验。

(二)管理素质。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非常繁杂的,具体到新生入学教育、学生作息考勤,宿舍卫生、宿舍文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籍和违纪处理、学生干部选拔和考核、学生入党、奖助学金的评定、毕业指导以及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等。为了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管理道德、强烈的管理责任感、全面的管理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学高人之师,德馨人之范”,辅导员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一个优秀管理者所具备的良好的品行风范和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精神上的偶像,以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以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是良心活,所做的工作不会立竿见影,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且能吃苦耐劳,不计名利,用爱心、恒心、决心、责任心和毅力来诠释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辅导员要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办事能力及良好的表达能力。辅导员工作是研究人、教育人的,其工作对象是具有一定天赋、理智、情感、意识以及各种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青年,在教育管理中,必须注意教育管理方法的使用。[5]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注重管理的公正规范,尤其是涉及到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更要透明公开、规范评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管理、服从管理,体现科学管理的实质。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获取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与党政团领导、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以及其他职能部处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体现科学管理的合作精神,更好的处理学生教育管理事务。

(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重要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辅导员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6]辅导员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来开展自己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具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胸怀。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是“90后”,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辅导员面对学生中的各种情况,都要谨慎处理,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件事情、每个学生,以豁达的胸襟包容学生的错误,以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语言改善师生关系。辅导员还要学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完善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辅导员更应该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并能有效的干预和积极的疏导。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心理基础。

(四)创新素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7]作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具备创新素质,即针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注重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着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80后的辅导员,社会时代感强,网络操作能力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及与学生沟通。比如建立学生干部QQ群,各班级成立QQ群,通过QQ群和电子邮箱把学校的信息及时准确的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利用通信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学生通过网絡了解、交流各种信息,进而把沟通的方式从网络外扩展到网络上,减少信息流通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员可以把自己的QQ,电子邮箱及校内等个人的联系方式告知学生,使部分不善于语言沟通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不需要到办公室就可以直接与辅导员沟通,解答他们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辅导包涵通过撰写辅导员周记,详细记录了与学生的沟通过程,见证了学生的成长进步。辅导员可以利用文字、图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及学生的活动,积累的过程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进步的过程。辅导员应该积极发挥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学生工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学生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作为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的改善并健全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品德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自己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2]刘薇薇.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J].广西轻工业,2008,(6):148-149.

[3]刘剑群.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人本管理[EB/OL].http://61.187.55.45/xgzx/Index.asp.2005-04-29.

[4]郭晓华,唐玉琴.论辅导员素质结构的构建.黑龙江史志,2008(14):74-75.

[5]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教育与现代化,2001(2):71-75.

[6]张立兴.辅导员“导”的角色定位.思想教育研究,2000(5):53-54.

[7]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作者:赵 伟 董建党

尊重学生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3:

师爱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班级管理情景中,由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感,与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个人成就感的理解等叠加后凝聚、升华而成就的一种高尚的情操。由于它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彰显出来的一种情感,所以它博大而纯洁,蕴含着班主任老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家长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在新课改下要使当下班级管理有成效、上台阶、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不管教育学上阐述的班主任职责是多少条,我们认为班主任要守住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用理性的师爱铺就学生成才之路。

要在班级管理的现实中做到这一点,首先班主任要对传统的师爱进行反思;其次就是需要赋予“师爱”更多的理性成分,因为理性的师爱是教师之本,是师德之魂。班主任的“师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同情、热情期待与严格要求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树立百分之百的成才期望,使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到更高层次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就是一个以责任为支点,以师爱为杠杆,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班集体建设也就是班主任老师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爱叠加、累积、集中、升华之后,用充满理性的、智慧的师爱铺就一条奋力前行的学生发展成才之路。

一、对师爱的反思——传统的师爱比较宽泛,充满非理性的因素,不利于班级的科学而智慧的管理

(一)传统师爱迎合了学生的自然本性,过度迁就了学生的个性,而忽视了班集体教育的社会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依照这个观点,我们来观照孩子天性,就会发现孩子天性具有好奇与调皮的两面性。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天性,就能打开学生的求知欲,为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服务。否则,如让学生的调皮过度显性,就会给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引领带来难度与曲折。所以,应该引起每个班主任老师的反思,在新课改下实施班级管理中我们是不是犯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是不是过度地关注了学生需要关爱的一面,以致失去了心理发展引领的最好时机,而陷入了“树大自然直”的溺爱型教育陷阱。班主任未能真正领会著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的教导。只知道要爱护学生,没能及时抑制学生的一些如调皮、任性、惰性等天性,只是一味鼓励学生张扬显性的个性,这是一种物极必反式的缺位性师爱。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位性师爱,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忘记了陶行知的谆谆教导“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二)传统师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认知不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由此可见,传统师爱之所以滞留在肤浅的表层,是因为仅仅习惯于已有的经验,在面对学生年龄特征时熟视无睹,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因此不能科学、理性、正确地操持处理班级管理中一些学习、交往、生活的具体事务。在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老师仅凭经验给予帮助和引导,这的确是对学生的一种爱,也是师爱,但它仅仅是师爱的一部分,我们以往常常把它当成了师爱的全部。无数的班级管理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师爱是偏位型。俗话说得好,“天有阴晴,事有成败”。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常有不如意。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不能忽视这一生活哲学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学习困难、生活的艰辛。也就是说在对学生正常师爱的时候,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挫折的锤炼、意志的磨砺、心理承受力的承压。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师爱。不能让学生每天面对的只有“宽宏仁慈”,使“宽宏仁慈”蒙蔽了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认为老师就应该这样善待学生,学生享受其中,理所当然;进而让学生错误地以为生活的本真也可能是这样一帆风顺、和风细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心安理得,有恃无恐。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自然也无所适从,坐、等、靠、要成了学生的基本功。与同学有了矛盾,也是率性而为,为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不能受委屈,更不会自我调节。班集体中就会弥漫极不和谐的“有事就向老师告状”、“常与同学别别扭扭”的氛围。这样通过班级培养班集体的初衷就会丧失,班级管理的近、中、远期奋斗目标也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新课改下班主任要实现班级管理的近、中、远期奋斗目标,达到通过班级目标培养班集体观念的目的。就要不失时机地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挫折教育。这样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遇到挫折与困难,能够自行解决,自我调节。如此这般,就会使学生体验到自主管理的乐趣,启迪学生对生活规则、意义的思索,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所以班主任要牢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也即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实习场所,让学生在这里“跌、爬、摸、打”,让学生在逐步社会化过程中打好“防疫针”,增强免疫力也是师爱,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师爱。它关乎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

(三)传统师爱为廉价的普惠型的,师爱方式单一而显得不够厚重

由于对师爱的本质认识的缺位与偏位,所以班主任的师爱方式在实践中就显得力量单薄、不劲道、不厚重。主要表现为在班级管理中只是考虑在客观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努力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条件,给学生构建在生活上的方便和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条件及成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班主任要力戒“一厢情愿”式的师爱。要直面而不是无视或忽视班集体的基本学情。即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修养,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需要不同方式的师爱,要遵循孔子“因材施教”教导,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师爱。实施师爱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秉持的学习、生活方式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起来也会感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秉持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学习与生活就比较困难,学习与生活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学习与生活,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学习与生活任务的达成,学习与生活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实施师爱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因为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各种情况都有,应从不同的途径去培养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的实际对症下药。不要为学生一时的窘境而难过,不要为学生暂时的迷惑而担忧,更不要为学生的可怜巴巴的几滴眼泪而心软,应该让学生经历的都要有所体验,这样的发展才全面而厚重,心理经验才更丰富,才可能逐步真正体会到师爱的存在。

二、理性师爱——班主任新基本职责,它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利器

(一)要革新班级管理理念,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内涵

这是实现理性的师爱的思想基础。班主任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以适应新课改下班级管理的要求。因为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需要大批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开发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使每位学生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升,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要摒弃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控制——被控制”关系,形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新理念,视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为自己的第一职责。

(二)面对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师爱的广博性与持久性,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其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一个班内几十名学生,尽管其个性、习惯、爱好、学习程度等都不尽相同,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他们有着美好的未来。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诸如蕴藏在人格深处的真、善、美,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求异思维等特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要努力让师爱施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日常表现中的每一点进步,对某一问题思考的每一点新的思维与方法等。都要及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火花,给予鼓励和引领,使每个学生不仅体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经验,更能体验到成功、成才路上的咔嚓咔嚓拔节喜悦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自信以及“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意志砥砺。让广博而持久的师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睦的成长氛围,这种氛围像一块沃土一样,正是学生体现自我、展现创造力的最佳土壤,也正是师爱这种外部心理环境的情感因素对每个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最终转化为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立足于积极向上,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投入真情,充分发挥师爱的广博性和持久性,用师爱激励学生,使自卑者得以自尊、悲观者得以乐观、冷漠者得以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功能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路径、多形式的活动是师爱落实的平台与关键抓手

班级活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德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组织主体可划分为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往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所有集体成员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学生才能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师爱的历久弥坚。一个没有活动的集体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而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良好的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但不管怎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活”起来,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学生们自己。班主任老师当然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但绝不能够“越俎代庖”,而只能是充当活动的参与者、参谋者、评价者,做“平等的首席”。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班主任要做到理性师爱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再之,促进学生成功成才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最高方向性原则。因为活动的组织本身正是培养和展示各类班干部(包括团干部、少先队干部、学生会干部)组织领导才能的最好机会,也是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树立学生(特别是学业差生)自信的良好契机;所以促进学生成功成才作为班级组织活动遵循的最高方向性原则是教育的归宿,更是教育的理想。

(四)理性师爱表现在未来的班级管理具体工作中

富有智慧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理性的师爱是班主任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管理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就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绝不是简单的控制和被控制。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民主,其实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自身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更加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新课程改革引入了新的评价方式,应该把班主任给学生的学期评价人性化。在评价时,班主任眼前中呈现的是学生天真可爱、好学上进、奋发图强的面孔,是在脑海中跳动的一个个鲜活生命,这样一句句充满真情的话语、充满给力的温馨指导与谆谆教诲就会流淌在笔端。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西关小学)

作者:马希良 李玉花

上一篇: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新素质教育网络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