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的论文

2022-04-16

摘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日常联系较多,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地发挥作用。在知识上,学生的需要构成了教育的诱因,在行为上,具体的社会行动体现出具体的道德需求。这对班主任本身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在现实中,教育者的身教比言传更具说服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德育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德育的论文 篇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使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影响,给大学生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对象、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面对校园网络文化挑战的大学生德育对策,确立了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研究的新原则,开创了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锋会(1966-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史与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濮阳457000)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人们拓宽视野、充实知识,使积极利用者成为网络时代的胜利者,也可以令人精神颓废、道德偏失,让消极使用者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

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尽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深刻又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伴随着这一文化的迅速传递与扩散,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与伦理问题亦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网络文化的主要作用

网络文化是人类20世纪末的创造物,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为核心所形成的,关于人类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的精神积淀,以及有关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变迁的真实记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社会各行业和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应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

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们都希望看到的结果,进一步了解网络文化的作用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他们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它主要有以下作用:

1.指引作用。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引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容指向是明确具体的,它反映在理想价值指向、思想价值指向、政治价值指向、利益价值指向都有着相对确定的标准,使受众认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要求受众按照这些内容和标准去实践,从而使自我在实践中接受这些价值观。

2.承上启下作用。网络对于文化的传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网络具有更好地保存、传递文化的价值,网络具有选择文化的价值。网络文化的选择意味着文化排斥,即排除陈旧的、过时的或与时代要求相悖的、有害的文化要素,淘汰一切无用的内容,批判有害的文化要素,澄清文化方向。文化的选择功能具有优化文化保存、传递的功用。

3.渗透性作用。网络技术具有交互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而网络文化也具有交互渗透的特征。网络文化对用户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网络文化对用户的影响是隐蔽的、不公开的;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用户的脑海中的。

4.教育作用。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认识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无意识的文化影响比明显的有意识教育作用更大。

5.娱乐作用。网络具有在线聊天、在线影视、网上游戏等服务的功能。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对休闲娱乐的追求越来越迫切。然而,传统的休闲娱乐项目已无法解决人们时间精力有限性和享受乐趣迫切性之间的矛盾,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坐在心爱的转椅上,品着名茶或喝着咖啡,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上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观享受。

二、网络文化的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第一,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开辟了新阵地。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必然会充实大学生德育的内容。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总是受时空限制,学生必须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而网络则是全天候开放的,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與同学或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即时在网上迅速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思想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有多大,大学生德育的空间也就有多大。

第二,网络文化创新了大学生德育模式。信息化社会将为大学生德育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提出了大学生德育实行开放性教育的新课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应从“灌输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选择”和“灌输信息”并重。学生只要上网,即可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与外界任何人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可以说,大学生德育进网络意味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第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网络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传统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规定的、标准的、统一的、集中的学习条件下,被动、消极地获取教育信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在网上,大学生则可以随心所欲地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的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第四,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多样化。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应该大容量、大口径地输出。小信息量是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网络可改变传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老面孔,使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先天优势,教育形态将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将教育的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向多元化、现代化迈进。

2.网络文化的对大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虽然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但其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显现,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当今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第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和网络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婚恋观念、择业态度、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目标追求多样性、实用性、功利性和两重性等新的特点。

第二,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受到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经常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发挥教育作用。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德育并不是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主要方式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思想信息。同时,将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这对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方式形成了挑战。

第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素质受到挑战。网上信息堪称信息的海洋,它涉及面极广,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巨额知识财富,而且这些信息每天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更新,这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第四,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受到挑战。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全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它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界限变得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了。教育主体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高校对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此,大学生德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生德育改革,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大学生德育的创新。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

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使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交流空间迅速扩大,为大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它拓宽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创造更为新颖的、有效的、适应现代大学生信息交流特点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新形式,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一个全新的、重要的课题。

1.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论坛系统,组织开展网上信息交流活动。论坛的特点是自由开放地讨论。论坛中的讨论常常是多主题的,讨论的形式非常自由,讨论的语言非常轻松。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将论坛当做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心静气地分析其间存在的问题,选准切入点,以一种宽松的态度,采取柔和的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解疑释惑,凝聚人心。作为论坛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把受教育者摆在与自己交流、互动的同一个平台上,以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开展交流、讨论,启发和影响受教育者,广泛的讨论可以作为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化。

2.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3.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完善大学生网络人格。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变教育者角色,不是提供“说服”“说教”和“灌输”,而是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这样才更有人情味,更有亲和力,更具有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魅力。如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同时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即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为大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真正理解和自主追寻网络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提升“网络人”的心理地位,完善现代化的“网络社会人格”。

4.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观念。新的观念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从而更新观念,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在信息大潮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首先,要有时代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网络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求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要有市场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让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

再次,要有“务虚”与“务实”相统一的观念。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原则,是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为人们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创造了无限的数字化空间。但网络文化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都会渗透到网络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的统一。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認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仔细研究网络传播艺术,密切关注网络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改善网络传播方式、方法,把大学生德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切努力落在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上。要透过网络空间,紧紧抓住大学生关注的、在全社会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敢于接触,善于引导,把大学生德育工作做到实处。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现在还处于发展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的重视,将来网络文化一定能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唐孝云,刘京诚,秦岚.校园网络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林文强.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3]林健.试论网络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4]王如高.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J].前沿,2003(1).

[5]邱杰.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前沿,2003(12).

[6]山东省高校网络教育课题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作者:张锋会

大学生德育的论文 篇2:

班主任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模式探索

摘 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日常联系较多,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地发挥作用。在知识上,学生的需要构成了教育的诱因,在行为上,具体的社会行动体现出具体的道德需求。这对班主任本身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在现实中,教育者的身教比言传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班主任;大学生德育;模式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管的事是复杂而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班主任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如果缺乏班主任的管理,可能就会出现班级纪律涣散,学生思想懒散的情形,更不必说形成一个学风浓厚、紧密团结的优秀班集体。大学生德育是多种教育力量合作的过程,既需要德育教师传授知识,也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处室的文化搭建、活动引领。其中,班主任作为与大学生在生活上走得最近的师尊、长者,在大学生德育上同样肩负重要职责。班主任具有专任德育教师不具备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和接触,相比于部门处室的大宣传、大活动、大教育,班主任更接地气,能够发挥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的德育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此,笔者以为,借鉴现行主流德育教育模式,探索班主任参与大学生德育的新方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知识模式:需要什么强调什么

班主任无须复制专任德育教师的工作,在参与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做重复的说教。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无须进行知识的传授,只是相对于专任德育教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德育时,更应有的放矢,大学生需要什么强调什么。针对大学生身边存在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普遍存在且对大学生构成一定冲击的社会意识形态,班主任要进行剖析和论断,评判和指正,让大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1.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谈德育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个性分明、知识丰富的群体,但也存在思想鉴别力不强导致的是非不辨的问题,强调个性而导致对抗共性的问题,有知识但缺乏实际行动的问题。归结到具体的大学生班级中,就是可能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集体存在或个体存在的具体问题,班主任应履行教育者的责任,找出、剖析、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上网问题,小部分大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上网玩游戏,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团活动告诉大学生网络的工具价值和青春的无限意义,并针对通宵玩游戏的大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有网瘾的学生联合心理辅导部门共同进行辅导和教育,力图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正确运用网络。在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充分利用与大学生亲近的机会,不讲空而大的道理,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结合对大学生个性、家庭、学业等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针对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谈德育

当今社会,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信息的理性思考能力、思辨甄别能力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家庭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可能在一些问题面前失去正确的判断。作为班主任,应适时地对他们重点关注且可能产生认识偏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例如:2012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作为中国人,理应义愤填膺,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生成为“奋青”,知耻而后勇;一些大学生成为了“愤青”,持续的愤怒着;一些大学生成了“粪青”,愤怒并破坏着自己的国家。班主任此时应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告诉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方式。在根本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理性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

3.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谈德育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既有对社会的无限憧憬,也有对社会的热情观察和积极试探。但社会并不完美,尤其在网络世界,有些人以一种消极心理来审视社会,导致某些大学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产生茫然、徘徊的消极态度。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积极介入,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辨别,让大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正面的、青春的态度面对社会,走入社会。当前,网络炫富,官二代、富二代逞威,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负面新闻充斥网络,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消极回避的心理。但是,班主任应明确地告知大学生,这些是对社会整体面貌的误读,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中国社会已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应树立积极的社会观。

二、行为模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学建设中,班风往往涉及到大学生整体的精神和思想面貌,如何抓班风,既是班级管理的问题,也是集体德育、集体思想风貌、道德品质的问题。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承担了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与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是班主任需要重点思考、努力实践的。笔者以为,活动无疑是进行大学生德育的最佳方式,而在活动中,大学生德育的行为模式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1.做志愿者,教育大学生道德担当

志愿者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中国对志愿者的定义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班主任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担当。首先,志愿者活动能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其次,志愿者活动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打好基础;最后,通过志愿者培训和实际工作,可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使大学生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树立帮扶意识并帮助弱势群体,使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2.参与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道德承诺

马克思提出:“以往的哲学关注的是如何解释世界,但关键是如何改造世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理论教育的延伸和扩展,是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其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积极发动、认真组织、认真总结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掘其道德价值,让大学生明确自己与社会的道德联系,大学生对社会的道德承诺和道德担当。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国情、民情观,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深入实际,从而能严格地解剖自己,逐步改进不正确的观念,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三、个别教育模式:情深意重,敦敦教诲,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在现实工作中,班主任面对的工作重点是个别学生,这些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是沉迷网游,或是经常逃课,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根本上是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少数心理疾病患者除外)。笔者以为,这种个别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主任与大学生的情感优势,因为班主任具有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与大学生朋友般的感情。另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行不言之教”。

班主任在与大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充分推行民主融洽的关系模式,提倡人文关怀主旨,也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学生要亲近自己的教师,并信奉教师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提倡师生关系的融洽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作为教育者,应和学生建立类似友谊的平等关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格上,班主任做出表率,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己行为不端正,则可能让学生对教师的形象嗤之以鼻,并在人生道路上,缺乏辨别力。人格也称个性,从词源上讲,它源于古希腊语的Persona,原意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现在一般是作为心理学术语,指在人生的过程中,人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置换不同的面具,这些不同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所谓人格提升,就是指个体通过个人修养、德性、品行的提升,从而使个体呈现出较好的社会形象,并得到他人的认同。班主任要通过自我形象、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的展现,对大学生产生较好的示范与濡化作用,让大学生对其产生钦佩和敬仰。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真实,知识上的儒雅、广博,品行上的端正、高洁,能让大学生从班主任身上认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不令而行”。

四、结语

在德育教育模式中,一般有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励志教育模式等四种教育模式。四种教育模式各有侧重,主体性德育模式主要基于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假设,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并充分释放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格,培养学生成为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活动德育模式基于道德是现实人的活动,个体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也是德育的手段。情感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学会关心”,并将这种品质提升到理性自觉的高度,使之成为德育的基础。励志教育模式是迄今为止国内较为成功的德育模式,也被称为三大步励志教育,“三大步”主要包括每天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反省、学生的行动(包含自我评价),再结合课程体系和学校评价体系。由于大学生知识丰富及追求个性人格等因素,如何整合已有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发掘各种德育教育模式的优势,并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运用,笔者认为,班主任有发挥这一德育角色的先天优势,并能在大学生中进行基于学生主体的、活动式的、情感参与的、励志性的大学生德育,并根据情境灵活运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戴金 李珊

大学生德育的论文 篇3:

浅析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摘 要: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化、缺乏艰苦奋斗观念的现状,延安精神在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核心价值的理想信念、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好品德、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发挥社团与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當下新媒体网络形式的运用,延安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落实德育教育的计划与目标。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形势

作者简介:张婉陶(1996-),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重大转型以及深刻变革的阶段,家庭氛围也更加开放民主以及个性化,家庭教育主要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基础,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观念,敢于追求自身的个性,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与碰撞,社会本位价值观念不断向自我本位转移,价值观念由单一性不断向多样化转移,价值观念的标准以及价值观念的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开化以及观念碰撞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创新形式,展现新的迹象。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潮流以及思想也不断冲击着我国价值取向,伴随着新兴媒体、网络形式不断传播以及扩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与个性化。

(二)缺乏艰苦奋斗观念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庭物质水平得到大幅上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保障的时代,无法切身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艰难生活,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观念,甚至有少部分大学生奢侈之风盛行。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较少,尤其是90后,正值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行的时期,很多大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加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一因素,使得当代大学生告别了延安时期食不果腹的日子。艰苦奋斗的观念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很少存在,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安逸使得很多大学生养成了安逸享受的恶习,尤其是大学生活,生活费的增加,没有父母的监管以及自制力不强等种种因素,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仅仅忘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反而在生活中以消费主义、奢侈浪费为时尚跟风,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社会风气。

(三)更加注重自我价值

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现状来看,更加注重自我本位的价值。在延安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以社会为本位,以国家为中心,呈现出了个人绝对服从集体、以国家发展为第一位的价值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传播中文化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显著增强,在商业利益以及职场竞争的压力下,大学生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调整自己的价值定位,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如此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多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自我尊严以及社会利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我精神、自我责任感以及自我欲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再次,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创新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社会传播,不断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之大学生团体勤于思考,善于表达,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因此,更加渴望在团体中突出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坚定核心价值的理想信念

延安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坚定核心价值观、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坚定的核心价值以及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延安精神中蕴含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追求,对革命胜利的执着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核心价值的信念,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下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面对经济利益,很多不符合核心价值的观念在新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不断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氛围,使得很多信念不坚定的同学产生错误的观念,甚至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结合当代大学生发展,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核心价值不仅在延安精神占据核心地位,更是推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好品德

延安精神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德育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风气,不仅仅增强了民族团结,还推动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当下部分大学生消费主义以及奢侈浪费行为,必须发扬延安精神中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品德,用延安精神帮助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朴素的观念,进行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德育教育。

(三)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延安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德育教育。延安时期正值我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将理论创新运用到我国的实践之中,在历史上完成一次里程碑的创新,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结合具体的时代特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鼓励当代大学生用于开拓创新,积极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培养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德育品质。
三、发挥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

(一)理论讲解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及思维方式发挥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将延安精神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运用感性的教学方法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

延安精神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挥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组织当代大学生参观延安革命圣地,切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感受其中的红色精神,通过走访发现现代延安地区的新時代企业、新型农村建设,让大学生感受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相关影片资源、记录篇以及新闻资讯,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延安精神,学习红色文化,通过课后观后感的形式,帮助学生落实德育教育的计划与目标。

(二)学生社团与教师垂范相结合

发挥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还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社团与教师的模范作用。

一方面,发挥好大学生社团作用,就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校园中的积极社团力量,通过在社团开展延安精神的理论讲解,专家座谈以及对实践调查学习等形式,让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社团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延安精神与当代的新时代理想相结合,加强理论的讲解与实践的指引,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长远发展,使延安精神成为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另一方面,发挥高校教师的垂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高校教师的以身作则,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通过言传身教,将延安精神带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另外,高校党委也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发挥高校教师的政治引导作用,建设一支思想有力的教育工作教师队伍,教育并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延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宣传者、实践者。

(三)结合新媒体形式,创新教育方式

发挥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就要以新媒体网络平台为支撑,创新宣传延安精神。目前,网络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发扬延安精神的德育教育更是要把理论讲解与网络形式相结合,不断开拓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比如,在学校现有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建设“延安精神德育教育”的专栏节目,充分利用当代高校的校园网页、贴吧、微博、微信以及公众号等媒体形式,将延安精神中的英雄事迹、中国共产党的坚毅品质进行宣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话题的讨论以及评论跟帖,设立特色形式,增强话题的吸引力,增加有奖问答以及奖项设置,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形成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网络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田海舰,刘焱.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

[2]樊建荣,谯坤华.延安时期劳动精神的培育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启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06):12-14.

[3]刘宝军.延安精神的传承价值[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20.

[4]赵鹏飞,孙文.延安精神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1-202.

[5]崔茜.浅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J].新西部,2018(29):134-135.

[6]徐兆东.弘扬延安精神,助推新时代学校内涵式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69-71.

[7]翟欣,徐新萍.从“延安精神”看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88.

[8]王煊予,贺梦依.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5):117-119.

[9]刘婷.以延安精神加强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A].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省教育厅.弘扬延安精神  推进德育建设——云南省第八次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省教育厅: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2.3.

[10]石春珍.延安精神与新时期成人德育教育[J].妇女学苑,1996(03):44-46.

作者:张婉陶

上一篇:信息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社区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