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视角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应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展开学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个性视角下班主任德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个性视角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1:

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角色探究

【摘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做出相应的调试和变革。改革方案推行后,高中实行“走班制”是大势所趋,走班制正处于深度实践的时期,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班主任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教育角色中交融与适应,顺利实现向新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走班制;班主任;角色转变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高考改革方案,试行“依据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以图破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学生除必考语、数、外3门课,另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7门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全科覆盖、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这标志着文理分科考试的结束,学生开始自主选课,催动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自主选科的考试模式,将产生多种排列组合,每位学生都有一份个性化的课表。传统行政班走班制更适合这种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尝试走班制。

本文结合此次新高考改革内容,拟从走班制背景下班主任角色转变这一视角,尝试分析高考改革后,班主任作为教师职业中的特殊岗位,其专业发展有何变化,希望能够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走班制的内涵与利弊

走班制指学生依据自己课表上的科目和时间,走到预定教室,跟随自己选择的教师和选择同一学科的同学们一起学习[1],英文为“non-graded instruction”,即“无年级教学”或“非固定班级”。1869年,走班制在哈佛大學最早推行。1959年,著名课程专家约翰·古德莱德开始在中学推行走班制。走班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有学校做出实践尝试,如20世纪80年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按程度分班教学;1991年南京师大附中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实验;1994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进行“数学分层测试”。这些实验主要进行了单学科分层教学的探索。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新的课程内容要遵循选择性原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2]在这之后,走班制由必修课扩展到选修课,适用范围扩大,逐步构建完整的体系。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我国走班制进入深度探索和发展阶段,进一步体系化、机制化[3]。

走班制充分联系和运用了分层教学和选课制的优势,使教学效果最优化[3]。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加快了教学配套体系的改革[4]。

多数中学在实行走班制时,采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方式。“行政班”指学校传统班级编制,活动空间固定,学生固定,并配有班主任;“教学班”指学生选课后进入的班级,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班的管理功能,影响了班集体的建设,限制了班级德育功能的发挥[5]。

二、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角色探究

班主任制在我国有60余年的历史,1952年,我国学习苏联的“班主任”制度,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在中小学普遍实行班主任制。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班主任制主要是学科教师兼任班主任岗位。

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一群特殊的教育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与一般科任教师相比,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加丰富与深远。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参与,而学生的成长也少不了班主任的作用[6]。但走班制背景下,班主任对学生既很难及时进行个别教育,又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某一时间内较为普遍出现的思想情绪波动情况,更难以有效地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因此,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要求,成为传统班主任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班级的领导者

班主任常被视为“班级管理者”,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件都要依靠班主任处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仍采取较为单一的管理模式,“事无巨细”地管理各项事务,按照自己的意志管理班级,导致班级“离不开”班主任,学生勇于承担的责任感也日益缺失。

在走班制背景下,由于学生的课表不同,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基本散落在不同的教学班学习,只有在课余、早晚自修和班会课这三个时间段内,班集体才是客观存在的[7]。走班制的现实条件给班主任管理班级造成种种困难,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存在“时间差”和“空间差”。行政班很多活动被迫缩减甚至取消,长此以往,必然会弱化学生对行政班的认可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精神上有“流浪感”,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班主任只有从身体力行的“管理者”变成学生精神上的“领导者”,才能“与学生一起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携手步入‘我—你’主体间,在奔赴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实现着彼此精神的相遇和视界的融合”[8]。这将会更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一旦班主任领导力形成,即使行政班聚集的时间相对过去而言有所减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直接接触的时间也会减少,也不会影响班主任核心力量的发挥,班级秩序不会因此被打乱,凝聚力也不会被削弱。

(二)学生专业生涯的规划者

石中英教授提出:“我国高中教育在强调升学准备与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的基础上,还具有为成人做准备(人格教育)、为未来公民做准备(公民教育)、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功能。”[9]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尚未稳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智能、优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尚不清晰。在高考“3+3”方案中,学科自主选择模式意味着未来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甚至人生的选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影响深远。高中时期的选科会直接影响大学专业的选择范围,很多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迷茫和恐惧。在选择学科时,除了以过往成绩为参考,还要正确分析自己主观的兴趣倾向、人格优势、能力特长等,明确相关的学科对应的招收专业、市场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等。这意味着高中学生急需专业生涯规划辅导。班主任作为最了解本班学生的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主动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基础,分析学生的心理与志趣,了解高校专业限制,承担起帮助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责任,尊重个性,避免盲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最大化发挥个人优势的科目组合。

美国高中均有咨询师(counselor),他们不是学科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安排学业规划、学期选课、课外活动、升学指导等一系列与个人成长相关的事情,他们对学生的学业、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也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班主任最了解学生,往往与学生有密切的交流,可以向咨询师转变,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之间的纽带,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好规划。

(三)家校教育力量的整合者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班级的唯一管理者。在走班制背景下,高中行政班班主任所管理的学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教学班上课,工作难度加大。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存在认知延后或片面的问题,而教学班的授课教师又因学生流动性大,非长期授课等原因,对学生的熟悉度不够。部分家长对于走班制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对于学生的选科更是难以给出建设性意见。

這要求班主任要改变过去封闭的管理思路、教育模式,在教学及班级建设中及时筛选、整合多渠道得来的信息。班主任的信息源可能是学生个人、课任老师或学生家长,班主任作为家长和学校信息传送与反馈的中枢,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全新的视角拓展学生管理与教育的新领域。因此,班主任应从“班级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级群体,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主动联系课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及时跟进本班学生情况,有效弥补走班制情况下行政班管理的弊端。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着班主任角色的内涵。在走班制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摆正位置,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班集体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3):68-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2003-03-31)[2019-12-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0303/t20030331_167349.html.

[3]黄哲.教学组织形式新探索:走班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8):16-18.

[4]郭方玲.“走班制”:让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尊严[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22-24.

[5]张先锋,李振刚.对选课走班制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121.

[6]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85.

[7]严淑华.“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J].文教资料,2017(25):165-166,160.

[8]汪明,张睦楚.“五观”端正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22-24.

[9]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卢文迪

学生个性视角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2: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艺术探究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应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展开学习。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主任管理工作;传统教学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理念下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给予每位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空间。班主任是班级主要负责人员,也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其管理工作对于班级整体氛围和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向导,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致力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質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以及全面的发展。

二、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 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局限,很多高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仍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通常班主任是权威的象征,掌握着话语权和决定权,学生处于言听计从的状态,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盲目地采用统一而又呆板的管理手段,学生难以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存在着隔阂与距离,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情况,导致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展开。除此之外,班主任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理解与尊重,导致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与困难。

2. 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大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缺乏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与培养,在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与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与个性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与热情,甚至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的关注,不能及时予以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很多班主任仍将成绩当作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个性,不能发掘和培养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学习效率难以得到保障,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1. 构建人本管理机制,展开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重要的职能与作用。而班主任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无法时刻监督班级的状况与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此,班主任应当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人本管理机制,即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与功能,从而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与水平。“以人为本”理念体现的是学生个体价值,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锻炼和培养,更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状态和动向,促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首先,班主任应当以人本化管理为向导,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选拔班干部,通过班干部参与管理使得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将班干部的选拔权交给学生。与此同时,班干部也可采用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通过民主选举和轮换制度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与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观念。

2. 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能够充分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特点,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结合学生个体差异与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策略,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例如有些学生成绩不太好,但是在音乐和美术方面有特长,则在文体活动中则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并能够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针对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可以通过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帮助排忧解难,完成顺利学业。

3. 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班主任应当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而又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进步。班级氛围的营造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应当做好教室布置工作,组织学生一起美化班级环境,安排好卫生工作,确保教室的舒适与整洁。还可以借助班级橱窗和黑板报等方式来明确班级制度和管理细则,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共创和谐班级,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重视与推广。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才贵.浅议班主任以人为本.强化小学管理的艺术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2).

[2] 刘雯.高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生为本”的视角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5).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中学    611930)

作者:王云波

学生个性视角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3: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 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摘 要:义务教育事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之命运,民族之未来。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科学地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当下初中生矛盾心理的表现,提出了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策略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意见》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同时指明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突出德育实效的关键途径。

从当下的现状看来,初中是青少年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等方面存在多样的矛盾心理,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导者,全面负责班级成员的思想、心理、学业、体育和劳动等方面,引领班级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有部分班主任受过去落后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没有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理念,依然重文化,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实施不力,亟需所有初中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研究和主动实施。

二、当前初中生矛盾心理的表现

(一)美好愿景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向往。他们幻想着将来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成为科学家、作家、企业家、领导、医生等等,不辜负青春,不辜负亲人和老师。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怕苦畏难,毫无斗志,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面对困难和挫折束手无策,他们向往的只是实现梦想后的光鲜和荣耀,而对实现梦想的过程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够,形成了成才的美好愿景与厌学怕苦心理之间的矛盾。

(二)享乐主义与劳动观念缺乏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富裕家庭、小康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随之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宠孩子,富养孩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初中生身上的零花钱多起来了,花钱不计较,开始娇生惯养,热衷于享乐,甚至玩物丧志。班上好多学生穿的都是名牌中的名牌,而普通名牌很少选择。很多学生总是这样跟父母说的,别的同学用的都是好牌子,如果我不用就是落伍,会被人看不起的。但这些同学中有很多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对劳动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是厌恶的,认为享受是天生的,是理所当然的,对劳动创造幸福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渴望尊重与闭锁心理的矛盾

初中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点就是爱面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們非常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关注自己是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在乎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由于内心世界不断丰富复杂,他们开始不愿意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心理逐步呈现为闭锁性,很多心里话不愿意与家长说,很多事不愿意让老师知道,房门爱关上,抽屉爱上锁。久而久之,家长和老师感到不懂他们的心,与他们之间产生了距离感,这种局面不利于教育管理,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四)独立意识与依赖思想的矛盾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年龄和身高的逐步增长,初中生的心理方面也在随之发展成熟,他们的生理变化带给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身体内充满着能量,拥有着充沛的精力、开放的思维,对未来富有强烈的幻想,感觉生活中无所不能,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对大人的要求有反抗情绪,甚至出现顶撞家长、老师的现象。但是,初中生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不一样,童年的依赖更多是在生活上、情感上的,初中阶段的依赖则变现为希望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理解和关爱。

(五)视野扩大与鉴别力不强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信息交流日趋快捷,电脑、手机、电视、电影等信息工具被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生处于现代化的环境里,视野开阔,耳濡目染,认识空间、交往空间和思维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开拓,从网上交友、流行服装、影视明星、历史地理、世界和平与发展、宇宙的奥秘等等,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但由于他们认识能力不足,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缺乏正确的鉴别方法,对待客观事物认识偏狭,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被表面现象和感情因素所迷惑,在这些不确定条件下,一些不健康、偏执的思想意识会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三、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

现在的学生代表着时代,代表着未来,班主任要想引领好他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丰富新内涵,尤其要不断学习心理学。平时多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们的思想,搞清楚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运用心理学知识给予他们成长的呵护。学生出现了小过错,班主任不要简单化处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奉劝年轻的教师,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错误的。”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班主任要学的心理学知识,一般是教育心理学。我认为,再学点生理心理学、家庭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之中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班主任的出色主要体现在班级的日常管理方面。作为一名班主任,而且是初中的班主任,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涉及众多方面,很琐碎,很繁杂,诸如班级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家校交流等方面,面对着一件又一件待处理的事情,面对着学生身上发生的各种琐事,有时候颇感劳累与无奈。班主任要管好、教育好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管理教育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疏导学生发生的问题,提高班主任管理的科学性。日常管理中,需要我们拓展对班级团体动力学的思考视角,如作业抄袭、乱扔垃圾、卫生值日马虎等,从常规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一般会归纳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不强,但是每个小集体不是1+1等于2,绝对是1+1大于2,这个大于对班级建设和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这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开拓思维。心理学会从另外一个视角给我们答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心田

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思想,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他们从老师这儿不仅想得到知识,更想得到友情、宽容和爱。如果学生畏惧、拒绝老师,那师生间的教育过程一定是不顺利的,效果也一定是打折扣的。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培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待,善于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很多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否则事与愿违。当然,师生间的朋友关系并非意味着对学生纵容和放任,宽严相济,恰到好处,一分严格,九分感情,定能奏出和谐乐章。敞开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形成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基础,假如把学校教育比喻成阳光雨露,那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一片沃土。《意见》里面明确要求,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因此,学校应该担负起家校共建的主要责任,进一步完善家校共建的制度,制定家校合作教育的章程,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多样、直接、有效的沟通平台,家校共撑一把呵护孩子成长的大傘。

(五)关注社会影响,营造成长氛围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时代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学生身在其中,必然受到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发展,决定着学生的未来。2018年9月26日人民网发表《把办好学视为天大的事》评论文章说道:“天大的事,也就是最大、最重要、最主要的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社会关心教育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切实担负起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责任,不折不扣给孩子们提供各类保障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全方位支持教育,才能培养好一代新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四、结语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新时代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面向全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班主任切实担负起培育学生的德育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保驾护航,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翠,赵顺英,高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心理探索,2017(15).

[2]吴海强.新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策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03).

作者:叶继生

上一篇:现代艺术构思工艺美术设计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背景下启发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