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采购服务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服务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发展去向等方面的成果和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进行了描述和评论。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研究视角局限,研究范围狭窄,成果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实践操作层面则存在政策引导乏力,发展措施失当等缺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共采购服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采购服务论文 篇1:

阳光公共采购服务平台呼之欲出

9月5日,《经济》杂志社政府采购编辑部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08创新公共采购服务平台模式研讨会”在经济日报社召开。各级政府采购采购中心负责人、采购人、行业协会负责人、检测机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共采购服务工作,创新公共采购服务平台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研讨会上,《经济》杂志社政府采购编辑部主任陈剑飞做了编辑部的背景介绍。编辑部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机关成立时组建。五年来,立足于权威、客观的报道,进行过大量的平台搭建工作。在实践中,与政府采购的动态相应和,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与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平台构建经验。

讨论中,与会代表就公共采购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构建与流程设计、如何设立招标产品前端服务及中标产品验收服务、如何设立公共采购主要商品全国信息发布服务、如何规划与设立统一的公共采购实物展厅等问题彼此碰撞,各抒己见。

尤其是服务平台功能模块中争议最大的标书问题,成为研讨会讨论的焦点。代表建言利用行业协会和专家的资源,把招标文件的资质和技术编写重视起来。

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在顺应我国“以创新求发展”的趋势下,设立一个政府采购人与供应商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服务平台是非常可行并且有实际意义的。

《经济》杂志社政府采购编辑部副主任方剑做了政府采购同行建议的汇集,表示编辑部愿意与各级政府采购中心、各行业协会及政府采购供应商齐谋合力,共同搭建公共采购服务平台,作为政府采购人和供应商间沟通平台。

创新公共采购服务平台的搭建,将对今后的政府采购工作起到一定意义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政府采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波助澜。

作者:张琼文

公共采购服务论文 篇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

摘要: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服务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发展去向等方面的成果和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进行了描述和评论。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研究视角局限,研究范围狭窄,成果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实践操作层面则存在政策引导乏力,发展措施失当等缺陷。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服务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China

HUAN Chang-dian1,XIAO Lin-peng2,LI Zong-hao3,YANG Xiao-chen4

(1.Department of Social Sport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2.Science and Research Offic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3.Director Offi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4.Editor Department,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public sports service;public service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发展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围绕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问题,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本研究试图从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和发展趋向等5个方面以及政府领域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进行系统回顾和述评。

1五大领域理论研究成果述评

1)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当前普遍使用两个术语“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刘艳丽、苗大培[1]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体育服务。也有学者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2]。可以看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界定是出于产品属性视角,即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体育服务就是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闽健等[3]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并继续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各类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受益主体是全体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等观点。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性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和政策性公共体育服务。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则是组织视角,即公共组织供给的就是公共体育服务。

综合而言,无论产品属性视角还是组织视角都存在缺陷。综合当前学术界对“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各种认识,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公共体育服务外延包含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公共体育教育服务、公共体育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公共体育制度服务、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奥运(全运)争光服务等[5]。

从规范用语的角度讲,认为用“公共体育服务”来指称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更为规范。原因:第一,教科文卫体长期以来并称为我国5大公共事业,当前普遍使用并获得广泛认可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科技服务”等指称,既然其他领域都是使用“公共+公共事业名称+服务”的形式,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术语同样应该使用这种格式;第二,“体育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结构相似,但很明显,“体育”与诸如城市、社区、农村等不属于同一层次和性质的概念。

2)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肖林鹏等[6]在分析公共服务体系其他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公共体育需求的结构和内容,探讨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组成,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9个部分: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体育绩效评价。其中“体育活动”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有学者将肖林鹏静态的分析观点予以扩展,提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等内容[7]。曹可强等[8]以区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为依托,提出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市场与非营利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主体。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作用。

当前盛行的各种“体育服务体系”,部分可以归结为公共体育服务范畴,如全民健身服务[9]、基本体育服务等。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涉及公共体育的部分也该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范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只是公共体育服务要素的静态集合,要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要素动态上的提高,需要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进行深入研究。

3)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

公共体育服务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各类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当前对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的研究大多是从西方经济学公共产品的角度进行的。冯云廷[10]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认为体育公共产品相对于体育私人产品而言,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闽健等[11]认为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以社会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为目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可能享用,对社会产生整体功效,具有公共性质的体育设备设施和相应服务。并把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分为“物质型产品”和“非物质型产品”两种类型。卢文云[12]对奥运争光类体育服务性质进行研究后发现,奥运争光类体育服务产品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纯公共产品。

当前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的研究大多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但存在经典理论简单运用的问题,对公共体育服务形态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应该对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体构成要件做深入具体的研究,从而可以发现公共体育服务是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要件的集合。部分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如奥运争光服务、公共体育制度服务等,但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如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等,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形态属于混合产品范畴。

4)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当前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少硕博学位论文涉及到这个领域,如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卢文云的《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魏来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和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郝海亭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研究》、郇昌店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包括3个议题,即谁供给(供给主体)、供给什么(供给内容)、如何供给(供给方式)。肖林鹏[13]认为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针对需求多层面而形成多层次性的供给内容;而供给方式则分为政府供给方式、市场供给方式和社会供给方式等3种类型。

对公共体育服务构成要件供给的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肖前[14]在分析公共体育产品具有准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公共体育产品市场已经具备采用非政府供给的条件,可以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以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李正明[15]针对公共体育服务,提出对大众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适用公共生产、免费供给。同时在具备有效的宏观管理的条件下,某些大众体育产品可以采用私人生产,如交由一定的社会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负责,政府以公共财政对这些协会和俱乐部进行必要的补贴,即采取非公共生产、免费或成本供给的方式;对个性化需求的体育产品,采取非公共生产的方式;对国家运动队的体育产品,适合采取免费供给的方式。

郝海亭[16]探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存在政府供给方式、社会供给方式、市场供给方式、志愿供给方式、私人供给方式与自治供给方式等6种具体方式。郇昌店[5]在硕士论文中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并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不是以“市场主体(力量)”取代“政府主体(力量)”,而是以“竞争”取代“垄断”,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普遍存在供给不足、需求表达不明显、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可以应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特许经营、内部市场、使用者付费、凭单制、政府采购等。

当前我国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应立足于各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差异的实际,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相互关系;探索在当前条件下,促进各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应把握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性目标。注重区域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探索不同区域的制度与资源约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

5)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向。

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向的研究,当前研究成果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第一种是以效率至上的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另一种则是以公平至上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改革。另外,伴随着多中心体制理论逐渐渗透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容纳两种价值取向的多中心供给模式也有学者提及。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郭惠平[17]提出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供给存在的供求失衡、资源行政垄断和“政府管理型”的体制性障碍等基本问题,通过对经济学社会物品分类标准的重新解读和对公共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动态变化观点的研究,借鉴近年来富有成效的文化服务改革经验,提出深化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张。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郇昌店、肖林鹏[18]提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生活娱乐需要,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的现状,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黄晓[19]认为应基于“大众共享”、“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均衡点;把“弱势群体”纳入公共体育服务框架;开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项目等作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思路。

黄恒学[20]提出中国现行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在重新界定、调整和收缩国家体育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确保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等的优先发展。大众体育产品(公共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采取公共生产和免费供给的方式效果更好。对于国家队的体育产品生产和供给,建议公共生产为主,市场为辅[21]。同时在破除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垄断配置高成本的条件下,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生产主体可以适当分离,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多元生产趋势[22],这种观点,符合多中心理论的核心价值。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取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的模式,逐步实现区域乃至全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而如何完善政府各项公共体育政策、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总之,以制度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已经成为后奥运时代的核心问题。

2政府的实践与探索述评

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对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予以明确规定,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的职能。陈至立在2008年国家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会上也明确提出:“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既是由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体育事业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体上看,当前不同层级的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这对推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实践。

(1)“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

2007年,江苏省已经实现全省村村有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也达到全国之首。江苏省2008年建设“体育十大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公共产品,逐步实现省域内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3]。2008年,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浙江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中可以看出,该省通过未来5年投资2 170余亿元推动包括“文体普及工程”在内的10大工程发展公共事业[24]。

从江苏省和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践可以看出,部分省市已经具备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能力。两省的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不仅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硬件”,如体育设施,而且对“软件”,诸如健身知识、国民体质监测等的建设,显示出对整体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视。

(2)“多元结合、突出重点”模式。

山东省青岛市的体育、规划、城建、园林等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规划,把体育健身设施与广场、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大部分市(区)都建成了一处或多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中心,街头巷尾的健身路径就有250多条。该市通过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该市还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锻炼。在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中,青岛主要抓了3件事:一是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特别是重视办好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班。二是坚持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加强农村体育辅导员队伍和辅导站(点)建设,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三是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健全和规范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群众健身辅导站(点)网络。

从青岛市“多元结合、突出重点”模式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来看,加强多部门间的结合,并突出体育的重点,服务于重点,对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文化、体育相结合”模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作为民生工程,以“文体结合”的方式发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该市文化、体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该市积极以开展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依托,常年不断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形成了不同层次、形式、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该市体育部门紧紧围绕政府提出的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目标任务,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乡镇村文体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社区居民和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马鞍山市“文体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当下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公共文化体育体系的提出与建设,为我国整体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如重庆市南岸区、上海市虹口区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3结论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概念、理念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但总体而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

理论层面。首先,基础研究缺失。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对基础性问题存在一种“先验的假设”和“存而不论”的境况,缺乏哲理思索,导致部分研究成果模糊研究对象,混淆公共体育服务和其他体育服务的范畴,术语的使用较混乱。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已经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奢华问题”,个别研究将全民健身服务或者农村体育锻炼看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正确开展。其次,研究角度局限。当前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大多从公共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出发,是其他学科研究路径和方式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研究出发点和论证体系均印着深刻的公共经济学痕迹,研究中公共管理和政策理论视野较窄。再次,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局限于对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和体系的静态描述,未能对不同约束条件下动态的可抉择机制(公平机制与效率机制等)与多部门(政府、社会和市场)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缺乏不同层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的深入实证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力度不够。最后,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没有合理地平衡区域发展和政策的关系。研究方法以理论论述和逻辑分析为主,相应实证研究方式欠缺,导致缺乏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以及现有经验的提炼,过于强调理论推演而缺少可行性考虑,理论成果的政策指导意义不强。

实践层面。虽然公共服务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只是提供区域性全民健身服务产品,其发展重点和方向与当前公共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公共体育需求错位,导致部分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成为无效供给,对社会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乃至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意义不显著。从现实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只是地方政府的推动,缺乏中央政府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缺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对如何平衡区域间经济水平和社会需求能力缺少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苗大培. 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J].体育学刊,2005,12(3):126-128.

[2] 课题组. 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 体育科研(沪),2008,29(2):20-26.

[3] 闵健,李万来,刘青. 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4]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5] 郇昌店.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D]. 天津:天津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25.

[6]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72-475.

[7] 课题组. 构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 体育科研,2008,29(2):1-13.

[8] 曹可强,徐箐,俞琳. 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9(2):32-36.

[9] 肖林鹏. 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6-11.

[10] 冯云廷. 公共事业管理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84.

[11] 闽健,李万来,卿平,等.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1):3-10.

[12] 卢文云. 我国奥运争光类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J]. 体育科学,2006,26(12):77-84.

[13] 肖林鹏. 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0-12.

[14] 肖前. 公共体育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可行性与途径[J]. 体育学刊,2005,12(4):128-130.

[15] 李正明. 公共事业管理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2-83,238-239.

[16] 郝海亭.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研究[D]. 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06:111.

[17] 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等. 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6.

[18] 郇昌店,肖林鹏.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8-31.

[19] 黄晓. “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5-8.

[20] 黄恒学.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9-150.

[21] 李正明. 公共事业管理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38-239.

[22] 刘艳丽,姚从容. 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16-18.

[23] 金世斌. 江苏省坚持“健康第一”实施体育十大惠民工程[Z]. 体育工作情况,2008(8):2-4.

[24] 省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S]. 浙政发[2008]51号.

[编辑:谭广鑫]

作者:昌 店 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

公共采购服务论文 篇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学理逻辑与边界问题研究

摘 要:基于学理层面,解析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从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体育权利、降低成本和优化体育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善治层面阐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学理逻辑。认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界定是一个动态变化与发展过程,需要从购买公共服务法治化进程与缺陷、公共体育服务的民生逻辑与价值、体育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购买服务的购买成本与考核标准等维度进行分析。提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边界界定的对策:完善购买的制度体系,加快政府购买服务的法治化进程;了解公众的体育需求,科学界定公共体育服务购买范围;基于政府的财力状况,拓展政府购买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建立购买的动态调整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购买;学理逻辑;边界分析;购买范围;法治化进程

政府購买公共体育服务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不同范式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很少有学者专门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学理逻辑进行分析,更没有系统探讨购买边界问题。目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出台专门的购买目录,对于“为什么购买”及“要购买什么”的认识和做法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不能简单照抄模仿,应结合本地财政和公共体育发展状况,科学地确定所购买的边界和标准。为此,基于学理层面,阐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厘清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确定哪些服务属于购买范围,回答“要购买什么”的问题。

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解析

政府购买服务在国外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或购买公共服务合同。在我国,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阐述。有学者认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1]还有学者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合同外包、合作、补助或凭单等方式转交给社会力量提供,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2]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履行服务公众的职责,以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支付费用,用来购买其通常以契约方式确定提供、由政府鉴定种类和品质的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务。”[3]根据以上概念,可以认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就是政府通过合作、合同外包、补助或凭单等方式,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给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其提供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来支付相应费用的运作模式。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与公共事业财政拨款不同,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公共福利或政府采购,而是按照契约进行评估来付费的,侧重服务绩效考核。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质就是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内引入竞争机制,让非政府体育组织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增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升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绩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参与主体上,政府作为购买主体是资金提供者,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体育社会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生产者,社会公众则是被服务的对象,直接享受体育服务。在购买对象上,政府不仅局限于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也包括营利的体育企业和个人。在购买形式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凭单制、合同承包与政府补助等。在购买内容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公益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国民体质监测、体育信息服务等内容。在购买意义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种体育治理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构建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学理逻辑

2.1 法理逻辑: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体育权利

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揭示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质,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法理依据。公共利益不是一个抽象观念,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诚如马克思所认为,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享有,社会主体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4]。公众的需求是公共利益的根源,当公众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用时,公共利益才能体现。政府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承担着核心角色,在具体实践中不仅要强调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也要体现人人参与的“共建共享”理念;因此,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在行政主体的主导下进行的满足社会公众体育需求的活动,反映了服务型政府“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在政府出台的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应充分体现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和“多元性”,把维护公众的公共利益和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公众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权利。

体育权利是国际公认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社会公众享有基本体育权利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法理基础。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或多或少地享受着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享有和实现基本权利的前提条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就是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内容结构和目标模式,还关系到制度构建及理论基础[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第21条就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阶段,公民享有体育权利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3年出台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2015年出台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2016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等文件对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公众的体育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2.2 经济学逻辑:优化体育资源配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远远落后于人们的多元化体育需求,需要激发社会力量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效率。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加大了财政投入,但面对巨大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如何解决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生产方面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竞争可以破解市场垄断,只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吸引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通过竞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方式,对体育服务的生产、交换、消费等领域产生了经济影响,对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具有正向经济效应 [6] 。

公共体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以一定的体育人力、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投入来产出更多的体育服务产品,这就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公共体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7] 。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3 574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4 000亿元,约占GDP的0.64%,體育服务产业占比不足30% [8]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7%,而服务类仅占9.4%[9] 。我国的服务类采购多集中在养老、教育、就业、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等领域,很少涉及公共体育服务类,这也说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才刚开始,购买规模和范围需要扩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契约化和市场化,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市场活力,这样有利于优化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例如:在2015年广州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300家社会体育场馆为市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仅盘活了闲置的社会体育场馆资源,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3 管理学逻辑: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善治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实质上就是通过机构改革和组织调整,由过去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 [10]。早在1988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强调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此背景下,体育领域内的政府职能改革也在全面进行。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状态,指在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求,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1]。治理的本质是善治,是政府与其他主体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旨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方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深化体育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坚定依法治体,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体育领域的善治[1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实现善治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多元主体合作与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在善治视角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通过政府、市场、体育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积极打造高效能的服务型政府,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分析

3.1 法律规范:购买公共服务的法治化进程

早在20 世纪 90 年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始探索,与此同时,相继出台了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的规章制度。在国家法律层面,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200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确定了基本框架。2012年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管理、绩效管理等做了框架性的设计,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13] 。2013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14] 从2015年1月1日起,《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开始实施。2015年5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列出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其中包含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运营和管理,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几个方面。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地方政府层面,2013年江苏省印发了《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浙江省制定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还有其他省级和市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配套制度文件,加速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治化进程。

3.2 民生理念:公共体育服务的民生逻辑与价值

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15]。民生问题是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人们最根本的利益需求。 改善民生可以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使国民获得基本生活资料,满足基本生存;第2阶段是不断提高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公共体育服务属于民生的第2阶段,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民生理念。每个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权利。公共体育服务关系到公民的生存能力、基本体育素质、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实现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和满足公民的基本体育需求,必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6] 。民生体育是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人们的体育权益,不断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所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活动[17]。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解决民生体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因此,在购买范围的界定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要判定购买内容是否能让人们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体育权益。

3.3 社会结构:市场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角色发生了转变,把生产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责通过购买形式转给社会力量,而体育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则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因此,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受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之间关系的影响。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既可以选择体育经济组织,也可以选择体育社会组织。但在实践中,政府一般会让体育社会组织来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这与体育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和专业性特征有关,这样做有利于保障服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8]。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6万2 000个社会组织,其中体育类社团有2万3 000个,仅占3.47%,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万4 000个[19]。随着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和更为多元化,地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已较全面;但由于我国的体育市场尚不成熟,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和水平还不高,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加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政府购买还没有纳入制度安排,制约着购买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也要考虑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的社会结构,根据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市场的发展状况而定。

3.4 技术层面:购买服务的成本与考核标准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断深入,购买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在技术层面上政府要充分考虑购买服务的购买成本和对合作的绩效考核。由于公共体育服务属于“软服务”,不易定价和进行绩效考核,所以,可操作性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通过梳理分析各省级、市级政府出台的购买目录或购买指南等发现,多数对购买范围界定模糊,分类粗糙,欠缺对项目操作与评估标准的具体量化[20]。当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很难确定时,政府通过向体育经济组织或体育社会组织进行购买,这些组织就有降低成本和无法保障服务质量的风险,从而导致体育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但是,在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下,政府如果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质量、规格、费用、违约责任等,购买就能顺利进行。公共体育服务的价格直接关系着政府的购买成本,政府在支付费用前必须要对所购买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如果地方政府没有此方面的财政预算或购买成本过高,那么就会导致近期无条件购买,这就需要制订公共体育服务价格计量标准和财政资金预算。在购买实践中,政府是根据体育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务数量和质量来付费的,这就要求在界定公共体育服务范围时,充分考虑所购买项目的特点,制订明确的质量考核标准。例如:2016年泰州市政府制定了《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评分表》,把公共体育服务分为健身活动项目、群体竞赛项目2类,从基本条件、活动方案、经费管理、安全保障、社会效应等5个方面进行评估。政府向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考核涉及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利益,需要解决“由谁评价、评价谁”的问题。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仅要关注购买成本,还要注重质量标准,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来界定购买范围,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实现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较为科学的评估[21] 。

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边界界定的对策

4.1 完善购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快政府购买服务的法治化进程

依法治体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在依法治体背景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政府购买服务的法治化进程。由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在很多地方初步实行,其法治化的实现,既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也需要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文件进行规范。第一, 尽快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体系。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为政府购买确定了基本框架,但难以适应政府购买范围不断拓展的现实需要,应将公共服务纳入购买范围,并明确购买界限,为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地方政府应制订针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配套制度。例如:江苏省政府制定了《江苏省本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暂行办法》、常州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等等,其中常州市政府明确说明了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这些都为其他地方政府解决“购买什么”的难题提供了经验借鉴。地方政府需根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合理界定购买范围。第三,出台购买的预算管理制度。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把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纳入预算管理,各地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的随意性较大,资金来源也不固定。各级各地财政应统筹安排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要做到规范化和透明化。第四,制定质量评价与监督制度。在购买前期,要建立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在购买流程中,要对购买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订约、实施、调整、结项、评估等操作环节进行动态监督[22] 。在购买后期,对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绩效考核。

4.2 了解公众的体育需求,科学界定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范围

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一些省级和市级地方政府出台了规范性文件,界定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但要解决政府 “购买什么”的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公共体育服务本身的公益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也要了解社会公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科学界定政府购买范围,出台购买目录,确保购买项目切实可行。第一,通过广泛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调查,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 地方政府要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购买方向,调查哪些是社会最迫切、最普遍、最重要的服务项目,把这些信息汇总后进行论证。第二,对公众所提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进行科学论证。成立由政府官员、学者、体育社会组织领域的专家、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所要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进行审核和论证,以提高政府购买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政府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项目选择上,优先考虑购买能够体现民生性和公共性的最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第三,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行政职责,细化公共体育服务各个具体项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多个行政部门来完成,在具体购买实践中,要明确行政职责,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协同完成任务。同时,地方政府在界定购买范围时,要根据地方特点,细化公共体育服务项目,重点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4.3 基于政府的财力状况,拓展政府购买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开始重视购买服务类项目,提高了服务类项目的购买比例,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不断拓展。例如:江苏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自2014年政府首次投入99万元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以来,到2016年就增到450万元;在购买项目上,由2014年的18项到2015年的31项,到2016年增到36项,新增了广场舞大赛、风筝展示活动、保龄球赛等项目。早在2009年,武汉市政府就开始通过购买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期免费的游泳服务。从2016年开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了游泳、足球、网球3项体育项目,为4 000名小学生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确定政府购买范围,也要以资金来源为标准,逐步履行政府公共职能和满足公众需求,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政府购买范围[23]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要积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要理顺与市场、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向现代协同治理思想转变,把一些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第二,在资金保障上,各级各地政府要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把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列入预算。同时,地方政府应探索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运用政府與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

4.4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购买的动态调整与保障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在具体的购买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公众的体育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购买范围的动态调整与保障机制。第一,根据公众需求,适时增加或删减部分购买项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不能固定不变,要紧密联系公众需求,不能与公众需求相脱节。第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动态调整购买目录。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地方财政实力差异也很大,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应根据当地财政能力的变化而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范围。第三,根据体育社会组织或体育市场组织的承接能力和发展水平,确定当年购买目录。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中,体育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是政府选择的“合作伙伴”,其发展规模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购买效率。第四,提供资金保障。公众的体育需求是多元的,静态化的购买目录不能体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性特点。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购买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五,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各地各级政府要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区分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责任边界,明确体育社会组织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围。要推动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简化登记手续,让更多的体育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24] 。要健全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发展机制,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人才培训、场地设施、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拓展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

5 结束语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界定是一个动态变化与发展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法治化进程、民生逻辑与价值、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成本与考核标准等诸多因素。在现阶段,地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公众的体育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科学界定政府购买边界,出台专门购买目录,积极稳妥推进,实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市场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莱斯特·M.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2] 李军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3(12):17.

[3] 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与边界分析[J]. 财政研究,2014(3):2.

[4]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76.

[5] 杨炼. 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制的法理逻辑[J]. 湖湘论坛,2016,29(3):116.

[6] 郑志强,郑娟.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经济效应与推进策略[J]. 体育学刊,2015(22):49.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A].

[8] 刘鹏.2015年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7-04-29].www.sport.gov.cn/n16/n1077/n1392/n7425138/n7425223/7477924.html.

[9] 迟福林.以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公共服务业市场开放[EB/OL].

[2017-04-29].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5-07/16/content_36

077217.htm.

[10] 张俊辉.新时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96.

[1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12] 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

[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2017-04-29 ].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

m/201309/t20130930_66438.html.

[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5] 郑航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08(1):11.

[16] 范宏伟,秦椿林.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民生逻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19.

[17] 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 民生體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2):84.

[18] 汪波.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国际经验与我国推进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8(6):25.

[19] 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7-04-29].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 .

[20] 肖光坤. 拓展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的法治化思考[J]. 企业导报,2015(7):1.

[21] 项显生.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边界问题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5(6):38.

[22] 王力达,方宁. 我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问题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9):21.

[23]王丛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一个合同式治理的逻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63.

[24] 郭修金,戴健.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问题与措施:以上海市、广东省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7.

作者:沈克印 吕万刚

上一篇:高职应用电子论文下一篇:档案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