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公共服务论文

2022-04-16

在实行文化兴国的新时代,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具有开拓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武术新领地、助力文化兴国等意义;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是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武术文化教育不足和武术教育方式异化等;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文化自信、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重竞技轻传统文化的行政理念等有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武术公共服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武术公共服务论文 篇1:

武术公共服务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着眼于现价段整个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情况,提出武术公共服务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的困境逐一分析,对大力推广实行武术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全面论述,为武术公共服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關键词:武术;公共服务;必要性

中国武术植根于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当今中国,中国武术独树一帜,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载体之一,纵观其历史,武术与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且对其更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武术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融进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中,并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并推动着公共服务事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相对具体的“武术公共服务功能”研究较少,因此,对武术在体育公共服务实践中的必要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体育公共服务困境和武术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

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大众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体育公共服务事业较之欧美发达国家略显粗糙、浮浅,且在运行的实践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体育公共服务未能在社会上达到其原有目标,实现其原有功能、价值。这自然与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相矛盾,而武术公共服务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可以为解决矛盾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实践中运行困境

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是在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原则指导下,以“公共”为前提,对其包括的信息、设施和消费等的研究,可将其内涵简单叙述为:“在政府主导下,为满足公众各种体育需求而提供的由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共同提供的各种体育产品和行为的总称[1]。”体育公共服务集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将人民大众的体育需求纳入政府主导下的行为,赋予大众体育健身时,更多选择的权利和人身的保障。它的提出在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重塑了公平与效率的理念,成为了大众最期待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所以体育公共服务无法与“公共性”和“公平性”相隔开,又与“福利性”、“多样性”、“便利性”息息相关,然而,这样举足轻重的体育公共资源在实践中却有着重重困境和诸多问题。

第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理念与实践”矛盾。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有别于其他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历史悠久,其体育公共服务必然要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所体现,这既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走向世界打造中国特色品牌的要求,因此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熟知,最大程度的将民族精神铭记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定程度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力量;其中核心理念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已有文化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加入现代科技、时尚元素,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失本原的条件下具有更多更大的影响力。然而在西方体育思潮不断涌入的今天,人们对一些西式体育项目的热度逐年上升,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对其过度的追捧造成对体育项目照搬照抄,丧失公共服务所要求的创新理念。例如:在我国体育公共资源可以惠及到的诸多大城市中,体育公共服务出现“两极化”趋势,“瑜伽馆、高尔夫球场、健身房等”发展较为快速,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武术场馆及俱乐部,使得大众健身中“民族性”流失;另外,动态的体育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各大体育学院或是体育专业中,“网球、高尔夫、健美操、篮球等”西式体育项目较“民族传统体育”受广大学生们的青睐,这样的现状造成日后专业的武术教练数量不多,加之目前各门派拳师屈指可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日趋减少,造成了中国体育公共服务“两级化”,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造成了体育公共服务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第二体育公共服务其“公共性”不强。体育公共服务的真谛在于“公共”二字,而实际实施的情况却有违真谛。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体察到不通层次人群的体育需求,一些适合“老、弱、病、残,”的体育项目被忽视,而他们又无法正常参加目前大力推广的现代体育项目,造成体育公共服务对象覆盖面减小。另一方面,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程度不均衡,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资源较农村丰富,城乡在设施、人力资源方面悬殊较大,造成体育公共服务在农村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农村居民很难培养出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况且,体育公共服务事业没有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现状“因地发展”,使得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无法最大限度的惠及大众,造成资源浪费,事半功倍的现实因此,目前找到一种适合各种人群,又能与当地民族、民俗传统相结合的体育项目尤为重要。

第三体育公共服务业市场附加值不高。市场附加值是市场价值总额与总投资额的差值,是衡量市场经济是否运行良好的标准之一。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务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越来越被视做是拉动经济增涨和大众消费的重要载体,体育公共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也要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由于目前大众对公共体育的热情不够,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下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兴趣不浓,鉴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拉动国内体育市场的中坚力量,所以导致现阶段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消费较少,体育公共服务市逐渐出现萧条景象,“资源供给--产业消费”链条出现断裂,体育市场附加值较发达国家低,那么,在公共体育事业中大力推广一种大多数人愿意参加、并为之消费的体育项目尤为必要。

(二)武术公共服务构想的提出

中国目前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增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让广大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更加和谐、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全民的期待,是振兴民族的根本要求。由于完善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日益成为了“高度社会化”的标准,故不难发现,较“十一五”规划纲要而言,“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其中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一观点,并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就是旨在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提高全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在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享有更多权利被保障的机会[2]。同时,将服务业的发展立于基层、社区、个人这三个支点上,在加大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公共服务文化的选择上要注意加入民族文化,以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体育公共服务中的武术公共服务独有的“均等性和民族性”优势就可以满足这一点。

如果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加入武术运动,既是对民传统体育的创新,也是对公共服务内容的拓展,鉴于武术公共服务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武术公共服务体系定义为: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以武术为主要服务内容,具有完全公益性质的,以促进公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服务保障体系[4]。

武术公共服务虽然是较为新型的公共服务项目,但其健身养生功效深入人心,必然会成为日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同时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日显匮乏的今天,人们愈发注重养生,也愈发意识到:“只有拥有健康,才有享受生活的资本”,因此在大势所趋之下,武术公共服务也一定会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前进方向,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对公共服务体系走出当前困境和扩充大众精神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二、建立武术体育公共服务必要性

(一)武术公共服务有利于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理念的贯彻

首先,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古典哲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本土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之与生俱来就具有了较强的民族性,其包含的“武德”思想:“仁、义、礼、信、勇等”至今被用作维护社会稳定、道德伦理的准绳;“克己服礼、坚忍不拔”也被视作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实行武术公共服务有利于大众解到华夏先民们创造的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在大众心目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人生志向的选择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3月教育部提出的7个应该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的体育项目中,武术就位列是其中且居第二,仅次于足球,就是政府出于对青少年自身发展和民族文化弘扬的考虑。

其次,现代推行的武術动作已经不同于古代传统武术的技击动作,一些“繁、难、杂”动作被删减,同时创造性的加入了现代人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等其他元素,赋予了现代武术新的含义;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在的创新,符合体育公共服的核心理念[5]。举例来说:从正在全国推行的武术段位制和太极拳的规定套路,到目前随处可见的健身功法动作,无一没有进行改编。从表现形式上讲,现代武术更加注重“表演性”和“竞技性”,使之动作华丽流畅、美感十足;从技术角度上来讲,相较于传统武术而言,现代武术没有了较强的技击含义,相反,更加突出了动作的简易性,使之简单易学,并大量融进了养生功法。

再之,现代武术与科技、时尚有较为完美的结合促使传统文化外形的创新[6]。一方面,在最近几年兴起的武术舞台剧中,为了突出舞台效果和加深故事情节的需要,经常会运用现代科技将“声、光、电”恰当结合,打造一个美伦美幻的舞台,把古老的故事、传说“全方位立体性”的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太极拳和近来较为时兴的健身气功也有着现代时尚气息,其中“太极剑、太极刀、太极球、太极扇”里的器械越来越轻巧、精美,套路配乐也越来越时尚,甚至将当下流行歌曲拿来一用;并且武术表演服饰也越发靓丽,单是印花工艺,就运用了光学中的色彩渐变、立体透视等多种原理,而衣服材质的制作就更为复杂,布料光滑柔顺,既要有古典气息还要不失金属质感。

(二)武术公共服务有利于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武术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更能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其一,因为武术是一项除了集传统医学、传统养生于一身,还特别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共修”的体育项目,所以武术较其他项目而言,其健身效果要明显很多,而且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练习[7]。如:中、老年人由于体力精力都已不足,可进行对节奏较慢的太极拳、太极功夫扇练习,以达到疏通经络、刺激食欲、预防高血压等效果;青少年由于骨骼肌肉相对坚固、心肺功能相对较强,可进行强度较大、节奏较快的南拳、长拳、象形拳等的练习,以达到增强代谢、促进成长发育的效果;另外,对于女性朋友们而言,可以学习一些格斗之术,用做防身自卫。由于女子身体柔韧性较好,练习武术可以帮助塑形,调节内分泌,甚至可以起到延缓更年期的作用;男性则可固肾养精、延年益寿。对于那些残弱人士,武术就更能体现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了:因为身体残疾,对于有些项目他们不便于参加或是参加起来略有风险,于是武术就成为了他们日常健身、康复、娱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其二武术公共服务的开展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在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也可顺利进行[8]。由于我国不少乡镇农村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于开展足、篮、排或羽、网、乒、游泳等体育项目并不现实,加之农村居民经济条件低于城市水平,导致他们愿意用在体育方面的资金也不多,久而久之,体育公共服务在乡镇农村就无法顺利开展。

如果要确保体育公共服务战略有效实行,根本方法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但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发展,并不能解决现在农村人口体育健身需求的燃眉之急,这就需要有一个表层的办法做缓冲,以此达到衔接改革发展进程中断点出现时所产生的空隙,因此解决此问题“要治本,也不可忽视标的作用”。武术公共服务就是应对问题的一剂良药,不仅因为它是城乡居民均适用的健身体育项目,还因为它对器材要求不高,徒手或持器械练习均可,而且练习方式随意,场地也只需一块空地,可有效促使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早日全面高标准的完成。

其三武术公共服务“接地气”,可以与当地的民俗民间体育较好融合。中国武术是一项贯通古今,承接中华文化的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于民间,而且现在许多武林门派的传承人、拳师大多也都散落在民间,不同的地区可依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结合当地民俗自行开展不同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武术公共服务有利于拉动体育市场经济

对于发展体育市场经济,武术公共服务有其他体育公共服务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表层来讲,但凡是体育项目,只要有人愿意参加,就有人愿意消费[9];有其市场需求,就能促进经济的增涨。武术公共服务自然要以武术服务为主,武术演练方式自由,可多人,亦可单人;可对练,亦可单练,且对于练习强度,选择空间较大,相对于单纯的单人或多人的格斗对抗类项目而言,武术多了一分悠然自在。因此较其他体育项目来讲,武术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进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深层次讲,武术公共服务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连接着民族传统文化,与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剪纸、皮影、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活动圈”,在这个圈中,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稍有不慎将被市场淘汰,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还处于产业原动力不足而导致的瓶颈时期,因此武术公共服务的实施将带动整个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成为传统文化市场对外传播的平台,还能对体育经济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当我们拥有更健康的状态时,就能开启更多潜能,创造无限可能。所以,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扩充和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休闲和娱乐方式。武术作为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更有必要在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中广泛推广实行,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也是对全民体质健康的保障和加强,更能对体育市场经济的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6):14-19.

[2]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Z].2015(1).

[3]范铜刚,虞定海.大国崛起于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构架[J].南京体报,2012(4):26.

[4]薛宇.武术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2013(4).

[5]周宪,童强.现代与传统之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花家涛,戴国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7]刘彩平,徐伟军.整体思维下的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报,2011(6).

[8]乔兴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措施[J].学周刊,2014(29).

[9]张洪潭.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成及价值所系[J].体育与科学,2010(3).

[10]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J].科技信息,2008(33).

作者简介:侯振东(1992-),男,汉族,西安市人,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康复。

作者:侯振东

武术公共服务论文 篇2:

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研究

在实行文化兴国的新时代,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具有开拓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武术新领地、助力文化兴国等意义;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是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武术文化教育不足和武术教育方式异化等;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文化自信、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重竞技轻传统文化的行政理念等有关。本文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转变武术教育的观念、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措施,解决边缘化问题,为学校其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中共十九大重申文化兴国的战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传统武术是一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一个社会机构或机制。现阶段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影响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实行优秀文化兴国的新时代,我国学校为什么要进行传统武术教育?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是什么?导致传统武术边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脱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困境?这是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校实行传统武术教育的意义

1.1 开拓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的新领地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城镇化建设,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社会转型,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依附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乡土社会受到不断的冲击,逐渐被断裂、解构,加剧了农村村落的空巢化或空心化趋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陷入了困境。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部分传统武术宗族的习武者从事了新行业,留守农村的青少年大部分不愿传承传统武术,留守农村的老拳师慢慢驾鹤西去,令人可惜的是他们同时带走了一个个优秀拳种。学校成为一个特殊的场域,是青少年的主要聚集地,开拓了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主要的新领地。我国学校通过传统武术教育,传承传统武术,扩大传统武术人口,从娃娃开始抓起,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习练传统武术的终身习惯;在文化兴国的新时代,在接受新优秀文化的同时,创新武术,发展武术等。

1.2 助力文化兴国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奋发向上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丰富多样的拳理文化、人生哲理、仪式文化、表演文化和服装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武术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注重养成教育,激励人突破自我,崇尚身心和谐教育,由术而悟“法”“道”,要求学拳先学礼、学拳以德为先,能够培育人民良好的道德和尚武品质、培养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沉积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和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根”之一等。在新时代,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学校通过传统武术教育,强健青少年的体魄,以武化文,激活青少年身心体验,培育青少年“精气神”,促进青少年领悟传统文化,以武教化青少年,以武促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凝聚青少年的民族向心力,提升青少年良好的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武术管理、教育和产业等人才,以文兴邦。

2 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

2.1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选用的教材内容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教材选编法,另一个是竞技武术教材化。1961年前,我国学校武术开始采用教材选编法,武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以国学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将武术与体育并行,单独设立教材,采用的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改造、整理的标准化竞技武术内容。1961 年教育部在颁发的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并入体育课,沿用竞技武术内容。1978年制定《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武术去技击进行了纠正,随后竞技武术散打成为学校教育内容。二十一世纪初,学校武术教育采用推行段位制武术,段位制武术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按照竞技武术标准改造的竞技武术。因此,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内容在学校武术教育里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2.2 武术文化养成教育的不足

学校武术教育采用体育技能考核的量化评价,学校武术教育评价向竞技化、標准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武术套路选用体操得分类评价,向“新、难、美、高”方向发展;武术散打采用标准化、竞技化搏击动作,借鉴西方搏击项目的得分量化指标和击倒为评价。学生学会的技术动作是否标准、难度系数是否高、是否创新等成为评价学校武术教育效果的结果评价,即使这些技术动作严重脱离拳种本源也无所谓,忽视武术技击蕴含的传统文化和育人价值。但是,武术异于西方偏重技能“操作性知识”的体育,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偏重文武兼修的“认知性知识”,注重术道融合和德艺兼修。学校缺乏武术文化育人的过程教育评价,把异化的技能评价作为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升学选拔等结果评价,把注重以武化文、文化教育过程的传统武术推向了学校教育的边缘。

2.3 武术教育方式的异化

打练结合教育方式是我国传统武术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外塑形体和内塑文化涵养的内外兼修教育方式。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体现,是武术的特有外在表现形式,“练”是在“打”过程中,通过顿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的过程,是武术“精气神”凝聚的过程。然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采用西方注重体育训练的教育方式,搁置武术教育的项目特征,忽视练习者身体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与体验,忽视学生在技击过程中以武化文的文化体悟和养成教育,舍弃了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偏离了武术教育的文化育人目标;学生接受体育化训练教育方式,机械地复制技术动作,很难领悟“武”之精髓,体会不到“武”之乐趣,感到枯燥、难学、易忘等。学校采用体育化训练教育方式,重视学生技术的训练和技能的提升,轻视学生传统武术身体文化的养成,导致偏重学生文武兼修教育方式的传统武术在学校里的边缘化。

3 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原因

3.1 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清醒的自觉、坚定的认同和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前,饱受外国压迫与欺凌,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认为传统武术是封建迷信旧文化,对传统武术进行批判与压制,引进西方体育理念,采用中体西用的方式,改造传统武术,去技击,改造成“树立优美形象”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失去了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武术的个性。在1949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旧文化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的意见。在1952年国家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了 的武术改造政策。国家组织专家,在1957年,初步完成对传统武术竞技化的改造。国家引进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对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进行批判和改造,改造成体育化训练的教育方式。在1961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并入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竞技武术内容,教学学习评价借鉴西方的量化评价模式,教学采用体育化方式等。因而,文化不自信,选取西方体育理念,导致学校武术教育“捆绑”和“寄生”在西方体育教育的藩篱中,传统武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位置。

3.2 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

我国历史上一直就有重文轻武的观念。左丘明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汪洙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我国许多人秉承这种观念,甚至包括部分武术教育者,贬低体育,轻视传统武术。为了学而优则仕,为了文化课的学习,为了文化升学率,许多学校不开设传统武术课,没有配置传统武术老师,甚至也没有配置武术老师;有的学校虽然开了传统武术课,传统武术师资薄弱,人数少水平低,部分学校传统武术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没有传统武术课本和器械,随意占用武术课堂时间,阻止或限制学生参与校园传统武术活动。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小孩学习传统武术,担心学习传统武术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担心学习传统武术而打架。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导致学习传统武术的学生逐步减少,导致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不力,传统武术教育逐步被边缘化。

3.3 重竞技轻传统的行政理念

新中国建立初,为了通过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政治效应,采用行政方式,舍本逐末,开始重视竞技体育教育,轻视传统武术教育,抹杀了自己本源性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理念,把传统武术改造成竞技武术,通过竞技武术比赛和表演,打破封锁局面,促进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带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破除“东亚病夫”称号,在国际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扩大国家影响力等。在新时代,各级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和老师思想僵化,忽视传统文化兴国的战略,没有落实国家相应的改革,行政化倾向严重,为了政绩或业绩,沿用重竞技轻传统的行政理念,忽视传统武术教育,行政部门把竞技武术在世界各地传播、赛事文化交流和进入奥运会作为政绩,学校负责人向上级单位输送的人才作为政绩,武术老师把培养的竞技武术人才作为业绩,扭曲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导致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边缘化。

4 解决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对策

4.1 坚定文化自信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民族之前途,应在其自己文化之复兴。”在国家文化兴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一个方面应对传统武术及其学校教育的自觉和认同,另一个方面应对传统武术积极进行传承与创新。在第一个方面,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辨别武术和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认识武术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认可武术文化教育的使命大于武术技术教育,脱离体育教育序列,回归国学范畴,保障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确立传统武术的学科意识,确定传统武术教育内容,坚持打练结合教育方式,强化过程文化教育评价,突出技击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养成教育,实行身体体验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在另一个方面,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审视和舍弃传统武术封建、迷信和拳种封闭等文化,挖掘、整理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武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各个拳种的文化价值、参与的内容和形式等。

4.2 转变武术教育的观念

转变竞技武术教育为传统武术教育观念,践行文化兴国新的历史使命。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变。第一个方面,转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为文武并重的观念。现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正确认识传统武术教育解决青少年意志薄弱、缺乏上进心、伦理道德教育缺乏、家国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实际意义,认识传统武术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健身健体教育,同时也进行武化教化,坚守文武并重的观念,培养文武双全、人格健全的人才。第二个方面,转变重竞技轻传统为重视传统武术教育的行政观念。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人、老师应该立足于国家文化兴国、传统武术供给與不平等不平衡需求的基本矛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等,改变鄙视传统武术的观念,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改变重视自己利益的狭隘观念,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改变只重视技术技能而忽略学生身心提升的评价体系,改变只重视竞技武术特长生而忽略全体学生对传统武术需求的观念,重视传统武术对学生身心兼备的教育。

4.3 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

按照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重新制定学校武术教育制度,逐步确保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学校传统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政府部门进行职能转变、权力下放,回到宏观管理和监督位置,负责传统武术教育政策法律的制定和监督学校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特别是制定和落实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的奖励处罚法律规章制度,退出具体办理传统武术教育的位置。国家教育机构和体育机构制定和完善校园的传统武术人才培养制度、传统武术校园资源保障制度、传统武术竞赛制度、校园传统武术教学、竞赛、考核、选拔、升学等制度,制定购买传统武术教育公共服务制度等。学校负责传统武术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打练结合教育方式的选定、校园传统武术评价体系等。国家强化学生、老师、当地学校和传统武术社会团体传统武术教育的主体性,激活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学校、老师和学生等协同治理体系等。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扭转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局面。

5 结语

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中国成立初被批判为旧文化,传统武术在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中沉寂,被蒙尘,被边缘化了;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号召,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开始发亮。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苗族武术进入贵州省高校校园、课堂、教材现状及对策研究”(2021zc041)。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湖北省南岳中学)

作者:吴先武 徐军

武术公共服务论文 篇3:

“武术六进”背景下如何构建社区武术人才保障体系

摘要:“武术六进”是推广中国武术普及,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工程。本文根据社区武术特点,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社区武术人才保障体系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来拓宽社区武术公共服务人才渠道,促进社区武术公共服务更好地实施,大力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人才保障助推社区武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武术六进”;社区武术;人才保障;优化策略

一、前言

“武术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推动武术社会化,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独特作用而实施的重要系统工程。武术进社区作为“武术六进”工程的重要环节,在全民健身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地作用。当前阻武术在社区中开展地最大问题于人才保障体系不完善,组织管理不集中。因此,本研究结合社区武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社区武术人才保障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来拓宽社区武术公共服务人才渠道,提升武术社区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才保障助推社区武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实现社区武术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构建

二、社区武术活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任何运动项目在社区推广过程中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储备和管理。因此,武术人才是社区武术健康持续开展地先决条件,对武术社区公共服务的实施与成效具有重要影响。由于长期缺乏专业武术人才指导,当前我国社区武术呈现出严重的发展失衡与传授内容单一的现象。例如因长期受到专业人才限制,社区武术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习练内容相对单一,多主要以太极拳练习为主,很多习练群众想要接触更多地武术套路,却不知道何处寻求,即使是太极拳也仅仅局限于简化太极拳,并没有机会接触其它套路。 “武术六进”离不开人才体系的构建,让更多的社区民众参与到武术健身活动当中,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 这也对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对武术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社区武术指导人才队伍必须摆脱先前的单一路径,从多途径引进综合性的指导人才。

三、社区武术人才服务体系构建

(一)以专业人才资源为核心

社区体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武术指导员, 但很多社区都缺少武术专业人才来给予相应的指导,群体自发组织练习,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或者只有业余的武术爱好者与义务志愿者,动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练习内容单一,没有正确和合理的练习安排,长期下去达不到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力量影响武术的健身效果,练习不当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导致武术在社区开展时练习人群丧失兴趣,参与量逐渐流失。为了能够促进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身社区的发展需求, 构建一套适合于自身展的武术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并将其工作纳入社区日常管理及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中。本研究建议当地协会组织与高校建立合作,通过实习的方式,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武术教练员、指导员人才。此外,政府应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让社区的社会指导员和教练员成为正式职业,并予以相应政策福利及时补充社区武术指导人员稀缺的薄弱点。最后,还应该广泛开展培训,在保证质量地前提下增加指导员数量,让社区武术健身人员更好地融入到社区武术服务管理工作当中。

(二)以民间人才资源为基础

民间是武术传统项目的发源地,在武术专业指导员紧缺,高校武术人才稀少的情况下,当地武术协会应充分发挥实体作用,深入挖掘当地民间武术资源。与其他西方运动不同的是,在我国民间有着极为广泛地武术受众群体和优秀拳种传承人。利用民间拳师资源服务于社区武术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专业人才队伍紧缺现状,为专业指导员培训提供过渡时间,更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传统武术所面临地“艺随人绝”危机。构建民间武术进社区体系,在社区组织开展"武术名家大课堂"系列活动,邀请当地著名武术名家走社区 ,参与教学环节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后的专题讲座等活动,亲自为社区居民讲授武术历史、传授武术技艺、教授武德礼法等,让习练者在拳师的言传身教中,加强德技双修,崇武尚德。总之,当地政府与武术协会要充分重视对于民间武术人才的利用与保护,为他们提供既能服务群众,又能传承武术的机会。

(三)以管理人才资源为保障

项目要想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管理人才。之所以当前我国社区武术发展缓慢,存在的原因在于管理,在以往地社区武术公共服务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管理人才在社区武术活动中地重要作用,长期以往形成了活动组织散漫,习练群体不集中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武术在社区中的推广速度。目前社区的体育管理都设在社区的文化站统一管理,没有单的项目分管;管理者并非专业体育管理人员,对所管理的体育项目和组织处于不熟悉、一概而论状态;在体育项目的安排上也很随机盲目,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反观近些年来普及速度较快的广场舞,其在社区推进的过程中有着很强地组织性和系统性,每个社区都有相应的活动组织人员,所以能够在社区中快速地站稳脚跟,得以发展普及。要想加强社区武术人才保障,首先就必须立足武术项目本身,建立社区武术管理人才队伍,这些人才地选择并不一定要具备多高地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所属社区群众活动的需求情况,以形式多样的组织管理手段对日常的武术锻炼、交流活动以及比赛等进行组织,让社区武术开展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合理的管理使社区居民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促进社区居民的在日常生活中友好相处,带领社区居民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和运动爱好。通过正确管理社区武术社会指导员和教练员,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清晰的社区武术练习者的登记管理方案,将所有武术练习群众登记在册,以便管理。明确对教练员指导员的分工与责任并监督。这对社区武术活动中公共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影响意义,是开展社区武术活动的基本保障。

四、结论

在开展社区武术的同时要重视和完善武术公共服务人才保障体系,针对社区区民多元化的体育锻炼需求,通过完善社区的人才保障体系,建立社区武术管理人员、专业武术教练员指导员、民间武术拳师资源的武术社区人才模式。将原本单一的指导人才来源变得多元丰富起来,将社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从模糊变得清晰明确,将简单的武术锻炼变得科学更有针对性,以人才保障建設促社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上升新的高度,为武术全民健身创造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范铜钢,虞定海,査安妮. 大国崛起与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架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2):19-25.

[2] 何兵雄. 全民健身中武术项目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体育学院,2007.

[3] 丁进国,丁传伟,张长念. 新时期民间武术资源融入高校武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4]毕玉祥.“武术六进”背景下社区武术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探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7,6(09):13-15+12.

作者:韩继祥

上一篇:职高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医院医学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