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公共服务论文

2022-04-16

【摘要】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本文从人们的阅读特征入手,思考了图书馆在移动互联时代应做的准备与面对的挑战,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更好地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移动公共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移动公共服务论文 篇1:

移动支付让公共服务“移动”起来

移动支付正成为电子政务领域的新热点,使政府信息化平台延伸到税务、教育、社保、交通等多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目前,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逾9亿,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通过手机终端提供信息查询、支付缴费,市民既可以合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又可以减少交通出行与排队等待,这无疑是优化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建设的理想之路。

移动支付在公交、社保、医疗、金融理财等民生领域的深入应用,将让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移动”政务服务。

“一卡多用”实现的切入点

金卡工程倡导“一卡多用”、推行多功能卡,引领银行卡和行业与地方的智能IC卡融合发展。而如何实现24亿张银行(磁条)卡跟80亿张的行业(地方)智能卡的对接,实现跨行业的应用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融合金融支付、公交地铁、社保、零售、会员卡等多方面的应用,基于一卡多用的基础平台,各行业积极探索和建立应用融合之间的业务模式和技术框架。

移动支付成为金卡工程“一卡多用”的切入点,在应用标识符等涉及各行业融合发展方面,统一合作、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各行业之间业务融合的技术方案。

在2011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在发表演讲时曾表示:“移动支付是多功能卡应用的切入点,这种融合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移动支付在税务、教育、社保、交通等多个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市民购买地税发票、缴交个税、查询社保信息、缴社保、买机票火车票、医院门诊挂号预约、药费缴纳、交通罚没缴费、教育收费……多项电子政务功能将可以全部在银联手机支付上开通。实现了电子政务的“移动化” ,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带动“移动”公共政务起步

移动支付业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移动增值业务之一,目前在全球,已经或正在发展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超过32个,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根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将达到6700亿美元,远远超过今年的2400亿美元。

该报告称,全球三大移动支付市场分别为东亚和中国、西欧和北美市场。预计到2015年,这三大市场将占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的75%。此外,2015年数字产品支付总额将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近日召开的2013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表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发展,移动支付开始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在整个业务模型上我们相应的各个部门已经为融合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基本上打好了相应的基础。移动支付在明后两年会进入到推广普及阶段。”

移动支付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在2012年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

移动支付拥有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安全等诸多特点,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在电子政务领域已经在多个城市得到成功应用,并逐渐渗透到省、市、县各级政府,深入到税务、海关、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

手机挂号服务公共医疗,建设手机医疗平台,为公众解决挂号难、缴费慢、排队长、单据多的问题,为医院节省了挂号及缴费的服务成本,实现挂号及缴费的自动处理。

NFC手机钱包产品可以将公交卡、商场会员卡、社保卡、银行卡、电子门票、停车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应用集到手机上。

移动支付和移动预约应用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避免了大量排队占用的时间,同时预约的机制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公共服务的时间日程,避免扎堆涌入服务场所。

无线网络的普及以及WiFi无处不在,标配了NFC的智能手机结合无处不在的3G网络和WiFi将会让民生应用的移动化越来越容易。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语音、短信处理一些缴费业务,如缴话费、电费、水费等。

随着技术和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民生应用的移动化将变得越来越容易。

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范金桥在2013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表示,随着移动支付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老百姓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线上付款预约,线下享受服务的模式。

“用户对民生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多行业的,用户习惯通过统一的PC界面或者手机界面完成服务。”范金桥认为,民生领域的基础建设需要大规模投入,每个行业都有千亿市场规模。

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猛。然而,移动支付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火焰刚刚燃起。

在政府、运营商、用户的强力助燃下,移动支付不久势必成燎原之势,引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许娓玮

移动公共服务论文 篇2:

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摘 要】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本文从人们的阅读特征入手,思考了图书馆在移动互联时代应做的准备与面对的挑战,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更好地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书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基本价值原则与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科技和精神价值服务,它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推行社会均等化服务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让3G、4G网络,智能手机完全渗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在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方面,少有结合移动互联时代鲜明合一问题的时代特征,对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思考与展望的研究,本文从移动互联时代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出发,对这一问题做不成熟的思考,探求图书馆在未来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

1.移动互联时代读者的阅读特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传统PC整体使用率达80.9%。手机使用率首次超过传统PC使用率[1]。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使社会中的每个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和自主行动的权利,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迅速分享到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资讯,在接收这些的资讯的同时还可以与资讯的发出者展开互动,人们接收资讯的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得到了极大地增强,这些都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基于移动终端的阅读其最明显的特征不外乎阅读地点的移动性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不可避免地从慢阅读走向快阅读,从深阅读转向浅阅读,从大阅读转向微阅读。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其中,有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4.6%的国民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可见,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2.均等化是图书馆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内在要求

图书馆是社会公众阅读的主要场所,公民在其中享受阅读的权利与机会应该是平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表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2002年,国际图联颁布的《格达斯哥宣言》:“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应该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服务,不允许有种族、国籍、性别、性取向、年龄、是否残疾、宗教和政治信仰的歧视。”上述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规定,还有学界的众多研究均指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本是图书馆面向公众服务内在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均能以保障居住其中的任何人都能获得知识、信息、文化资源以及其他图书馆服务为己任。

所以,图书馆在移动互联时代应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社会大众阅读方式的变革,深入研究分析公众阅读方式变革的内涵和特点,做好思想、理论及物质上的准备。国外图书馆2000年以前就开始了面向手机等移动设备研究探索,国内图书馆近几年随着3G网络的普及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如深圳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自助服务及手机服务等,让读者自由、平等地享受图书馆服务,还构建了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借助于信息网络在全市范围内的大流通,为所有市民提供均等一致的服务,让读者充分享受统一服务的均等、便捷和高效。

图书馆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地位的网络优势,使读者更能充分的有机会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享受到更加便捷、迅速的图书借阅、文献检索、专业咨询、知识共享、文化交流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激发读者快阅读、浅阅读、微阅读兴趣,引领社会公众的阅读潮流,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提升公众文化水平的重要阵地。

3.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面对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以数字化建设为方向,网站建设为依托,定制手机APP服务软件,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输与服务,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延伸、拓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服务的精确化特性,通过为读者提供更具个性的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信息的服务,创造更具特色、细致的服务。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将会面临着技术、资金、服务理念的三大挑战:

3.1技术的挑战

在推进服务均等化方面手机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需要图书馆加强移动馆藏建设,在购买商业数据库支持移动设备转变成移动馆藏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把图片、照片、古籍、音视频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后供读者移动设备访问。其次,重视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站建设,移动互联网网站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依托,可以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目录查询、图书预约续借、新书通报、数据库检索、电子图书阅读、讲座信息等)。再次,面向移动终端开发定制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程序的使用使客户无需登录网站就可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以上这些都需要图书馆数字化和移动互联更高的技术支持,不同的服务系统、数据库采用多种数据平台,整合的复杂性提高了技术难度,另外网站建设、应用软件的开发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技术问题。

3.2资金的限制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经费不足是制约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本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如今图书馆不仅要面对加强馆藏电子资源建设,也需要在网站建设维护、应用程序研发方面投入不菲的资金,因此足够的财力保障是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基础。

3.3理念的转变

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在网络上拥有话语权的“微主体”,人们可以忽略身份、财富、专业等因素的阻碍,一起相互交流,释放内心的想法。所以,图书馆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图书馆建设之中,以读者的角度考虑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另外还需把“待字闺中”,坐等上门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推销自己,成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对已有服务、或即将推出的服务进行宣传,把图书馆服务通过网络均等的推行到社会上每一个人。

4.展望与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带宽不断增大、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存储容量越来越大,操作越来越便利,移动互联图书馆系统功能将越来越强,信息通知、借阅管理、在线阅读等几乎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都能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体现,最终将实现向读者提供及时交流的参考咨询、更精准的资源定位、用户声音得到体搜索等服务功能,移动互联图书馆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向深入。

移动互联时代,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创新的一次重大机遇,是紧密联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移动互联网真正拉近了图书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是图书馆公众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玉棋.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4):130-132.

作者:刘永刚

移动公共服务论文 篇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经与移动互联网全面融合。博物馆内的藏品信息,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社交互动系统有效地传输到参观者的手中。不仅能够便于馆内展品进行有效地浏览,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藏品的相关信息内容,在丰富参观者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增强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充分提升博物馆展览教育和交流学习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进行阐述。

【关键词】博物馆 移动互联网 公共服务 数字化建设

一、引言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主要记录者,博物馆内的每一个展品都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表现。现代化的博物馆不仅具有藏品的收藏功能,而且已经成为面向社会并且服务于公众的一种文化信息交流机构,博物馆内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先进的移动互联网系统实现博物馆内信息共享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一)藏品数字化采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藏品保管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到博物馆内的文物都要进行数字化扫描,并且采用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后期的建模保存。将数字化系统有效地应用于文物的修复、保存、管理以及展览是对我们国家文物的一种现代化保护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以及发扬的现代化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三维扫描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从开始只是对模型的扫描逐渐发展成可以所扫描的文物进行完全的色彩覆盖。高清计算机数据技术能够对馆内文物每个细节部分进行有效的还原,甚至能够对一些破损的文物进行一定的修复。高速的计算机存储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博物馆内的藏品实行数字化管理。

(二)数字资源展示利用

第一,通过移动APP实现博物馆推送服务。博物馆藏品的推送服务将口袋式博物馆的形式变成了现实,公众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浏览。目前博物馆内藏品的推送内容主要包括图片、视频、杂志以及展览等,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系统更好地进行馆内藏品的共享以及虚拟体验。举例来说,在美国的史密斯学院就推送以乡村以及小镇故事为题材的移动APP,其内容包括史密森学院所收藏的人文、天文以及地理资料的移动APP;我国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推送的移动APP系统有效的实现了在移动网络系统作用下实现实时的定位性展览,其主要内容包括藏品所包含的故事内容、博物馆的参观路线以及学习单等诸多内容。

第二,国内的社交网站,如微博、微信等,国外的推特以及脸书等社会交流形式,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博物馆内的藏品进行展示,还会为广大参展用户提供更好的交流以及互动的機会。博物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社交工具,除了进行馆内展品信息的发布、品牌营销以及为广大用户进行馆内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外,一些博物馆通过与计算机云数据的有机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平台,为广大用户解答展品参观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三,移动虚拟导览参观访问。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博物馆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为参观者提供虚拟与现实、网络技术等各种移动系统访问路径。与传统的参观模式相比,其不仅能有效解决馆内藏品无法有效展出以及参观时间限制等问题,而且参观者能够免费获得博物馆内展品信息以及近期的活动安排等方面内容。

(三)博物馆管理信息化

针对博物馆业务活动(藏品收藏、保管、研究、展览和教育活动)和事务活动(机构、人员、经费、设施管理活动)实际需要,建立各类博物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

(一)分析大数据下参观者行为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博物馆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市场竞争,其不仅仅是博物馆内藏品的信息内容的竞争,而且群众对于博物馆内信息的挖掘、利用、融合等方面内容才是博物馆之间竞争的重点。通过先进的计算技术、传感器以及社会社交等多种途径对博物馆所创造出的价值以及博物馆的具体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数据分析,从而为博物馆内部改进提供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建立Hadoop模块平台能够对博物馆内的相关信息内容更好地展示,Hadoop模块平台主要包括并行分析模块、维度定义模块、数据冗余模块以及数据采集模块等四个方面内容。

博物馆通过对参观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分析能够为参观者建立新型的档案系统,对参观者的位置、藏品的浏览情况、展品的偏好以及所逗留的时间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效地收集,博物馆内相关负责人员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对参观者的行为偏好进行准确地统计。同时移动互联网下的数据系统还能为博物馆提供紧急预案处理功能。博物馆内突发紧急状况,该系统能够提供合理的应对措施,馆内工作人员可以将系统所提供的方案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

(二)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即时获取服务

在博物馆内,通过无线局域网络系统能够对馆内所访问点进行全面的覆盖,通过WiFi+iBeacon定位技术,对博物馆内的藏品进行实时定位。有效利用算法校正,对每个参观者所参观的路径以及足迹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充分利用混合技术,在博物馆内设置iBeacon点,与移动终端系统的内置陀螺仪进行结合,其定位的精度能够达到3米的范围之内。

在博物馆内局域网所覆盖的地方,馆内相关的工作人员佩戴的定位终端设备能够发出周期性信号,当APP系统接收到信号后,能够将其所提供的信号信息传输到服务器上。定位服务器能够根据信号所达到的时差以及信号的强弱程度准确的判定参观人员的具体位置。如果智能终端系统与博物馆内的藏品位置相对比较近的情况下,智能终端系统所发送的推送信息程序以及所浏览的内容能够经过移动无线网络系统传输给参观者。终端设备能够通过浏览器对服务器的内容进行访问,内容服务器也可以根据展馆内的实际位置信息将藏品的信息内容传输到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与终端设备实时互动。

(三)增强现实虚拟展示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类型,不仅为博物馆提供更好的交互设计理念,而且也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增强现实具有独特的实时交互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将博物馆内的环境以及信息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反馈给每一个参观者,增强技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采用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博物馆内参观者的兴趣,为博物馆藏品展览增加新的亮点内容。

增强技术是虚拟现实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在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的新型人机交互类型。这种技术的投资成本比较低,并且操作具有便利性,只要通过摄像头就能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人机的更好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博物馆内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也加强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其不仅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使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锡.互联网+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为例[J].中国港口.2016(S1).

[2]魏群义,袁芳,贾欢,霍然,侯桂楠,杨新涯.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3).

[3]申继平.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04).

[4]秦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引领高校数字化转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7).

黄桂香 广东省博物馆

作者:黄桂香

上一篇:战略审计研究论文下一篇:资产公司管理论文